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財會類學分銀行應用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分銀行”是《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構建職業教育國家標準的重要一環,也是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的一項重要舉措。筆者通過從學分的來源、認定、轉換和儲存4個方面分析學分銀行的應用理念,結合高職類財會專業全日制教學運行中面臨的兩種沖突,為學分銀行在高職財會類專業的課程的學習、職業資格證書的獲取和職業技能競賽的參與提出應用設計。
[關鍵詞]財會類專業;學分銀行;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技能競賽
職業教育,尤其是以高職教育為代表的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輸送了大量技術技能型人才。隨著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高職教育的內容、方向和模式也應做到應運而生,隨時而變。國務院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明確提到“加快職業教育國家‘學分銀行’建設……實現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轉換”[1]。由于專業特色和就業需求,財會類專業學生需要在完成課堂學習的同時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甚至包括其他專業技能的學習。那么如何根據高職財會類專業全日制教學的特色對學分銀行的應用進行設計就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1學分銀行在高職院校的應用理念
學分銀行離不開“學分制”和“對于校外學習經歷認可機制”的不斷發展?!皩W分制”起源于19世紀德國柏林大學的選課制度,在實踐中完善于美國?!皩τ谛M鈱W習經歷認可機制”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辛辛那提大學建立的校外工作經驗認可制度。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學術文獻首次介紹了學分銀行的概念。21世紀后,“學分互認”的概念多次出現在中等職業教育在推進學分制改革試點文件中。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頒布之后,學分銀行概念開始逐步擴大到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乃至義務教育階段[2]。目前,我國學分銀行的探索應用多集中于成人高等教育,而普通高等教育仍以學分制學習為主,對學分銀行多以理論探索為主。但不可否認的是,學分銀行具有學習路徑多樣化、學習方式多樣化、學習內容多樣化和學習認證多樣化的綜合性特征。這樣一種新型的學習和教育管理制度能夠滿足當下我國對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核心內容[3]。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職業技能人才的主力軍,在設計和應用學分銀行時應當基于以下4個方面進行細節考慮。首先,學分的來源。相較于本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高職教育需要考慮人才培養目標、方式和評價結果等方面的差異。除了考慮課堂教學所獲取的學分外,還應當認識到課外獲得與專業相關的學分更能提高學生學習能動性和學習效果,因此必須要考慮學分來源的多樣性。其次,學分的認定。課外獲取學分來源的多樣化勢必會造成部分教師和學生對學分認定的真實性和客觀性產生質疑,借助認定制度的設計和取得過程的監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削弱學分認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要考慮學分認定的規范性。再者,學分的轉換。課堂教學利用考試檢驗,通過即可獲取全額學分,進而取得學歷證書。那么以其他方式取得學分,如果沒有對取得學分過程進行監管和評定,需要就最終獲取差額或全額學分制訂劃分依據,因此必須考慮學分轉換的層次性。最后,學分的儲存。目前,各高職院校利用教務系統進行錄入、查看成績等簡單的學分管理,實質是將教務系統作為一種記錄工具,并不具備多樣化學分儲存以及終身學習檔案記錄的功能,和學分銀行理念相脫節,因此必須考慮學分儲存的適宜性。
2高職財會類專業教學改革中面臨的沖突
2.1就課程設置來說是傳統體系與個性需求的沖突
財會類專業作為高職院校傳統專業之一,經過多年的探索和發展,已形成穩定的課程體系:第一年,鋪墊專業基礎,第二年,主攻專業核心,第三年,進行專業拓展以及畢業實習。搭建了一個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循序漸進的知識構建框架。當下財會類課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兩種:一是基于“財務共享”“大數據”和“互聯網+”等概念對專業課程內容再設計,比如開設財務共享實訓課程,擴寬學生視野了解最新財會前沿知識;二是利用第三方平臺和新媒體手段對課程表現再次優化,比如制作MOOC和開展線上教學。無論是哪種改革都并沒有觸及財會類課程體系的本質。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使得高職入校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多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普及使得學生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渠道更加豐富,學生能夠更加清晰地規劃發展方向,對學習目標和內容有了更多基于自身獨特的訴求。而當下快速變革的市場環境使得企業經營模式和盈利模式也悄然發生變化。就業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不再希望他們只是掌握財會技能的“專才”,而是在具備財務技能的基礎上具有某些其他領域的基本技能的“全才”,即全面性復合型人才。教學應當服務于學生和就業單位,因此這兩者愈加強烈的個性需求給傳統教學帶來了挑戰。
