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農業推廣現狀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成功經驗
1.1加快了秸稈轉化利用,提高了土壤肥力
1.1.1研究完善了多種綜合利用技術手段,提高了秸稈利用率重點研究完善秸稈還田、青貯、固化、生物反應堆、養殖等技術手段,培植秸稈轉化利用市場主力軍,秸稈轉化利用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全市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率達到93%以上,重點禁燒區內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率達到96%以上。其中通過青貯、固化、制沼、秸稈生物反應堆、食用菌生產等方式轉化利用秸稈達90余萬畝,占轉化利用總量的68%。玉米秸稈持續還田,全市地力水平有了較大提升。全市土壤有機質達到17.1g/kg,較1980年的12.5g/kg提高了4.6g/kg,為農業連年增產提供了重要支撐。
1.1.2探索出一條充滿活力的秸稈綜合利用市場運作模式按照“抓轉化、促鞏固、提水平”的思路,淄博出臺了一系列秸稈綜合利用獎補政策,據統計,2013年淄博市對秸稈轉化利用企業獎補資金達到600萬元,扶持壯大青貯、固化等轉化利用企業,配置了大批秸稈轉化利用主力軍。截止到目前,全市共上報秸稈轉化利用企業108家,新增玉米秸稈轉化利用企業21家。其中玉米秸稈轉化利用量在5000畝以上企業達67家,轉化利用秸稈總量57.5萬畝。在秸稈轉化利用企業帶動下,秸稈附加值不斷提升,僅此一項實現每畝增收200余元。目前淄博秸稈轉化利用已經實現了由政府主導向企業運作市場拉動方向的轉變。
1.2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經濟效益
建立畜沼果(菜)示范基地3200畝,推廣應用面積達到20萬畝以上,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推廣節肥、節水、節藥等技術300余萬畝,節水30%、節肥10%、節藥5%左右,其中小麥寬幅精播技術今年收獲面積達95.3萬畝,占適宜推廣面積的61.9%,技術覆蓋率居全省首位;推廣色板、“色板+信息素”等綠色控害技術達16萬畝,每畝實現增收節支200余元;在桓臺蔬菜大棚示范推廣新型靜電噴霧器,每畝節藥20%~40%。在高新區、沂源縣組織示范推廣生物處理蔬菜尾菜、地下埋磚、沼渣沼液微滴灌系統等循環農業技術,沼渣沼液綜合利用率達到100%,化肥用量減少30%以上,農藥用量減少10%以上,效果顯著;在全市井灌區示范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目前,除高青引黃灌區外,全市大田作物大部分已將地上明渠改為“地下暗渠+小地龍灌溉”;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多采取小地龍灌溉。在沂源縣示范推廣加厚地膜使用及回收處理技術,目前建成廢舊地膜集中回收點3處、加工點1處,推廣厚度0.008mm以上地膜14萬畝。在張店、淄川、高青示范推廣生物技術處理農業廢棄物,通過養殖黃粉蟲,年處理尾菜9000余噸,實現了“廢棄物-飼料-黃粉蟲(蟲沙)-養雞(肥料)-農業生產”多級循環。建設鄉村清潔工程示范村21個,6個示范村被列入國家級示范村,4個村被列入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沂源洋三峪成功入選五星級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實現“十二連快”,達到13987元,增長13%。
1.3創新研究推廣了多項循環農業技術
1.3.1利用黃粉蟲等生物處理蔬菜尾菜技術與山東農業大學合作,將蔬菜尾菜經過處理加工轉化為昆蟲飼料,按照“公司+農戶”產業化經營模式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供應種蟲、統一供應飼料、統一養殖技術規程、統一回收產品、統一產品標牌銷售,實行產業化黃粉蟲養殖。日處理尾菜等5t,轉化為昆蟲飼料的約2.2t,可養殖500kg昆蟲,年處理農業廢棄物26000t,生產可腐食性昆蟲飼料10920t。同時帶動黃粉蟲養殖戶368家,按每養殖1kg黃粉蟲純收益3元計算,可實現直接社會效益936萬元,戶均增收2.5萬元,有效解決農業生產蔬菜尾菜難以解決的難題,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顯著。
