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內部控制 現狀 COSO
現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理論體系雖然是源于美國,但是內部控制的思想在我國卻是早已有之,這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上計制度。然而由于我國近代以來的社會經歷了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使得我國的內部控制理論和實踐長期以來一直停留在內部牽制的初級階段。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內部控制僅僅是在我國國有企業的生產管理方面有一些運用,理論上基本沒有任何發展。內部控制僅僅作為內部審計的衍生內容存在,并非現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直到20世紀90年初,美國內部控制研究的權威機構——Treadway委員會發起組織委員會(以下簡稱“COSO”)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之后,我國學者將其引入國內,才使得我國內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起色,并逐漸與國際接軌。在此之后,我國的財政部等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的內部控制制度和措施,研究人員也從會計、審計等不同角度對內部控制進行了積極的理論研究,從而使得我國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水平得到不斷地提升。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我國在內部控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許多問題。總的來看,我國內部控制研究和實踐的現狀主要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概括。
一、研究視角呈現多樣化
自從20世紀90年代內部控制的概念引入我國以來,我國學者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展開了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并且均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研究文獻。這些研究視角主要包括“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體系”、“內部控制系統”、“內部控制機制”、“內部控制規范”、“內部控制框架”、“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體制”等。此外,這些研究視角也出現交叉的情況,如“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內部控制框架體系”等。這充分說明了我國內部控制的研究視角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研究視角的多樣化,雖然在一方面表明了我國研究人員研究態度的積極和研究思路的開闊,但在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對內部控制的本質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仍然存在較大的分歧和爭議,這是研究人員需要繼續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二、研究內容從會計內部控制逐漸過渡到全面內部控制
我國早期的內部控制研究主要集中在會計內部控制研究。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不斷完善,僅僅注重會計控制已經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這樣,管理控制被正式提出來,與會計控制共同構成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從2005年證監會出臺《關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開始,到2008年財政部等五部門出臺《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再到2010年財政部等五部門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等一系列內部控制配套指引,標志著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已基本建成。這是繼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審計準則體系建成之后完成的又一重大系統工程。我國的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實現了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的有機結合。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應該以會計控制為主線來研究內部控制,認為市場經濟環境下,通過資金籌集和運作謀求效益的最大化永遠是企業管理的主旋律,盡管內部控制的目標呈現多元化趨勢,但是會計控制在內部控制中的核心地位始終不會動搖(閻達五和楊有紅,2001)。
三、研究方式仍然以學習和借鑒為主
我國內部控制的研究成果主要還是對國外內部控制研究成果的學習和借鑒,而且主要是對COSO構建的內部控制理論的吸收、消化和應用。由于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我國所學習和借鑒的內部控制理論也往往滯后于國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如財政部等五部委在2008年出臺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理論依據,依然是COSO在1992年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我國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雖然也結合了我國的實際情況,但是總體框架和設計思路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COSO在2004年的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使得我國內部控制的理論研究又與發達國家拉開了距離。因此可以說,對國外內部控制理論的學習和借鑒仍然是現階段我國內部控制研究的主要方式。在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理論的基礎上,我國研究人員也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些具有建設意義的觀點和建議。閻達五和楊有紅(2001)提出,內部控制的目標會隨公司治理機制的完善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內部控制框架與公司內部治理的關系是內部管理監控系統與制度環境的關系。劉明輝和張宜霞(2002)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提出內部控制研究只有通過應用公司治理理論并以管理口徑來定位,才能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并形成指導實踐的有效理論成果。谷祺和張相洲(2003)認為,內部控制系統必須解決企業所面臨的兩個問題:一是業績衡量的模糊性程度;二是員工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的不一致程度。楊周南和吳鑫(2007)運用工程學的技術和方法,研究了內部控制系統設計和實施方面存在的問題。另外,還有很多研究對我國大型企業集團的內部控制實施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如貢華章(2004)對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的內部控制建設情況進行了極具借鑒意義的全面總結;于增彪(2007)對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的內部控制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案例研究;上海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2012)基于企業實際,進行了“3+1”模式的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的研究等。所有這些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對于我國內部控制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內部控制的研究并未形成獨立完整的理論體系,仍然沒有脫離COSO構建的內部控制整合框架。
四、政府推動仍然是我國內部控制實施的主要方式
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內部控制由注冊會計師協會等民間組織主導不同,我國內部控制的推行和實施,主要依靠財政部、審計署等政府部門的強制力,行業協會等民間組織的推動力量相對較弱。并且,從近年來我國的內部控制規范相繼由財政部等政府部門可以看出,政府仍然是推動我國內部控制實踐的主導力量。這樣,我國內部控制的實施就形成了政府部門強力推進,企業被動執行的局面。從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現狀來看,除了為數不多的大型企業自覺強化內部控制外,大多數中小企業在加強內部控制方面的主動性并不是很高。這從近年來我國在美國上市的公司頻頻出現信任危機、我國創業板上市公司上市后發生巨額虧損、高管急于套現等損害股民利益的圈錢行為可見一斑。因此,如何提高我國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意識和動力,依然是我國內部控制研究和實踐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
五、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仍然是內部控制實踐的主導力量
我國的監管當局從提出內部控制的要求,到制定和強制實施內部控制的基本規范,都是以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作為主要的監管對象。因此,上市公司和國有企業是我國內部控制實踐的主導力量,這既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現狀相適應,也與我國內部控制的研究現狀相適應。但這并不表明,非上市公司和其他中小企業可以不進行內部控制或者沒有主動進行內部控制。我國很多優秀的民營企業,也在積極主動地探索建立結合自身特點的內部控制體系,他們的實踐經驗也是我國內部控制研究的重要補充。
以上通過對我國內部控制研究和實踐的總結可以看出,我國在內部控制研究方面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與國外相比還是比較落后,自主創新性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在內部控制的實踐方面,雖然各行業的企業大多都開展了內部控制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內部控制意識淡薄,內部控制動力不足,國家強制推行,企業被動實施、自覺實踐不夠深入等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一方面需要理論界繼續保持內部控制研究的熱情,不斷完善我國的內部控制理論體系和規范體系;另一方面需要實務界不斷提高對內部控制工作的重視程度,建立健全結合自身行業和企業特點的內部控制體系,全面推進內部控制工作的實施。
參考文獻
[1]閻達五,楊有紅.內部控制框架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1(2).
[2]劉明輝,張宜霞.內部控制的經濟學參考[J].會計研究,2002(8).
[3]谷祺,張相洲.內部控制的三維系統觀[J].會計研究,2003(11).
[4]楊周南,吳鑫.內部控制工程學研究[J].會計研究,2007(3).
[5]貢華章.中油集團內部控制探索與實踐[J].會計研究,2004(8).
[6]于增彪.企業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構建——基于亞新科工業技術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J].審計研究,2007(3).
[7]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基于“3+1”模式的內控體系建設[N].中國會計報.2012.3.2.
[8]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內部控制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8.
