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雙一流下高校異地分校區文化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校園文化在異地新校區辦學中起到價值引領,凝心聚力,約束熏陶的作用。針對異地新校區文化建設中遇到的問題,通過統一的高校文化在新校區的傳承,創新與融合,吸收當地的優秀歷史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增加校園文化多樣性,在新校區制度建設,活動陣地建設,學生情感關懷和網絡文化建設方面發揮作用,拉近兩地師生距離,平衡兩地之間的關系,提升新校區文化品位,擴大學校影響力。
高校校園文化,就是在學校育人這一特定環境中,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促進學生成材為目標,由全體師生員工在教學、科研、管理、生活、學習、娛樂等各個領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創造出來的物質和精神的成果1-2,是全體師生共同遵循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高校校園文化猶如大學的靈魂,一所大學的文化就是大學綜合辦學的特色的具體體現。大學文化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師生共同努力才凝聚而成的,在學校辦學過程中具有價值導向和凝心聚力的作用,是全體師生集體意識的一種體現,是全體師生的共同精神財富3。南京林業大學經過百余年的發展,形成了以林科為特色,以資源、生態和環境類學科為優勢的多科性大學,為實現“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宏偉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繼承發揚了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形成了“團結、樸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和“誠樸雄偉,樹木樹人”的校訓。包含深厚文化底蘊的南林文化體現了南京林業大學辦學理念和精神追求。南京林業大學于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同年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成立,學校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積極探索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有效途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在雙一流高校標準的要求下,南京林業大學以學校特色文化為精神引領,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充分發揮學校文化的目標激勵功能,思想教育功能,規范行為功能,陶冶精神功能,價值導向功能。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地處歷史文化名城——淮安,是一代偉人總理的故鄉,與南京林業大學新莊校區即主校區相距180公里。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是南京林業大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校區的成立擴大了學校的辦學規模,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
新校區充分依托南京林業大學的辦學優勢和辦學資源,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廳的要求,依據南京林業大學辦學理念及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社會競爭力。因為異地辦學,空間上有一定的距離,又要依托老校區的辦學優勢和辦學資源,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和困難。參加教育教學的教師可以通過每天對開班車都能解決,但是新校區的文化建設與主校區相比還有很大差距。因為新校區實行2+2辦學模式,所以新校區只有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大二的同學尚未成熟,所以基本都屬于新生,所以在新校區就讀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缺少高年級同學的引導,更沒有碩士博士在科研方面的指導,而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在沒有學姐學長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目標。任課教師每天兩地往返,所以在課后指導方面沒有保障,學生感受不到人文關懷,比較孤獨。現在是網絡信息非常發達的時代,在沒有一種成熟的學校主流文化引領的情況下,青年大學生又處于思想變化快,接受能力強的階段,很容易受到不良網絡信息影響,容易浮躁。新校區實行延伸管理模式,即學生在新校區就讀,但歸屬主校區各學院直接管理,在實際教育教學活動文娛活動中,學院容易忽略新校區的學生,造成學生沒有學院歸屬感,對學院容易疏離。新校區沒有標志性建筑或者特色,缺少現實中的文化載體,感受不到精神激勵。沒有導師的科研引導,沒有現實的就業指導,學生在專業的學習上會產生迷茫,甚至是厭學。
