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校園文化特點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是社會主流文化的基石,也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合,是學校各層面長期教育理念和實踐的積淀。本文從以河南農業大學為例,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現狀進行了認真的調查與分析,總結了高校校園文化的特點,指出了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并對構建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提出了初步設想,對提升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校;校園文化;特點探析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世界一流大學無不把代代相傳的文化傳統視為學校的靈魂,校園文化是具有強大輻射力、凝聚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的優秀文化,既有對自身傳統的揚棄,又有對時代精神的反映,對學校的發展和學校作用的發揮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校園文化的涵義和特征
1、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是學校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稱。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師生根據自身辦學特點,結合特定時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長期教育實踐過程中通過學校各個層面創造和積累,反映師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校園精神,是高校校園一切物形態、精神財富和行為方式的總和。高校校園文化的內涵包括三個層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主要包括校容校貌,建筑布局和規劃、教學手段和科研條件、課外體育和科技活動等,它們是校園文化的物質載體。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教育思想、學校精神、學校發展目標、校園學風等,這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制度文化主要包括教學、科研、后勤管理制度,學生學習管理制度和其他規章制度等,這是校園文化的制度保證。我們應力爭把學校建設成最適宜學生成長發展的“生態系統”,具備民主、科學、人文、開放的育人環境,體現出教育對人的終極關懷。
2、校園文化具的特征
一是包容性。大學作為傳承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是一個容納多種文化因子的動態系統。校園文化正是一個貫通兼容并包、博采眾長的文化體,其中蘊涵著共同的情感、道德、信仰、價值觀念。其兼容并包的精神氣質,使得不同脈絡理路的學科得以相依并存,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生能和諧共處,不同學術觀點的專家學者可以融合匯聚,充滿了“包容、大氣”的特質。二是學術性。大學的根本使命是發展學術和培養人才。在我們提倡辦學目標、模式多樣化和個性化,提倡高校主動適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過程中不能離開學術性。產出高水平的科技文化成果,形成高水平的學科和學科隊伍,培養出高水平的人才,是大學的使命。因此,一流大學對校園文化的學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是社會性。校園文化通過育人對社會文化發揮著積極的作用,而社會文化也不斷給校園文化以養分。校園文化建設必須不斷汲取社會精華,才能形成相對獨立而開放的文化系統。而校園文化傳播著各種社會思潮和學術思想,反映出時代和社會的變化,激發起學生對社會的關注,使大學教育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四是創造性。大學是信息薈萃的知識殿堂,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在信息交融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中,不斷沖擊不合時宜的傳統文化,對各種文化信息進行分析、選擇、吸收,產生出新的思想觀念[3]。創造性既是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出發點和歸宿,同時也應該成為一流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特征。大學應最大限度地激發、引導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造熱情,并使之盡快成長成才、建功立業。五是開放性。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它的發展必然反映社會主流文化的特點。校園文化建設要融入社會文化的大系統中,以開放的眼光、廣闊的理論視野,學會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著力培育開放的理念、開放的意識、開放的思維、開放的胸懷,建設開放的文化。而對文化全球化大潮的沖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最終使不同校園文化經過相互碰撞后達到共融,進而使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與國際接軌。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現狀———對河南農大的調查
為了深入了解高校校園文化的現狀,分析制約高校校園文化發展的掣肘因素,全面揭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2016年我們課題組采用問卷調查、教師專題座談、學生訪談、個別交流等形式,以河南農業大學為研究對象,在全校范圍內對此問題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調查,為掌握農業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現把調查情況總結如下:
1、對文化傳統的認識
師生調查結果顯示,87%的師生認為河南農業大學高校作為百年老校,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有著樸實無華、默默奉獻的優良傳統,校風淳樸。41%的人認為學校校風嚴謹、求實,作為農林院校,具有嚴謹、求實、樸素的學術傳統,但同時也指出學校校園文化農林氣息過于濃厚,其他學科發展略顯單薄,尤其是人文氣息更顯不足。
2、對校訓校風的認識
調查結果顯示,河南農業大學的師生對“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校訓認識非常清楚,對其所代表的實干精神也表示認同。近年來一大批畢業生考取了農村基層和西部地區的村官和公務員,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貢獻青春。調查問卷顯示,認為學校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較強的占58%,這與農業高校教師能經常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排憂解難,學生能到條件艱苦的基層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是一致的。師生認為,農大人以堅定的信念,驚人的毅力履行為農業、農民、農村服務的使命,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為民族振興和國家富強做出了應有的奉獻。
3、對辦學理念的認識
調查中有51.5%的學生認為學校辦學理念能夠與時俱進。這里的與時俱進是指:堅持“厚生豐民”的辦學理念,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發展,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隊伍建設為重點,以提高教育質量為生命線,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按照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指導思想,及時調整培養方案。自1999年以來,連續五次對教學計劃進行修訂,不斷強化學生創新創業的精神和能力,如今,河南農大已擁有數百項科技發明專利,學生在國家多項創新創優比賽中屢獲佳績,這也反映出學校師生勇于進取的創新思想。在教育部對高等學校的教學評估中兩次均為優秀,辦學理念先進,得到專家認可。這些成績在調查中得到了師生的普遍認可。
4、對文化生活的認識