【關鍵詞】內部控制;財務信息質量
2006年6月5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同年7月財政部發出了《關于成立企業內部控制標準委員會的通知》,2007年7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了《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簡稱《深指引》),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這一系列法規的出臺,標志著我國資本市場規范企業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即將轉入強制披露階段。那么內部控制的建立以及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是否真正實現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對國內外有關內部控制與財務信息質量相關性研究的文章進行了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研究現狀進行了簡要分析,為我國的學者未來進行內部控制與財務信息質量相關性的研究提供了參考價值,以期為以后相關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幫助。
一、國外研究現狀
Lightle等(1995)認為,管理層提供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并獲得審計師簽證報告,能夠促使管理層改善內部控制,鼓勵管理層開發更好的控制技術和內部控制評價方法。遵守內部控制管制要求能夠強迫管理層提高并維護內部控制質量。如果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得到改善,體現為公司提供正面的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并獲得無保留的外部核實意見,那么盈余質量會得到提升。
Chan等(2005)使用122家在SOX法案生效后披露自身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為樣本,研究發現存在內控缺陷的公司操縱性應計項指標在統計上顯著高于其他公司。
Doyleetal.(2005)以2002年8月到2004年11月期間披露內部控制重大弱點的261家公司為研究樣本,發現內部控制存在重大弱點的公司,其盈余質量也更低。Leone(2007)以128家披露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司為樣本進行實證,發現其中114(89%)家公司同時披露了內部控制缺陷,由此Leone認為重大會計差錯更正能夠反映公司內部控制存在缺陷。
Beneishetal.(2006)的證據表明,SOX法案302條款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要求向投資者傳遞了披露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方面的信息,即內部控制重大弱點的披露意味著公司的財務報告可信性較低。
Doyle和McVayse(2007b)利用美國2002年8月至2005年11月至少披露了一項重大缺陷的705家公司為樣本檢驗了內部控制和應計質量的關系用應計項目質量代表財務信息質量,用是否存在內控缺陷代表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的高低來進行二者關系的實證檢驗,兩項研究的證據均支持內部控制越弱,公司應計項目質量越低的理論預測,進一步,作者發現內部控制缺陷和低應計質量的關系主要受公司層面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所驅動,因為公司層面的內部控制缺陷可能更難被審計發現。
Donaldson研究證明,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于財務報告質量的長期改善具有顯著作用。
Ashbaugh-Skaife等(2008)調查了內部控制缺陷及其整改對應計質量的影響。發現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較高的應計盈余噪音和異常應計絕對值。雖然PCAOB對內部控制缺陷有明確的定義,并且SOX 302和404要求管理層披露公司存在的內部控制缺陷,但是管理層在披露與不披露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性,研究得出,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較沒有報告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質量。并且,審計師對以前報告內部控制缺陷提出整改措施的公司較沒有提出內部控制缺陷整改措施的公司應計質量顯著提高。發現在內部控制審核中有重大缺陷的公司,比沒有報告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公司有更大的異常應計項和更多的應計項噪音。
Altamuro和Beatty(2006)考察了內部控制改革和盈余質量的關系,研究發現,在SOX法案頒布之前,受1992年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改進法(FDICIA)的要求而提高內部控制水平的銀行,在同一時期內,其盈余持續性、盈余對未來現金流的預測能力和盈余價值相關性等方面,相對于沒有被要求的銀行,均有顯著的提高。這一結果表明,相對于同期未受該法案影響的公司,FDICIA強制性內部控制改革導致了受該法案影響的銀行的盈余質量的提高。
Altamuro和Beatty(2010)對金融機構的研究也表明內部控制可以提高會計質量。
二、國內研究現狀
蔡吉甫(2005)以2003年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經營業績越好、財務報告質量越高的公司,其內部控制的質量也相對越高,管理層越愿意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而財務狀況異常的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相對較差,管理層沒有動力披露內部控制信息。
方春生等(2008)采用調查問卷研究方法,以在紐約上市的中國石化的第一手數據來進行研究,考察內控制度和財務報告可靠性之間的關系,檢驗實施內控制度對財務報告可靠性的影響。研究表明實施內控制度后,相比實施內控制度前而言,財務報告可靠性有了顯著的提高。
賀欣(2007)研究發現,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與財務報告可靠性確實存在顯著的相關性。
張國清(2008)以2007年度非金融A股公司為對象,探討了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聯性。證據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未伴隨高質量的盈余,內部控制質量得到改善并沒有伴隨盈余質量的提升。
楊有紅、陳凌云(2009)對2007年滬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情況進行統計,分析了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對于實現內部控制三個基本目標———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資產安全目標和合法合規目標———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發現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司、被注冊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的公司或被證監會處罰的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低于其對比公司。
王軍只(2009)認為實施內部控制審核后的會計盈余質量比內部控制審核前有明顯提高。
張龍平、王軍只、張軍(2010)通過分析滬市A股2006至2008年的經驗證據檢驗了內控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執行內控鑒證公司的會計盈余質量要好于未執行內控鑒證的公司,說明內控鑒證的實施效果已初步顯現,并且內部控制鑒證提升了會計盈余質量,在控制了管理層信號傳遞動機以后結論仍然穩健。
李斌、王奇杰、雷春(2009)以2008年度江蘇省A股上市公司為對象,以公司自愿提供正面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并獲得外部審計師或保薦人的無保留核實意見代表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探討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聯性,證據表明,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未伴隨著高質量的盈余。
郝玉貴、孫永新(2009)年深市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實際情況,從內部控制質量角度,對內部控制對盈余質量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內部控制的加強有助于減少上市公司對利潤的操控,提高盈余信息質量。
楊有紅、毛新述(2009)以我國2007年自愿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125家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檢驗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與未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當年(2007年)及在此之前6年(2001-2006年)財務報告質量的差異,發現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在當年及在此之前6年均顯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
楊有紅、毛新述(2011)以我國2006—2009年自愿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的856家滬市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通過檢驗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與未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在當年及在此之前5年財務報告質量的差異,發現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公司的財務報告質量在當年及在此之前5年均顯著高于其未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公司。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盡管自愿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短期披露效應并不明顯,但從長期來看,提高了財務報告中盈余的價值相關性。
田高良、齊保壘、程瑤(2011)以2007-2008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凈利潤和賬面價值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定義價值相關性,研究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研究發現,當公司存在財務報告內部控制缺陷時,其凈利潤的價值相關性下降。
董望、陳漢文(2011)以2009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從財務信息內部“生產”和投資者反應兩個視角研究內部控制質量與會計信息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在信息“生產”方面,高質量的內部控制提高了應計質量;在投資者反應方面,內部控制質量越高,盈余反應系數越大。
方紅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類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探討高質量內部控制對盈余管理的影響。結果表明:高質量內部控制能夠抑制公司的會計選擇盈余管理和真實活動盈余管理;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公司具有更低的盈余管理程度并且獲得合理保證的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公司,其盈余管理程度更低,另外作者采用處理效應模型校正自選擇性偏差后,上述結論更為穩健。
三、對國內外研究現狀的簡單分析
首先,研究數據較短。無論是美國的2002年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在2002年7月30日簽署成為正式法律,還是我國2008年6月28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到現在為止時間都不算長,這就使得國內外學者在已有的研究時采用的數據時間段較短,可以看出國外已有研究里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時采用的是從SOX法案頒布年到05年的數據,而我國學者大部分采用的是2002年后某三年的數據,數據時期較短會在一定程度上使研究結果受到限制,同時研究得到的結論也并非完全一致,而且現有的研究結果只能是初步證據,還未能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其次,衡量指標各不相同。從以上文獻回顧可以看出無論是國外學者還是國內學者對內部控制質量的衡量都沒有統一的指標,一部分學者是用有無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或鑒證報告來判斷內部控制質量的高低,還有一部分學者是用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來衡量,有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則認為是內部控制質量低。分析可以得出對內部控制質量的高低只是做了定性的衡量而缺少定量的指標,定性指標往往主觀性比較大,這就使得對研究的結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正如張國清(2008)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未伴隨著高質量的盈余,內部控制質量得到改善并沒有伴隨著盈余質量的提升。可能的原因在于,在當前的內部控制制度和實務背景下,樣本公司被劃分為High組并不意味著其內部控制質量較高。這就說明內部控制質量的衡量指標的研究也是值得學者們關注的問題。
最后,研究結論不一致。從國外文獻的回顧可以看出大部分學者得出來的基本結論是一致的即有效的內部控制對于財務報告質量有提高的作用,但是王美英(2009)指出對于按302條款和404條款進行內部控制披露的研究出現了不同的結論,按照302條款做出內部控制重大缺陷披露的公司有更低的應計質量,而按照404條款做出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公司則沒有顯著影響。從國內文獻的回顧可以看出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同樣存在不一致的結果,甚至得出了高質量的內部控制并未伴隨著高質量的盈余的結論,這就是否定了內部控制可以實現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對于這樣的結果我們在以后的研究中要深入研究其原因所在。
參考文獻
[1]Chan,K.,Farrell,B.,Lee,P.Earnings Management of Firms Reporting Material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Unde 2005.
[2]Lightle S,Willis D.Requiring Reports on Internal Controls;the Pros and Cons[J].CPA Journal,1995,54(5).
[3]DOYLE J T,GE W,MCVAY S E.Accrual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J].The AccountingReview,2007,82:1147-1170.
[4]DONALDSON TESTIMONY W.Concerning the Impact ofthe Sarbanes-Oxley Act[R].House Committee on Finan-cial Services,U.S.House of Representatives.Washington D.C.: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5:452-478.
[5]Ashbaugh-Skaife,H·,D·Collins,W·Kinney,and R·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Ceficiencies and Their Remediation on Accrual Quality·The Accounting Review,Vol·83, No·1,2008,pp·217-250·
[6]Altamuro,J·,and A·Beatty·Do Internal Control Reforms Improve Earnings Quality?[J].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2006.
[7]Altamuro J,Beatty A.How does internal control regulation affect financial report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2010,49(1–2):58-74.
