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信息技術使用的倫理困境與出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學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從根本上促進了教學理念和教學機制的轉變,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主體與技術、價值與工具的緊張。一方面,信息技術對教學輔助的無序及泛化,削弱了教學情境應有的言傳身教、情感傳遞、教學相長等倫理性因素;另一方面,過度依賴信息技術來提升教學活動的組織及實施效果,限制了教師和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在教學情境中的人文性建構。在教學信息化普及的今天,應當對信息技術的教學使用持審慎的態度和正確的認識,注重加強信息技術使用與教學價值和教師倫理建構的融合。
[關鍵詞]教學信息技術;教學倫理;教師倫理;倫理困境;教學情感;教學價值
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以信息技術使用為特征的新型教學形態和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呈現出來。從多媒體設備的使用、PPT課件的普及到網絡視頻課程的開設以及“慕課”的出現,都在深度改變和塑造著教學活動的內涵特征和價值關系。顯然,這是一場全新的技術變革所帶來的教育教學革命,對傳統的授課方式、課程組織、教學模式、教育理念、教學哲學等都起到了顛覆性作用。但隱憂也隨之而來,“當前教育管理者、教師對教育信息化的認識存在誤區:將教育信息化看成是外在于教育、教學過程的一種技術設施建設和投資行為”[1]。此種誤區在教學信息化實踐過程中不乏“生動”案例,對此問題與現象應予以認真思考和分析。
一、信息技術使用下的教學模式特征
(一)教學關系的調整
教學活動具有特定的語境和場域,教師和學生通過教學而建構形成的社會交往關系,既是師生這兩大教學主體之間的人際交互方式,也是教學關系及其內涵的價值表現形態。在傳統教學關系思維中,教學價值以“差序性”呈現出來,教師地位尊崇,完全起到主導作用,所謂“天地君親師”、“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因此,這種相對恒固的師生關系觀念是維系傳統教學關系的重要價值基礎,其帶有很強的倫理道德約束性,學生不大可能僭越這種價值關系來獲得知識的傳承和創造力的培育,只能“臣服”于教師權威之下,被動地接受單向的知識灌輸和觀念傳導。但網絡化、信息化技術在教學中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這種固有模式和觀念,打破了以往建立在尊卑倫理價值觀基礎上的師生關系秩序,使得建構一種更加平等、開放、民主的新型教學關系成為可能。對教師而言,“新的教育技術把教師從大量重復性的教育活動中解放了出來,激發教師將創造力獻給更便于學生學習的課程模塊的設計和更具個性的師生交往”[2]。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弱化了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控制意識,減少了教師“滿堂灌”式的說教欲望,使知識傳授可以以非在場式的技術方式來實現,這對教師無疑是很大的觸動。對學生而言,因技術的革新進步而獲得了主體地位和身份意識的解放與提升,使教學關系和知識傳授格局更加平面化和多元化,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建構和學習的塑造,多維度激發和調動其積極性和興趣點。信息技術的使用同時打破了以灌輸性和接受性為特點的一元化教學模式,創造了新的參與型教學方式,使師生主體在教學關系中呈現出更具交互性和平面化的特點。
(二)教學理念的更新
教學理念主要指圍繞教學活動而建構的教學認識論和方法論,以及在此基礎上展開的包含教學目的、教學功能、教學機制、教學價值觀在內的系統性的教學觀念體系。教學理念對教學活動具有決定性意義。一般來說,有什么樣的教學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教學活動。教學理念是教學認識論和實踐活動的積累與反映,具有穩定性、長期性、系統性、理論性等特點。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學的塑造和影響,主要表現在教學觀念的改變和教學價值的確立上。一方面,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教學活動所涉及到的主觀性因素和客觀性因素的組織、編排、定位等提出了新的邏輯建構。教學不再是單一的、靜態的知識灌輸和傳授過程,教師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者和課堂主宰者,更多情境式和動態化因素被引入到教學中來,相對封閉僵化的教學觀念日益被開放多元的教學思維所取代。