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學分制下高校學籍管理工作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實施,擴大了高校辦學的自主權,各高校開始以國際化的視野開始從學年制管理向學分制管理轉變,結合高校學籍管理工作實務,闡述了以人為本,創造有利于學生成長環境的高校學籍管理理念。
[關鍵詞]學分制;高校;學籍管理
高校學籍管理是高校學生管理的基礎與核心工作,如果說畢業生是高校的產品,則學籍無疑是這一產品的標簽,因為高校學籍是學生的身份和其高等教育的經歷證明。首先,高校學籍是指參加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的學生,高考后被正式錄取,并按規定辦理注冊手續后,學生獲得的高等學校在校生資格,是大學生合法身份的標志。高校對有學籍的學生有教育的義務和管理的權力,學生因為有學籍享有在學校接受教育、管理、服務的權利與義務;其次,高校學籍忠實記錄反映了學生的學習經歷,包括高考成績、入學注冊、在校期間學習的內容及考核、學業警示、轉學、轉專業、休學、復學、退學、獎勵、處分、畢(結)業、授予學位等各個環節;再次,高校學籍也記錄了上述各類數據信息的統計數據、考核標準、評價及處理,以及對學生的入學資格、畢業資格的審查,發放學生證、畢(結)業證書、學位證書等各類管理過程。高校學籍管理貫穿于每個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它既是一項非常具體、十分繁雜的事務性工作,又是一項政策性、時效性很強的管理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自2005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經教育部2016年第49次部長辦公會議修訂通過,2017年9月1日起實施修訂后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在保護高校與學生雙方利益的同時,擴大了學校教育教學管理的自主權,各高校在遵守《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據學校自身的具體情況制訂適合本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各高校開始依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修訂本學校學籍管理制度,并以國際化的視野開始了從學年制管理向學分制管理的嘗試。學分制的實施使學生在安排自己的學習上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間,選課的執行使學生可以根據專業培養方案,結合自身情況自由選擇課程學習,大量的課程選擇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與視野,彈性學制的實施使學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畢業的時間,但這一切的落實對高校的學籍管理制度與程序,管理的方法與手段,管理的軟、硬件配備,管理人員素質以及學生的自主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學分制下高校學籍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管理思想有待轉變
在學年制管理模式中,學生沒有自主權,因此各高校往往只注重對學生的管理,為學生服務的管理思想相對欠缺。導致管理只管結果,不管過程。而學分制的實施,由于在課程的選擇、學習的進程乃至對授課教師的選擇等方面都給了學生很大的自主權,因此只對學生進行管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服務,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與指導,在學生需要幫助的時候予以幫助。比如對學習進度的指導,根據學生自身情況指導學生合理把握學習進度安排,避免學生因學期學習進度安排過輕,導致本科學制期滿完不成培養方案規定的學習內容,或學期學習進度安排過重,導致顧此失彼現象發生。
(二)管理方式有待改變
在學年制管理中,由于學生的學習進程整齊劃一,不存在個性化需求,因此管理方式也相對簡單,學校只要安排學生統一學習、統一考試、統一畢業即可。但在學分制管理制度下,由于學生個性化需求大量增加,為滿足學生個性化要求,管理方式要從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
(三)管理的檢查與督導機制有待建立
學分制的實施,給予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權,致使學生個性化需求增加,管理制度與管理程序也越發復雜,導致管理的難度大大增加。管理難度的增加往往導致管理失誤率上升,但是,目前高校一般只對畢業論文等教學環節建立有完善的檢查與督導機制,而對學籍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并沒有建立檢查與督導機制,因此需要建立必要的監督管理機制與程序,以避免學籍管理制度在執行過程中失誤的發生。
(四)管理人員素質有待提高
在學分制管理模式下,每個學生的學習進程是個性化的,同年入學的同專業學生,其學期選學的課程也不盡相同,導致學生學習進程非常個性化,這就要求管理必須運用現代化的手段進行,相應的對管理人員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對計算機的使用技能要求。
(五)學生的自主管理意識與能力薄弱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由于學生從小學到高中的課程學習基本都是由學校統一安排,學生只需要按學校安排好的課程學習、考試就可以,導致大部分學生自主管理意識薄弱、自我管理能力較差。而學分制的本質恰恰是要求學生自我管理,包括每個學期學什么課、選擇跟哪個老師學習、每學期學多少學分、何時申請進入畢業設計環節、準備幾年申請畢業等等都可以自主選擇。這就要求學生入學就要依據學校發放的《學生手冊》中的各項管理規定與專業培養方案做好自己的大學學習規劃。
(六)軟件配合有待進一步開發完善
學分制對學生來說是個性化的學習,對高校管理來說同樣要求個性化的管理。因為學分制下不再有班級的概念,即使同年級同專業的學生,由于每個學生所選課程不同,學生的學習課表也會千差萬別,因此對于學生的學習管理變得異常復雜,需要計算機軟硬件的配合,但目前學分制學籍管理軟件基本上是把學年制學籍管理軟件加以改造使用,軟件的開發有待進一步完善。
