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下的歷史教學核心素養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因受疫情影響隨著停課不停學形式的展開,教育者開始重新審視教育信息化的推進,重新審視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多元智能教育理論、“五育”并進目標的實現。高中歷史教育者在本次實踐中,筆者積累了豐富的感悟,在筆者看來,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師可以在開展歷史教學時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如因為新技術的應用,我們可以讓學生在查詢史料的過程中,見證史實,客觀的了解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在這一過程中,生成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如我們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節奏,讓學生能夠在微課的支持下,可以先學、后學,進而獲得更多的自主權。從自己的現實學情開始選擇適宜自己的學習節奏。當然,新技術的融入引發的改變還有很多,對于落實核心素養教育目標也有更大的影響。
關鍵詞:信息技術;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我們在經過停課不停學形式之后,對信息技術有了新的認識。在停課不停學形式之前,我們對信息技術支持的現代化教育空間就已經生成了依賴之心,但是,我們對于其應用效能并沒有進行積極地開發。而在停課不停學形式之后,我們因為教研工作坊的開展,因為“屏對屏”教育模式的開展,對于信息技術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在開展高中歷史教學時,我們借助信息技術支持的教育背景,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為學生設計微課來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重難點,改變學生已有的學習節奏。還可以為學生構建優化的學習平臺,促使學生能夠生成“歷史沙龍社團”,在課堂中、在課堂之外,能夠積極地爭取發言權。收集史料,考證史實,進而客觀理性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生成積極健康的三觀,生成“五育”并進目標,進而擁有核心素養。本文中筆者就對此進行了分析。
一、廣泛的搜集史料
在引領高中學生完成歷史知識學習時,我們可以發現,他們借助影視劇等多種方式對“正史”“野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對“戲說”“專家講壇”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資源的搜集方式對于學生而言總有一種“旁觀者”的感覺。在有了信息技術做支持之后,我們同樣可以讓學生搜集史料,驗證史實,讓學生明了并了解所有的歷史都是從佐證而來,并非憑空想象的,務必保證史料的正確性。引導學生通過圖書館、資料庫、各大網站等途徑來搜尋史料。如果學生能正確地運用史料資源,研究歷史,學習歷史人物做事的風格特點,有效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如果是自己面臨當時場景會怎樣做,是否會做出相應的決策,分析是否有更加明智的決策。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想也在不斷地發展變化。高中學生正處于質變時期,我們給他們“講”,效果可能會和我們的預期相反。他們更愿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解讀。在我們為學生構建這種自由化的學習平臺之后,學生可以生成信息搜集能力,還可以在點點滴滴的信息搜集過程中,生成認知,改變已有的思維方式。
二、改變已有的教育模式
在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可以發揮出極大的教育效能,它們可以為學生營造出一種特有的學習氛圍,在有了互聯網信息技術做支持之后,我們可以在傳統教育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良,進而促使學校教育繼續產生教育價值。在徹底放棄“面對面”的教育模式之后,“屏對屏”的教育模式并不如人們想象中那樣理想。在這樣的教育空間中,我們改變了很多的認知。筆者認為,信息技術融入學校教育空間的教育價值之一,就是促成了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之間的整合。在線下教學構建的教育空間中,我們可以與學生進行“微表情”溝通,進而對每一個個體進行影響。我們可以在線上教學構建的教育空間中,進行多種教育方式的融合,進而改變學生已有的學習節奏。讓高中學生擁有個性化的學習平臺。我們可以將微課教育模式、共享化的學習平臺、“歷史沙龍社團”等方式與線下教學進行融合。如在學習“馬克思主義與共產國際運動”時,微課不僅能將馬克思主義的創作背景同“巴黎運動”、“英國憲章運動”等聯系起來,更能聯系到后來的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共產黨發展和當今世界的共產主義發展等,微課資源能將知識點的發展軌跡連接起來,具有很強的延展性,能幫助開展好歷史教學工作。在建立起教研工作坊之后,教師可以共同完成課件的制作,可以在共同制作的課件中再結合自己的學情進行個性化的設計。而學生在擁有了這些資源之后,不僅僅在課堂上可以突破知識學習的重難點,在課外還可以完成預習、鞏固等學習活動。進而生成自主學習能力,不斷地彌補自己的不足,或者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領域進行探究與反思。此外,我們還可以與學生共享資源,如將影視劇、百家講壇融入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動腦學習知識的過程,同時投入情感。如在學習“我國的選官制度”時,教師可以運用相關影視資源來表現世官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度的內容。幫助學生理解三者的發展史和內容差異,把握三者的特點,最終實現理解、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他們缺少的往往就是一個原點,這種融合資源的方式,必然可以讓高中學生生成學習的主動性。