1.3.2地下埋磚技術在沂源縣中莊鎮蘋果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基地試驗推廣了地下埋磚技術,該方法在果園行間土壤內挖長方形溝穴,埋設紅磚4層,高度60cm,“品”字形排列,透孔墻。磚與磚之間留有縫隙,便于肥水進入磚墻內被磚塊吸附形成“肥水庫”。磚墻及溝穴內澆沼液沼渣,最上面覆土5cm左右踏實。該方法優點是:比漫灌節水30%以上,提高了土壤對水分吸收和釋放的緩沖能力,雨季可以吸蓄土壤中過多的水分,減輕澇害發生,旱季又能釋放水分供果樹根系吸收,同時能夠均勻的提供果樹有效肥源,全年為根系創造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據測產,處理區蘋果單產增產幅度10.2%,優質果率提高8.9個百分點。
1.3.3沼液沼渣微滴灌系統技術在臨淄區翠竹循環農業示范園、高新區朱莊沼渣沼液綜合利用園區試驗推廣了微滴管技術。主要做法:將發酵好的沼液沼渣經過該系統粗過濾、細過濾等4級過濾處理后能通過120目細度,經系統加壓,處理好的沼液沼渣與灌溉水混合后通過pvc管道輸送至果蔬基地。這一系統不僅提高了灌溉施肥效率,降低了勞動成本,而且促進了果蔬品質的優化升級??鄢右旱倪\輸費用,一個大棚節省的肥料費、農藥費和人工費每年可達3000余元,加上口感好了,銷量增加了,每個大棚年可增加銷售收益2萬余元。
1.4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通過示范推廣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加大秸稈禁燒監管力度,雙桿齊下,全市大氣環境進一步改善,據環保部門統計,近兩年淄博9月、10月兩個月的大氣良好天數明顯增加,特別是10月份空氣質量良好天數較常年增加2天;大宗農作物集中收獲期間,全市沒有出現大規模的霧霾天氣,城鄉居民普遍反應良好。特別是通過大力發展沼氣循環農業,農民用上了清潔能源,農田用上了清潔肥料,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實現了農業廢棄物能源化、清潔化、肥料化等綜合利用,已成為循環農業發展的重心。目前,全市大中型沼氣工程32處,全市戶用沼氣池累計達到10.11萬個,占適宜農戶的30%以上,其中80%以上的戶達到了“一池三改”標準,建成生態能源示范村86個、“千池鎮”20個,“百池村”150個。年可利用人畜糞便30%以上、作物秸稈10萬畝以上,提供優質有機肥40多萬噸、沼氣4000多萬m3,節約標煤3.1萬t,減少CO2排放7.1萬t,為農民節支8000多萬元。被農民喻為“填不滿的垃圾坑,用不完的煤氣罐,使不完的有機肥廠”。
1.5農業技術推廣服務渠道得以拓展
通過與循環農業示范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組織合作,進一步拓寬了傳統依靠基層農技推廣部門、人員開展農技推廣的模式,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在玉米秸稈食用菌養殖上,通過與七河花菇、大地杏鮑菇、池埠香菇、慶華金針菇等一大批新興企業加強合作,開展技術指導服務,企業得到了迅速發展,部分企業成為了轉化利用玉米秸稈的新生力量,同時農技推廣機構的服務渠道得到了拓寬,獲取基層農技信息的來源得以發展壯大。目前,聯系比較密切的有沼氣服務網點317處,區域服務占19個;病蟲防治專業合作社70余家。
2主要的做法
為確保循環農業示范推廣取得顯著效果,我們立足淄博農業發展實際,以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重點,突出抓好以秸稈為主的廢棄物綜合利用、清潔生產模式、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技術推廣等循環農業示范建設。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
2.1加強政策扶持引導。
2.1.1鼓勵扶持農民購置大型農業機械全市新購80馬力以上拖拉機2140部,配套機具2600多臺(套),相當于全市原保有量的3倍,為大面積推行秸稈深耕還田、實現秸稈循環利用奠定了物質基礎。
2.1.2鼓勵扶持農民多形式轉化利用秸稈一般每深耕還田一畝補貼30元,每青貯一立方補貼25元,每建一個秸稈反應堆大棚補貼1000元,每漚制一畝地的秸稈有機肥補貼40元以上。另外,各區縣還根據自身財力制定了不同的補貼政策。如臨淄區有些鄉鎮,農民每深耕還田一畝補貼達60元以上,有的甚至全額補貼,農民不用花一分錢。