可以預見,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必然推動傳統教學理念的調適,同時也必然會催生與信息化教學相適應的教學理念和價值觀念,這是一個雙向互動和建構的過程。另一方面,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推動教學價值取向的更新和教學新觀念的確立。從形式上看,教學似乎是單純的知識傳授和專業講解過程,教師以完成授課任務為教學目標,學生以接受知識為衡量標準,但實際上教學活動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學活動的完成,更重要的在于真理、德性、價值的交換和傳達。也就是說,教學不僅關乎知識傳授本身,而且關乎知識傳授背后的觀念和價值,即教師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也必須通過自身向學生主體傳達育人思想,以實現教學相長,最終達到智育與德育的統一、教書與育人的統一。信息技術本身不代表任何德性價值,但卻為改善教學關系和更新教學理念創造了條件。
(三)教學方式的變革
優化教學方式一直是教學改革的內在動力之一。教學方式是教學思想和理念的體現,是完成教學活動的有效手段。傳統教學方式圍繞書本教材、粉筆板書等工具進行情境建構,注重教學秩序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強調教學技巧和語言技能,突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性和示范性。這種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具備強大的課堂掌控能力,具備對授課內容的熟練把握能力,包括備課能力、教案撰寫能力、課堂講授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因此,按照傳統教學方式來評價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教師個人能力和課堂魅力始終是關鍵因素。而這種能力和魅力基本上是封閉的,是通過自我探索和積累以及結合個性化塑造而成的,不具有摹本化與程式性意義。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信息技術的特點之一是其使用背景下的新型教學方式極大地拓展了教學情境空間,建立起立體化、多維性的知識傳授方式。教師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創造和預設了與知識特征相符合的教學鏡像,營造了一個使師生“共同在場”的課堂語境,增進了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認知力度,極大地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信息技術使教學活動管理內涵和流程更加規范化、程式化、個性化,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精確化分配和管理,為探索個性化教學創造了有利條件,使教學情境更加貼近學生個性化成長和多樣性思想的實際。此外,信息技術對教學方式的改進還表現在其互動性、協作性、啟發性共存的教學特征上,圖像、視頻、遠程或線上等要素不僅帶動了思維的活躍,也促進了師生主體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實踐證明,優質和有效的教學,總是與師生主體之間的協作互動密切相關。教學手段的技術化使教學方式彈性化,極大地改變了相對單調的教學模式,也必然會帶來關于教學和學習的新觀念和新思維。
二、信息技術使用導致的教學倫理困境
(一)教師言傳身教示范性的弱化
教學活動不僅僅是教師進行知識灌輸和傳授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和價值傳遞的過程。傳統教學理念所強調的“言傳身教”、“教學相長”、“教書育人”等思想實際上說明了教師所賦予教學活動的主體性意義。換句話說,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以及參與教學的互動程度,往往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展示的個性與魅力有關,包括教師形象、教學技能、語言特征和個人氣質等。這些要素構成了教師言傳身教的基礎。“言傳”指教師教學語言運用水平,體現了教師口頭表達能力和綜合授課能力;“身教”指教師教學的行為或行動能力,反映了教師的總體素養和思想品格。在沒有信息技術支撐的教學環境下,評價一個教師的教學質量和工作成效,主要還是看其對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和對講授能力的綜合把握,也就是言傳身教的示范性程度。顯然,當教師意識到教學效果系于一身之時,無疑會強化其教學責任感,更好地發揮示范作用。