三、為學生構建展示平臺
在培養高中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筆者認為,以“學生為主”這一點必須落到實處。在有了信息技術做支持之后,我們可以有效的實現這一點。例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相關歷史的時候,學生由于受到影視作品的影響,對于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英雄故事,更多的是當作一個精彩故事來聽的。對于歷史人物的認知也僅限于演員的表演,并不能深切感受歷史事件所帶來的震撼,無法有效喚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因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社會背景下的歷史紀錄片內容,為學生創設一個特定的歷史情境。在有了這些做基礎之后,筆者建議,我們可以讓學生進行“續寫”。結合學生課外的“沙龍社團”活動,讓學生演繹自己心目中的英雄,用自己的視角來還原史實,成為歷史人物的代言人。在這些活動的進程中,讓學生表演歷史劇,進而把歷史活生生的再現出來。此時,學生的情感、思想會投入其中。教師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編輯,把學生的成果在共享平臺上進行展示。所有的學生、學生家長都可以參與進來進行評價,進而讓學生表演的人物更加“豐滿真實”。例如,在進行《調查改革以來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變化》教學時,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們走出課堂,走出校園,采用問卷調查或走訪調研的形式,讓學生們了解關于“變化”的最直觀的變化。在進行《從中日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授課的過程中,可以引入鄧世昌的英雄事跡,還可以對授課內容進行延伸,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晚年時心系大陸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將信息技術當做信息處理工具,讓學生建立學習成果檔案,對于高中學生而言,他們需要經歷學習的全過程。在學生整理檔案時,學生可以進行標注、編輯,在小組合作的支持下,不斷地完善自己的學習成果。此時學生再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必然可以呈現出“科研”的特色。當然相比前一種“人文情懷”的表現方式,這種知識解讀方式更加理性。
四、設計開放化的作業
在停課不停學形式中,我們最大的感悟之一就是高中學生不喜歡坐在云課堂的屏幕前,但是,卻喜歡眼睛一眨不眨的盯著手機瀏覽信息。在筆者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那些信息更快速、更有魅力、更生活化。在應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學習動力時,我們不妨借助這種碎片化的信息,來為學生打造開放化的作業模式,給學生更多的生活信息。如可以將歷史問題擴展到現實問題、熱點問題中去,使學生擴大知識面,開闊眼界。例如“怎樣理解日本軍國主義正在以新的形式復活,必將危害世界?”這是一道典型的將歷史問題與現實問題、熱點問題聯系在一起的題型,目的是為了考查學生的知識面以及對時事的了解情況,這就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師布置作業時要有一定的深度,要將歷史知識加以綜合應用到實際中去。在解決這些問題時,要讓學生應用信息技術來搜集更多的信息,要讓學生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客觀的解讀,“不過度”“不保守”,從縱觀的角度來了解、來辨析。在平臺中教師要發揮出自己的專業素養,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引領,進而讓高中學生在“慷慨激昂”“指點江山”的過程中生成大我情懷以及民族自豪感。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落實高中歷史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筆者認為,我們需要積極地應用信息技術,而信息技術的教育價值在停課不停學中,已經得到了驗證。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用新技術整合教師的智慧,為學生構建出一個優化的學習平臺,還可以真真正正的落實“以生為本”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海燕.多媒體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18).
[2]胡佐國.信息技術在課堂融合中各環節呈現的特點研究——以歷史學科為例[J].課程教育研究,2019(36).
[3]林銀妹.信息技術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J].名師在線,2019(21).
作者:劉均 單位:重慶市梁平區袁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