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循證護理應用效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循證護理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護理效果。方法:選取82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按實施循證護理時間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研究組患者接受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生存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兩組患者經過不同的護理模式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生存率和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循證護理能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患者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循證護理;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臨床效果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是在循證醫學的基礎上發展出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人員在綜合患者愿望、臨床經驗與科研結論后對患者進行的高質量、個體化的臨床護理[1]。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的缺血缺氧導致的心肌組織壞死,常伴有多種并發癥,如休克、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由心肌梗死所致的死亡率逐年上升。循證護理在臨床上已經取得一些滿意的效果,但仍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本文旨在探討循證護理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應用效果,具體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虞城縣第二人民醫院于2018年3月~2020年4月收治的82例患有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的患者為研究對象,2018年3月~2019年3月的實施常規護理患者為對照組,2019年4月后到2020年4月實施循證護理患者為研究組,每組41例。對照組:男16例,女25例;年齡46~80歲,平均(61.98±7.72)歲;梗死部位:前間壁、廣泛前壁18例,高側壁8例,下后壁16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4例,Ⅲ級21例,Ⅳ級8例。研究組:男17例,女24例;年齡47~81歲,平均(62.24±7.36)歲;梗死部位:前間壁、廣泛前壁17例,高側壁7例,下后壁18例;NYHA心功能分級:Ⅱ級15例,Ⅲ級20例,Ⅳ級1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梗死部位和NYHA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時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常規體征檢查、病情觀察、用藥指導等。研究組:患者采用循證護理干預,具體的護理方法如下:建立和培訓護理小組:組織人員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并任命護士長為護理小組的組長,組長定期組織小組成員進行循證護理技能培訓。制定個體化循證護理方案:護理小組對患者病例進行全面的評估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結合患者的訴求,對患者制定個體化的循證護理方案,且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在護理方案中增加常見問題的解決辦法,使方案更加科學、完善[2]。開展個體化循證護理:根據上述制定的循證護理方案對患者進行個體化護理。首先要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如血壓、心率、呼吸等進行嚴密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立即上報主治醫生。其次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部分患者由于病情較重,易產生抑郁、煩躁等不良反應,護理小組成員要積極與患者溝通,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最后還要對患者飲食進行適當干預,減少高油高鹽食物的攝入量,適當增加膳食纖維與水果的攝入量[3]。
1.3觀察指標
住院時間、生存和死亡情況:觀察記錄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生存和死亡。護理滿意度:包括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和總滿意率。護理滿意度評價指標:采用本院自制的評價表對患者的滿意程度進行綜合評價,總分100分,≥90分表示患者非常滿意,89~70分表示患者滿意,<70分表示患者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數+滿意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9.0軟件分析。其中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后住院時間和生存率比較(見表1)
2.2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見表2)
3討論
心肌梗死是由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破裂后引起的心肌缺血與壞死性疾病,其發病急、病死率高[4]。流行病學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發生率約為25%。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較重,容易產生低落、躁動等不良情緒,患者的生活質量較差且多預后不利。雖然常規護理中也將這一病癥納入重點關注的范疇,但常規護理更多的是對疾病本身的治療,忽略了個體差異性,因此制定一種個體化的護理模式對患者的預后就顯得尤為重要。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其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加入了對患者的個體化關注,如注重患者的需求、心理疏導、飲食規劃以及病程的監護等,是一種更全面、更科學的護理模式。研究證實,循證護理對疾病的預后有積極的作用并在臨床上廣泛采用。Zhao等[5]通過對中國2012~2016年的循證護理相關文獻的分析發現,最近五年,循證護理在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和并發癥預防中應用較多。本研究納入82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并對其中41位應用循證護理。研究發現,與從事傳統護理的對照組比較,接受循證護理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更短,并且循證護理組患者的死亡率低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循證護理能改善患者的預后,有效降低病死率[3]。此外,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發現,循證護理組對護理過程有著較高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循證護理得到了患者的認可。綜上所述,在臨床中,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進行循證護理能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患者滿意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周春蘭,王艷芳,汪思祺,等.臨床護理人員循證實踐水平現況評估研究[J].中國醫院管理,2018,38(8):64-66.
[2]余艷飛,林沙沙,葉佩芝,等.循證護理干預措施對心肌梗死所致心力衰竭患者的搶救干預分析[J].中國地方病防治雜志,2017,32(5):541-542.
[3]吳從玉.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循證護理的應用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2017,33(5):121,123.
[4]皮林,孫子程,李莉,等.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臨床特點的性別差異及死亡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刊,2017,52(5):30-33.
作者:劉紅梅 單位:虞城縣第二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