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合作下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深化校企合作,以企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為依托,輔以優慕課、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構建了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線上線下混合課教學模式,在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教學應用中取得良好效果。
[關鍵詞]校企合作;混合課;血液學檢驗
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是四年制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主干必修課程,也是臨床檢驗人員所必備的一項基本技能。然而,教學與現實脫節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缺乏學生、教師、實踐平臺等全方位的系統深度改革,課程學習受時空限制、資源限制,學習難度大,學生“聽不懂、不理解,不會診斷、實踐能力不強、臨床思維缺乏”問題亟須突破,為此本門課程以企業重慶華教虛擬仿真平臺為依托,輔以優慕課、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課教學。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醫學檢驗學院臨床檢驗診斷學教研室全體教師通過精心教學設計與周密組織實施,使得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課程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一、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積極響應《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利用重慶華教虛擬仿真實驗平臺,通過校園網優慕課、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校內外優質教學資源,對我校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217名本科學生進行線上線下混合課教學改革及跟蹤調查。重新設計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課程的整個教學環節,構建了以血液學理論為基礎,以血液形態學辨認檢驗技能培養為目標,以常見臨床血液病實驗診斷為抓手的“基礎理論—檢驗技術—疾病診斷”相互結合、緊密聯系的混合課教學體系。教師通過管理平臺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課前、課中、課后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一)課前實施“533”模式
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前學生登錄優慕課,熟悉該課程相關要求、預習上課內容、了解有關課外學習資料。教師做好課前準備、指導及督促工作,推行“五傳、三推、三促”。“五傳”即將教學大綱、教學日歷、電子教材、課件、血液形態學圖譜五種全過程必備教學資料在開課前上傳至優慕課,讓學生提前了解課程教學大綱、授課計劃、所用圖書及參考資料等。“三推”即將重慶華教虛擬仿真平臺、智慧職教、中國大學慕課等優質教學資源推薦給學生以便自主學習。“三促”即教師及時關注學生的動態,督促學習時長、學習進度、學習效果,使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二)課中實施“111+X”模式
為提高教學質量,高效利用有限課堂時間,首先進行病例分析抽檢預習效果并導入新課,采用雨課堂增強師生互動,最后結合行業特點布置作業,課中采用“一案、一講、一結+X作業”。“一案”即授課前結合教學大綱優選臨床典型案例,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引導式教學法隨機挑選學生就課前所給案例進行分析,考查學生預習效果的同時導入新課。“一講”即授課中采用雨課堂詳細講授新內容。“一結”即課程最后簡單總結本節內容。“X作業”即課下布置作業靈活多樣,包括進入虛擬網絡平臺自主觀察學習骨髓血細胞形態、手繪細胞以鍛煉基本功、髓象分析以提升臨床思維診斷能力、骨髓報告模擬臨床規范等。
(三)課后實施“2111”模式
為檢測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學生按教師要求進行線上測試,有任何問題隨時進行線上線下交流討論,落實“兩測、一引、一論、一答”,即學生登錄優慕課進行隨堂測試、期中測試,教師隨時監控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引導學生課下線上自主學習,以鞏固其形態學知識,開闊專業視野;師生在優慕課討論區對課程相關內容的命題進行討論;共性或疑難問題由教師點評或詳細解答。
二、教學應用
案例的準確性、典型性、啟發性、合理性直接影響教學效果[1-3]。為此我們依據教學大綱,緊密結合教學重難點,整理并精選臨床真實病例,結合實際設計教學案例,打破傳統的理論與實踐分離現狀,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臨床實踐中去,提高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4]。如慢性髓細胞白血病是臨床常見的白血病類型,也是重點授課內容,其實驗尤為重要,我們對此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慢性髓細胞白血病實驗課病例
患者女,45歲,以“發現白細胞升高1天”為主訴入院。現病史:1天前患者因腹脹、乏力不適于外院就診,行肝膽胰脾彩超示:膽囊毛糙,脾大(脾厚63mm,脾長徑171mm),血常規:WBC427.8×109/L,分類:白細胞385.6×109/L,淋巴細胞7.5×109/L,單核細胞9.82×109/L,嗜酸性粒細胞7.96×109/L,嗜堿性粒細胞16.93×109/L,紅細胞2.88×1012/L,血紅蛋白92g/L,血細胞比容27.30%,血小板387×109/L,門診以白細胞升高待查收治。結合線上平臺所給對應血象及骨髓象檢查,初步診斷,診斷依據是什么?確診需要進一步做哪些檢查?
(二)混合課實施過程
校企合作開展《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混合課,落實課前五傳、三推、三促,課中一案、一講、一結+X作業,課后兩測、一引、一論、一答,全面實施混合課教學。具體課前:“533”模式+課前3天將慢性髓細胞白血病相關資料及要求上傳至優慕課,每班分5組,5~6人一組,按要求分組進行病例討論;課中:隨機抽取1~2名學生進行病例分析匯報(初步診斷、診斷依據、確診需要進一步做哪些檢查),教師點評;提出新的問題導入新課,內容講授,總結;然后進入重慶華教虛擬平臺LCQ007-慢性粒細胞白血病(BM×100),完成200個細胞分類計數,撰寫骨髓報告單。課后:完成線上作業,學生討論,教師點評總結。
三、改革成效及分析
教師要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專業水準才能組織講好一堂生動的混合課,才能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多方位了解專業知識。為此,學院要求青年教師要做到四通,即通讀專業教材、通聽專業課程、通做課程實驗、通曉教學過程的基礎上,定期到臨床掛職鍛煉,鼓勵全體青年教師積極參與校級和國家級教師教學及檢驗技能大賽,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氛圍,使教師教學和實踐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學生的課程滿意度也明顯提高,2017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本科學生對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的課程年滿意度為100%。
四、小結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課程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的有機融合,要求學生具備扎實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和思維,樹立生命第一、健康至上的服務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線上線下混合課教學體現了以生為本,泛在學習、自主學習,促教促學的教學氛圍,教育模式從傳統標準化走向以學生為中心的靈活、多樣、個性化教學,可視為理想的教學模式[5]。臨床血液學檢驗技術融入線上線下混合課后,實現了灌輸課堂向對話課堂的改變,重學輕思向學思結合的改變,封閉課堂向開放課堂的改變,重知輕行向知行合一的改變。學生學習難度大、聽不懂、不理解,不會診斷,實踐能力不強、臨床思維缺乏等狀況明顯改善,教學效果明顯提升[6]。線上線下混合課教學還處在不斷建設和完善的過程,不但要不斷完善和提升線上資源,還要保證線下教學設計的合理性[7]。充分利用國家精品課程,讓老師全部加入專業混合課程建設,使學生完全適應混合課教學,全面實現課程優起來、教師強起來、學生忙起來、效果實起來,是我們持續深化教學改革的重任[8]。
作者:付毓平 李丹丹 王俠 曹便利 劉從祺 賀志安 單位: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 蘭考第一醫院 重慶華教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