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農業經濟體系的內涵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當今世界,人口增長、資源緊缺及環境惡化是擺著人類面前的一道難題。基于此,各國不斷加強推進生態維護與建設。目前,從節約資源,高效利用資源的角度發展循環經濟已成為其中一項重要舉措。而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的農業,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通過節約資源使用、清潔化的農業生產,并利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農業生產廢棄物的循環回收利用,對于改造傳統農業,減緩資源消耗與環境惡化,具有重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發展農業循環經濟遵循的基本內涵與原則
1.1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內涵發展
循環農業是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出路和未來,循環農業的核心是生態農業的建設,而生態農業推行的是農業生產廢棄物的深度開發與循環利用。農業循環經濟主要以低投入、高新科技應用、高效高循環及規模產業化為基本要素,在繼承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基礎上,融合生態農業與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綜合分析循環農業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為:首先,循環農業是循環經濟理念在農業領域的一個體現;其次,循環農業強調資源的節約與高效利用的一種農業經濟增長方式;最后,循環農業的產業鏈條不僅是緊密關聯的,還是往深處延伸的。
1.2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
循環農業是強調資源的高效利用與環保低碳的一種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因此,在推動循環農業建設時,需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與社會條件,通過規劃設計,優化組合循環農業的結構系統,使系統平穩高效運轉,達到節約投入、高效產出的目的。發展循環農業有4個方面的基本原則,包括資源投入最小化的低投入原則,生產廢物再利用的資源化原則,污染最小化的無害化原則以及致力于農業生態系統功能優化運行的高效性原則?,F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這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同時,也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各項資源的消耗,增加了農業生產的成本投入。因此,發展循環經濟,應以減少投入為原則,從生產的源頭控制資源投入,實現低碳環保節能以及高產出的目的。農業生產中的廢棄品可以通過回收,循環投入到生產中,這樣不僅可以延長整合農業生產加工鏈,還可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不僅應強調回收再利用的理念,還要注意延長產業鏈,推進對農產品的深度開發,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應注重不同條件不同方式的原則,因地制宜,加強產業主導與技術創新支撐的原則,逐步推進農業生產模式的創新發展。
2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存在的普遍問題
首先,循環農業作為一種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對其宣傳力度不足,使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業從業人員對其缺乏明確、清晰和全面的認識,不能在實踐中予以有效地領會和貫徹,農業經濟依然停留在傳統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污染的道路上。其次,國家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制度規劃,近年來,雖然環境能源問題引起國家重視,推出了以下關于環境保護與能源節約的法律法規,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或法律條款不完善,無法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不能完全體現當前循環農業經濟發展的要求;同時,法律制定也相對滯后,難以形成有效的政策扶持和激勵的作用。再次,市場反應遲鈍,循環農業經濟建設與市場聯系緊密,但現實情況是消費者尚未對循環農業產生清晰、明確的認知,導致循環農業經濟發展與市場缺乏聯動機制,不利于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最后,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深入加強,建立起完善的循環經濟科技創新體系,重點在于節約資源、廢物利用以及清潔生產等技術的研究上。
3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建議與對策
3.1加強規劃制定與宏觀指導
首先,制定科學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宏觀指導思想,制定循環農業發展規劃,對循環農業的發展進行戰略部署,包括目標任務、建設重點、發展原則等要點,對循環農業的發展予以有力支持。其次,因地制宜,根據生態功能區劃對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進行宏觀指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為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因地制宜和適度發展高效農業循環經濟模式,促進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
3.2完善體制機制與政策法規充分
發揮政府在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當中的指導監督作用,推動與循環農業發展相適應的環境資源方面的制度創新,大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信息與服務體系,加快建設循環經濟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規范循環經濟發展相關的法規,明確相關主體的責任與義務,形成較為完善的服務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
3.3建立長期的激勵機制,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首先,完善推動資源回收利用的各項制度,明確責任義務主體;其次,建立生態環境保護補償機制,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政策補償機制;最后,支持、鼓勵開發新能源,監督落實國家有關支持循環經濟發展的用電、稅收等方面優惠政策,使企業發展循環農業經濟享受到實際的支持。
4結語
循環農業經濟體系建設既是我國農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國傳統農業發展的出路和未來。希望該文的分析能為我國循環農業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作者:張亞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