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校園文化景觀下立體綠化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大學校園文化景觀是彰顯和傳承大學歷史文化與育人思想的重要載體,是大學校園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現代化大學建設體魄兼具的期許中備受矚目。建設與發展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的步伐日趨加快,如何使建筑、雕塑、綠地等一系列校園景觀元素在大學中煥發蓬勃生機,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實現雙贏,對立體綠化以及生態保護與設計應用等方面應展開研究,探尋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新思路與新路徑。
【關鍵詞】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立體綠化
1引言
我國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全國人民已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普遍共識,共同擘畫祖國碧水藍天的生態未來。2020年,曲格平先生鮐背之年仍心系國家的生態環保事業,認為我國采取和施行的一系列生態文明建設舉措是舉世矚目的,高度贊揚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可看作環境保護的一次革命性變化。許多大學在校園中塑造文化景觀,反映大學文化體系或文化特征,以景觀為載體,孕文化思想于其中,發揮景觀育人作用,如立體綠化塑造為文化景觀,在大學校園中傳達著生態文化理念。隨著大學基礎設施建設速度的加快,傳統景觀格局與現代景觀設計交相輝映,形成文化繁榮景象,在文化環境氛圍倒逼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的背景下,運用立體綠化方式塑造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為拓寬發展之路提供新的思路與見解。
2大學構建生態綠色校園的背景和意義
2.1分析現狀背景
每所大學的歷史、人文、地域等因素各不相同,基于文化建設的戰略差異,逐漸形成各具特色的歷史沿革象征與表現,以及文化與精神層面的迭代傳承。無論何種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的背景與現狀,大多留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即便是人地關系緊張的老校區,從保護提升的角度仍然有所作為,不是粗制濫造,而是立于原有環境,采取符合校情實際的理性提升計劃。
2.2大學構建生態綠色校園的意義
大學是培育人才的前沿陣地,構建生態綠色校園對培育具備生態意識的新型人才至關重要。生態綠色校園可以從保護和利用兩個層面來看。1)保護大學校園綠化覆蓋率通常較高,對校園綠化用地進行保護是根本要義,應充分發揮與維護大學校園的生態效益。2)利用對大學原有景觀進行文化提升,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大學之道借景觀載體加以傳播,提升景觀的循環利用價值。
3立體綠化的簡述和意義
3.1立體綠化簡述
立體綠化,指立足土地的三維空間,利用不同的綠地條件,使土壤或營養液等基質沿縱向擴展,復層疊加而產生更加豐富的層次效果,包括垂直綠化、屋頂綠化、樹圍綠化、護坡綠化、棚架綠化等。立體綠化并非現代景觀的產物,早在古代巴比倫就出現了“空中花園”這一古代世界奇跡。二十世紀中后期,許多發達國家為破解城市生態問題紛紛關注立體綠化作用,如:提高綠化覆蓋率、吸收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減少熱輻射、緩解熱島效應及氣候變暖、降低噪音、蓄水固坡防治水土流失、保護鳥類等生物多樣性等。德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率先制定或出臺了有關政策,促進與保障立體綠化推行,鼓勵發展城市立體綠化運動。
3.2立體綠化的生態與環保意義