但當信息技術能夠部分甚至全部替代教師“現身說法”的作用時,教師的主體行為有可能受到技術的客體行為的限制或剝奪,教師言傳身教的示范性也有可能遭受一定程度的削弱。試想,如果一種新的技術工作能夠成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教師的主體性和主觀能動性是否有必要或還會保持固有的價值和邏輯呢?答案是否定的。當知識傳授的方式可以由教師主體性的“出場”發展為主體性的“缺場”,多媒體、網絡課程、PPT課件、教學視頻等不斷納入以口頭講授為主的傳統教學體系,人的主體性就會日益受到技術工具性的影響和制約,并最終導致“技術在使用中成為完全獨立于人類的存在物”[3]。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主體在教學關系格局中的形象和地位必然有所弱化,其言傳身教的主體示范性也必然被技術的示范性所取代。
(二)教學授課過程情感性的淡化
教學活動是感性和理性、工具性和價值性兼而有之的知識傳授過程。教師不僅建構知識和真理,更要創造價值和情感,這兩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關系。當然,教學又是一門實踐性、經驗性很強的技術活,不僅需要良好的授課技能,也需要豐厚的教學積累和情感體驗。所以,人們普遍認為: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要講課生動傳神,能夠把自身的價值性和情感性體驗及經驗融入教學全過程,善于把抽象轉化為具體或形象,較好滿足學生的知識性訴求和精神性訴求。教師不是知識的“搬運工”和“推銷者”,教學也不是機械地“答疑”或“注釋”。教師和教學活動的目的與指向都是圍繞育人而展開的,這就決定了教師授課過程情感的重要性。很難想象,教師情感和價值傾向游離于教學活動之外,或者是只見“物”不見“人”。顯然,教學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建構的實踐活動,教師通過思想和語言講授所展示出來的教學魅力和人文情感,能夠全方位地展現出教師的綜合素養和影響力,同時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同。一個富有情感的教師或一節富有情感的授課是任何技術性工具都不能替代的。雖然教學信息技術使用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會導致教學過程情感性的淡化尚未有可信的實證依據,雖然教學信息技術客觀上確實增進了教師教學的豐富性和便捷性,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忽略一種現象和事實:以往必須要通過課堂講授的功能現在或許只要通過點擊鼠標就能完成,學生對知識傳授過程中的情感期待被消弭于“人機”界面之上,教學主體面臨“人人”界面的疏離與分裂,其內在的教學價值及情感的傳遞與交融也會因此而淡化。教學技術本身是用來為教學主體和教學活動服務的,而不是喧賓奪主或反客為主,技術使用應該有機地融合到教學主體的思想創造和情感表達過程之中,成為教學活動的有力助推者。
(三)課堂情境建構在場性的隱化
相對封閉的教室、各種教學教具及輔助設備、教學媒介、教學主體共同構成課堂教學的獨特情境。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情境的安排和設置,是保證教學活動得以順利完成的前提條件。教學情境又可以分為主體情境和載體情境,主體情境決定和影響著載體情境的效用水平。傳統課堂教學對教師建構主體情境的能力要求較高,必須具備良好的教學形象和較高的教學素養,才能保持教學主體情境的持續營造和教學過程的“在場性”。這種“在場性”不僅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的責任心和專注力,同時也反映學生課堂學習的融入度和參與度。“在場性”特別能體現師生主體對課堂教學的共鳴和認同,“在場性”強的課堂其教學效果往往普遍較好,師生能動性和主體性則得到進一步凸顯。在信息技術化教學模式下,教師對課堂情境的組織和把握能力部分被輔助技術所削弱,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陷入一種技術化的“路徑依賴”,其課堂情境建構的努力正被過多的信息技術嵌入所抵消。課堂情境建構“在場性”逐漸隱退幕后,板書為PPT課件所取代,教材、教案等教學內容早已淪為一個個附著于技術載體之上的“物化”模板,教學行為也成為教師在教學前按照技術思路模擬設定好的“規定動作”,缺乏生機與變化,學生看到的“知識”是一個已經完成的教學產品,課堂教學情境由“主體發聲”轉為“他者代言”,由此產生了一種類似鏡像的教學失真狀態:看得見“知識”的“樣子”,但不是直觀的“知識樣子”,而必須通過信息化媒介才能看見。教師和學生從原先的主體間性的交流互動轉向媒介間性的交流互動,在此過程中,信息化媒介只是起到對知識的“展示”作用,而不具備建構或塑造的能力。毫無疑問,缺少主體間性交流的課堂情境,不管信息技術營造出如何精美變幻的課件或載體,充其量不過是沒有靈魂的“知識展覽”。
(四)教學價值取向人文性的退化