調查顯示,師生對學校校園文化活動開展的情況非常滿意和滿意的占59%,基本滿意29%,不滿意的有12%。由此可見,總體上河南農業大學師生對課余文化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師生普遍認為,河南農業大學的文化生活比較豐富多彩,如節慶大型文藝演出、春秋季運動會、大視野講壇、“百名教授•百場報告”活動、企業家課堂、各種報告會等,在每個周末也都有文化廣場以活躍師生業余生活。學校各級社團也經常舉辦一些體育比賽、學術論壇等活動。這些活動不但充實了師生的業余生活,也提供了一個各院各專業師生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使學生的專業知識在縱深發展的同時也獲得了橫向的發展,使學生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啟迪了思想。
三、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以河南農大為例
根據調查情況,校園文化建設中主要存在問題有:
1、對校園文化建設內涵的認識還不夠清晰
根據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于高校校園文化的定義,認為是“校風、學風”的占51%,認為是“特色、品位、風格”的占38.3%,認為是“課余文化活動”的占25%,也有說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占17.5%,甚至有5%的學生認為是“課桌文化”等。就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問題,75%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學生”,13%的學生認為是“高校管理機構”,12%的學生認為是“教師”,還有13%的學生認為是“各種群眾團體”。大部分師生回答不出校園文化的內涵。
2、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學生主體作用不突出
為了全面地揭示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調查中我們針對師生分別設計了不同問題。在教師調查問卷中,針對“您認為目前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不足”,選擇“物質文化建設的迅速推進與精神觀念文化建設的相對滯后形成了明顯的反差”的占38.1%,選擇“校園文化中的傳統色彩濃重而現代意識淡薄”的占47.1%,選擇“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封閉狀態明顯而開放性不足”的占76.2%,選擇“觀念落后,必須在思想上與時俱進”的占69%。在學生問卷中,65%的人認為缺乏以學生為主導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缺乏系統性,過于雜亂、散漫,34%的學生認為“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規劃,檔次不高”,從這些回答中不難看出,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性,學校主導的多,以學生為主體的少,缺乏先進的理念,現代氣息不足。
3、校園文化特色不明顯
針對“請您對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一問題,73%的老師認為農業高校校園文化“”沒有鮮明的特色,創新性和開放性不足;47%的學生認為“封閉型的活動較多,外向型和輻射型的活動較少”,缺乏開放性,與外界聯系少;56%的人認為校園文化內容缺乏精品;87%的學生認為學校硬件建設不夠,活動場地不足;另有57%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軟件建設不夠等。以上這些調查反映出學校主題文化不明顯,特色不鮮明。
四、創建高校校園文化的路徑選擇
針對以上所發現的農業高校的校園文化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認為,要從普遍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對高校的文化建設進行引導。
1、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的各種社會思潮,使之滲透于班級文化、宿舍文化、社團文化、網絡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設的始終[4]。同時,通過輿論導向、文化輻射、政策激勵、制度規范等,注重發揮社會輿論對大學生價值觀建設的規范、調節和催化作用,倡導積極、健康、文明、進步的價值觀念,既統一思想又尊重差異,既規范行為又服務學生,逐步形成校園文化建設的共同思想基礎和良好道德風尚。應著眼于校園文化的特點,尊重文化的差異性,包容文化的多樣性,以主流的價值觀引導各種社會思潮,擴大認同,增進共識,努力提高大學生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感。
2、堅持以人為本,弘揚農業高校的實干精神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充分尊重師生員工生的權利和個性,充分考慮其正當利益和合理要求,滿足其學習、工作、生活、發展的利益需求,充分體現理解人、尊重人、服務人的人文關懷。一方面根據辦學定位、學科特點、辦學優勢、人才培養目標等,確定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向。同時,要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弘揚農業高校實干精神,在尊重學校發展歷史的基礎上,對農業大學“求是力行”的精神和“厚生豐民”的辦學理念要代代傳承和弘揚,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3、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以優美環境塑造人
校園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總會潛移默化并實實在在地作用于每一個師生。優美的校園環境,有利于引導校園文化氣氛向健康高雅方向發展。河南農大龍子湖新校區以優美的環境和古樸的建筑深受師生喜愛,實現一路一樹、一路一燈、一樓一景的層次分明、內涵豐富的風景規劃,使學校擁有既健康向上、富于創新和活力,又有鮮明特點和學校個性的良好育人環境,使師生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感召力,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生活習慣等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農業高校要建設具有農業特色的校園文化,就必須因地制宜,結合自身的地理環境條件、文化傳統和辦學目標,對校園文化進行科學規劃、統籌安排、精品建設,讓校園的花草樹木、亭臺樓閣、牌匾標識都成為校園精神的體現和育人教化的載體。
4、繼承校園文化優良傳統,結合時代特點不斷創新
繼承是創新的墊腳石,創新是在繼承基礎上對傳統的超越。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一是要注重繼承傳統,充分挖掘中華民族精神的寶貴資源,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掌握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方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僅根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中。在校園建設中,對于具有歷史意義的一些古老建筑、古樹、古書等都應加以妥善地保護,使歷史的足跡得以保留,使時代的脈搏在這里不斷跳動。另一方面,沒有創新就難以發展,校園文化還要弘揚時代精神,反映新時代風貌、發出新時代聲音,結合新時代思想,換發蓬勃生機。河南農業大學有110多年建校歷史,多具有輝煌的校史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師生一代代執著地充當著農大校園文化的守望者,致力于農大精神的傳承和創新,為河南農業大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今天,創建全國一流農業大學,更需要新一代農大人攜起手來為構建具有農大特色的校園文化添磚加瓦,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引領,以弘揚“明德自強求是力行”的農大精神為主旨,積極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為建立一流的農大校園文化,為建設全國一流農業大學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參考文獻:
[1]李冬梅.大學校園文化的倫理內核[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2]史潔.冀倫文.朱先奇.校園文化的內涵及其內在結構[J].中國高教研究,2005,(5).
[3]羅強.校園文化建設和高校精神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5,(11).
[4]胡伯項.李江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論析[J].教學與研,2017,(4).
作者:王紅艷 單位:河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