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地方高校網絡工程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能力培養是高校工程應用型專業學生培養的首要任務,強化能力培養需要有完善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學體系,并盡可能做到與用人單位需求的“無縫銜接”。
1)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要與市場接軌
目前很多高校網絡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培養,實用技能的訓練相對不足,尤其是課程內容滯后于專業技術的更新與發展,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內容極少,導致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在教學方法方面,很多高校雖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法,但對學生職業技能及動手能力的培養相對不足。社會需要的網絡技術人才應具有較高的職業素質、較強的實踐能力,因此,傳統方法的學生難以滿足職業崗位的要求,唯有產學結合,尋求行業的支持,將學生派出去,將工程師請進來。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要求從業人員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因此,必須建立與企業長期、穩定合作的產學研機制,基于崗位技能分析,將課程針對崗位群組織成模塊,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路線圖,能夠按需應變、結合個人興趣進行選擇;實行“點面”結合,重點突出動手能力,按照市場和企業對學生要求的實際技能設置課程,少一點原理溯源、定律推導,多一點具體設計、編碼規范、組網配置、故障排除、網絡攻防、測控方法等實用知識。
2)課程體系要遵循企業主流技術
課程體系指對專業課程結構設置的思路,包括開設的主干課程、課程深度、教學特色、教學安排等;一流大學的網絡工程專業往往利用名牌大學的各方面資源,例如在授課上,請國外專家講學,采用雙語教學等;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國際先進技術的發展,動態地調整專業方向和課程設置;實踐上,將充分利用國家級大型實驗室等;同時和一些有實力的大型軟件企業合作建立實踐基地,充分體現其雄厚實力,培養項目經理和架構師等高級人才。但是,對以培養技術應用型為主要任務的一般地方高校而言,強調的是畢業生與企業需求的接軌,應以實用、夠用、管用的思想進行,遵循企業項目開發的技術路線來開設專業課程,擬訂網絡工程專業的教學計劃。
3)專業設置要順應職業招聘趨勢
根據網絡工程專業人才職業崗位需求分析,結合對部分企業人士和畢業生的訪談調查結果,適合地方高校學生學習的計算機網絡應用技能有:嵌入式網絡終端設計、網絡攻防、網絡安全管理、網絡程序設計等。地方高校要服務于地方產業經濟,其專業設置應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狀況,根據當地產業結構和畢業生就業面向,設置相關的專業方向[3],配置不同組別的課程達成各個技能方向的培養目標。
4)基于企業實際環境建設課堂教學環境和實驗實訓環境
為了使學生在畢業時能趨近企業要求,必須盡可能使我們的實驗室軟硬件環境接近或等同企業開發環境,譬如我們采用與企業同樣的網絡實訓環境;讓學生按網絡工程規范進行基于真實項目的模擬實訓。
5)強化項目設計和課程設計
在教學設計上,我們強調在教學中增加案例分析以及以項目設計帶動教學的理念,提高培養效率。例如,強調以學期為單元打通主干專業課程,以一體化思想連接每學期的課程設計,用綜合實訓項目設計取代以前各科分離的課程設計,為每門課程準備來自企業案例的實訓項目,同時,采用多種手法進行互動式教學。現代企業分工不斷細化,強調團隊合作,為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感受企業真正的工作流程,我們盡量讓課程項目采用真實企業案例教學,幫助學生在畢業后更快地融入企業工作環境。
6)加強技能型教師隊伍建設
很多高校老師理論水平高,而實踐技能相對薄弱。為提高教師的職業實踐經驗、新技術實踐能力以及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創新教學、互動教學的能力,應該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教師培訓,鼓勵學校教師與企業網絡工程師溝通研討,加速技能的培養。與此同時,應多渠道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充實教師隊伍,如聘請計算機網絡相關行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聘請有經驗的IT企業技術人才舉辦講座、指導學生實踐課程等,實現教師隊伍的多元化。
2就業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
華南農業大學在探索與實施就業能力培養方案中以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對于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我們主要采取4種方式:聘請企業資深工程師為學生授課、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和實踐、科技創新項目驅動教學方式和學科競賽驅動教學方式。此外,在部分實踐教學環節中,我們將以上4種方式中的2種或3種結合在一起,形成綜合的實踐方式。
2.1聘請企業資深工程師授課
