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建設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外合作辦學是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舉措,是我國教育改革的“探路者”和“試驗田”。校園文化建設可以提升中外合作辦學教育內涵、促進學校高質量發展。但現實中,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存在校園國際化氛圍不濃、多校園之間文化融合不足、校園文化創新能力不強,校際文化溝通交流不暢等問題,需要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健全工作隊伍,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校園文化內容,增進校際文化互動交流,著力打造富有時代特征、國際特色、學校特點的校園文化。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初探
一、中外合作辦學的興起
中外合作辦學是我國教育機構同外國教育機構在中國境內合作舉辦的以中國公民為主要招生對象的教育機構,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對外開放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加強對外教育交流與合作,提升教育國際化水平,形成多元主體辦學格局具有重大意義。通過引進、吸收、融合、創新先進辦學理念和優質教育資源,從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更高水平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流與合作,不斷拓寬視野,更新觀念,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擴大教育開放,同世界一流資源開展高水平合作辦學。”隨著世界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國際間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流不斷加深,中外合作辦學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辦學規模日益擴大,合作層次逐步提升,學生隊伍不斷壯大,現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視的重要群體。
二、高校校園文化的功能
(一)凝聚功能
當前,高校師生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格局。想要擰成一股繩、攥緊一個拳,把全校師生價值理念歸于一致、達成共識,就需要校園文化來進行有效融合。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不斷增強廣大師生對學校的認同感、歸屬感,激發師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逐漸養成一種廣泛認同、共同遵守的價值取向和人生信仰,進而形成步調一致、同頻共振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對內凝聚起強大的向心力、感召力、戰斗力。總之,建設高品位高質量校園文化,可以進一步增強全校師生員工的凝聚力,打牢廣大師生團結奮進的共同思想基礎,營造激濁揚清、干事創業良好氛圍。
(二)激勵功能
高校校園文化能夠營造感染、陶冶師生的濃厚氛圍,使廣大師生感受大學精神的熏陶,內化為精神力量,外化為自覺行動,使之在思想上進行認真思考,在行為上做出必然選擇,呈現與大學精神文化明顯吻合的行為取向。校園文化能夠不斷激發廣大師生挖掘自身智慧和潛能,轉化為恒久的行動力,形成心往一處想,智往一處謀,勁往一處使的工作局面。雖然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具有各自不同的內涵特點和發展方向,但校園文化能夠激勵廣大師生員工牢固樹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扎實履行好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五大職能。
(三)輻射功能
高校是社會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職責,自然而然地會與其他社會組織發生各種聯系。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高校校園文化具有交互性,會受到其他社會文化的影響,不斷向前發展變化,孕育新思想、新理念。同樣,校園文化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向外傳播,對其他社會文化進行有效輻射,影響社會文化的發展和創新。因此,一流的校園文化能夠對周邊地區的社會文化和價值取向產生潛移默化、積極深遠的影響,從而不斷提升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
(四)約束功能
校園文化滲透到廣大師生的學習、生活、成長方方面面,是一種天然的隱性教育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校訓、校風、學風、精神、傳統體現了校園文化的價值取向,對廣大師生的思想與行為產生強大的規范約束。同時,校園文化可以內化為師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凝聚師生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形成團結一心、共謀發展的強大合力,推動學校各項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三、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現狀
(一)校園國際化氛圍不濃
部分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管理運行中“換湯不換藥”,為了便于實際操作、降低辦學成本,除多了幾個外教和一些雙語課程外,與校內其他學院和專業并無本質區別,沒有真正實現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進、吸收,更談不上融合、創新。一是僅僅從國際化的語言、課程和知識體系等教學方面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忽視了國際化校園環境對學生陶冶情操、增長見識、提升素養的作用,沒有突出中外合作辦學特色,國際化校園氛圍不夠濃厚。二是重視程度不夠,經費投入不足,沒有發揮好校園道旗、宣傳欄、電子屏、文化櫥窗等宣傳載體和官方微博、官方微信、抖音、公眾號等網絡載體的宣傳引領作用。三是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活動匱乏,中外教師之間、中外師生之間交流互動較少。
(二)多校園間文化融合不足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多地辦學、多校園辦學應運而生。中外合作辦學在辦學思路、培養方式、管理模式上與其他類型高校存在較大差異,形成了別具特色的校園文化。受限于地理位置,各個校園之間的師生交流機會匱乏,感受不到其他校園的文化氛圍,造成多校園之間的文化隔閡和壁壘,無形之中增加了中外合作辦學文化融合發展的難度。中外合作辦學校園要么是老校園,要么是新建校園,空間相對獨立,現實中往往存在重視主校園文化建設,忽視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情況。由于老校區經過前期積累已經形成文化沉淀,中外合作辦學校園往往以硬件設施為主,無暇顧及校園文化的發展,導致文化建設過程中的融合度不夠、多樣性不足。
(三)校園文化創新能力不強
當前,各個高校校園文化活動的內容、形式、載體基本雷同,沒有將辦學特色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沒有將學生特點與校園文化結合起來,導致校園文化千篇一律、毫無特色。目前,校園文化主要面向的是普通專業學生,但中外合作辦學在辦學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學生管理等方面都區別于一般的普通大學,這就需要結合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開展高質量、高品質、高效能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豐富活動內容,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活動載體,做好宣傳發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實現校園文化建設目標。