[8]蔡吉普.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山東經濟,2005(4):31-35.
[9]賀欣.內部控制有效性與財務報告可靠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0]方春生,王立彥,林小馳,林景藝,馮博.SOX法案、內部控制制度與財務信息可靠性[J].審計研究,2008(1):45-52.
[11]張國清.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基于2007年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J].經濟管理,2008(23):
112-119.
[12]楊有紅,陳凌云.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9(6):58-64.
[13]張龍平,王軍只,張軍.內部控制鑒證對會計盈余質量的影響研究——基于滬市A股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0(02):83-90.
[14]李斌,王奇杰,雷春.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相關性研究—來自江蘇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2009年度全國內部審計與內部控制體系建設理論研討暨經驗交流會三等獎論文匯編,2009(10):1-9.
[15]郝玉貴,孫永新.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相關性研究——來自2009年深市A股主板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學會高等工科院校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2010(11).
[16]楊有紅,毛新述.自愿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用性研究[J].首屆內部控制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9(04).
[17]田高良,齊保壘,程瑤.內部控制缺陷對會計信息價值相關性的影響———針對中國股票市場的經驗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1(04):27-31.
[18]董望,陳漢文.內部控制、應計質量與盈余反應——基于中國2009年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研究,2011(04).
[19]方紅星,金玉娜.高質量內部控制能抑制盈余管理嗎?——基于自愿性內部控制鑒證報告的經驗研究[J].會計研究,2011(08).
[20]楊有紅,毛新述(2011)內部控制、財務報告質量與投資者保護——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財貿經濟,2011(8):44-58.
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后席卷全球,最終發展成一場全球金融危機,世界各項經濟指數都在下滑。在持續低迷的大環境下,我國經濟在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下,借助較為寬松的貨幣政策,GDP得以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后連續兩年均保持高速發展,國內創業板非常擁擠,海外上市熱潮不斷,呈現了一枝獨秀的勢態。在國外經濟危機國內高速發展的復雜背景下,接連出臺的多項調控政策對股市走勢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在這個時期內,各種各樣的原因引發國內多家上市公司接連爆出多條負面新聞,從幾年前發生的中航油期貨、期權的雙重損失等巨虧案例,到最近的光大證券“烏龍指”等重大事件,都暴露出我國公司治理基礎薄弱以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不詳細。隨著海外上市公司遭公訴的事例增多,輿論開始不斷質疑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情況,種種問題吸引了監管部門的關注,也間接影響到了投資情況。通常財務信息所顯示信息有限,僅能表現企業過去業績的缺陷,而人們對其財務信息可靠性的判斷也會受到種種因素影響。相對來說,內部控制信息是構成非財務信息的重要部分,該信息除了能顯示企業內部控制狀況,還能表現企業的發展潛力和未來價值。綜合來看,優秀的內部控制系統不僅可以為財務報告提供可靠保障,還有助于相關信息的真實完整。近幾年,針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相關政策層出不窮,從要求上市公司強制披露,到具體細化到披露細則,上市公司披露內容和形式越來越完善和具體,對企業建立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非常有益。目前,上市公司對新規各有理解執行情況也存在差異。所以,有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機制和流程優化,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所包含的實際信息及財務報告質量保證機制都成為新的關注熱點。
二、文獻回顧
(一)國外研究 從國外內部信息控制披露研究現狀來看,當前主要從影響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公司特質、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與盈余質量的關系、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審計師對內部控制的審核報告等方面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行研究。Andrew J.Leone(2007)以存在內部控制缺陷的被特殊處理的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發現上市公司結構復雜程度、公司重組以及在內控系統方面的投資等特質是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Doyle和Sarah McVay(2007)進行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影響因素分析時,選擇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779個公司的研究中總結出重大缺陷更容易出現在集團規模較小、跨行業經營、發展擴張迅速、財務管理存在問題的公司。進一步對盈余質量調查之后發現,不能兌現的現金流盈余估計對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產生影響。Hollis等(2009)則通過研究發現如在企業架構調整前后顯露出來的財務風險以及隱藏內部控制問題而導致相關員工頻繁離職等上市公司進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時存在的諸多問題。
(二)國內研究 相比較而言,國內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從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及優化方案、內部控制評價及其審核報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國際比較等方面著手。楊有紅、陳凌(2009)在綜合分析2007年滬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后指出,管理層對內部控制的自我評價能夠呈現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對企業外部相關利益者決策起到助力作用,并提出企業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對實現內部控制財務報告及相關信息真實完整目標、資產安全目標、合法合規目標等三個基本目標的效果和存在的問題。楊玉鳳、王火欣和曹瓊(2010)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和企業成本的分析中指出,公開評價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的有效性與企業管理密不可分、雙向互動,同時對公司成本也有直接影響。研究建立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并進行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和成本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該指數與隱性成本變量總資產周轉率之間表現為顯著正相關,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越高,可估計的財務績效變量ROA和ROE也就越高,顯性成本會相對變低,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情況對隱性成本有顯著約束作用,對顯性成本及隱性成本具有綜合約束作用,對顯性成本沒有明顯約束作用。
綜上所述,目前已有的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主要從理論方面闡述改進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機制和措施,多是針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評價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成本的影響等方面分析,缺少以成本制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及內部信息披露對投資者信心影響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模型基礎上充分應用信息技術優勢,研究以成本制約改進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
三、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模型構建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大量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和內部控制報告評價的研究成果。本文根據上交所和深交所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和五部委聯合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設定評價標準,考慮到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很復雜,從公司治理和信息傳遞的角度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評估必須是一個量化評價過程。本文以科學性和可量化分析為原則,選取企業內部控制環境、關聯控制活動、內部監督、外部監督、風險評估、信息與溝通等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體系具體項目如表1所示。
依照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評價指標項實際情況對變量賦值,設定披露完成取值為1,未披露完整則取值為0。各個指標取值后累加均分,得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QAID,計算公式如下:
從上述公式能夠看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越高,表示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越完整,與之相反,指數越低則表示內控信息披露情況越不詳盡。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企業價值影響分析 從光大證券烏龍指事件能夠看出,眾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較為復雜,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是為了推動企業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帶動提升企業價值,提高企業管理績效水平。學術界普遍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會有助于企業價值提升,多數學者認為經營業績越好的公司越傾向于披露更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而且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但是實際經營管理中,多數企業管理層不意或不主動公布內部控制機制存在的缺陷和內部控制詳細信息。傳統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無法解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企業市場價值及賬面價值間存在的多重共線性關系,所以本文選用蟻群算法分析內部控制信息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本次研究選取賬面價值和市場價值衡量企業價值,以廣義的企業價值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模型如下:
在上式中,Qn為企業價值變量,Q1為企業賬面價值,用企業總資產收益率替代,Q2為企業市場價值,用投資者信心指數代替,ai為變量系數,pi為隱形節點。每個樣本數據進入一群模型到達節點后都需進行一下判斷:
經過N個樣本調整路徑系數后,就可以得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企業價值影響結果。
四、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優化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成本 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公司治理密不可分、雙向互動,并對公司成本有著直接的影響。本次研究將事后道德風險分為隱藏行動和隱藏信息的道德風險,因不同行動產生的成本將兩者分別稱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本文采用管理費用率(GFL)和總資產周轉率(TTC)分別替換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為了實現兼顧其他因素對成本的作用,本文在模型中增加了控制變量公司成長性托賓值TQ、資本結構LEV、大股東的性質SHA、企業規模ASSET和行業變量IND等。具體模型如下:
上式中,β0是常數項,βi是變量系數,LEV、SHA、ASSET、IND分別表示資本結構變量、大股東的性質虛擬變量、企業規模變量和行業虛擬變量。其中,LEV用資產負債率表示,大股東的性質虛擬變量國有控股與非國有控股賦值分別1和0,ASSET用總資產的對數表示,IND則按CSRC行業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優化研究結果 本次研究基于蟻群算法建立一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企業市場價值及賬面價值關系研究模型,以成本作為約束變量,研究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優化。具體優化模型如下:
(5)
上式中,βi是優化變量系數,就此可以得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優化模型。
(三)數據來源和研究結果 本次研究原始數據來源于招商證券軟件、國泰安數據庫、騰訊財經、證券之星、滬深證券交易所網站等平臺上市公司年報和相關報告。研究剔除了金融行業的公司和財務數據不可得或不完整的上市公司。研究得到1548家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其中深市742家,滬市802家。解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