工具性與價值性始終是一對矛盾關系。從科學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也產生了技術風險問題,進而引發人類主體對技術理性的道德拷問。探討價值性的問題,實際上就是要為技術發展和使用確立正確與合理的價值維度,使其在適當的軌跡內前進。與其他社會實踐活動一樣,教學活動通過信息化建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和改變,也使知識傳授方式和接受方式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拓展。然而應用倫理學的理論思考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技術發展和使用,都有可能帶來超出人類價值底線的道德風險。教學作為教書育人的根本環節和主要方式,正是處在這樣一個交叉節點上,集德性與理性、價值性與工具性于一體。教學不單是知識的灌輸,還應肩負人文性價值觀的培育。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既是教師職業生命所在,也是學生人格養成和成長成才的基礎。從本質上說,教學應該是一個“知識場”、“生命場”、“情感場”、“人格場”,展現的是科學知識的真理和生命價值的真諦。但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使用信息技術,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學校大量配置的數字化設備被用來做‘黑板搬家’、‘教科書搬家’,與教師中心主義的課堂講授一起構成了‘人灌+機灌’,加劇了學習的異化和‘非人化’。”[4]客觀地說,用信息化技術設備作“高級搬運工”的情況并不少見。根本原因是教學理念未能伴隨著信息技術化而同步轉變提高,無法建立價值性衡量尺度;部分原因是教師對此認識不足,對信息技術使用只停留在“趕時髦”的階段。教師應該努力開掘教學本身的人文性價值觀,以學生的智育和德育的提升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為價值指向,正確認識和處理好教學中信息技術使用的關系,使教學回歸自身意義。
三、以價值建構引領信息技術合理使用
(一)增進教學價值認識
教學作為一種兼具“人為”和“人文”特征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獨立的價值基礎和價值準則。教學價值在不同的歷史條件和具體環境下表現出不同的內涵特點。但不管如何變化,教學價值總是離不開教學主體的現實需要,離不開教學實踐活動基本規律的制約與影響。教育教學界對教學價值的認識有許多不同的理論觀點,工具論和技術論觀點長期影響教學價值的建構,這些觀點傾向于把教學當作一種“器物”層面的教學技術方式,缺乏從“道”的層面去思考和認識教學的價值和本質。從教育的角度而言,教學活動是教學主體通向知識世界并進而建構精神世界的主要通道,其所承載的價值不僅賦予教學的合理性,而且確證“為人”的意義。“教學活動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手段的性質,但教學活動也是教師和學生的一種存在方式、生活方式,具有生活的意蘊。”[5]在教學實踐層面,以信息化為標志的教育教學改革已經成為一種內在趨勢,其對教學的促進作用不可小覷。然而大多數情況是,教學改革或教學管理的改進,也只是注重技術方式的改進或局部完善,或以信息化作為教學管理程序化、機制化的輔助手段,較少涉及教學價值的探索與創新,更談不上教學價值的自覺。教學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教學價值的建構反映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關系的辯證把握,也體現教學主體的價值定位和實踐訴求。如若處理不當,信息技術就有可能割裂原本統一的教學價值體系,造成教學主體對教學價值理解的邊緣化或碎片化。在信息技術日漸深入教學活動的今天,尤其需要保持對教學價值的清醒認識,進一步從價值哲學層面來推動教學活動的信息化發展。
(二)培育教師教學倫理
教學倫理是指在教學實踐活動中師生主體間價值關系所建構的依據與準則。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關系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可以說,教師主導著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習內容,“教什么、怎么教”完全是教師決定的事情。學生負責把教師講授的知識體系接收過來并加以吸收消化,至于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并不重要。這種“一言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無法有效建構基于師生關系平等基礎上的教學倫理。當然,強調師生平等,并不是要否定師生在知識建構中的“差序格局”,因為就知識傳授而言,師生地位本來就是不平等的,而是要形成這樣一種共識,即教學活動乃是師生共同的職責和倫理所在。