立體綠化在現代景觀中,一方面,成為有效的設計手法,植物復層混合結構形成了富有變化而色彩飽滿的視覺效果,易于融入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中,符合設計美學法則,在設計美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立體綠化利用植物資源,直接發揮著生態與環保價值。提高綠化覆蓋率。立體綠化在節省土地基礎上,利用或依附建筑、院墻、駁岸等客體,甚至在綠地的喬灌木周圍,種植各類植物形成豐富的綠化復層結構,在節省土地面積與提高綠化覆蓋率兩個方面之間尋到了平衡點。吸收空氣中的有害氣體。植物利用光合、呼吸、蒸騰三大生理作用,吸收空氣中有害氣體,表現出不同種類植物具有不同程度吸收有害氣體的能力。例如,構樹具有很強地抗大氣污染能力,樹葉密被絨毛,能夠吸收氟化氫、氯氣等有毒氣體,殺滅空氣中細菌,對調節區域內小氣候濕度和控制霧霾發揮作用,長期凈化空氣守護人們健康。減少熱輻射、降低熱傳導、減輕光污染,降低城市熱島效應。據有關信息顯示,著名建筑師斯特凡諾·博埃里在南京江北新區設計了“垂直森林”項目,整座大樓建筑外表面布滿了各類植物,如同給建筑披上了一件嚴嚴實實的“綠毛衣”,這件“綠毛衣”不僅表現出極其美觀的立體綠化效果,而且吸收光熱污染,使建筑室內“冬暖夏涼”,每年可以吸收25tCO2,每天釋放60kgO2,助力城市碳中和,降低城市熱島效應,一定程度上優化了區域生態環境。吸音降噪。立體綠化具有吸音降噪的功能,無論是喬灌木的葉、枝、干,還是草坪、花卉等地被植物的表面,在吸音降噪方面均發揮一定作用,尤其是株體或葉面帶有絨毛的作用更明顯。將常綠喬灌木和四季草坪復層搭配布置,對高頻噪音的吸收和散射作用十分明顯,應用到綠化環境中能夠有效充當“吸音墻”、“隔音墻”。防治水土流失。采用立體綠化防治水土流失是最為有效的生態措施之一,植物根系具有蓄水保土的功能,可以有效保持山坡、路基、駁岸土壤穩固,防止水土流失、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保護鳥類等生物多樣性。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曾指出景觀設計就是人類生態系統的設計[1]。立體綠化作為景觀設計的一種方式,在節省土地的基礎上增加了綠化覆蓋率,為鳥類等生物提供更多的棲息地,保護了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系統循環,對維持生態系統平衡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發揮了重要意義。
4大學文化景觀中立體綠化的設計路徑及應用
立體綠化是以植物為特定材質構成景觀的方式,植物具備的生態性特征具有區別于其他傳統材質的特點。根據不同的校情實際、歷史人文、自然環境等因素統籌規劃設計,準確把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師法自然的傳統造園精髓,有機處理校園環境中新建與提升之間的關系,凸顯文化景觀的審美性、功能性、文化性、生態性。大學在建設校園文化景觀之初,往往表現出景觀文化的傳播性與傳承性。一方面,在校園文化環境中,傳播中華傳統文化與大學之道;另一方面,校園文化經過更迭,文化底蘊逐漸深厚。
4.1遵循設計美學法則
在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中,整體規劃思路應統籌兼顧,遵循設計美學法則,在設計表現手法與植物種類搭配上,最大限度處理多樣統一關系,與周圍校園環境和諧共生。從節奏與韻律、比例與尺度、對比與均衡、對比與協調、變化與統一五個方面推敲設計[2],使立體綠化的設計表現形式巧妙融入大學校園環境,筆者對常見的五種校園立體綠化設計形式進行分析探討。4.1.1新建立體綠化于校園綠地。在建筑林立的校園環境中新建立體綠化,應首選非硬質鋪裝的綠地環境。①綠地的空間往往是相對開敞的。②在綠地環境中設計立體綠化,從促進植物生長、利用設計空間、加強設計表現、降低設計成本等多方面考慮均具有一定優越性。新建植物景觀墻。在造型上,應結合特定的校園文化元素,依據文化傳達的理念,對設計獨特造型與文化傳達形式綜合考慮,基本原則為整體造型和比例必須融入原有環境。在材質上,采用金屬主體結構建造主體框架,可直接將填有基質土壤的“V”型袋固定其中形成景觀墻,或采用卡槽固定在金屬框架結構上,填充基質土壤作為基質土床。表面覆蓋紗網保固土壤,依據不同的光熱環境選擇植物種類。