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報告對如何做好新時代的黨建工作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高校的學生黨建工作是黨的建設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障,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環節。近年來新媒體的興起改變了高校思政工作,也為思政教育及黨建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新媒體視域下,對高校思政教育及黨建工作進行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政教育;黨建
一、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
在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養中,高校的基層黨組織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加強高校的黨建工作也需要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更好地實現黨對高校教育工作的領導,進一步培養好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黨建工作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協同創新發展的良好局面。
1.目的一致
以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并為此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開啟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高校是培養各類人才的重要園地,黨領導下的高校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兩者間的目的相同。堅持黨對高校教育工作的領導,持續加強高校的基層黨建工作是我國高校的基本教育原則,以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為主要著力點,不斷推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內容、形式、載體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2.邏輯想通
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除了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外,道德水平、價值取向、責任意識、政治信念等方面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內容,在遵循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而高校黨建工作從組織隊伍結構到黨員思想整治的建設,都需要嚴格依照我黨的建設規律與發展要求。兩者在涵蓋范圍上相互包含,既區別又緊密聯系,這有助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進,形成協同育人、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的意義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黨建工作的有機融合,不僅能夠相互促進兩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更好發揮工作能效,也有助于加強思政育人與黨建育人的良性溝通,成為提升高校大學生品德素養,堅定理想信念的有力抓手。
1.深化思政教育,推進黨建工作
思想建設與政治建設作為黨的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在報告中首次被納入到黨的建設工作整體布局中,并強調“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一方面是黨的建設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深化思政教育內含的需要。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深化愛國、愛黨教育,樹立正確、堅定地理想信念,為端正學生入黨動機、基層黨組織吸收優秀學生黨員提供有力幫助;在積極分子、發展對象、預備黨員培訓課、基層黨組織的“”中,加強學生對黨和國家方針政策、歷史理論等知識的學習。
2.加強隊伍建設,拓寬教育維度
在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的過程中,隊伍建設不可忽視,提高思政隊伍與基層黨建隊伍的教師主體素質,對更好開展思政、黨建工作,培養合格大學生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思政工作的能效體現與隊伍成員的黨員數量、比例及素質有很大關系,而基層黨建隊伍的配置多由負責學生思政工作的輔導員構成,兩項工作的隊伍建設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在開展學生思政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時,注重教師隊伍的素質提升也是做好思政工作與黨建動作的重要環節,因此從學生到教師,需要拓寬教育維度,加深教育厚度。
三、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影響
新媒體相比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媒體更受大學生的喜愛。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黨建工作也受到了很大影響。不可否認,借助新媒體的各類渠道與平臺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創新工作方式與內容,但由于新媒體個性化、數字化等特點,也對高校思政及黨建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1.創新工作載體
當今社會,高校大學生對于手機、電腦的運用十分自如,因此更傾向于通過網絡媒體學習新的知識,嘗試新的領域。不論是思想政治教育還是黨建工作,新媒體時代開展工作的方法和載體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堅持傳統工作載體如書報、廣播等方式宣傳思政教育內容、黨建歷史知識的同時,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視頻平臺等多媒體平臺加強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的影響與效率。
2.豐富工作內容
網絡時代,網課學習的方式逐漸被師生所接受,通過新媒體可以將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搬上網課。在堅持教室作為教育主陣地的同時,可以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教授進行線上講座,為學生隨時提供想學就學的條件與機會。全面利用網絡文化資源,結合時事政治、主流話題等,在線上線下同時開展主題教育,加強學生互動交流,在開展思政教育的同時不斷鑄牢學生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3.搭建工作平臺
通過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將學生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引導向數字化方向發展,提高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參與熱情。以思政教育為例,在學生基礎信息掌握了解過程中,建設數字信息化平臺,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簡化工作流程,實現學生信息“一口清”,從而能夠更好地開展學生思政教育。在基層黨建工作中,利用新媒體平臺加強對支部成員的信息管理,從而杜絕失聯黨員、口袋黨員等情況。
4.帶來新的機遇
新媒體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增加了很大的挑戰。在校大學生正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的重要階段,因為年齡、心智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網絡媒體上的言論有時候會過于偏激或者輕易相信不實言論。因此,在借助新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建工作時,要加強對學生網絡輿情的關注和引導。
四、新媒體時代促進高校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的策略
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工作深度融合,還需要制定新的工作理念,做好協同育人的長遠發展規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黨建工作的融合具有現實意義,是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塑造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具有深遠影響。開展思政教育與黨建工作過程中,應掌握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與學習特點,結合新媒體的特點及其給高校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帶來的影響,加強工作隊伍建設、創新學習形式、嚴控網絡輿論,最終以思政教育為依托開展協同配合,健全基層黨建發展,加強并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
1.明確隊伍建設與職責
不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還是黨建工作,依托新媒體開展工作時所需要的的長期性、系統性就愈加明顯與重要。構建完善的思政、黨建工作體系,重點要做好隊伍建設、明確職責,制定新媒體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制度,可以為高校育人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有效保障。
2.創新理論學習的形式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黨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是高校進行思政教育和學生工作的依據,因此應加強在思政教學中理論知識的普及,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生理想,使學生對我黨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促使學生黨員進一步提升自我。在進行理論知識授課時,教師應結合黨建內容,加強學生對黨的思考與認知,加強對入黨動機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模式,避免學生對黨的認知不清、入黨動機不純等問題。真正發揮好思政教育在引導學生成長和發展當中的重要作用。
3.嚴把網絡輿論關口
在新媒體時代開展高校學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擔負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角色,既是思政課教師的職業要求,也是新形勢下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必須引導廣大思政課教師自覺學習運用互聯網傳播規律,提升網絡媒介素養,真正擔負起網絡輿論“把關人”的角色。通過網絡及新媒體開展學生的思政教育和黨建工作,要教育引導學生學會明辨是非、理性思考、合規表達。對于網絡上各類的學習資料,學生首先要有高度的警惕性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不能以表面內容依據,要注意表層內容后所隱藏的深層含義,別被看似有道理的片面“真相”所誤導,產生錯誤的觀點和或發表錯誤輿論;在遇到學生情緒化、非理性的言論,要及時出面做出反應,避免學生不加判斷盲目轉發,學生之間又相互感染,發展成為較大的負面輿情,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事端;即使是網絡世界,學生也需要自由表達。但是應該引導學生學會理性思考、正確表達,而不是人云亦云在網絡上引起輿論討論。
4.促進相互協同育人
思政課程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大學生不論專業與年級都要接受不同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并培養學生基本的政治素養,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高校以新媒體的新興手段為有利形式,創新思政教育內容,更多的融入黨建工作的內容,營造一個良好的黨建工作環境,提高學生的黨性素養,為我黨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接班人。因此在思政教育中,以黨的政策方針、歷史理論等為引導,向學生宣傳我黨的發展歷程、方針政策和政治理念,加深學生對我黨的理解與向往,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發揮思政育人作用。其次,高校黨建工作中同樣應注重對思政教育的落實,將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政治素養作為工作的重點內容,堅定走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加強思政工作的教育引領,將學生培養成優秀的社會主義接班人。2020年民族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項目,
參考文獻:
[1]李玲玲,易凡.互聯網視閾下高校黨建與思政教育協同育人策略探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0,11.
[2]張文正.試析高校黨建、思政工作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路徑[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20,9.
[3]王晶梅.高校教師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度融合探討[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5.
[4]姜玉原.新時代高校基層黨建制度建設的邏輯依規與實踐向度[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11.
作者:童童 李英震 車琳 劉玉鵬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