從表2中可以直觀看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的最小值為0.046,最大值為0.818,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均值為0.376,說明各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差別較大。根據本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的構建,最大理想值為1,而得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指數的中位數為0.313,說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
研究以成本作為約束優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企業市場價值及賬面價值關系研究模型,得到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優化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
從表3的結果可以看出,TTC的系數為1.3829,說明總資產周轉率越高,則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越高,變量GFL的系數為-0.0754,說明管理費用率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存在不明顯的負相關關系。內部控制設計和運行效性評價信息傳遞給外部信息使用者對隱性成本有明顯抑制作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指數與顯性成本呈不顯著負相關關系,與隱性成本變量總資產周轉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對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具有綜合約束作用。另外,控制變量中資本結構變量LEV和企業規模變量ASSET顯著正向影響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說明資產結構越合理的公司越傾向于披露更高質量的內部控制信息,企業規模越大越傾向于公布內部控制信息來實現各個層級的有效溝通。研究結論表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企業成本沒有顯著的控制作用,主要原因是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機制剛剛實行,尚處于不完善階段,因此還不足以對上市公司成本產生顯著影響。
為了檢驗模型的穩定性和研究結果的有效性,本文進行了模型穩健性檢驗。研究分別應用第一大股東性質變量替換大股東性質變量、股權制衡度變量替換大股東性質變量,發現替換變量之后的研究結果與之前基本保持不變,與基本結論保持一致。所以,穩健性檢驗結果進一步顯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和企業價值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作用。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能夠發現,引入成本后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釋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對企業價值變動的作用機理,通過監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來促使企業完善內部控制,促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規范性。此外,本次研究過程中還發現國外已有大量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分析,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投資群體及社會公眾對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看法和見解,我國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國內大多投資者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因此建議需要加強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重要性的研究。
五、結論
目前已有的相關政策及規范還停留在要求提交審計師評價報告給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并未要求企業公開對外披露,組織面臨風險因素不能得到客觀評估,這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審計師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客觀嚴正性并且影響執業水平的提高,同時還影響上市公司經營效率和效果及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監管部門應當制定相關的政策更進一步地要求上市公司公開內部控制信息,積極努力促進企業完善內部控制和公司結構治理,避免嚴重的內控風險隱藏于企業內部。規范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和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的完善能夠促進企業提升業績。
參考文獻:
[1]青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質量與財務報告質量關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學2012年碩士學位。
[2]楊玉鳳:《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國內外文獻綜述》,《審計研究》2007年第4期。
[3]Andrew J.Leone.Factors Related to Internal Control Disclosure: A discussion of 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2007)and Doyle,Ge,and McVay(2007).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 .
[4]Doyle,J,Ge Weili,Sarah McVay.Accruals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 over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Accounting Review . 2007
[5]Hollis Ashbaugh-Skaife,Daniel W.Collins,William R.Kinney Jr,Ryan Lafond.The Effect of SOX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on Firm Risk and Cost of Equity. Journal of Accountancy . 2009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為保證我國經濟向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加合理的階段轉化,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年)》、教育部《關于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陜西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支持和規范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見》、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改革推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意見(2014―2020年)》、省教育廳制定的《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院校轉型發展試點工作方案(2014―2020年)(試行)》,為民辦院校的轉型發展,如何提高民辦高校的內部會計控制管理水平,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性意見。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陜西省的民辦教育堪稱“中國民辦教育的硅谷”。陜西民辦教育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彰顯出自己獨有的優勢和規模,民辦高校在管理中凸顯的會計問題也越來越多。如:(1)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無法防范并控制風險;(2)預算控制管理不善,且授權審批體制不完善,會計信息系統存在瑕疵,導致內部控制活動不規范、執行不力;(3)內控人員整體素質不高;(4)監控力度薄弱。解決上述現實的主要問題,需要在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完善和優化陜西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提高陜西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能力,在完善治理結構的基礎上,使高校各項資產、資金得到有力的保障,保證財務信息的真實可靠,對經濟犯罪案件預見性能夠及時辨別,并及時采取一定預防措施,可以為內部控制評價實踐提供具體指導,確保經營目標的實現,有助于陜西民辦高校完善內部控制和內部控制評價,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發揮陜西民辦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內研究現狀
1.關于陜西民辦高校的發展戰略研究。魚小輝(2005)考察陜西民辦高校發展的主要困難及成因,并由此提出陜西民辦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若干對策。晏建忠(2012)提出了陜西民辦高校發展中的核心問題與對策。陳金超(2013)從陜西民辦教育發展歷史入手,通過對其人事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陜西民辦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完善的對策。
2.民辦高校內部控制評價體系研究。任桂煥(2008)運用SWOT分析法,全面系統地分析民辦高校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設計民辦高校的發展戰略思路,并提出民辦高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曹美靜(2013)借鑒COSO內部控制報告,對某民辦高校內部控制評價標準體系進行實例運用。王鴻(2014)利用模糊綜合評價法,構建帶有權重指標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
3.基于風險管理的民辦高校內部控制研究。解慧珉等(2006)對民辦高校財務風險進行分類,研究其風險和成因,提出建立民辦高校風險防范機制,以加強對民辦高校財務風險的管理。劉正兵(2013)從財務風險管控的視角來研究民辦高校內部控制框架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應益華等(2013)提出完善民辦高校內部環境、風險管理、加強民辦高校內部監督等方面的相應建議,旨在加強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
(二)國外研究現狀
1.內部控制理論研究。1936年,美國頒布《獨立公共會計對財務報表的審查》,最早定義了內部控制。1979年,美國通過《反國外賄賂法》規定內部控制相關條款。1985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等五家協會聯合創建了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專門研究內部控制。1992年,COSO委員會(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內部控制――整體框架》報告,提出COSO內部控制框架理論,并于 1994 年底進行了修改。2002年,美國又《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要求管理當局必須保證內部控制的有效性。2004年,COSO委員會《企業風險管理――整合框架》,提出內部控制風險管理框架的要素理論。加拿大注冊會計師公會于 1995年內部控制指南,巴塞爾委員會于1998年《銀行組織內部控制框架》,在各自領域內發展內部控制研究。
2.高校內部控制的研究。國際上對高校內部控制的研究,可以追溯至公元859年在摩洛哥非斯城創建的加魯因大學。由于國際上非常重視內部控制制度,主要集中在一些發達國家的高校之中,如美國、日本、英國等。這些發達國家的高校一般是依據權威的?炔靠刂瓶蚣芴逑道唇?立各自的內部控制系統,并強調將內部控制納入高校治理中。
(三)述評
首先,在法律法規方面,我國關于內部控制的政策不及國外歷史悠久及規范,雖然,隨著《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出臺,基本上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但是,我國民辦高校的內部控制規范較之企業還要差些。
其次,在學術界理論研究方面,與西方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內部控制的研究起步較晚,總體的研究進展顯得相對滯后。而且,內部控制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針對企業等營利組織而言,而針對高校等非營利組織內部控制尚沒有形成較為成熟、系統的理論框架體系與評價體系。
三、內部控制相關理論概述
(一)內部控制的概念
內部控制是管理的核心要素。內部控制思想最早誕生于西方發達的資本市場經濟國家。國內外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內部控制的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有所差異。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1949年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的審計程序委員會在《內部控制:系統協調的要素及其對管理部門和獨立公共會計師的重要性》特別報告中,提出內部控制是:“內部控制包括一個企業內部為保護資產,審計會計數據的正確性和可靠性,提高經營效率,堅持既定管理方針而采取的組織計劃及各種協調方法和措施。”1992年美國COSO委員會的COSO報告中提出了“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概念,將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管理層以及其他員工為達到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相關法律法規的遵循等三個目標而提供合理保障的過程。”而我國財政部2008年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內部控制定義為“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
(二)內部控制的要素
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即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
