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更好、更快實現立德樹人的具體手段和辦法,因此,課程思政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作為高職院校小學教育專業的主要課程,也應當積極順應改革趨勢,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教學實踐中。對此,本文主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線上與線下課堂結合、教學評價、教師素養這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真正展現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應有的價值和作用,讓它真正成為照亮當代大學生成長和發展道路的明燈。
新時代背景下,黨和國家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關注。為了實現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在課程思政背景下,必須積極推動高校課堂的思想政治理論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與高校各個專業學科教學相結合,深化高校課程改革。中國現代文學是高職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重要課程,教師必須立足學生現狀,響應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倡導,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提高[1]。
一、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的意義
(一)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政覺悟
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成長對其之后的發展有著十分深刻的意義。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相對成熟,但是其尚未踏足社會,自身思想認識很不全面,總的來講,極少有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完全成型,大學生群體對外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還缺乏理智、全面的認知和判斷。如果不對學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對學生的引領和導向,很有可能讓學生的思想認識陷入混亂,缺乏清醒的頭腦,對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不科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盲從[2]。而將中國現代文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就能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使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的過程中得以逐漸成熟,通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其具備辨別是非的能力,不被其他文化所侵蝕,提高大學生的思政覺悟。
(二)提高中國現代文學教學質量
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學習了解20世紀20年代到1949年我國文學的發展歷程,涉及大量歷史內容和時代話題。學生學習這門課程可以了解我國文化的輝煌與燦爛,增強民族自信,為我國的優秀文化而自豪,有利于塑造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質相同,促進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結合,既可以提高中國現代文學的課堂教學質量,又可以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中國現代文學中課程思政的顯性要素
文學是人類的精神食糧,是幫助人宣泄和釋放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具有非常普遍的審美特征。文學屬性的特殊性決定了它在表現審美的過程中,會與人們的意識形態相互浸染和滲透。因此,在當代大學生的培養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中國現代文學,能夠對學生的情感熏陶、情操陶冶、價值引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不斷豐富學生的審美感悟,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從這一點上來看,中國現代文學與思政課程有著共同的育人價值,相較于課程思政的直接講解,文學的審美特性使其發揮的是隱性的作用,文學課程能夠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3],帶給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刻而長遠的,一旦進入學生內心,印入學生腦海,就會伴隨學生的整個生命歷程。縱觀所有的文學課程門類,中國現代文學對當代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和情感價值觀引領有著其非凡的意義和價值。必須承認的是,同過去相比,今天的大學生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非常充裕的社會環境之下,他們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現代物質文明,也面臨著更多的誘惑和挑戰。當學生的價值取向和奮斗目標趨向于功利,當互聯網逐步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操控著年輕人的思想和行為,屬于年輕人的青春和奮斗的激情似乎已經勢微,越來越多年輕人的精神追求變得迷茫和蒼白。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和建設者,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是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課程在今天的教育形勢下,仍然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深遠的意義。中國現代文學發展自五四運動開始,雖然僅有30余載,但同中國的救亡與啟蒙相互交織,無數的知識分子投身于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進程中,付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代價。其中他們探討了個人人生存在的意義、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碰撞、新文學和舊文學形式的過渡,在困惑和焦慮中不斷思考,在否定中不斷超越。這都為中國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他們的理想和追求早已超脫世俗,即便過去了大半個世紀的時光,仍然對今天的青年人有著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能使今天的青年人于新的時代條件下,不斷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義,思考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4]。從這一角度來看,對當代大學生來講,學習中國現代文學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了解一段文學的發展史,了解和鑒賞那個時代出現的文人及其作品,更多的是透過事物表象看本質,從這段歷史和人物中獲得對自身價值取向的引領,因此中國現代文學史中的課程思政教育要素是非常豐富的,能夠為踐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重要的資源。
三、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整合教學內容,展現育人價值
