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外新聞傳播教育現狀及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美國。1908年美國即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新聞學院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該學院的特色是將課堂教育與新聞實踐相結合,偏重于新聞業務層面的專業技能訓練?!懊芴K里模式”的核心是“learningbydoing”(邊做邊學),通過實踐來加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進而掌握理論知識。①學院自辦了多個媒體,這些媒體機構的主要編輯、記者均為學院學生。在密蘇里大學的新聞傳播學教育中,來自業界的師資非常多,知名媒體的編輯、記者進入學院任教是非常普遍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新聞與大眾傳播學院則與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不同,其在人才培養上重視人文基礎教育,半數以上的課程為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地理學等人文和社科知識內容,旨在培養熟悉新聞傳播規律、能夠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具有批判意識的學者或睿智的公民。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作為常青藤聯盟中唯一的新聞學院,目前只招研究生,致力于媒體精英人才的培養,招收的學生有1/3以上具備新聞從業經歷,從而減少教師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同時,該學院注重教育的多元化、融合性,2011年新聞學與計算機科學碩士開始招生,以適應新聞傳播領域技術層面的發展。
2.日本。日本的新聞傳播教育與其他國家略有不同。在日本750余所大學中,在本科階段設置傳媒學院或學科的約占10%,除了少數私立大學有新聞傳播本科外,國立大學很少涉及專業的新聞傳播教育。日本新聞傳播院系的命名較有特色,其注重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且名稱多樣化,如國際傳媒與觀光學院、媒體社會學系、媒體表現學系、政策信息傳播系等。同時,日本高校重視與媒介素養提升相關的通識教育,有40%的高校開設了與新聞傳播學有關的課程。②日本新聞傳播教育的這一局面與其記者培養的傳統有關,日本的新聞教育主要在新聞單位進行。高校畢業生應聘進入媒體機構,用人單位并不看重是否專業對口,而是從好奇心、品質意志等素質方面進行綜合考量,參加工作后經過單位的培訓再成為獨當一面的記者,這一制度的英文叫做on-the-jobtraining(簡稱OJT),日本北海道大學傳媒研究院西茹教授曾提到,自1924年大阪每日新聞社建立記者培訓講習所起,OJT制度已延續了90多年,但隨著時代變遷及計算機技術的發展,OJT制度正面臨著沖擊與挑戰。
3.英法。英國新聞傳播院系單獨設置的較少,新聞傳播教育往往和傳統的強勢學科院系統合而設③,注重與社會、藝術、人文等學科的交叉性,理論與實踐課程比重較為均衡,側重于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法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在傳統上可分為開辦與新聞傳播相關專業的綜合性大學和專業性的新聞院校兩類,專業性新聞院校相對較少,側重于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學生畢業后一般前往媒體機構就職;綜合性大學則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畢業生一般到各類企事業單位任職。
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淵源
一般認為,中國新聞傳播教育以1918年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的成立為開端,其初期較多受美國影響,徐寶璜的《新聞學》曾對美國的新聞傳播教育狀況進行了介紹,蔡元培、徐寶璜借鑒美國模式開展了新聞傳播教育中國化工作。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院長曾5次來訪中國,傳播其新聞教育理念。與此同時,曾留學日本的張友漁、謝六逸、任白濤等新聞教育家也將日本的新聞教育理念帶到中國。中國早期的新聞傳播教育是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改革,進而初步形成體系。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新聞教育的特點是全面向蘇聯學習,之后又經歷了曲折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新聞傳播教育尊重規律,發展迅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在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著“新聞無學”“有術無學”的聲音,“學”是指理論研究,“術”是指實踐技能,結合我國新聞傳播教育的發展脈絡,筆者認為,新聞傳播教育應該“學”“術”兼顧,而有“學”的新聞工作者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我國,國家、教育部等各級各類社科基金項目立項名單中,“新聞學與傳播學”學科占據較為重要的一席之地,而在日本的科研課題學科劃分中,找不到“新聞學”“傳播學”的關鍵詞,相關的課題需根據研究定位尋找歸屬。此外,2013年和2018年,教育部、先后《關于加強高校新聞傳播院系師資隊伍建設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和《關于提高高校新聞傳播人才培養能力實施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就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踐教學環節的加強、高校與新聞單位的互聘等方面提出更為具體的目標、任務和舉措。由此可見,國家非常重視新聞傳播教育,對新聞傳播學的學科發展、理論研究、人才培養、技能提升都有具體明確的要求,可謂“學術并重”。
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的未來發展
1.推進學科融合發展。隨著算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在媒體行業的廣泛運用,媒介業態和新聞生產方式都已發生了改變,新聞傳播學教育應打破學科和專業界限,加強與其他學科的融合,展現其交叉學科的優勢。在學習形式上,可以將其他學科作為選修課、公共課納入培養方案,也可以聘請相關專業的教師前來授課,或者與其他學院聯合開設雙學士、雙碩士專業,以適應網絡傳播時代人才培養的要求。同時,新聞學院可以針對其他專業的學生開展普適性新聞傳播教育,提升其媒介素養,挖掘致力于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專門性人才。當然,在文理交叉的同時,要尤其強調人文關懷、職業道德、技術倫理等方面的教育。
2.營造實踐技能培養環境。新聞傳播學畢竟是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校期間要努力體驗各類傳播活動,畢業后才能與業界需求順暢對接。新聞傳播教育應適當加大實踐性課程的比重,積極采用各種形式,滿足學生的實習實訓需求。
3.注重師資專業實踐經歷。美國從事新聞傳播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曾有過媒體從業經歷,而我國的新聞傳播學教師往往直接從博士生中招聘,對當前媒體行業發展動態的直觀感受相對欠缺,而教師的實踐操作水平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有著直接的影響。對于一些多次獲得過重要新聞獎項,且有意愿從事高等教育的知名編輯、記者,高校可適當放寬學位、學歷的限制,開辟綠色通道進行招聘,并將其本人或指導學生創作優秀媒介作品的質量和數量作為評價考核、職稱競聘的重要指標;對于從高校畢業直接應聘而來的教師,院系可以通過制定教師媒體實踐目標和管理責任制度、媒體實踐質量評估辦法等方式,保證其與新聞傳播行業的密切聯系,及時更新知識體系;對于業界的資深從業者,高??梢圆捎眉媛殞?、產業教授等形式聘任,請其定期舉辦線上線下的講座或工作坊,使學生能夠保持對行業前沿動態的關注,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滿足媒體等相關單位的需求。
結語
新聞院系有可能進行調整,但國家和社會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會持續不斷,新聞人才的培養工作不會停歇。新聞傳播教育應將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落到實處,密切關注業界動態,以適應媒介環境的變化,同時打破專業壁壘,融各學科之長,以開放的姿態迎接八方學子。
作者:紀楠 單位: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