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一流建設下的藝術院校學科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雙一流”建設新時代的到來,全國高校為實現“雙一流”的建設目標,均重新制定了新一輪的建設規劃。在“雙一流”的建設浪潮中,藝術院校如何開展學科建設,怎樣促進“內涵建設”,值得深入研究。該文從學科專業特色化、人才培養特色化、科學研究特色化、服務社會特色化等方面展開探討,藝術院校如何更好地把握“雙一流”建設契機開展學科建設。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藝術院校;學科建設
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的通知》(教研函〔2017〕2號)中提到了三個“堅持”即“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堅持內涵建設”。毫無疑問,在國家戰略背景下的“雙一流”建設已經明確了建設的指向性。2018年8月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針對“雙一流”建設提出并明確了指導思想及建設路徑等。作為專門培養專業藝術人才的藝術院校無一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中,進入名單的高校幾乎均為綜合性院校或理工科類院校。未列入新一輪國家建設高校的藝術院校將如何發展值得進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討藝術院校將如何按照“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以及“內涵建設”等建設目標,繼續深化學科建設。
1加強學科專業特色化,明確高校合理定位
學科特色與專業特色是一所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標志,也是優質生源的重要抓手,對提升高校知名度亦至關重要。通過找準學科和專業的定位,構建學科專業特色化,實現學科及專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高校內涵建設的關鍵。[1]當下,全國各高校都清晰地認識到,在歷來學科傳統優勢基礎上,結合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凝練學科專業特色尤為重要。如廣西藝術學院以“一帶一路”倡議、“中國-東盟”戰略布局等政策方針,結合本校自身傳統優勢,凝練學科方向,推出了一系列學科專業特色課程,產出的科學研究成果,直接服務經濟社會,同時也打造了本校學科專業特色品牌。黨的十八大以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國家戰略提出,對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和經濟布局產生了深遠影響。學科建設應盡可能把握好國家政策導向,傳承創新。民族地區的高校更應弘揚民族文化以及傳承傳統,發揮民族地區的先天優勢,培育壯大民族特色優勢,提升學科、專業的現代化國際化民族品牌影響力。中央美術學院的美術學學科具有悠久深厚的學術基礎和歷史底蘊。在近百年的實踐中,中央美院的美術學學科逐步建立起兼收并蓄、健全完善、多元發展的美術學學科布局,帶動和推動了全國美術院校美術學學科的發展。“以推進與強化傳統學科(如中國畫、油畫),另一方面則開拓性地設立新型學科(如實驗藝術專業),使得中央美院的美術學專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學業),使得中央美院的美術學專業始終保持著良好的學術平衡和勃勃生機,并進一步做好梯隊建設,使中央美術學院始終走在學術前沿之列。”[2]學科建設的重點在于突出特色與不斷創新,構建學科體系,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基礎較好的高校,應該加快培育國際領軍人才和團隊,實現“平原”突破,率先沖擊和引領世界一流;而普通藝術院校,應圍繞傳統主干領域方向,強化特色,擴大優勢,打造新的學科高峰點,加快發展一流學科。
2構建人才培養特色化,推動高校內涵式發展
“雙一流”建設的基礎在一流人才培養,包括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研究生教育。這需要明確“雙一流”建設定位,以一流人才培養為核心,將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有機結合起來,使“雙一流”建設的成效真正落實到大學的功能上。[3]明確學科建設內涵,以人才培養為核心,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學術前沿,遵循學科發展規律,找準特色優勢,以學科為引領,輻射帶動學科整體水平提升,形成重點明確、層次清晰、結構協調、互為支撐的學科體系,推動大學整體建設水平提升。以人才培養特色化為核心是高校職能決定的。高校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為基本職能,其中又以人才培養為要。“人才培養的努力和成效,應該成為高校藝術學科建設發展的核心與基礎……脫離開人才培養、不以人才培養成效為最重要觀測點的任何高等教育、高校發展評估、任何學科發展、專業建設、高校教學水平檢查,都是不切實際,因為焦點不在人才培養的努力和成就上,那就偏離了學校辦學主要功能和意義。”[4]人才培養作為高校誕生以來最主要的職能,也是走特色化建設道路的關鍵與核心。在藝術類院校漫長的辦學歷史中,均良好展現了各自的辦學理念與人才培養的結合。對于培養成效顯著的藝術院校,人才培養的方式都是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且因為地域、歷史、文化的不同,因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培養方式,各美其美、大放異彩。人才培養特色化注重內涵建設,深化改革與創新,傳承學科傳統并結合時代和國家政策要求。人才培養要做“優”、做“尖”、出特色、出成效,還得結合學科傳統以及所處的時代政策。中國美院培養的是美術人才,作為地方藝術院校可以培養的少數民族創作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創新,進行機制改革,構建質量保障及評價體系。