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普遍使用,盡管改變了傳統的授課方式及教學格局,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帶來了新的教學氣象,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此處,信息技術的使用再普遍,也僅僅是工具而已,其仍然無法嵌入到教學倫理的建構中。教學倫理指向的對象是教師和學生,而不是作為工具意義的信息技術。換句話說,教學信息技術要為教學倫理培育服務,而不應成為課堂教學中光鮮靚麗的裝飾品。培育教師教學倫理,一方面要把握教學價值的基本理念與教育價值觀,從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出發,積極建構充滿人文性和道德性的課堂教學環境,努力形成民主、平等、互動的教學關系;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約束過度依賴信息技術的內在沖動,要把構建教學倫理作為教學實踐活動的重要任務,把自己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放到教學理念的提升和教學倫理的完善上面,而不是放到片面熟悉信息技術使用上面。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要充分認識培育教學倫理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教學倫理作為教學技術使用的重要價值基礎,不斷提升教學活動的價值性和倫理性。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術
人類發明和使用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放自身,讓人類主體獲得更大的自由。當前教學信息技術使用并無合理規范,使用程度取決于教師個人喜好或需要。但教學對信息技術使用的寬泛卻是不爭的事實。可以這么說,凡是基本能夠實現教學信息化的地方或者有條件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普遍都把信息技術要素當作不可或缺的教學要件來對待,也普遍認為教學信息技術的使用是提高教學水平和提升課堂效果的前提條件。事實上,這種普遍認識或做法也會給不善于使用信息技術的教師帶來某種脅迫感,有時也會造成教學提升完全依賴于信息技術的認識誤區。盡管教育技術使用的泛化不會必然導致人的主體性弱化,但很顯然,過多依賴技術來改進教學方式,教學活動的價值性就會被技術性、工具性所替代,主體性和客體性、價值性和工具性之間的關系就會失衡,教學理念和教學價值發展的正確方向就有可能發生偏差。因此,合理規范使用教學信息技術,是教學價值建構的應有之義,也是教師從事教學活動需要認真思考的命題。“對于技術使用來說,合理性不僅關乎使用的目的、價值、形式和效應,而且涉及到利、真、善、美的和諧統一。”[6]而教學活動正是讓學生明辨是非、真假、善惡、美丑的根本手段,是讓教育對象真正“成人”的必要方式,不管教學活動方式如何變化,也不管如何使用信息技術,其根本宗旨都不應該脫離“真善美”這個育人的靈魂。信息技術使用的趨勢無法改變,但應以合理性為倫理尺度,即技術的工具性不能替代人的主體性,教學活動的價值實踐過程不能變成教學技術專制過程。教學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使用,要從以人為本出發,合理使用與價值建構并行,才是克服信息技術使用倫理困境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桑新民.教育信息化新階段科學發展的戰略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7):16-17.
[2]劉春惠.論信息技術對大學教學過程的影響[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4):19-20.
[3]趙慧臣,張華,文潔.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中技術使用問題的哲學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12):60-65.
[4]桑新民.教育信息化的新潮流與攻堅戰———大規模網絡課程熱潮中的冷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19):22-25.
[5]羅儒國,王珊珊.教學價值研究的回溯與反思[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1-6.[6]陳凡,陳多聞.文明進步中的技術使用問題[J].中國社會科學,2012,(2):23-42.
作者:林仕堯 單位:南京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