四、陜西民辦高校內部會計控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會計控制制度不健全
一是會計控制的內容缺乏全面性。如對外投資活動沒有建立相應的會計控制制度,導致對外投資程序不規范,風險較大。二是內部會計控制約束的對象和范圍不夠寬泛。主要涉及的人員是財務工作者,而對校辦產業及相關科室管理人員約束很少,過多強調對財政性經費的內部會計控制,忽略創收經費等的內部控制。
(二)預算控制管理存在不少問題
部分高校的?A算經歷了工作從無到有,從內容不多到面面俱到,但仍存在預算執行效果不力,沒有建立相應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對各部門的資金使用效益缺乏正確、完整的評價。預算約束工作不強和預算執行不了的現象常有發生,對全年業務開支雖有明確控制,但缺乏統籌安排。甚至有些事項只要領導批字就能報銷,導致了資金的不合理使用,嚴重影響了學校的發展。
(三)內控人員素質不高
民辦高校由于成立的時間較晚,大部分管理者都是公辦院校或是社會企業退休返聘的,而自身培養起來的中青年干部很少參與到單位的中高層管理當中。雖然,近幾年民辦高校也在積極探索單位內部體制機制改革,力求做到人盡其才,出現了設置職務,然后再依據職務設崗的現象,結果造成中層干部一大片。因此,民辦高校應充分利用其機制的靈活性和特殊性,在其進行組織機構設置的時候,應該取決于單位的特點和管理的需求。
(四)監督力度薄弱
民辦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責任劃分不夠明確,執行和檢查多為形式,沒有一套健全的會計制度,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執行的好壞缺乏一套制度化的獎懲制度。民辦高校雖獨立設置了與其他職能部門平行的內部審計部門,而審計部門的工作人員往往將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日常經費的審核上,并沒有充分發揮審計機構的權威性和獨立性,并且大部分的審計工作均為事后審計,完全失去了審計的監督和評價作用。
五、完善陜西民辦高校內部會計控制策略
(一)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1.授權批準。近年來,部分民辦高校出現重大經濟舞弊案件,原因多是授權不當或職責劃分不明確導致的。民辦高校更應根據管理、工作和控制的需要進行授權,劃分職責范圍,建立授權批準體系,學校的所有經濟活動都應有授權審批的流程和手續,以便明確責任。各種財產物資皆為民辦高校的重要教育資源,其管理和利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等業務能否正常開展。學校應建立健全的財產物資管理制度,做好財產物資的收發存工作,保護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合理有效利用財產物資。
2.風險控制。民辦高校處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健全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同時,還應注重加強風險管理。民辦高校的風險主要集中在籌資風險、合同風險和投資風險等。對于籌資風險的管理,應對籌資的渠道和方式及資金的用途和經濟效益等多方面進行控制;對于合同風險,應建立包括財務部門參與、聘請律師參與的合同的起草、審批、簽訂、監督及違約時采取的防范和應對措施控制程序;對于投資風險,應該做好投資項目的市場調研與預測,財務可行性分析以及投資過程中出現的不利因素的防范和控制。
(二)強化預算控制管理
1.預算控制的基本要求。(1)預算內容是對學校業務活動的目標體現,所有收支均納入單位統一核算;(2)預算一旦編寫,不能隨意變更,因特殊情況需要調整,必須經過授權批準之后進行調整,并逐級審批;(3)追蹤和分析預算的執行情況;(4)預算執行結束,應對預算的執行情況進行分析、考評,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5)嚴格控制無預算的資金支出,明確規定責任人限額審批制度。
2.建立全面預算控制。全面預算控制包括預算指標的下達、預算的編寫、預算的執行、預算的分析和調整及最終的考評,均要體現合理、公開、公平和公正等原則,收入預算堅持積極穩妥的原則;支出預算堅持統籌兼顧保證重點,保證剛性支出,勤儉節約的原則。堅持“量入為出、收支平衡”,采取“零基預算”和“彈性預算”相結合的預算編制手段,建立動態的預算執行控制管理模式,加強預算的執行與監控,完善預算管理,合理利用資金,更好地為高校的事業發展服務。
(三)建立高素質的內部控制隊伍
高校內部會計控制如何有效實施,財務風險如何有效的規避,實施內部會計控制的人員素質的高低至關重要。首先,是民辦高校領導者自身的素質,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將個人目標和集體目標統一起來,形成和諧良好的工作氛圍。其次,要提高內部財務人員的素質,加強對財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防止和杜絕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行為發生,以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防止違規違紀現象發生。同時,民辦高校內部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并且嚴格遵照內部控制體系執行工作。
(四)加大監控力度
【關鍵詞】 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 盈余質量
一、引言
2001年全世界都知道了安然公司的名字,知道它并不是因為它是世界500強的巨頭,有著驚人的業績量,而是它的造假讓全世界震驚。繼安然事件曝光后,一些大公司造假事件陸續曝光,像微軟等大公司也有不同程度的造假行為,這些行為的背后都與內部控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或者可以說,公司的一些失敗或多或少都與公司的內部控制有關系。失敗不僅僅意味著公司的失敗,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市場,影響著投資者。當然我們也從失敗中吸取教訓,2002年《薩班斯法案》的實施,對證券市場的信息披露進行了有效規范,同時也提高了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披露的可靠性。這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不僅保護了相關者的利益,而且還提高了上市公司對于提高內部控制管理的意識。
國內目前關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在企業價值、股價等的相關性方面比較集中,較少人關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本文以上市公司披露的最新數據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基礎理論,對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與盈余質量之間的內在關系進行研究,以使內部控制更加合理。
二、文獻綜述
1、國外相關文獻綜述
(1)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與股票和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研究。2000年戴維認為,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讓公司有更好的投資決策。原因在于內控信息的披露更讓投資者相信本公司具有良好的內部控制管理結構,從而更多的投資于該公司,與此同時,該公司的股票價值也會相應增加。2005年Chan等人通過實證研究察覺與其他“干凈的”公司相比,那些遵照薩班斯法案404條款披露內部控制存在實質性缺陷的公眾公司盈余管理質量更高而投資回報更低。2006年Parveen研究了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缺陷,并和公司股票價格聯系起來,發現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缺陷存在負相關的關系。但當公司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披露的同時也披露相關的改進意見和執行情況時,兩者就不一定存在這種關系。
(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公司效益之間的關系。2004年Duff通過研究發現,公司的技術和外部咨詢費用的快速增長正是由于薩班斯法案404條款的實施,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為了執行404條款的相關規定,選擇將內部控制的相關工作外包出去,或者是花費大量的金錢去購買內控相關的軟件和系統。2005年Ashbaugh指出那些對內部控制缺陷進行披露的公司一般情況下運作都比較復雜。
2、國內研究綜述
(1)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和改進措施的分析。2001年李明輝認為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有利于改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同時對財務報表舞弊也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并加強上市公司管理層和注冊會計師之間的交流。2004年張剛和周云鵬認為企業有必要披露注冊會計師出具針對企業是否建立了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的審核報告,這樣才能有助于滿足投資者的信息需求并一定程度上減少信息不對稱的風險。
(2)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的研究。2003年陳關亭、張少華認為,中國的上市公司經營績效、財務報告質量和相關法律法規遵循的情況都會受到內部控制建立健全與否及執行有效與否的影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將會逐漸成為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核心主題。文章中的問卷調查與分析論證表明,我國須實行強制性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即要求一般上市公司出具內部控制自我評估報告及注冊會計師對該報告的審核意見。2005年吳蔚認為目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上不注重實質,由于我國資本市場信息披露環境存在著各種缺陷,導致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的動機不強,要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必須先完善披露環境。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假設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和金融衍生工具的不斷推陳出新,以內部控制為主的管理理念誕生,從面向過去到轉向兼顧未來,從重視股價轉向兼顧盈余質量,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滿足現在的狀況。學者認為,相較于股票價值而言,內部控制的好壞更能準確反映企業資源的價值和環境的變化,提供與經濟決策最為相關的會計信息。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內部控制披露的完善與否與盈余質量的好壞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2、模型設計
本文隨機選取了深市主板400家、小板284家和創業板116家共計800家上市公司的年報和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進行研究,以2013年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為深交所)頒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深指引)和上海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為上交所)頒布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滬指引)為評價依據,同時參考2008年頒布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披露的現狀進行分析。
表2是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與盈余管理的實證模型中所用到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據統計,2013年董事、監事及高管人員年度報酬總額的均值7.652574,是2010年的1.09倍,標準差為0.683926,說明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的關系不存在較強的聯系。
表3的第二和第三列分別列式了參數估計結果和顯著性成效。與本文的假設相背離的是,CFV和REV對于盈余質量的影響均是顯著的。具體而言,CFV的估計參數是0.0005,P值為1.0320,拒絕估計值為0的原假設,顯著;而同樣的,REV的估計參數是-0.1326,P值為0.2028,無法拒絕估計值為0的原假設,不顯著。這意味著本文的研究假設沒被,即在上市公司當中,企業內部控制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弱顯著,內控披露狀況對盈余質量沒有顯著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排除常數項,公司規模是唯一顯著的變量,說明公司規模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是可以肯定的,兩者呈正相關關系,公司規模的擴張將導致盈余質量的增加。
四、研究結論
隨著上市公司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等相關法規的陸續頒布,我們可以察覺到國家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重視程度變得越來越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到底對相關利益者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并且這個作用的效果如何等眾多疑問還需要我們去探索。本文以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內部控制等信息為研究資料,在借鑒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作用進行了探討,研究它與盈余質量之間的關系,主要結論如下。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和盈余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得越詳細的上市公司其盈余質量也會越高。這種內在關系的發現擴大了內部控制信息的傳遞內涵,為國家強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了更多的理論依據。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詳細程度與盈余質量存在正相關關系。由于我國的上市公司成立時間與國外相比較短,其市場資源配置作用發揮得也不明顯。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國中小投資者的知識儲備不管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與國外的投資者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國投資者比較盲目,沒有科學的投資判定標準。本文的實證結果恰恰是給中小投資者一個相對簡單的判斷依據,幫助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
【參考文獻】
[1] 黃秋敏:上市銀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分析[J].審計研究,2008(1).