校園文化在高校異地分校區建設中的作用。因為地域的分散,新校區和主校區被隔離,容易影響學校的穩定健康發展,以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要想把異地分校區與主校區凝結在一起,校園文化的作用不可以忽視。雖然在地域上有差距,但是兩地校區全體師生員工對于校園文化統一認同后,會形成一種強大的凝聚力,把兩地的師生緊緊的聯系在一起。在共同的校園文化感召下,在校的每一位師生都與學校的發展緊密相連,兩地師生都是學校會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尤其是異地校區的師生??臻g上的距離感,新校區歷史文化的缺失感,以及因為新校區新生沒有高年級學生指導而帶來的迷茫都會在校園統一文化的引導下而得到緩解。沐浴在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校園文化中,既能陶冶師生的情操,又能凈化心靈,更能激發師生奮發向上的斗志。把校園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在一起,更能統一兩地校區師生的思想,充分發揮校園文化“潤物細無聲的”的作用。在統一的校園文化熏陶下,兩地一校的學子,會形成同一種向心力,增加相互的認同感。雖然在異地辦學,但是資源共享,政策統一,通過文化的強大凝聚力,將兩地師生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異地新校區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容易出現的問題。有一下幾個方面基礎設施建設不足,校園文化氛圍淡薄。在異地辦學過程中,師生基礎教育教學活動設施和基本生活設施能夠很快建設到位,但是在文化體育活動設施,標志建筑,標志性物件,校園形象方面都有些落后。例如,圖書館,體育館,校風校訓標語的設計,代表性人物雕塑等都有些落后,而這都是實實在在的體現校園精神文化的現實載體。與主校區相比,傳統文化的氛圍淡薄,所以在文化育人方面有較大提升空間。異地新校區學生2+2學習模式帶來的問題,在新校區就讀的學生都是大一大二的低年級學生,沒有高年級同學生活學習的引導,更沒有碩士博士的科研引導,剛入學的大學新生又處于心理上的“斷乳期”,高中期間大部分學生都沒有離開過家庭的呵護,更沒有獨立生活的經歷,所以到了大學里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和學習方式不能夠很快的適應,剛入學就容易產生迷與高中有很大差異,再加上授課教師不會常駐新校區,課后想找老師咨詢問題也有困難,使得學生在學習上找不到方向,無論是學業指導還是人文關懷尚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管理模式問題,目前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采取各部門各學院延伸管理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新校區學生與主校區學生的距離,但是還是由于空間上的距離,鞭長莫及,主校區的管理并不能完全延伸至淮安校區。目前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是大類招生,學院概念不強,一年后分流轉專業,需要與各個學院對接,因為學院實體不在新校區,所以也只能從概念上歸屬各個學院,如此一來,學生沒有學院歸屬感,只有校區的概念,這對于兩年后新校區學生返回主校區的后在心理上融入學院會產生一定的障礙。大學精神的缺失問題,沒有大學精神的校園,就沒有生命力,沒有主校區強大的校風校訓學風的熏陶,新校區師生在精神上缺乏指引,容易變的散漫。由于地域不同,環境不同,基礎設施不同,容易給新校區師生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例如攀比心理,自卑心理等,這就造成兩地師生的思想不統一,形不成合力,其結果必然影響到學校整體發展。針對目前在異地分校區文化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提出一下幾點建議。
