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影響并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時展的必然趨勢。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策略的拓展、延伸,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語文學習的重難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小學語文課堂與生活的關系、提升學生正確認識運用信息技術的素養。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提升素養
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享受著信息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然而,信息技術對教育教學的影響,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影響卻是微乎其微的。雖然信息技術在發展的同時,就衍生了“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的學科,但發展速度較之信息技術在其他領域的發展過于緩慢。這種現象的存在值得我們深思,畢竟這是與現代社會發展相悖的,或者說是不符合社會潮流的。筆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決定的,小學語文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學生學習必須以紙質的課本,以及傳統的聽、說、讀、寫等方式方法進行;二是信息技術本身發展與小學語文學科的融合停留在表層,缺少教育教學專家的參與,缺乏對課程內容的認知、理解與把控,信息技術難以做到深層次地為學科課堂教學服務,因為理解教材、傳授教材是極具創造性的勞動,更是因生制宜、因地因時制宜的互動性極強的課堂教育教學活動;三是運用于教育教學的信息技術設備不僅對學生視力有影響,而且價格昂貴,耗損較快,再加上學校缺少專業的人員進行維護,給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推廣運用造成了極大的障礙;四是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即教師個體的思想認知、教育教學行為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決定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融合的程度。但是,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學,影響并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時展的必然趨勢。首先,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方便與快捷是毋庸置疑的,換句話說,既然有更為方便快捷的教學技術手段,為什么要拒絕使用呢?其次,我們面對的學生變了,他們出生于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新時代,是典型的“數據原住民”,他們一出生接觸的就是電腦、手機、平板、智能電器等,玩的就是電競、微信、陌陌、支付寶等。作為“傳道、受業、解惑”的教師再不改變自己的授課方式,哪個學生還會對你的“說教”感興趣呢?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融合,不是學科內容與性質的改變,它只是教師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方式方法的改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道:“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素養。”由此可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想做到有效融合,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一、新課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導入的方法有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則就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快速度的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狀態,所以新課導入的設計必須符合課堂所學的內容和小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絕不能為“導入”而“導入”。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是直觀的、形象的,他們對動態的、有聲音的、色彩鮮艷的東西更感興趣。因此,教師在設計導入環節時可以巧妙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搜集與所教內容有關的視頻、音頻、圖片、文字等資料用于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讓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思考狀態。例如,在學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時,教師可以播放廬山瀑布的視頻,指導學生傾聽瀑布飛濺的聲音,思考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是什么樣的。學生不僅能夠很快進入學習狀態,而且結合所播放的視頻、音頻,學生也更容易理解這首古詩了。
二、再現情境,強化情感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由于缺乏生活經驗,對文本的閱讀理解不深刻,甚至于不感興趣。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再現文本所描繪的情景,幫助學生強化情感體驗,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學生對作者抒發感情的認同感。例如,在學習《飛奪瀘定橋》一文時,教師可以截取電影《飛奪瀘定橋》中的經典片段給學生觀看,然后再讀課文,這樣學生更容易感受到紅軍戰士英勇無畏、甘于獻身的精神,這難道不比枯燥的說教講解要好得多嗎?
三、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
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經常呈現的形式是視頻、音頻、圖片和文字,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制作PPT。因此,教師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準確把握重難點,利用信息技術把重難點用動態的視頻、文字和有聲音的圖片等展現出來,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例如,在教學《坐井觀天》時,教師可以在圖片中設計一口井,井底有一只青蛙,井沿有一只小鳥,上面是無邊無際的天空,學生對“坐井觀天”一詞的理解還會有問題嗎?再利用PPT演示“井”字的古今演變,這樣的字理識字,可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教師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融合,不僅是有效的,而且是高效的,學生也感興趣,就能輕而易舉地突破重難點。
四、豐富教材,拓寬學生視野
小學語文的學習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品質和表達習慣、家國情懷,逐步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要加深學生對小學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還需要學生學習和了解相關的地理知識、歷史知識、生物知識、時事政治等。因此,小學語文教學僅僅停留在課本上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教師在授課時,緊緊圍繞課本,尋找相關素材,豐富教材,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文本信息,拓寬學生的視野。例如,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一文時,補充閱讀《王戎觀虎》,學生對王戎這個人物的理解就更為深刻和全面。此時,教師再出示《世說新語》一書,學生就有了閱讀的欲望,而且對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有了新的認知,學生對我們的國家、對我們的民族就有了更加強烈的文化歸屬感。
五、朗讀訓練,引發學生共鳴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讓我們擁有了海量的資源,網絡資源的合理運用,是現代人必備的基本技能。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的特點,播放合適的視頻、音頻進行朗讀指導,可以很好地規避教師自身的短板,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例如,教師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生命橋》一文時,可以播放名家的朗讀音頻讓學生模仿,就比教師單純地指導抑揚頓挫、輕重緩急要好得多。
六、搭建平臺,踐行大語文觀
現在的學生大部分都會使用QQ、微信,社會、家長對學生使用電子設備也是褒貶不一,且大多持反對態度。俗話說:“堵不如疏。”語文教師何不利用班級QQ群、微信群,給學生搭建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的交流平臺呢?比如,對于高年級的學生,語文教師可以指導他們寫電子日記、做預習交流,指導學生做電子簡報、電子作文報、班級實事報、讀書報。如此,不僅實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拓展了學生的閱讀量,提升了學生運用語文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正確運用信息技術的習慣,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語文課堂教學密切聯系起來,真正落實了大語文觀。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融合,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牢牢記住:信息技術的運用只是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不能為了運用而運用。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用了不等于用對了,用對了不等于用巧了,因為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語文學習的重難點、拓寬學生的視野、強化課堂與生活的聯系、提升學生正確認識運用信息技術的素養。筆者認為,作為小學語文教師不一定要學會所有的信息技術,但對課堂教學有幫助的現代信息技術一定要了解,甚至于學會,這是現代教育教學對小學語文教師的基本要求,是小學語文教師專業成長的基本素養。
作者:趙光輝 楊燕 單位:安徽六安市清水河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