3打造科學研究特色化,引領高校尋找突破口、著力點
對于藝術類高校來說,研究生導師主要可分為理論型、實踐技能型、理論與實踐技能型三種。理論型教師多以論文等形式產出成果,而實踐技能型教師主要以創作的形式產出成果。理論與實踐技能型的教師產出成果兼有。由于藝術學科的特殊性,因此對于實踐技能型的導師來說藝術創作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科學研究。在現行的國家級科研項目課題中,國家自然基金、國家社科基金為主流,對于這兩個國家級的項目,從項目類型本身的性質來看,有藝術的特殊性,因而藝術類院校教師申報成功的概率較低。而國家藝術基金雖然在每年的科研項目及經費統計中均未納入統計范圍,因此,藝術類院校在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上申報成功也是與其他綜合性院校相比,輸在了起跑線上。即便如此,藝術院校在“學術”的大氛圍下,在職稱評審、學科評估、教學評估等各種評審機制下,高校和教師依然需要不斷地進行創作以及科學研究。在創作及科研中,抓住傳統的、新穎的,以特色為亮點,更好地發展。廣西藝術學院地處少數民族地域,在少數民族主題創作中,無疑具有先天的區位優勢。因此,高校教師可把民族、地域題材融入創作中。
4推動社會服務特色化,立足國家戰略服務
高校應重視教學實踐轉換,積極參與社會服務,促進本土文化和品牌傳播推廣,從而提升學科影響力。根據高校所處的地域不同,地域文化呈現多樣性,因此提煉培植具有區位優勢的辦學特色是關鍵。以廣西藝術學院為例,其所處少數民族地域,又面向東盟國家,能更好地服務于國家“一帶一路”倡議。[5]廣西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由于缺乏保護以至于失傳。廣西藝術學院申報國家藝術基金的人才培養資助項目,如《壯族民歌藝術人才培養》就有效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項目通過邀請壯族民歌傳承人、有突出貢獻的民族音樂研究專家甚至少數民族語言學家等,傳播、推廣、傳承壯族民歌藝術的人才培養活動,在保護與傳承壯族民間音樂文化遺產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廣西藝術學院每年都承辦全區農村小學藝術教師培訓,來自全區各地市的數百位農村小學藝術教師參加培訓。通過培訓開闊了農村藝術教師的專業視野,專業素質與教學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為全區農村小學藝術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專業優勢,積極服務自治區黨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揮各學科藝術創作成果轉化服務地方的能力,為宣傳廣西新發展作出貢獻。其中,設計學學科成功舉辦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兩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廣西“傳統工藝+巖畫”文創設計研修班。積極開展三下鄉、義務支教、課堂結合社會實踐,充分利用聯合培養基地、東盟博覽會等實踐平臺,完成河池市、扶綏縣各項地方委托項目,完成廣西特色旅游名村建設服務,與華藍設計集團、廣西城鄉規劃院、廣西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廣西三建“云享數建”設計機構聯手,完成相關社會服務實踐項目,取得良好社會效果。高校應充分利用地域優勢,進一步突顯民族性、區域性和國際化辦學特色,圍繞國家戰略,舉辦各項特色活動,構筑專業研究的核心地位,推動學科發展,促進人文交流。[6]目前,“985工程”和“211工程”作為曾經的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今后“一流高校”“一流學科”將成為一所大學在外部機制的評價標準。作為藝術院校,特別是未列入“一流”名單的藝術院校,更應在國家政策大局下,及時抓住機遇,走特色化道路,繼續發展“內涵式”學科建設。
參考文獻
[1]周鳴勇,王卉榮.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核心課程建立的思考與探索———以“地域形象推廣設計”課程為例[J].繼續教育研究,2021(1):158-160.
[2]董嬌.綜合培養、復合多元———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專業的成長歷程與教學特色[J].中國民族美術,2017(4):76-85.
[3]王建華.“雙一流”建設與大學的綜合化[J].北京教育(高教),2020(12):37-43.
[4]吳戈.高校藝術教育學科建設的重要旨歸在于人才培養[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19(2):32-39.
[5]韋鈾,黃洪輝.“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中國—東盟音樂周發展路徑探析[J].藝術探索,2018,32(5):124-128.
[6]單勝江,付達院,沈妍斐.基于民族性和區域性的本科高校課程國際化發展策略[J].現代職業教育,2017(31):6-7.
作者:覃宇 單位:廣西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