制度建設的優化。制度建設是文化建設中的基本保障,沒有了制度的約束,再優秀的文化傳統也難以得到傳承??茖W的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文化,針對新校區的具體情況,指定科學的制度,保證各校區在辦學理念,辦學思路上的統一性,一致性。在在新校區管理制度的制定過程中,以主校區管理制度為參考,以學校整體發展思路相一致,根據校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加適合新校區的管理制度模式。文化載體的建設。在異地校區,以圖書館,體育館為代表的文化載體的建設更應得到重視,這不僅是學生學習活動場所,更是一種文化象征。新校園的每一棵草每一棵樹每一條路都散發著青春校園的氣息,營造一種校園文化氛圍,激勵青年大學生努力拼搏。蘊含著學校悠久歷史文化的校風校訓,教風學風,不僅要用顯著的標語靜態的宣傳,更要內化到每一位師生的心目中,成為指導全體師生的價值觀念。這樣才能使得在異地校區的學生與主校區學生統一思想,在對學校的感情上有共同的情懷,拉近兩地師生的心理距離。文化活動的統一性,和交互性。要繼承和發揚校園文化,文化活動必不可少,異地校區校園文化的建設更是不能離開一系列的文化活動。雖然是異地校區,但同為一所學校,在學校統一管理之下,異地校區也要根據學生需求開展一系列與主校區相同的文體活動。例如校區的迎新晚會,運動會,各學院的迎新晚會,元旦晚會等。因為淮安校區只有大一大二的學生,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大型活動都能在淮安校區開展起來,某些大型活動可以統一組織,通過網絡視頻直播的形式讓學生觀看,淮安校區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組織一下某些大型活動,邀請南京校區的師生到淮安校區參加活動,為兩地學生交流搭建平臺。
異地新校區校園文化的創新型和多樣性。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的建設不是簡單的復制或者縮小版的南京林業大學,而是南京林業大學有機整體的一部分,更需要自身的創新與發展,以促進南京林業大學文化的繁榮。在學校統一思想的指引下,淮安校區結合當地豐富的歷史文化,創辦創新型活動,吸納優秀的地方歷史文化,融入到南京林業大學的文化傳統中,提升校園文化的內涵和品味,豐富南京林業大學的文化多樣性。例如,淮安是的故鄉,那句“為中華之舉起而讀書”的名言激勵著莘莘學子奮發讀書,立志報國;淮安也是著名作家吳承恩的誕生地,他的作品《西游記》,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都是豐富校園文化的絕佳素材。以異地新校區為主戰場,既要有機融合當地優秀歷史文化,又能傳播南京林業大學的悠久歷史文化,進一步擴大學校的影響力,通過學校文化的輻射作用,提升學校的社會地位。加強學術交流,明確專業學習方向,增強學生學院歸屬感。大學里的教學方式與高中截然不同,如果沒有高年級的同學引導,新生容易在學習上出現各種困惑,以至于喪失學習動力,對專業也失去興趣,處于一種既沒有學習目標也沒有學習計劃的茫然狀態,此時極易沉迷于網絡游戲。邀請學習優異的高年級同學或者已經就業的同學到淮安校區為新生做專業學習的方面的交流,引導新生在專業學習上找到更加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及樹立更加明確的學習目標,是十分必要的;邀請在讀碩士博士給新生做科研講座,使新生愛上學習,愛上專業,愛上科研,從入學開始就培養他們的這種科研精神,激勵他們努力拼搏,繼續深造,為國家的發展,貢獻自己的智慧;邀請知名本院知名學者專家做專題學業引導和學術交流,讓新生體驗科研的魅力,了解本專業的優勢。如此,既在專業學習上指導了學生,也在心理上增加了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對學院的歸屬感,更能深切的體會到了南京林業大學對自己的人文關懷。
加強異地新校區網絡文化建設。現代社會的網絡信息十分發達,剛入學的新生,又是剛經歷過高考,正想要放松一下,青年大學生又處于接受能力很強的階段,但是尚未形成穩定的個人人格,分辨能力較差,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蝕,誤入歧途。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引領下,用融入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校園文化,武裝青年大學生的頭腦,轉化為學生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抵御不良文化入侵。在網絡建設方面與主校區互聯互通,加強校園文化的宣傳,凈化校園網絡,加強網絡監控。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實現異地校區與主校區的信息自愿共享。高校文化在分校區建設中起到一種統一思想,凝心聚力的凝聚作用,將不同地區校區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在異地新校區文化建設中,亦能把當地優秀歷史文化融合到學校文化之中,豐富校園文化,增加校園文化多樣性,提升學校的影響力。校園文化在異地新校區的制度建設,活動陣地建設,學生情感關懷,網絡文化建設,人文氣息和學習氛圍的營造中都能起到良好育人的功能。在學校統一文化的融合與引導下,全體師生與學?!巴粑裁\”,對學校產生一種強烈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和榮譽感。
作者:張緒忠 宋向陽 張苗 郭天宏 單位:南京林業大學淮安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