[2] 楊有紅、汪薇:2006年護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J].會計研究,2008(3).
[3] 吳水澎、陳漢文、邵賢弟:論改進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由我國亞細亞失敗引發的思考[J].會計研究,2000(9).
[4] 李明輝:淺談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報告[J].審計研究,2001(3).
[5] 陳關亭、張少華:論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披露與審核[J].審計研究,2003(6).
[6] 張剛、周云鵬:內部控制審核報告分析[J].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4(6).
【關鍵詞】主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披露
一、引言
2002年7月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 Act 2002 USA,以下簡稱SOX法案)第302節與第404節中對企業內部控制的相關要求,引發了全球對企業內部控制的關注熱潮。受此影響,我國的內部控制規范建設也發展迅速。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和保監會在2008年6月28日聯合《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的基礎上,又聯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簡稱配套指引)。配套指引由21項《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組成。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對上市公司內控缺陷信息的披露情況進行統計,探討我國目前上市公司內控缺陷認定的現狀;其次,結合現狀中存在的問題,深入分析目前內控缺陷認定存在的難點、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最后,在對內控缺陷認定困境進行破解的基礎上,重構我國內控缺陷認定的基本框架,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二、文獻回顧
國外學者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是否提供了涉及內部控制的管理層報告以及提供內部控制報告的有用性等方面。Raghunandan和Rama對《財富(fortune)》100強公司年度報告進行考察,發現有80家公司提供了涉及內部控制的管理報告[1]。McMullen、Raghunandan和Rama對2221家公司1993年年度報告進行研究,發現有742家公司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占所有樣本的33.41%。他們還對1989-1993年的4154家公司進行研究,發現平均有26.5%的公司提供內部控制報告,而財務報告有問題的公司中,僅有10.5%的公司提供內部控制報告。小公司內部控制報告與財務報告問題的相關關系更為明確,他們認為財務報告有問題的公司不大可能提供內部控制報告[2]。國內學者中,劉秋明對2001年核準制下實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進行分析,認為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缺乏統一要求,導致上市公司盡可能披露對其有利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統一,導致信息使用者的成本增加[3]。李明輝、何海和馬夕奎對我國1147家A股上市公司2001年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進行實證研究,發現除4家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因中國證監會的特殊披露要求披露其內部控制信息較為詳盡外,其他880家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上市公司中,大多數公司的信息披露流于形式,且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動機不強[4]。蔡吉甫以2003年1251家A股上市公司的截面數據為研究對象,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行回歸分析,認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財務報告質量及財務狀況是否異常的顯著影響,即經營業績好、財務報告質量高的上市公司傾向于披露內部控制信息;而財務狀況存在異常的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則明顯不足[5]。楊雄勝等對我國內部控制的社會認同度進行研究,通過我國對內部控制制度的認同度進行研究后認為,公司治理在我國仍缺乏應有的認同[6]。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在2011年和2012年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基礎上進行樣本篩選:本文得到樣本公司1203家。其中深市398家,滬市805家。另外,本文所需的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以及相關數據來自深交所、上交所網址以及CSMA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并經過手工整理。相關報告數據統計截止日為2013年6月30日。以此的截面數據為研究對象,實證檢驗影響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
本文的統計主要圍繞以下五方面的問題進行:(1)上市公司是否單獨披露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2)上市公司是否聘請注冊會計師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進行審計并出具鑒證報告?(3)上市公司是否在內控自評報告中披露內控缺陷信息?(4)在披露內控缺陷的公司中,是否有公司區分內控缺陷程度,即一般內控缺陷、重要內控缺陷和重大內控缺陷?是否有公司承認其存在重大內控缺陷?內控缺陷上市公司是如何歸因的?(5)上市公司披露最多的內控缺陷信息有哪些?
四、總體披露現狀分析
為了了解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狀況,我們對2012年上市公司年報中的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狀況進行調查。我們的研究僅限于年度報告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而不涉及配股等情況下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截至2012年12月31日,滬、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有2472家。在選取樣本時剔除了在2013年退市的白云山A(000522)、*ST炎黃(000805)、*ST創智(000787)三家公司,總分析樣本共2469家。考慮到現有的披露過于簡單,以及其他的技術性問題,我們沒有采取經驗研究,而只是進行簡單的描述性統計,但這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我們在調查中主要研究的問題和分析如下:2223家上市公司在2013年4月30日前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披露比例為90.04%;246家未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占比9.96%。在2223家披露了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的上市公司中,2219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結論為有效,占比99.82%;4家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結論為無效,占比0.18%。評價結論無效的四家上市公司分別為:北大荒(600598)、長春經開(600215)、萬福生科(300268)、海聯訊(300277)。
五、按coso五要素分類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現狀
目前,我國雖然有一系列的內部控制指引規范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但很多細節的問題并沒有做規定,如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標準、披露形式、披露的內容等,這就使該項看似強制性披露規定中增加了形式上披露的自由,減少了披露的實質。有關部門應該制定詳細的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細則,規范內部控制缺陷信息的編制、評價和披露。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12年coso五要素的披露較之2011年每項都有較大增長。按披露增加由大致小排列,深市:內部環境、控制活動、風險評估、內部監督、信息與溝通。滬市:控制活動、內部環境、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風險評估。
六、結論與建議
通過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分析,我們可以看到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規定沒有得到切實有效地執行,一方面是由于相關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定本身還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另一方面還在于上市公司自愿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不足。在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建立、評價及審計中,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都是非常關鍵的一環,但同時又是執行力度最薄弱的一環。其主要原因是內控缺陷的概念界定、分類以及認定標準等方面存在許多爭議與困難。對這些難題的破解,首先應從理論層面著手,對兩類內控缺陷——財務報告內控缺陷與公司內控缺陷進行明確定義和區分;其次是規范標準選擇層面,應確立原則式與規則式相結合的認定規范;最后是實踐操作層面,對三種程度的內控缺陷進行定量化和定性化的界定。上述研究表明,為了提高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我國內控規范應對內控缺陷的認定進行細化。本文認為,可以采取以下幾項具體措施:(1)采用原則式與規則式相結合的制定思路,明確內控缺陷的種類,特別是財務報告內控缺陷與公司內控缺陷的區別;(2)明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和重大缺陷的認定標準,以及有效性結論的依據;(3)明確內控缺陷的披露格式,可以采取詳細披露和摘要披露兩種形式相結合。其中詳細披露格式可參照《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中的規定,而摘要披露格式,可以考慮設計為客觀題形式,如列示出上市公司發生較頻繁的內控缺陷種類及其二級具體條目,如內控環境缺陷、控制活動缺陷,讓公司以打“√”或“×”來選擇是否存在某類缺陷,這樣既增加了信息含量,又讓公司易于操作。
參考文獻:
[1]Raghunandan,K,and Rama,DVManagementReportsAfterCOSO[J].InternalAuditor, 1994,8:54-59.
[2]McMullen,DA,Raghunandan,Kand Rama,DVInternalControlReports and FinancialReporting Problems[J].AccountingHorizons,1996,14:67-75.
[3]劉秋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問題及改進[J].證券市場導報,2002(6):38-43.
[4]李明輝,何海,馬夕奎.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的分析[J].審計研究,2003(1):
38-43.
