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共生理論下校企合作影響因素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共生理論,對促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校企合作是當前階段我國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模式。文章從共生理論視角對當前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創新及人才培養角度提出有效的應對策略:搭建校企合作共生的平臺,打造校企合作共生的模式,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建設一體化發展。
校企合作是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重要的模式,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促進我國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在共生理論下校企合作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企業與學校之間在利益訴求方面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實現它們之間的有機融合。在校企合作中雙方的配合度越高,所得到的利益也就越多,校企合作是一種相互影響又相互促進的關系。高校與企業基于共生理論建立起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能夠實現共同進步和發展。
一、共生理論在校企合作中的體現
1.共生的內涵
共生指在發展中將對方的特性和自己的特性結合起來,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從字面意思看,“共生”是兩個或多個生物在生理上的相互平衡與依存關系,共生的本質指的是不同成員在生存和發展中的協商與合作的關系。“共生”作為生態學概念,最早是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利提出的,指不同種屬生物生活在一起,進行物質交換、能量傳遞。之后,社會學家將共生理論擴展到社會學領域,在社會學發展中人與人的關系存在互補性及明顯的利益沖突,斗爭及妥協是共生的主要方式,社會發展使社會中的共生關系不斷改善,并促進了共生理念的不斷發展。2.高職院校共生現象分析高職院校在發展中的共生現象主要表現為政府、高職院校及企業在同一個共生環境中進行溝通與合作,使校企雙方實現共同發展,最終實現雙贏及相互促進,形成高校和企業之間的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生態鏈。在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共生理論中,共生單元、模式及環境共同構成共生的生態環境。校企共生單元主要指職業院校和企業之間構成的共生的基本物質條件。校企共生模式指的是共生單元之間進行合作的不同的方式。共生單元之間可以相互協作、相互促進,并形成優勢互補,最終實現雙贏目標。
二、校企合作育人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和企業是社會發展中共生關系非常明顯的兩個社會機構與群體。校企合作是實現產教融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企業能夠為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提供實訓機會,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為自身未來的發展儲備優秀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渠道。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校企合作還存在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校企合作“表面化”
在我國高職院校中,校企合作并非新鮮事物,但其在實踐中并未發揮太大作用。一些高職院校為了吸引更多學生來校就讀,在校企合作方面展示了與很多知名企業合作的宣傳牌,單從企業的數量和規模來看確實非常吸引學生及家長,但從合作質量來看并沒有太多實質性內容。有的合作僅僅是安排學生去企業頂崗實習,或者是請企業管理者來學校開展形式化的講座,更有甚者是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派遣到企業從事流水線工作。
2.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企業和學校的角色出現錯位
當前,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企業和學校并沒有建立共生機制,在實踐過程中角色出現錯位。首先,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參與動力不足,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認為沒有必要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參與到人才培養中。其次,政府相關部門對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實際合作過程中沒有起到規劃建設及監督指導的作用,僅僅是進行了模糊的定位。最后,學校的定位不準確,學校認為自己只是教書育人,只重視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不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在教學中將理論教學與實習分開,沒有從企業需求角度進行人才培養。
三、基于共生理論的高職校企合作發展路徑
1.搭建校企合作共生的平臺
在高職院校的發展中,校企合作是提升教學質量及培養應用型人才非常有效的途徑,并且校企合作也能夠促進企業的發展。因此,學校要認識到校企合作對于學校教學發展的重要性,要創新教學理念,將教育教學與企業發展結合起來,為企業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學校應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將企業輔助的模式轉變為學校、企業和政府的多主體合作共贏的形式。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出面搭建校企合作共生的平臺,讓學校的教育能夠與企業的需求結合起來,培養更加務實、技術水平過硬的人才。企業要從自身的發展考慮,配合學校完成對人才的培養,這樣既能減少自身進行人才培養及人才招聘的成本,又能保證人才的質量。高職院校職業教育必須建立在校企合作基礎之上,職業教育與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制定政策推動校企合作的發展,將校企合作作為對企業及學校考核的重要指標,讓企業承擔起高職院校技術人才培養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比如,政府部門應該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激勵,將校企合作的落實作為評價企業的一項指標,并給予企業適當的稅收優惠。為解決校企合作過程中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及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將當前各行業的發展、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信息等及時出來,以便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有效溝通的平臺,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
2.打造校企合作共生的模式
校企合作應建立在共生理論的基礎之上,校企合作的質量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和企業、高校之間的合作理念及合作關系。要打造良好的校企合作共生的模式,就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要積極發揮不同主體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優勢互補,通過協同力量構建合作共生的模式框架。其次,政府部門需要在校企合作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利用政策的導向性,并基于人才培養需求讓企業積極參與到技術人才的培養中。政府部門是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關鍵力量,需要積極發揮其在制度上的優勢,為校企深度合作創設良好的合作平臺與環境。最后,高校要創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不斷進行教學體系的優化,將人才培養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對接起來,促進學校教學與企業運營同步發展和提升。
3.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建設一體化發展
校企深度合作一定要建立在共同發展的基礎上。高校與企業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投資創建實訓基地。學校可以在實訓基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而企業可以在實訓基地對員工進行培訓和訓練。校企雙方可以共同出資建設實驗基地、科研工作室,依托企業在項目管理方面的實戰經驗及學校在設施、教師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崗前培訓、員工能力提升及繼續教育培訓,幫助企業解決員工培訓及技術研究方面的問題,幫助學校解決實踐教學難題,最終實現學校和企業在發展中的雙贏。另外,高校和企業在發展中需要統一課程教學標準,共同確定課程內容,共同制訂教學計劃。這樣,才能確保培養出來的人才符合企業運營發展的要求。
四、結語
總之,高職院校作為技術人才培養的搖籃,為社會發展輸送了大量人才。為進一步促進高職院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融合,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不斷提升教學質量,為企業發展輸送更多優秀的人才,政府相關部門、高校及企業要基于共生理論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搭建校企合作共生的平臺,打造校企合作共生的模式,實現校企人力資源建設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超,馮春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校企合作共生系統建設研究[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3).
[2]李超鋒.基于共生理論的校企命運共同體構建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01).
[3]章曉明,南旭光.基于共生理論的校企合作治理模式創新研究[J].成人教育,2017(07).
作者:李俊晶 單位: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