2.1.3鼓勵扶持農民興建沼氣池農民每興建一個戶用沼氣池,一般補貼1000元,有的區縣高達1600多元。2.1.4其他鼓勵扶持政策各區縣對農民秸稈養藕、秸稈食用菌、秸稈固化等都制定了補貼標準,及時兌現,為循環農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2.2突出典型帶動
2.2.1開展循環農業示范園區評選組織制定了《淄博市循環農業示范園建設標準》,強化園區建設的扶持指導力度。開展示范園區評選活動,從全市示范園區總數達到110家中評選出了31家市級示范園,加大宣傳力度,通過示范園區的典型帶動,促進循環農業示范建設。
2.2.2開展技術集成推廣圍繞農作物生產,將多項先進適用技術集中“打包”,規范成操作規程,使各項技術協同配合,形成合力。通過建立基地,以點帶面,帶動推廣。在臨淄區皇城鎮冬暖式大棚集成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肥水一體化、反光幕增溫、有機肥快速腐熟以及測土配方施肥、綠色控害等技術,并形成規范性操作規程,指導生產,實現增產15%以上,增效20%的效果。目前,已在蔬菜、果品、小麥、中藥材等建立21個農業技術集成投入示范區,總面積達10萬多畝。
2.2.3培育典型技術模式目前,在國內影響比較大的技術模式有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模式、秸稈CO2養藕模式、“四位一體”模式、“畜-沼-菜”和“畜-沼-果”模式、生態清潔養殖循環模式、種養加產業循環模式、資源廢棄物養蟲養家禽等循環農業模式、球形循環經濟發展模式。2011年以《山東政務信息》特刊形式在全省進行了宣傳推廣;《大眾日報》(2011年5月30日)、新華每日電訊(2012年4月14日)等媒體分別深度報道了淄博市循環農業建設,被稱為是全國“循環農業的領跑者”;2013年10月,參加全國循環農業示范市建設工作會(北京),循環農業技術集成推廣模式被農業部再次肯定“領跑全國”,為淄博農業在全省、全國爭得一席之地,為山東農業在全國創出了亮點。
3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3.1循環農業技術儲備不足發展循環農業離不開新技術的應用推廣,雖然我們創新推廣了多種技術模式,從目前來看,只是勉強應付現階段的發展,要想向高層次推進,技術儲備明顯不足。
3.2循環鏈條單一目前循環農業模式特別是適合當地的循環模式有待于進一步豐富和創新,部分循環農業產業鏈偏短單一,秸稈機械還田在綜合利用中所占的比例偏高,多元化開發利用模式規模偏小,而當前對循環農業實用技術的研究和實踐相對薄弱,循環農業的技術支撐需要加強。
3.3扶持力度偏小,缺少資金,覆蓋面小目前循環農業項目的覆蓋面仍然偏小,循環農業發展中無論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是人才的培訓、技術的開發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生產者多為經濟基礎薄弱的農戶,發展循環農業僅靠農戶和農業部門顯然力不從心。政府對循環農業資金投入只是杯水車薪,社會多元投入體系尚未建立健全,資金不足仍是制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4結論與建議
為鞏固淄博循環農業成果,推進淄博循環農業往更深發展,個人認為應該進一步健全循環農業發展長效機制,積極做好政策引導,形成市場驅動、全社會參與、多元化投入的循環農業發展方式。
4.1繼續抓好秸稈綜合轉化利用在鞏固提高玉米秸稈利用成果的基礎上,大力推廣果樹果枝等作物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模式,進一步提高秸稈轉化利用率。
4.2大力推廣節約型農業技術模式繼續建設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基地、園區,以節地、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為重點,加大推廣病蟲專業化防治、地下管網灌溉、小麥寬幅精播等節約型技術力度。
4.3以沼氣建設為紐帶,進一步抓好農業廢棄物轉化利用加大循環農業技術投入,大力推廣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糧、大棚四位一體技術模式,提升農產品質量。
4.4廣泛開展宣傳培訓充分利用現代農業頻道、《淄博農業》等載體,進一步在全社會普及和強化循環農業理念,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營造良好氛圍,推動循環農業發展。
作者:韓洪鋒 劉琴 薛建萍 孟琳 王麗紅 單位:山東省淄博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