在陽光充足的環境中,選種耐直射光線的喜陽植物,如常春藤、佛甲草、小球玫瑰(見圖1)、角堇等;在陽光受遮擋的環境中,選種弱光條件生存良好的喜陰植物,如八角金盤、龜背竹、垂盆草等;在色彩上,植物搭配效果宜簡潔明快,不宜花哨突兀,符合現代景觀的校園環境。新建景觀樹陣。首先,從環境心理學的營造角度審視,結合客觀地形條件,設計景觀樹陣,對綠地空間進行圍合與劃分,適度選擇開敞空間、半開敞空間、覆蓋空間、垂直空間、封閉空間五種空間形態。其次,在既定的營造空間中,運用垂直綠化方式,形成喬灌草復層混合分布,注重植物種類與植物色彩搭配,營造比例均衡、對比協調的層次空間。最后,景觀樹陣通常體量較大,應配置功能完善的園林景觀設施,如特色座椅、路燈、地燈、垃圾桶等。4.1.2原有樹圍豐富綠化層次。對原有樹圍中間層次布置適宜的植物,例如,大喬木與小灌木之間補植小喬木和大灌木,二層綠化分布增加為四層綠化分布,植物種類選配不僅注重色彩對比統一,而應首選本土植物,便于后期綠化養護。栽植植物時,巧妙融入顯與隱、露與藏的造園意境,把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均衡等法則,形成美觀的樹圍綠化效果。此外,孤植、對植的喬木不做豐富綠化層次。4.1.3依附廊亭、院墻等設施建造棚架綠化。棚架綠化,一般指建造或依附于廊架、院墻等基礎設施而形成的縱向綠化形式。無論是新建或依附原有基礎設施,一般種植攀援植物,攀爬或依附于廊架、院墻等基礎設施實施立體綠化,達到景觀與生態的雙重提升。4.1.4建造屋頂綠化。屋頂綠化,是指種植植被于建筑物天臺或露臺的綠化形式,使綠化植被縱向延展,一定程度上,使傳統建筑景觀達到有機建筑景觀的目的,促進建筑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此外,在規劃設計與植物配置方面,應結合特定環境,運用傳統造園思想,結合現代景觀手法。在技術實施上,首先,做好建筑安全方面考慮,設置安全牢固的護欄、女兒墻等,處理好屋頂防水、灌水、排水系統;其次,將預先配置的基質土壤回填至已建的花壇樹池基礎層;最后,選種植物的高度與植物的根系深度方面應做詳細地考量,防止植物根部穿刺。4.1.5依附原有建筑外立面在大學校園建筑環境中,對外立面結構規整的原有建筑,選種攀援植物吸附于外墻表面,設計自然生長或人工造型形成文化景觀,不但可以使建筑外觀煥發生機,而且攀援植物對建筑能起到冬季保溫和夏季降溫的作用,促進實現節能減排的綠色目標,同時,在建筑安全上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防止建筑外墻表面風化脫落。
4.2發揮生態功能性
許多大學快速發展校園生態建設,尤其是在新校區的規劃建設中,然而,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的變化卻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筆者認為,有計劃地分步實施和逐步推廣立體綠化,對發揮校園生態功能性大有裨益。科學測定,通常一個城市將建筑屋頂全部綠化后,該城市原有的二氧化碳總量可以減少85%。鑒于明顯的生態作用,將立體綠化運用到大學校園文化景觀中,能夠最大限度發揮生態功能價值與生態教育作用。
4.3維護立體綠化的校園景觀效果
在大學校園文化景觀中,立體綠化要保持長期良好的景觀效果,離不開科學的綠化管養。俗話說,三分種植,七分管養。①立體綠化的植物配置和復層分布需要長期進行精細化的綠化管養,應從綠化養護、植物保護等多個方面制定年度綠化養護計劃和月份綠化養護任務,提升大學校園文化景觀的生態觀賞價值。②對立體綠化選種的所有植物,制定并填寫綠化管養日志,針對不同種類的植物進行分門別類的詳細記錄,如植物病蟲害防治、修剪、灌水、施肥等細則,定期對立體綠化進行管養總結,不斷提升立體綠化的管養化水平。
5結語
在大學校園文化景觀建設中運用立體綠化,從生態價值與文化價值實現雙贏的角度審視,立體綠化為塑造大學校園文化景觀提供了新的載體和路徑,大學校園文化景觀也為立體綠化弘揚生態價值理念做了廣泛的教育宣傳,有利于形成大學特色校園文化景觀,這在國家大力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背景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戰略意義。
作者:朱程程 單位:宿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