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校園文化建設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園文化是高校在傳承歷史、立足時代、結合實踐促進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力量。當前,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主導性削弱、人本性缺失、時代性缺乏、創新性不足、整體性弱化等挑戰,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應當從強化主導型校園文化、融含人本型校園文化、規范網絡型校園文化、培育特色型校園文化、發展協同型校園文化五個方面進行優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現實挑戰;路徑優化
一、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突出問題制約思想政治工作的發展
(一)主流意識形態受到沖擊,校園文化主導性削弱,不利于彰顯思想政治工作本質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一項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從本質上而言就是要捍衛主流意識形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在其中承擔相應的政治使命與社會責任,發揮主導性作用,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得以彰顯。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不斷沖擊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導致校園文化主導性削弱,致使思想政治工作難以有效凸顯其本質功能。一方面,一些高校文化建設工作者經受不住沖擊,主動放棄了校園文化主導性引領。他們認為,大學作為一個學術自由、人格獨立、文化交流、精神對話的場所,應該弱化意識形態性,并據此鼓勵甚至創造條件讓大學生接觸西方社會思潮,為其交流、交往和對話大開方便之門。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因為心智結構還不成熟,往往對主導性校園文化產生抵觸心理。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期、性格形成期、行為多變期,面對全球化進程和網絡化社會產生的海量信息,容易產生選擇困難和心理依賴,陷入西方“文化輸出陷阱”不能自拔,并在帶動影響周邊同學的過程中,削弱校園文化主導性。
(二)人文關懷要素遭到弱化,校園文化人本性缺失,不利于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目標
“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解決的是‘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的問題,是我們黨和國家的優良傳統和各項工作的生命線。”[2]培養和塑造自由全面發展的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總體性要求和根本性目標。高校校園文化要助推思想政治工作發展就必須以此為目標,內育人文底蘊、外顯人文情懷,通過文化建設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但在校園文化的實際建設過程中,因為工作理念認知不到位、工作考核量化太具體、工作條件保障不穩定,文化建設者往往容易陷入形式主義牢籠而不自知,致使校園文化的人本性不斷缺失,逐漸遠離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既定目標。比如一些高校表面看來非常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活動開展,但多數以任務型、娛樂型、模式化的形式展開,導致大學生產生“不感冒”、“沒意思”、“好無聊”等消極性情緒,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同時,有些文化建設者難以擺脫市場經濟思維和逐利心理,無視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反將其當做謀利手段,借機大肆舉辦各種考試輔導班、變相植入各種商業廣告,導致大學生要么習以為常,要么反感排斥,導致真正具有啟發意義的、內涵豐富的、有吸引力的精品校園活動遭受擠壓,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南轅北轍。
(三)網絡應用能力遇到挑戰,校園文化時代性缺乏,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實效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88億,其中29歲以下網民占到了54%,青少年已然成為互聯網主力軍。面對洶涌而來的網絡化浪潮,大學生因好奇心和求知欲強烈,使得他們成為互聯網最早的學習者、使用者和推廣者,成為網絡化浪潮的弄潮兒。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要增強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就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直面網絡社會,增強自身的網絡適應能力。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校園文化建設者,由于年齡與時代的差異,表現出對新鮮事物的敏銳性缺乏、互聯網意識薄弱、網絡技術水平較低、觀念更新不及時等特點,因此,他們往往不善于也不愿意利用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開展校園文化建設,主觀上仍然希望采用傳統保守的、易于掌控的、更為現實性的方式開展校園文化活動,這就導致了校園文化時代性與豐富性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同時,校園文化的開展有其一定的自發性,組織者不參與網絡文化,不代表高校沒有網絡文化,反而因為缺乏有效合理的引導,大學生自發形成的網絡文化良莠不齊、內容混亂、價值觀念容易沖突,雖形式上很活躍,看起來很時尚,其本質恰是校園文化時代性缺乏導致的偽時尚,更不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四)特色文化涵養碰到瓶頸,校園文化創新性不足,不利于擴大思想政治工作影響
由于高校的教育理想、教育理念、歷史發展不可能完全相同,所處的文化傳統、地域環境、時代特征也同樣不會完全一致,高校校園文化必然具有突出的特殊性、呈現風格的多樣性。因此,校園文化建設不可能也不應該千篇一律,更不能照搬照抄、模仿復制,而是要在繼承傳統、立足自身、堅持特色的過程中,緊密結合時代要求和實踐需求,創新發展出立場正確、格調高雅、風格迥異、特色鮮明的校園文化,切實發揮文化育人的作用,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但在現實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定位不準、認識不夠、執行不力等原因,高校往往過多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形式和過程,忽視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內容和目標。這就導致一些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既不重視沿承傳統、又不重視地域特色、還不重視創新發展,不是盲目跟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就是保守僵化推行陳舊落后文化,致使校園文化因為缺乏創新性和吸引力,無法有效聚合多數青年大學生,難以對其在思想觀念方面產生影響。比如鋪天蓋地的西式洋樓、難以辨別的校風校訓、流程一致的社團活動,這樣毫無特色的校園文化,基本無法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而是嚴重影響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力和輻射力。
(五)文化建設力量過于分散,校園文化整體性弱化,不利于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
校園文化具有自然性和人文性,是一種伴隨高校建設歷史自然而然產生的精神文化現象,但同時校園文化更具有人為性,是一種通過人的自覺追求主動創造出來的精神文化產品,是自然歷史過程與主動創造過程的有機統一。因此,校園文化建設更需要依靠高校領導者、管理者,高校教師、科研人員,高校工作人員、學工隊伍,高校大學生(邊界)等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和不懈追求,才能培育和發展出一整套被全體人員廣泛認同、衷心擁護和積極踐行的校園文化。這就需要整合以上所有組織機構和教師學生齊心協力,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同創精神家園,才能保證校園文化發揮精神引領、文化熏陶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現實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由于機構設置、崗位分工、職責認知等客觀原因,一些高校往往難以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合力,不是各自為戰、自設門檻,就是互不溝通、相互牽絆,導致校園文化建設經常處于散亂、零亂和混亂狀態,削弱了通過校園文化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整體性。比如為弘揚愛國主義,校團委搞“升旗儀式”、學生處搞“愛國主題講座”、宣傳部搞“微信愛國說”、學生會搞“重走長征路”、黨支部搞“愛國主題組織生活會”,看似豐富多彩,實則致使本該協同發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產生內耗。