財務風險管理作為企業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商業銀行的健康發展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本文從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的概述,分析了財務風險的來由與目前商業銀行面對的現狀,進而從多方面提出了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
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控制
一、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概述
商業銀行的主要經營原則是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負盈虧,具有盈利性、安全性、流動性等特性。商業銀行是經營金融負債和金融資產的業務廣泛的特殊企業,由于它自身資金運動的特殊性導致他在運動過程中形成的風險也具有相應的特殊形式。商業銀行風險產生在財務運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中,具體包括:流動性風險、資本性風險等。此外還包括銀行財務人員財務風險意識匱乏,財務管理內部制度設計不完善,會計內部控制系統建設相對滯后,以及財務核算和財務監督存在不足等多方面的財務風險因素。
二、我國商業銀行財務風險方面的問題
(一)內部控制系統設計不足、建設滯后
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在財務管理內部控制制度方面的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而且沒有根據經營環境的變化對程序化內控制度、信貸業務內控制度以及資金內控制度等的調整與控制,缺乏有機的結合,影響資金的安全、高效運營。同時,財物內控制度存在著控制目標和組織分工體系不明確,業務流程規定不細致,不便于貫徹執行;不利于財物人員對評估出的風險值進行限額管理。此外,由于消費信貸業務、衍生金融工具業務等新業務的出現,會計核算由對應的部門進行處理,因此造成了各部門會計內部控制各行其是、相互抵觸。
(二)財物控制風險決策缺乏科學性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決策者有時會由于多種因素,未能收集全面真實的經濟信息,因此對經濟信息的分析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和主觀來進行判斷和決策,從而會導致決策失誤,給銀行帶來很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可能會使得銀行蒙受巨大的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商業銀行往往以存款來判斷其業績,用存款指標的考核代替決策,加上缺乏必要的監督制約機制,違章操作問題相當突出,直接導致了風險的發生。
(三)缺乏完善的財務核算及監督
在財務核算上隨意性大,對相關的財經法規以及會計法的法律法規遵行不到位,不能真實的反映資產,有盲目申報的現象。由于對賬戶管理意識不強,對臨時賬戶監管力度不夠,對業務后期工作檢查力度不夠,制度落實以及實施不到位,不能及時解決與糾正已經發現的問題,對商業銀行財務控制的有效性造成影響,財務控制風險加大。
三、我國商業銀行應對財務風險控制的措施
(一)完善內部控制制度
第一,國內商業銀行可以借鑒國外銀行先進的風險管理經驗與模式,學習國外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術,聯系自身銀行發展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的配套的管理制度,強化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第二,內部控制制度,應當具有超前性與預見性。超前性表現在設計的內部控制制度,應當能夠適應外部環境變化,同時也能夠符合銀行自身的發展目標和要求。預見性則表現在設計內部控制制度的時候,應該將重點放在財務風險控制的進攻性,而不是依舊將重點放在財務風險控制的防御性能上。第三,在改進后的內部控制制度運轉的期間,商業銀行進行不定時的評估,同時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監管,對出現的問題能夠及時判斷和察覺,為及時的有效控制制度的設計爭取到時間,從而在此基礎上能夠更新內部控制系統。
(二)提高財務決策科學性、改善資本結構
由于近年來,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P2P等尖端IT技術正在推動企業進入新的信息化時代、顛覆傳統的企業的運營。因而商業銀行也應該順應時展的潮流,創新管理、創新決策。在銀行內部建立大數據分析計算平臺,利用一些技術,建立相關的數據分析模型,整合客戶有效信息,完成對客戶運營的分析。科學的財務決策可以為銀行規避風險,減少由于信息分析不科學不完善而造成的經濟損失。同時,也能夠提高銀行資金運作水平、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促進銀行的持續發展。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現狀是籌資負債規模大,產權比例高,與資本充足率低。在實際工作中,首先要對資本中的負債比例進行調節與控制,達到既能使銀行保持一定的資本實力,也能避免對商業銀行的收益能力造成影響。其次也要對資本中負債的期限進行合理的調整,考慮財務杠桿的作用。
(三)加強商業銀行財務監督、建立風險預警機制
加強商業銀行內、外部的審計,預防財務風險。首先由于商業銀行傳統內部審計技術落后、內審機制不健全,且內部審計手段不能適應現在快速發展的外部壞境。因而在改進內部審計方式和方法、提高有效性的同時,也要保證內部審計的獨立性。其次,可以嘗試選擇會計師事務所,通過會計師事務所對商業銀行自身的業務進行專業全面的審計,也可以借此督促內部審計的完善。也可以通過向國外銀行學習其財務數據庫、財務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利用科學的財務管理技術,建立并完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動態的監控銀行各項業務、識別風險信號,從而獲取風險形成的原由并據此制定符合實際的財務風險管理措施,將風險造成的損失降低。
四、結語
金融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同時商業銀行已經是金融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商業銀行為了規避經營中的各種財務風險,就應該理性的分析商業銀行的經營現狀與財務風險發生的原由,從而分析尋找有效的措施應對目前的問題,將財務風險降到最小,獲得利益最大化,提高商業銀行自身的競爭力,實現持續發展。.
作者:李美善 單位:延邊大學
參考文獻:
[1]張靈艷.淺析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06).
[2]張心泓.我國商業銀行財務風險管理的分析[J].財務與管理,2013(07).
[3]冉苒.企業銀行財務風險分析及對策研究[J].重慶工商大學會計學,2008.
一、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研究現狀
(一)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現狀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建設的進程正逐步加快,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一些大型國有企業相繼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員工在管理上的規范意識得到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增強,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已初見成效。但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在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馮浩、胡書君(2009)通過對長航集團的實地調研,發現在實踐中存在員工對內部控制認知程度低、實際執行力差、缺乏完善的評價體系等問題,指出了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國資委(2008)的一項研究報告認為,導致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有:內部控制環境失效,表現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不健全;風險評估機制缺失,風險評估手段和方法落后;內部審計功能弱化,尤其對管理審計介入深度不夠;管理信息系統不完善。與國外企業相比,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一方面股權高度集中,比例占絕對優勢的國有股東對董事會監督不到位,另一方面國有企業黨委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職責不明確。
(二)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現狀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已基本形成。2008年5月財政部聯合其他五部委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2010年4月,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關于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主要集中于《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以后。鐘紓紓(2008)從內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構建了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將內部控制五要素作為五個一級指標,且每個一級指標均按20%作為權重,略顯不妥;王留根(2009)從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構建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但各級指標只解釋了含義,并未確定具體權重,因而不利于計算得分,無法量化,操作性欠佳;阮班鷹等(2010)構建了定性指標與定量指標相結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定性評價指標為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定量指標主要包括反映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發展能力的四類財務指標,但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各自合理的權重文中并未給出。此外,李軍訓、陳靜(2010)針對上市公司構建了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內部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內部監督5個一級指標,下設24個二級指標,并使用德爾菲法和層次分析法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最后根據內部控制整體得分進行等級評定;梁素萍(2010)以內部控制五要素為對象,采取綜合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模型,設計了包括總體評價指標和具體評價指標的適用于企業內部審計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其中內部環境占30%、風險評估占25%,控制活動占20%,信息與溝通占15%,內部監督占10%。
從已有研究成果來看,針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研究較少。筆者認為,國有企業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在公司治理、內部運營與管理方面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國有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應有更多的擔當,相應的內部控制也更應加強,因此,構建適用于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具有必要性。
二、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 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屬于涉及多指標的綜合評價,在指標選擇、層次分解、權重確定和數據處理方面都應該使用科學的方法,評價指標應具有客觀性,對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做出準確的描述、分析和評價,避免人為主觀因素的干擾。
(二)系統性 各層次指標在相互獨立的前提下,達到整體融合,全面反映,構成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具體而言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各層次要有一定的區分度,每個層次應該包括哪些指標,各個具體指標應該落在哪個層次,都要有一個確切的定位;二是各層次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系,各層指標進行具體分解,形成一種控制與被控制、統馭與被統馭的關系,從而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指標體系,實現總體功能和目標。