中國現代文學的課程內容主要是為學生展現20世紀20—50年代期間的中國文學,其中所出現的大量作品所反映的社會背景、所呈現的社會內容距離當代大學生較遠。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品內容,體會作品中所呈現的深刻主題、所包含的藝術價值,教師就必須要整合教學內容,展現育人價值。教師應立足當前社會實際,聯系學生所熟悉的社會生活,讓學生能夠產生更加真實的體驗,使學生能夠追溯歷史、反思當前。例如魯迅的作品往往對社會問題進行猛烈的抨擊,他的觀點和主張十分犀利,不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都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為此,教師就可以收集魯迅的作品,聯系當前社會生活,選擇一些熱點話題,融入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引領學生堅定自身信念,善于思考和分辨,才能避免在互聯網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盲目跟風的行為。
(二)巧用有用方法,豐富情感體驗
教師在精心選擇教學內容,發揮其對學生的育人作用時,還應當注重教學形式的創新。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學習特征和性格特點,教師要積極引用新的教學方法,把握理論和實踐的統一。例如在講老舍的《駱駝祥子》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情境創設法,讓學生在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以角色表演的形式進行演繹,揣摩主角駱駝祥子的心路歷程,體會祥子的心境變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當前社會“內卷”這一現象,思考如何面對命運的不公,如何以正確的心態應對,引起學生共情,使其樹立良好的心態,積極面對學習和未來的挑戰[5]。除了對理論授課環節進行優化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思政實踐活動。比如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各種線下紀念慶祝活動,參與學校文藝晚會,開展主題征文大賽,讓學生能夠在感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以及中國的發展史的過程中,明確自己今后學習、生活、工作的一些目標和要求。教師也可以帶領學生排演一些文人的趣聞軼事,讓學生親身實地地感受那個年代文學家們的生活。課后,老師可以給學生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作業,要求學生參觀當地的博物館、紀念館、革命遺址、文人故居等,并讓學生寫下自己的參觀感受和體悟,以此加深學生的思想認識。
(三)利用信息工具,深化思想認識
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是教育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利用好信息工具輔助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可以讓教師的工作取得更加顯著的成效,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還可以整合更多中國現代文學的課程資源,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文化認知,深化學生的思想認識。例如,在講各個文學名家的作品時,教師不僅可以應用多媒體工具展示作品中的片段,更可以組織學生觀看由這些作品改編出來的影視劇,再給學生介紹更多教材中沒有涉及的內容。在觀看和閱讀的同時,教師還要組織學生討論這些作品給人的感受和啟發,向學生展示網絡上不同的觀點,引導其辨別這些觀點的真偽,這時教師可以結合小組合作討論、探究的模式,促進學生思維多元發散,讓課堂師生互動效果提高。課余時間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線上工具,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通過QQ群、微信群或微信公眾號,給學生分享一些充滿正能量的文章、佳句,提醒學生不忘過去、不畏將來。教師也可以在朋友圈、論壇等平臺轉發或發表一些優秀的文學評論,給學生推薦一些好的電視欄目或影視作品,讓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拓展,積累豐富歷史知識,了解革命年代的熱血故事,對中國百年救亡和革命斗爭歷史有全面的了解。
(四)注重教學評價,體現育人功能
在做好自身教學工作的同時,教師也不能忽視教學評價這一環節。教學評教不僅要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更要包含學生對自身學習的評價以及對教師工作的評價。比如在評價徐志摩這位詩人和散文家時,有的學生對其在文學上的貢獻進行了稱頌,也有學生對其私人生活上的混亂進行了批判,從他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貢獻方面進行了客觀評價。這就引發了學生對于自身人生的思考,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學會從辯證客觀的角度對問題進行分析。
(五)教師言傳身教,強化教育效果
在育人過程中,教師也要注意自身思政素養的不斷提升,應當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加強學習力度,實現自身專業成長,豐富自身學識,提高自身思想道德認識和政治覺悟,通過言傳身教感染學生,以強化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教師不應當只做學生知識的傳遞者,更應當教學生如何為人處事,學生不能只專注于讀書這一件事,更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處世之道。上課時,教師對教學環節和課程內容的精心設計,對教學方式和語言的創新,都能體現出教師對這一職業的熱愛、對這一專業的激情,教師應以自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為學生生動形象地詮釋和解讀文學作品,將其中的內容以及內涵全面地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既能夠在充滿趣味的學習環境中加深對知識的印象,又能夠從中獲得對自身人生的感悟。恰逢新冠肺炎疫情余波未了,在這個特殊時期,教師如果能夠從自身做起,積極引導學生克服艱難和阻礙,從危機中看到機遇,勇于面對挑戰,將會讓學生更加切身地感受到一股有力的奮斗熱情,使學生能夠明白自身所肩負的責任和使命,能夠積極奉獻大好青春,以自己的創新方式共同作戰,渡過難關。
四、結語
綜上所述,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相結合十分必要,基于中國現代文學課程的特征和內涵,加強其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是踐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實現大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必然,對彌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高校教師自身應當不斷加強理論建設,樹立終身學習意識,提高自身政治覺悟,把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吉山.《中國現代文學》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名作欣賞,2017(30):148-149+162.
[2]陳福珍.中國現當代文學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5(05):1791-1792.
[3]王英潔.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20(01).
[4]張笛聲.課程思政背景下中國現代文學經典文本的創造性閱讀研究[J].大學,2021(20).
[5]魏曉東.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思政育人路徑探析[J].晉中學院學報,2021(04).
作者:張慧莉 單位:眉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