二、優化高校校園文化建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全過程
(一)強化主導型校園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重要陣地,強化主導型校園文化建設既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又是捍衛高校校園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務,還是在新時代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的重要舉措。強化主導型校園文化,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體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揮重要節慶日優勢開展主導型校園文化建設。善于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節日,黨史國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紀念等,開展主題校園文化活動。讓大學生在莊嚴莊重、內涵豐富的紀念活動中真切地感受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蘊含的理念,增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切感與認同感,逐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在強化主導型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實現良性互動。社會主義的大學并不是只有一種聲音、一種話語,也不排斥西方的文明成果和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就大學文化而言,應當是兼具多樣性、時代性、民族性。因此,在校園文化的建設中應該加強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西方優秀文化成果的宣傳、借鑒和運用,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這兩大文化的良性互動。
(二)融含人本型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個體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人的本質的真正實現,即“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3]大學生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同時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終極使命。以高校校園文化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發展,就要準確把握大學生的現實需要、精確瞄準校園文化發展趨勢、正確分析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開展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精品活動。要不斷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推進科研、文娛、體育全面開展。一個成熟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絕對不是單一的、固化的,應該是兼顧了學術性、文娛性等特征,要形成以學術創新為主體,以文娛活動、體育活動為輔的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同時,還要打造一支真正以學生為本的校園文化建設隊伍。不斷轉變校園文化建設組織者的思想觀念,逐步樹立學生本位思想,將學生的參與度、評價和口碑作為校園文化建設評估的重要環節并計入校園文化建設組織者的考評體系之中。
(三)規范網絡型校園文化,推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時空伸延
網絡社會的崛起賦予人們另一種生活維度,擴展了人類社會的時空,增強了生產交往的互動。對于高校而言,網絡社會已然融入大學校園,建構規范化的網絡型校園文化,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可行性。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都積極推進網絡型校園文化建設,從學校官方主頁到BBS論壇再到各種類型微信公眾平臺,從利用網絡進行校園文化活動的前期宣傳到過程跟蹤再到意見反饋,都已表明互聯網技術給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帶來的變革與便利。這種文化建設的變革,使得校園文化活動縮短了時間、拓展了空間,在一定程度推進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時空延伸,有利于實現與大學生開展對話、即時交流、形成互動。建構規范化的網絡型校園文化,必須引導文化建設者樹立開放包容創新的互聯網心態,主動學習互聯網技術,利用微信、微博、論壇、貼吧等網絡平臺,積極拓寬文化建設領域。同時,還要積極當好“把關人”,制定“議程設置”,引導大學生規范、理性、平和參與網絡文化建設,形成良好有序的網絡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在通過網絡與大學生互動中增強話語權和解釋力。
(四)培育特色型校園文化,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質
美國文化學家愛德華•霍爾認為,“文化中最重要的心理要素是認同作用,認同是文化與人格的橋梁”。[4]通過校園文化建設提振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品質更需要在引導廣大青年大學生認同校園文化上下功夫。按照精神產品生產規律理論,文化的認同來自于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而后兩者則源自于文化需求和需求的滿足。校園文化建設過程就需要根據青年大學生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要,提供契合高校精神風貌、符合高校歷史傳統、吻合大學現代建設、滿足學生自身需求的創新性精神文化產品。因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一定是培育特色型校園文化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就在這一過程中,通過校園文化與大學生開展良性互動,提升自我的精神品質,擴大自身的影響力、凝聚力和輻射力。高校必須要拋開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容易產生的自負心態、懶惰心理和盲目行為,切實依據大學自身的文化傳統、現實境遇、地域環境、人文特色等客觀性因素,積極培育和涵養大學生真心喜愛、衷心擁護、用心參與的具有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
(五)發展協同型校園文化,整合思想政治工作的多元力量
著名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認為,個體是他所屬文化的產物[5],而文化的產生、形成與發展,同樣也離不開每一個個體的參與與互動,這種參與與互動既有獨立發展的一面,產生個體性文化;更有互動交往的一面,形成整體性文化,只有整體性文化才能形成本尼迪克特所講的種屬文化,進而反過來影響和塑造著個體。因此,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不能僅僅是每個職能部門、參與主體的各自建構,還需要學校從整體性層面,宏觀組織有關機構和參與主體、有效調配文化建設資源,形成校園文化建設合力,才能確保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園文化運行中起到影響大學生個體的積極作用。尤其是要重點發展協同型校園文化,即根據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總體性目標,按照一定的組織運行規則,科學設計和規范設定與校園建設有關的黨委、宣傳部、校團委、學生處、學生會、學生社團等各個部門職能,有效引導和合理激勵高校領導層、管理者、教職工、學工隊伍和大學生等各個參與主體,制定并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通過分工與合作,實現校園文化的良性有序發展,既要避免校園文化重復性建設,又要避免文化資源的惡性競爭,更要整合文化建設的多元力量,確保思想政治教育憑借校園文化建設能夠規范、有序、有效地開展下去。
作者:姚宜之 顧超 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