(四)校際文化溝通交流不暢
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在學習國外先進教育理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拓展學生跨文化事業,豐富校園多元文化的同時,受文化沖突、觀念差異、時空限制、溝通渠道等因素影響,容易引發中外文化、中西思想的碰撞,造成溝通交流中的誤解,信息理解的難度增大,中外雙方師生溝通交流不暢。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中外合作辦學在師生跨境流動方面面臨“進不來、出不去”的困境,不少外籍教師仍滯留海外,無法回到國內課堂進行線下授課。學生赴外方交流出現困難,缺乏國外合作院校的學習與校園生活體驗。
四、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思路
(一)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對學生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驅動力,有利于學生知識的習得,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培養,有利于凝聚師生廣泛共識,營造干事創業氛圍。當前,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持續推進,中外合作辦學出現新挑戰,面臨新機遇,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的新情況、新特點。一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成立由學校黨委統一領導、各部門單位具體負責、廣大師生積極參與的建設格局,同心協力,全員參與。二是堅持立足本土,以中國悠久的文化、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深邃的學術思想作為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的根本,結合合作高校校園文化特色,把中國和世界聯系起來、融合開來,實現“中西合璧”,幫助學生通過對世界的觀察,感受多元文化,了解國際規則,掌握專業技能,著力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家國情懷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三是積極組織開展校園文化活動,大力支持反映學校校風、校訓、校園精神,能夠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完善學生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創造良好條件,營造良好氛圍。
(二)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具有學習能力普遍不強,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學習壓力較重,心理相對脆弱等特點,強調個性張揚和思維獨立,更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蝕。深入開展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建設,強化高校育人功能,不斷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質規范,切實提高中外合作辦學學生的政治素養和自我修養。積極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誠信感恩教育、留學報國教育,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形勢與政策課、軍事理論課等,讓中外合作辦學學生深切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增強聽黨話、跟黨走的情感認同。開展“留學之夢,報國之志”主題系列教育,以愛國志士和留學先賢為楷模,培養愛國之情、砥礪強國之志、實踐報國之行。
(三)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
進一步拓展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載體,不斷挖掘和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西方先進文化的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感受國際化校園文化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讓學生了解接觸國外的文化和風俗,將來更好地適應留學生活,確保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學有所為。中外合作辦學校園文化要在活動內容、形式上不斷創新,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長效機制。一是注重社會實踐,吸收外方高校在社會實踐、志愿服務上的先進理念和豐富經驗,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組織實習生預備營項目,不斷培養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二是適應不同年級、不同階段學生的現實訴求,有針對性地制定校園文化活動計劃。低年級階段需要不斷強化英語語言能力,充分利用外教資源,培養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為外教全英語授課打好基礎。升入高年級后,可以開展古典戲劇、英語辯論、交際禮儀講座、涉外志愿者服務等活動,不斷提升中外合作辦學學生國際視野和綜合素質。
(四)增進校際校園文化互動交流
針對中外高校雙方文化溝通交流不暢,一是積極邀請外籍教師參與到中方體育競賽、文藝演出、學術報告、專業講座中來,營造濃厚國際化校園文化氛圍。積極聘用優秀外籍教師,開展中外教師共課模式,加強國內外課程體系融合,實施青年教師國際化能力培養提升計劃,深化中外教師交流互動。二是升級數字化資源信息系統,建立線上互動機制,加強網絡溝通交流,增進雙方人員往來,在聯合科學研究、國際學術會議中,實現中外師生在思想上深入的互動與了解,校園文化相互融合,提升整個校園文化氛圍水平。三是營造校園國際化環境,推進英文網站建設,利用中英文印刷品、電子媒體、音像出版物等,對外宣傳中外合作辦學的優勢和特色。在校園內各公共場所配備規范的英文銘牌,推動各單位部門提供英文咨詢服務。經過多年探索,中外合作辦學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教育對外開放的重要形式。要實現中外合作辦學內涵建設、質量提升,就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與形式,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不斷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堅實保障。
參考文獻
[1]云兵兵,馬國超,王小杰.中外合作辦學學生黨建工作現狀與創新對策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07).
[2]張洪賓,云兵兵.中外合作辦學背景下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探析[J].管理觀察,2018(11).
[3]云兵兵,趙長青,張洪賓.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的學生管理問題與對策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5(12).
[4]邱婧.中外合作辦學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大陸橋視野,2021(04).
[5]錢菲.中外合作辦學高校文化生態建設研究[J].高教學刊,2020(10).
作者:云兵兵 高永軍 馬國超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財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