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農業的實踐與發展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09年12月24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我國第一個由省份提出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這標志著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步入了一個有序良性發展階段。張掖市抓住這一大好發展循環農業的機遇,積極調整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依托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范區建設,形成了“制種玉米種植-農作物秸稈-生態養殖-屠宰加工(乳制品生產)-糞污物制沼氣-廢棄物生產有機肥-還田”的典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在甘肅河西走廊地區農業發展中起到了示范帶動作用。
2張掖循環農業的主要模式
目前張掖市比較成功的循環農業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2.1玉米制種-養牛-糞尿還田模式
張掖市被農業部正式認定為國家級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制定了張掖玉米種子質量地方標準。成功注冊了“張掖玉米種子”農作物種子商標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張掖市有玉米種子企業59家,總資產達37.4億元,2014年本市落實玉米制種7.2萬hm2,占全省玉米制種面積(9.7萬hm2)的70.7%,占全國制種面積25.5萬hm2的27%;產種量4.4億kg,產值22億元,占全國玉米制種總產量13.6億kg的32.4%。張掖市農民人均玉米制種純收入達15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1%。產生秸稈5.28億kg、玉米芯1.01億kg。在5.28億kg秸稈資源中,循環利用率為89.2%,循環利用量為4.71億kg,按照一頭肉牛一個育肥季飼用玉米秸稈量1170kg計,可為40.25萬頭肉牛提供秸稈方面的飼料,占目前張掖市牛飼養量(56.80頭)的70.86%。可產生牛糞尿14.67億kg,以每畝施用1000kg有機肥料計,可為10萬hm2耕地提供有機肥源,占張掖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39.13%,可為土壤提供有機質2.12億kg。為耕地提供氮、磷、鉀的總量為0.124億kg,占當年化肥總用量1.005億kg(折純量)的12.33%;提供氮、磷、鉀的量分別為0.066億kg、0.036億kg、0.022億kg。
2.2“玉米制種-玉米芯生產糠醛-糠醛渣還田”改良鹽堿地模式
2014年張掖市生產玉米種籽4.4億kg,可產生玉米芯5.28億kg。目前有糠醛生產企業4家,年生產糠醛500萬kg,產值3500萬元。需原料玉米芯約5000萬kg,占玉米芯總量的9.46%,玉米芯銷售收入2500萬元,平均每公頃制種田增加收入363.15元。產生糠醛渣450萬kg,糠醛渣可用作肥料或鹽堿地土壤改良劑,以每公頃施用1500kg糠醛渣計,可施用0.3萬hm2。可為每公頃鹽堿地歸還有機質600kg,歸還氮、磷、鉀的量分別為51kg、42kg、28.5kg。
2.3“玉米制種-養牛-沼氣-沼渣沼液”還田模式
至目前張掖市累計建成戶用沼氣6.9萬戶、養殖小區聯戶沼氣工程8個、大中型沼氣項目10個。6.9萬戶用沼氣,年節約原煤1.03億kg,需消耗牛糞8.83億kg;8個養殖小區聯戶沼氣工程,年節約原煤48萬kg,可供320戶農村居民用氣,需消耗牛糞409萬kg;10個大中型沼氣項目,可供3000戶居民燃料之用,年節約原煤450萬kg;年需牛糞6000萬kg。以上3種形式可供7.9萬戶農村居民用氣需求,可節約原煤1.08億kg,需消耗牛糞9.47億kg。同時產生約10億kg的沼渣沼液,以每公頃施用15t沼渣沼液計,可為6.3萬hm2農田供優質的有機肥源。為每公頃耕地提供6t有機質,提供1.5t的腐殖酸,提供氮、磷、鉀的量分別為114kg、58.5kg、93kg。
2.4基質-食用菌-菌渣還田模式
食用菌產業正在快速成長為張掖市新興優勢產業,已建成食用菌菇棚4227座,工廠化生產基地4個,年產草腐菌1.4萬t、木腐菌2000萬袋,年產值達1.5億元。栽培種類有雙孢菇、茶樹菇等10多個。在食用菌生產中,使用麥草、牛糞、玉米芯作為培養基質,以每平方米用麥草原料10kg、牛糞原料10kg計,需麥草1480萬kg、牛糞1480萬kg;生產木腐菌2000萬袋,以每袋0.35kg計,需麥草原料200萬kg、玉米芯原料150萬kg、牛糞350萬kg。食用菌生產中合計使用麥草原料1680萬kg、玉米芯原料150萬kg、牛糞1830萬kg。產生菌渣2562萬kg,以每公頃地還田1500kg計,可還田1.7萬hm2。
