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融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對于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等具有重要意義。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在學校的長期探索與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是一所高校在長期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精神財富,體現著一所高校的文化內涵,是高校保持長期發(fā)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高校校園文化總體可以分為物質、精神、行為、制度四大內容。高職院校的生源多樣,總體素質高低不一,通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營造文明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構建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傳統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需要結合高職院校培養(yǎng)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充分發(fā)揮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體現職業(yè)性、社會性、實踐性,提高實際融合效果。
實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融合,首先應該明確其融合的意義。在當前的互聯網與信息化時代,學生的思想意識與價值觀念受到很大沖擊,給學生造成很多不良影響。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強調人的德行修養(yǎng),能凈化校園文化環(huán)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高職院校承擔著民族文化傳承與振興的時代使命,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在需要,傳統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和重視人的價值,強調正心、修身、實踐,能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形成遠大的理想信念,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與職業(yè)道德水平,并且打造具有特色的高職院校。
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合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有一些院校也嘗試與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合,但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實際融合效果不佳,主要體現在:首先是物質文化建設問題。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要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融合,則需首先從自然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和校園建設等方面融合,但在實踐中融合得并不理想,很多都是從外部裝飾上下功夫,沒有形成融合傳統文化的長效機制。同時,受限于校園建筑的整體風格與建設資金影響,所以無法深入融合。還有精神文化建設問題。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其精神文化的融合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在班會課上和精神文化建設方面沒有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合,實際效果差強人意。當然,行為文化建設方面也出存在問題。行為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體現在師生的生活模式、日常行為習慣、校園組織的相關活動中。而在實踐過程中,卻很少體現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內容,無法有效將校園行為文化建設與其聯系在一起,因此不能發(fā)揮它的作用。制度文化建設也需要高度重視。制度文化建設是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建設適合本校的良好制度文化,才能規(guī)范學生的日常行為。但實際大多數高職院校不會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制度內涵,很少將其融入其中,很少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所以,很多學生對其不甚了解。
三、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合的對策
(一)物質文化建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實現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融合,首先要加強物質文化建設,可以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引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從各方面進行有機融合,從而提升高職院校的內在氣質與外觀形象[1]。首先,校園的建筑、道路兩側、花草樹木等應該體現傳統文化的特色,比如在老建筑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建設體現榫卯、斗拱等結構的涼亭與走廊,打造體現天人合一之風的山水景觀園林等。其次,在教室、辦公樓、會堂和走廊等地方突出傳統文化內容,比如張貼古代的名言警句等。最后,在校園中應該體現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理念,學校的整體布局應該與校園建設和諧統一,考慮到交通流量和噪音問題對于教學區(qū)和生活區(qū)的影響。
(二)精神文化建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設,應結合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等民族精神元素。在校園活動中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以此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信念。班級輔導員應該結合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理念,嘗試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合,深入挖掘突顯傳統文化精神的古代相關人物案例,比如為和平而奔走各國的孟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等,在班會課和微信群中融入這些生動案例,更好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誠信友善、勤勞創(chuàng)新和自強不息的思想觀念。
(三)行為文化建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合高職院校的行為文化建設同樣是一個長期的推進過程,需要領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師生的日常行為習慣、組織開展的文體活動等,都要體現高職院校的行為文化特色。師生們也應遵循良好的行為習慣。高職院校行為文化建設中需要融合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禮”文化。我國自古以來素有“孔孟之鄉(xiāng),禮儀之邦”美譽。“禮”不僅體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之禮,也是個人行為習慣所遵循的相關禮儀規(guī)范,比如保持個人衛(wèi)生等習慣。因此,在線下與線上的教育教學中,高職院校應該加強校園禮儀文化建設,從而形成人人注重個人禮儀和文明禮儀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制度文化建設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再好的文化建設也需要制度保障,因此對于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還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制度要素,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通過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的“法”的精神,從學習、紀律、衛(wèi)生等方面,制定有法可循、有規(guī)可依、守則獎勵、違規(guī)必究的制度文化。同時,為了引導與促進學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還應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選修課程,并制定學習傳統文化的制度,可以選擇二十四節(jié)氣制定傳統節(jié)日作為選修課程。一些高職院校還可以根據本校實際,邀請專家學者來校講授傳統文化課程,從而更好讓師生學習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以上是根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內涵,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實際情況,探析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融合的意義等話題,結合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等,借助線上與線下融合的方式,更好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從而提高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提高師生的文化涵養(yǎng)與綜合素養(yǎng)。
作者:高寧 單位:南通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