2.2就專業學習來說是課堂教學與競賽訓練的沖突
現階段高職財會專業學生的課外學習方式主要包括兩種,分別是考取相關證書和參加職業技能競賽。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考取相關證書,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一種表現。兩者并不會產生沖突。而真正和課堂教學發生沖突則是職業技能競賽。高職院校通過積極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能夠以賽促教,提高辦學質量和師資水平,更能夠提升院校在專業領域和社會的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是推進教學改革的重要一環。但優異的競賽成績非一日之功。參加職業技能競賽不同于普通的課外學習,需要在一定時期內全天接受專業教師的指導進行高強度的訓練。訓練內容不局限于會計、稅收、管理和信息化等知識,具有高度的專業綜合性,對教師和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心理素質都是極大的考驗,無論參與訓練的學生是否能代表學校出征比賽,都會面臨無法正常參加課堂教學的困境。同樣,也存在部分優質學生因會影響正常課堂學習而主動放棄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訓練情況。這對于學校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如果能解決好課堂教學和競賽培訓的沖突,讓優質學生安心參加競賽訓練,將會實現學生和院校的“雙贏”。
3高職財會類學分銀行的應用設計
3.1傳統課程體系下學分來源的多樣化
學分獲得方式的多樣化,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幫助他們塑造終身學習的理念,也更有利于學分銀行推廣實施。根據高職財會類專業教學的運行現狀,可以考慮以下兩種方式拓寬學生獲得學分的渠道。一是賦予學生選擇專業選修課和專業拓展課更大的自由度。適當變革高職財會類課程體系必須保證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的地位不動搖。變化之處在于:不再統一規定和組織專業選修課和專業拓展課的內容和教學。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選擇課程,利用線上線下資源,在規定的時間內獲得足夠的學分即可。二是將考取職業資格證書或者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訓練納入專業選修課和專業拓展課的范圍。通過期末考試是為了獲得學分,獲得學分是為了取得畢業證書。當學習和個人目標緊密結合時,能夠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課堂教學不是學習的唯一方式。如果能肯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和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訓練的地位,既可以激勵學生通過考取證書掌握多項職業技能,也能為優質學生參加競賽訓練掃除后顧之憂。
3.2重過程重結果助力學分認定和轉換
如果學分來源代表前端輸入,那么學分認定和轉換就代表后端輸出。加強輸入和輸出中間環節的控制,能夠提高學分銀行應用的有效性。學分認定需要依據學分來源方式的不同而制訂規則。如果學生選擇的課程采用線下教學方式,則學分的認定可采用傳統課堂授課模式;如果學生選擇的課程采用線上教學方式,那么學分的認定需要借助學習平臺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監控;如果學生通過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獲得學分,那么就需要確定院校承認資格證書的名目;如果學生通過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訓練獲得學分,則需要對學生參與訓練的程度進行區分。學分轉換的實質是確定經過認定學分的分值,需要考慮到不學生生學習能力的差異和公平性原則,既能夠保證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通過參加課程獲得最低學分,順利畢業,也能夠幫助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產出最大化。
3.3基于新理念對學分管理系統再設計
學分銀行下學分的儲存和核算離不開系統管理。鑒于現行教務系統功能相對健全,可以考慮在系統中增加“學分管理”的模塊,分學期和分類型反映學生獲得學分的方式。由任課教師、競賽訓練指導教師和各二級學院分管教務教師分別錄入課程學習、參加職業技能競賽訓練和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的學分。該模塊的學分按學期匯總后由系統鏈接至“學生成績查詢”模塊。由于教務系統并非只服務與財會類專業師生,院校可聯合軟件公司共同研發設計個性化學分管理模塊。
4結語
學分銀行是對接學歷教育和實踐教育的職業教育改革方向之一,也是推進全民終身學習以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具體措施。目前,學分銀行在高職院校的應用還處于理論探索階段。高職財會類專業基于專業特色可以考慮作為學分銀行試點專業之一。院??筛鶕唧w情況擴大學分來源范圍、制訂學分認定和轉換的規則,但面臨的最大困難在于學分管理系統的建設。因此,學分管理系統設計應當作為學分銀行應用研究的下一個熱點。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Z].國發[2019]4號,2019-02-13.
[2]王海東.學分銀行的概念溯源與模式劃分[J].中國考試,2017(10):41-48.
[3]詹王鎮,方向.高職院校學分銀行的建設研究[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3):55-57.
作者:劉金鹿 朱紅霞 趙盈盈 單位:陜西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