通過和企業共同研究,我們主要以提升學生的潛質和發展后勁為培養目標,但是單純通過學校講授課程很難達到這樣的效果。企業資深工程師擅長網絡工程標準與規范、網絡工程項目管理、網絡工程師職業認證、網絡工程師職業道德與責任等課程,因此,在第二和第三學年,我們聘請具有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資深工程師為學生授課。該類課程具有很強的工程色彩和實踐特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
2.2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和實踐
在大學四年的培養計劃中,我們將專業認知與實踐中的部分內容以及專業實習、企業實踐和畢業設計幾個環節安排在企業中進行,讓學生在不同層面和企業進行最直接的接觸,參與企業的活動甚至參與企業的項目開發。第一學年,我們安排學生進入校內外實習基地真實接觸和了解各種不同規模的網絡。第二學年,我們陸續聘請工程技術人員開展一些工程基礎類課程的講授,然后安排專業實習,帶領學生進入企業實習基地全面接觸和了解企業工程項目的設計和施工過程,樹立工程化理念。第三學年,我們聘請工程技術人員指導學生提高工程實踐能力。典型的工程實踐教學包含專業實習、企業實踐和畢業設計3個環節。專業實習從工程的角度加深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后續專業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的開展奠定基礎,該環節安排在第二學年末或第三學年初。企業實踐安排在第三學年末或第四學年初。我們采取以合作企業實踐基地為主,學校或學生自選實習單位為輔的方式,學生和實習單位進行雙向選擇,將學生分散到不同的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在整個企業實踐過程中,通過參與實際工程項目和應用系統開發,學生可以初步具備實際工程項目的分析、設計、實施、管理和維護能力。我們注重將企業實踐與畢業設計相結合,引導和鼓勵學生在進行企業實踐的單位選擇合適的指導教師和合適的畢業設計題目。
2.3科技創新項目驅動教學方式
科技創新項目驅動教學方式將學生的學習活動與實際的創新項目和工程項目相結合,通過教師的激發和引導,讓學生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學”專業知識和技能,在“做”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并共同分析問題,最終有效地解決問題[5],因此,應大力鼓勵與培養學生主持和參與科技創新項目。我們選擇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背景的專業導師擔任學生的項目指導老師,每人負責3~5個項目組,具體項目來源可以是學院、學校、省和國家立項的科技創新項目,也可以和校內外實習基地一起精選合適的工程項目。為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我們鼓勵學生定期主辦、承辦和參與科技創新活動,這些科技創新活動包括:華南農業大學校園IT文化節、華南農業大學程序設計比賽、華南農業大學嵌入式比賽、華南農業大學科技創新項目、華南農業大學“紅滿堂計劃”項目、華南農業大學“挑戰杯”選拔賽、信息學院軟件學院的優秀畢業設計作品比賽、軟件作品設計比賽等。
2.4學科競賽驅動教學方式
我們特別鼓勵優秀學生參加體現學科水平的競賽,例如,數學建模大賽、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英特爾杯”全國計算機多核程序設計大賽、“IBM杯”中國大學生SOA業務流程建模競賽、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畢業作品賽、廣東省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廣東省高校杯作品賽、廣東省Java程序員比賽、網絡攻防大賽、思科網院杯大學生網絡大賽、H3C網絡知識大賽和360杯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技術大賽等,每年定期開展競賽培訓活動。4結語筆者提出以就業為導向、面向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網絡工程人才培養教學改革方案,并以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網絡工程專業建設為例,重點分析在就業能力培養方面的一些具體探索和實踐經驗,在兩年的卓越網絡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很好地實現了校企合作和產學研結合,整個實踐教學體系按照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方式,逐步提高了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兩年的教學實踐表明,我們構建的網絡工程人才培養教學體系是科學、合理、可行的,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今年的學生畢業就業率在我院類似專業中名列前茅。截止2014年5月,進入網絡工程創新訓練的60位學生中,通過思科、思博倫等國際職業網絡工程師認證及國內工信部暨人保部網絡工程師認證學生20人次,參加網絡攻防大賽、思科網院杯大學生網絡大賽、H3C網絡知識大賽和360杯全國大學生信息安全技術大賽等比賽30余人次,獲得省級創新項目6項,校、院級大學生創新項目40項,三分之一的畢業生在企業學習期間被大型IT企業錄用,2014年有一位同學被GOOGLE美國公司錄用。學生不僅在實踐能力上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走向工作單位后能較快地擔當實際項目的開發和設計,為其成長為卓越的工程師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者:肖德琴 潘春華 殷建軍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