二、學分制下高校學籍管理工作問題解決策略
為滿足學分制管理制度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必須從思想上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服務性思想理念。以學生為本是以人為本思想的具體體現。以人為本最早由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宰相管仲提出,管仲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在對齊桓公講述霸王之業時言:“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要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要充分體現人的根本利益。在高校學籍管理工作中,要服務于學生的根本利益。目前,在高校學籍管理中,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理念已經逐步建立,但在如何實現以學生為本管理的具體方式方法上有待進一步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創新與完善。
(一)加強過程控制管理
以學生為本,應把為學生服務的意識貫穿于管理過程的始終。學分制下學籍管理工作的完成依托于整個教學計劃的完成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小的疏忽都可能影響學籍管理工作的順利完成,例如,要求畢業及學位資格審查在某一時間之前完成,但如果有一位教師不能在畢業學位資格審查之前給出成績,畢業資格審查也不可能完成。因此無論是主管學籍管理的領導,還是具體工作人員,都要有系統工程的管理指導思想,加強管理的過程控制,運用過程管理的方法,完善管理工作。例如,在學分制下的學籍管理制度中規定,學生學期自主選課不滿12學分要被學業警示,兩次選課不滿12學分要被退學警示,三次不滿12學分要被退學處理。在以往的管理中,學籍管理人員只要在學生選課結束后,統計出選課不滿12學分的學生名單,告知其處理結果即可。但在以學生為本的思想理念下,應加強過程控制管理,在學生選課結束前進行選課不滿12學分統計并告知學生,提醒學生補選,從而有效使學生避免被處罰。
(二)加強對新生的學籍、選課等管理制度的培訓與教育
加強對新生進行學籍管理制度的培訓與教育,讓學生充分認識學籍管理制度對大學生涯的重要性,從而有的放矢認真規劃大學學習生涯。為此,不僅要加強入學教育中學籍管理、選課管理的培訓力度,對制度中的關鍵點更要重點強調,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目標明確、有的放矢,順利完成自己的大學學業。在加強對新生進行培訓教育的同時,還應該在第二學期、第三學期通過各種渠道對學生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比如召開主題明確的學生座談會、建立主題明確的學生咨詢日制度等等。
(三)注重保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
目前處在一個學年制向學分制管理的過渡階段,制訂的學籍管理政策處于試行時期,可能在執行的過程中會發現問題,針對發現的問題予以修訂。但保持政策在一定范圍內、階段內的相對持續穩定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給學生造成無所適從、沒有目標的局面,甚至會引發糾紛。在管理中應以入學日期為政策執行關鍵點,入學時告知學生其學業警示、退學、畢(結)業、學位授予等制度規定的各種標準,同時在其整個大學學習中保持政策不變,以便學生目標明確地規劃自己大學生涯的學習活動。學籍管理制度本身是一個政策性非常強的制度,與學生的前途命運密切相關,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保持政策的持續穩定,對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至關重要。
(四)建立適合學分制要求的管理程序
學分制管理總的來說是一種目標管理,無論是從課程的選擇上,教師的選擇上,還是完成學業的時間上,都給了學生更大的自由空間,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目前,高校學籍管理處在一個學年制向學分制管理的過渡階段,實際是學分制與學年制并存的局面,要實現真正的學分制任重而道遠,學分制下指導學生選課,需要導師制的配合;學生選課,需要建立課程庫提供大量課程供學生選擇。為了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學習課程,高校要在短時間內開設大量課程供學生選擇。同時在考試上也做出了改革,取消了補考,增加了不限次數的重新修讀,簡稱重修。但由于重修是同首次修讀的學生一起學習,考試安排在期末考試周進行,所以畢業班學生在畢業學期的重修課程,出現畢業資格審查開始了,重修課還不能結課考試的現象,導致學生無法正常參加畢業資格審查,因此梳理并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管理細則與程序顯得至關重要。比如,可以考慮在畢業學期,安排畢業班學生單獨組班重修,這樣課程進度安排可以緊湊一點,考試就可以早一點,有效銜接畢業資格審查進度安排。學分制下高校學籍管理必須與時俱進,轉變思想觀念,從管結果到管過程,從重管理到重服務,堅持以學生為本,管理和服務并重,從新生入學起啟發學生自主管理意識,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創造有益于學生成長成才的管理環境。
參考文獻:
[1]李崇文.學分制學籍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05-107.
[2]何鴻雁.改革學籍管理工作,建立科學的學籍管理平臺[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1):24-25.
[3]趙雄輝,聶娟.高等學校學籍管理制度建設原則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06(1):78-80.
[4]黃敏.對建立學分制下高校教學管理制度的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1):99-101.
[5]關冰.構建學分制下學生學業警示機制的探究[J].山西青年,2020(1):237,239.
作者:高音 單位:北京聯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