2.5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模式
張掖市現有廢舊農膜回收加工利用企業28家,2014年農膜使用量為18925t,其中地膜11762t,棚膜7163t。地膜覆蓋種植16.8萬hm2,占播種面積的67.6%。廢舊農膜回收量利用量為8821t、棚膜回收量為7091t,回收循環利用率分別達到75%和99%。回收的廢舊農膜加工成塑料粒子,再用塑料粒子加工成滴灌帶、給排水檢查井蓋、建筑材料、塑料桶等,達到了廢舊農膜循環利用的目的。
2.6尾菜回收利用模式
2014年張掖市蔬菜種植面積為4.1萬hm2,產生尾菜量約為85萬t,處理尾菜66萬t,循環利用率達78%。目前張掖市尾菜處理利用方式以飼喂牲畜、翻壓還田、高溫堆漚肥、半堆半漚池、漚肥袋尾菜處理為主。通過處理達到了養畜、肥田的目標。
2.7“有年”模式
“有年”模式為甘肅省主推的示范模式,張掖市有年金龍(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擁有6個法人企業,總資產6.5億元,凈資產5.3億元。現已建成6000t雪花全粉、6000t顆粒全粉、1萬t精淀粉、3000t酒精、5000t濃縮果汁、1500t休閑小食品等6條生產線。循環模式為:馬鈴薯種植-馬鈴薯“三粉”生產-廢棄物(邊角料、皮渣、殘次水果)生產酒清-二次廢物棄物(廢水、糞便、秸稈)生產沼氣-沼氣燃燒鍋爐、發電-沼渣沼液還田(所產生的酒糟用于畜禽養殖、魚池養魚-魚池肥水澆灌園林)。實現了節能減排、吃干榨凈和零排放。循環生產為企業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每年節約燃煤2萬多t、節約用水50多萬m3、節約用電950萬kwh。利用沼氣發電2000萬kwh,每年為公司節約資金1000多萬元。達到了農產品加工、能源生產、肥料生產、環境治理和生態農業的多重發展目標。
3張掖發展循環農業的主要措施
近年來張掖市循環農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初步成效,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循環模式,還有一些模式正在總結規范當中,但是總體上看仍然存在著規劃滯后、措施不細不實、投入不足,示范帶動作用不強的問題,要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抓好落實。
3.1貫徹循環經濟法律法規,制定循環農業發展措施
以規范、引導、鼓勵和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為目的,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甘肅省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實施意見》等國家和省上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發展規劃和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張掖市循環農業發展總體規劃和實施意見,把循環農業建設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現代農業發展結合起來。
3.2加強組織領導,開展績效考核
市上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張掖市循環農業建設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管理。各縣(區)都建立相應組織,設立辦事機構,健全管理機制,強化領導責任。市上把循環農業建設工作列入年度目標管理,納入績效考核。
3.3制定優惠政策,加大資金投入
把循環農業建設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列出專項資金支持循環農業項目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省項目資金,加大對循環農業的投入,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循環農業建設,形成“政府扶持,農戶自籌,社會參與”的循環農業投資機制。
3.4建立示范園區,搞好輻射帶動
選擇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企業,按照循環農業的建設要求,縣區至少建立一個示范園區,確定示范戶,確定適宜的循環農業模式,率先在示范園區推廣應用各項先進適用技術,從而樹立樣板,典型引路,輻射帶動循環農業發展。
3.5搞好技術培訓,提高農戶素質
高度重視農業科技隊伍建設,將農民培訓列入循環農業建設規劃的重要內容提上議事日程。圍繞循環農業工作,做好對農民的科技培訓,不斷提高農戶科技素質,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作者:趙懷勇 李宏斌 楊毅 單位:甘肅省張掖市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