(三)適應性 適應性原則應從兩個層面加以考慮:一是充分考慮我國國情,在指標設計時必須考慮到國別差異和文化差異,從我國國情出發,而不是一味地套用國外的標準;二是充分考慮國有企業的特征,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性地位,在產權結構以及應扮演的社會角色等方面表現出與其他企業不同的特征,所以對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時應更多地考慮是否與其地位和作用相稱,在指標設計上體現出國有企業的特征。
(四)前瞻性與可操作性相結合 在構建國有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時,一方面應注意前瞻性,使得構建的指標體系具有可拓展性,在未來情況發生變化時,能夠進行適時調整;另一方面也要具備可操作性,盡量選擇那些數據獲得較為容易的指標,以便于進行統計分析。
(五)可比性與引導性相結合 評價指標體系中指標的設計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使得同一企業在不同時期以及同一時期不同企業之間均可以進行比較,從而實現指標的縱向可比和橫向可比,體現指標體系的實用性。此外,根據指標體系的計算得分,能夠體現被評價企業哪些方面的內部控制已經得到良好的執行,哪些方面的內部控制還執行的不夠,為被評價企業提供改進方向和優化路徑,從而體現指標體系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普通中學;內部控制;現狀;對策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2-0-02
二十一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展現出了中學教育在我國具有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發展潛力。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普通中學的人力、財力以及物力資源投入,保障不斷加快普通中學發展步伐。現階段,我國大多數普通中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內部控制體系,以至于中學的辦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
一、我國普通中學內部控制制度的現狀
1.學校領導內部控制意識相對薄弱
學校領導內部控制意識最大程度上決定著學校內部控制制度實施的高效性,即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是確保內部控制體系得以不斷完善和順利實施的基礎條件。現階段,我國大多數普通中學領導尚未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首先是普通中學領導者缺乏對內部控制相關知識的基本了解,以至于難以充分的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其次是內部控制制度執行力度薄弱,部分普通中學雖建立起了內部控制制度,卻不能夠嚴格的執行,導致現行的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最后是缺乏健全有效的考核獎懲機制,導致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無人負責監管,內部控制制度得不到有效地落實。
2.人力資源管理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
內部控制制度對普通中學的發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于普通中學內部控制制度而言,其執行力度與人力資源管理息息相關,緊密相連,我國普通中國人力資源管理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與成熟,首先,目前,我國普通中學人力資源管理仍然是傳統的人力管理模式,導致其模式不能夠滿足現行普通中學人力資源管理的需求;其次,普通中學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從業素質較低,難以形成團隊的凝聚力,進而,不能夠將人力資源管理充分發揮其應有的職能;再次,尚未建立起教職工績效考評制度,導致教職工不能夠按照自身的業績和成果進行獲得應有的薪酬和榮譽,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自主性;最后是人力資源管理激勵和約束機制不健全,尚不能夠起到應有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3.內部控制活動規范和執行不力
普通中學為確保管理指令能夠得到有效實施引入內部控制活動,目前,內部控制活動已經貫穿到學校的各項事物中,但其內部控制活動的規范和執行力度還有待加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大部分普通中學只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忽視了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導致內部控制制度所發揮的作用尚未達到預期的目標;另一方面是普通中學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時,沒有全面貫穿到普通中學的各項活動,導致內部控制制度缺乏一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整體系統,不利于提高普通中學內部控制制度應有的控制效力,直接影響了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效果,給予普通中學內部控制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二、加強我國普通中學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對策
1.不斷提高相關管理者的綜合素質
管理者綜合素質在普通中學的內部控制建設中起著決定性作用。我國現行普通中學內部控制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信譽,在工作過程中應時刻保持清醒,堅決抵制外界不良誘惑的影響,使其自身能夠形成做事認真、嚴謹的良好風格;其次是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管理知識,專業管理知識是保障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順利開展的基礎性條件,因此,這就需要中學定期的給予相關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養,使其能夠及時的接受到國外先進經驗和知識,確保其能夠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進而,不斷提高工作的效率性和準確性。
2.不斷完善內部會計制度
內部會計制度是內部控制制度的核心部分,并且,在普通中學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普通中學應不斷完善內部會計制度,完善內部會計制度應從六個方面做起,即強化會計監督職能、健全財產清查制度、加強信息化技術控制、建立授權審批控制、建立會計系統控制以及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控制,同時,建立一套完善的會計防范機制,使其能夠實現對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實施過程中的防范作用;另外,不斷加強普通中學會計隊伍建設,定期的給予相關會計人員進行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職業道德水平培訓,切實構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普通中學會計管理團隊,進一步確保普通中學內部會計管理體系的正常運行。
3.建立內部控制激勵和約束機制
建立健全一套切實可行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加強普通中學內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對充分調動和激發全體教職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自主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建立績效考核制度,對每一位教職職工實行績效考核,并且根據績效考核的結果給予相應的獎罰,切實不斷提高普通中學教職工的工作效率和績效;其次是建立績效考核反饋體系,為普通中學教職工更好的交流與溝通構建良好的平臺,使其能夠清楚的認識到自身知識技術水平的不足與優勢,進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自身能力不斷提升,有助于日后在自我崗位上更好的實現自身價值。
三、重點加強內部、外部監督的作用
內部控制要切實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方面不僅要建立起健全有效的內部控制體系,另一方面更要確保內部控制得以有效執行。這無疑需要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實施實行恰當的監督,通過監督,評價內部控制運行效率和效果,以促進中學內部控制持續有效地運行。為此,要發揮內外監督的雙重作用:
1.加強內部監督的作用
中學內部的監督部門主要有紀檢、內部審計部門、職代會,一般是合屬辦公,很少單獨設立內部審計部門。內部控制監控的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內部審計,審計人員是內部控制研究的發起者和推動者,也是該理論的最大受益者。
對于如何加強中學的內部審計機構的監督作用,可以從如下方面下功夫:加強機構建設,增添人力。在學校組織機構中設立內部審計機構并明確其重要地位,并配置專職的內部審計人員,避免不相容崗位的設立,實現真正的職務分離,同時也要要求內部審計人員悟守獨立性和客觀性,以保證內部審計工作質量。要加強人才培養,提升能力。要提高內部審計人員的專業勝任能力和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健全財務管理、內部審計制度,監控專項教育資金、預算外資金和預算內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2.加強外部監督的作用
內部控制是由學校管理當局為實現各種各樣的管理目標而建立的一系列規章、政策和組織實施程序,學校當局對內部控制的制定和執行負責。但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獲益者,學校管理當局不情愿制定和執行限制自身權利、約束自身行為的政策制度,即使出臺了相關制度,也可能不夠具體,可能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形式,或者很容易被學校當局超越限制。因此,內部控制對管理當局自身的舞弊還難以切實防止,這是內部控制本身所固有的局限性,因此必須有外部監督機構的監督檢查, 來鞏固這道屏障。
中學的外部監督包括政府監督(如財政、審計、稅務、行業主管部門、教育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社會監督(如注冊會計師、社會輿論等部門的監督),其中政府財政部門的監督對學校起規范制約的作用,而社會中介機構,特別是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通過對學校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評價可以發揮一定的建議作用。
需要加強中學外部監督力量,除了主管部門、教育系統、稅務部門的監督之外,更要加強外部審計的作用。國家可以設立專門的審計部門專門負責教育系統的審計工作,設立審計部門的花費大大少于通過審計而節約的資金。
同時,充分發揮輿論導向和監督的作用,鼓勵與支持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對違法違紀行為曝光,加強外部因素對中學內部控制的影響,使各級領導重視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
內部控制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服從于外在壓力的,外在壓力越大,內在動力越大,內部控制的效果也越好。所以,學校的內部控制應與外部監督保持密切的聯系和合作,借助外部監督的專業力量推進內部控制。我國的“會計法”、“審計法”、“事業單位財務規則”、“預算法”、“職業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勞動法”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中學必須遵守的法律責任,而各監管部門和新聞媒體也應該注意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督促中學建立完善內部控制體系,切實有效地執行內部控制制度。
四、結論
九年義務教育政策頒布之后,我國普通中學的教育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且普通中學的辦學規模也不斷擴大,在新時期之下,各普通中學迫切需要實現現代化管理,因此,這就需要不斷構建健全的內部控制體系和執行體系。綜合以上所述可知,現階段,我國普通中學內部控制方面還存在著諸多的缺陷,即學校領導內部控制意識相對薄弱、人力資源管理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及內部控制活動規范和執行不力等,為此,本文以普通中學內部控制為研究對象,通過總結借鑒國外先進的內部控制理論和實踐提出了三點可行性建議,即不斷提高相關管理者的綜合素質、不斷完善內部會計制度以及建立內部控制激勵和約束機制,為實現我國普通中學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陳文娟.淺談如何加強中小學校內部控制[J].現代商業,2010(33).
[2]吳桂海.淺析中小學校內部會計控制[J].教育財會研究,2011(02).
[3]李莉穎.淺談如何加強公立中學內部控制建設[J].財經界(學術版),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