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循環農業發展現狀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基本情況
靈武市地處寧夏引黃灌區中部經濟核心區,是一個山川共濟、農牧并舉的縣級市,國土總面積4009km2,轄7個鄉鎮3個農(林)場。2014年糧食播種面積2.4萬hm2,其中水稻1.1萬hm2、玉米1.1萬hm2、小麥0.3萬hm2,糧食總產達2.27億kg;以羊產業為代表的畜牧業發展迅速,羊只飼養量占寧夏總量20%以上,已成為縣域內羊只飼養量最多、發展速度最快的縣市。靈武市羊只飼養量達400.0萬只,其中存欄96.0萬只,出欄304.0萬只,牛飼養量達6.3萬頭,奶牛存欄2.2萬頭,牛奶總產量達7.2萬t;生豬飼養量達到24.4萬頭,存欄11.0萬頭。建成飼草料配送中心3個,新建青貯池1.17萬m3,青貯池總體積27.97萬m3。制作青貯8.54萬t,黃貯6.56萬t,微酶貯1.26t,草粉加工14.87萬t,草塊顆粒1.0萬t,各類秸稈加工調制總數31.24萬(t不包括草塊顆粒),秸稈加工調制利用率達66.5%。
2靈武市循環農業主要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2.1靈武市循環農業主要模式
2.1.1“養殖基地(公司)—秸稈—飼料—養牛”模式據畜牧部門統計,截至2015年7月,靈武市從事養殖的公司、合作社有188家,養殖場57個。牧業養殖合作社、公司、養殖場通過“農作物秸稈—青黃貯—飼養奶牛、羊—糞便沼氣—農作物”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基本上能將周邊農戶的玉米秸桿消耗掉,實現了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和農業廢棄物的多層次利用,促進了“秸稈資源化,能源清潔化,人居環境衛生化,村容村貌整潔化”。
2.1.2“養殖基地(公司)—沼氣—種植”模式2010年以來,靈武市通過國家能源沼氣項目,在靈哼哼、胖哈哈、裕晟等養殖場建設600m3大型沼氣池7座,產生的沼渣、沼液用于種植業和發展靈武長棗等經果林。如靈哼哼豬產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種植紅棗超過333.3hm2,種植經果林33.3hm2,產生的沼肥全部用于長棗和經果林,節本增效顯著。同時沼氣工程產生的大量沼氣可作為公司內部能源消耗以及周邊農戶使用。
2.1.3“沼氣協會—有機肥—種植”模式靈武市飛泰農村能源沼氣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專門從事沼氣池建設安裝,后續服務及沼肥生產、新能源產品推廣的合作社。在全市6個鄉鎮建設沼氣技術服務網點40個,為靈武市已建成的1.1萬座沼氣池提供技術服務。目前,該合作社有機復合沼肥加工廠年處理沼渣液1萬t,生產沼渣有機肥0.3萬t,沼液肥料0.7萬t。
2.1.4“種草—養殖—過腹還田”模式主要是在白土崗、大泉等沿山新灌區種植,種植紫花苜蓿等多年生優質牧草,面積1493.3hm2,年產優質牧草1.8萬t。靈武神州綠色產業開發公司,從2011年開始引進種植優質蛋白牧草飼料桑,采取棗樹行間套種模式,種植面積33.3hm2,養殖生態雞1.0萬只、養羊400多只,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是單一種植靈武長棗效益的2倍以上。
2.1.5“一家一戶—養殖(沼氣)—種植”模式主要在梧桐樹、崇興、郝家橋、東塔等老灌區,一家一戶從事豬、牛、羊、雞小型家庭式飼養模式。這種飼養模式特點是規模小、設施簡易,飼草料大多是自給自足,養殖糞肥直接還田。
2.1.6區域配套、循環共生模式主要對資金、技術實力比較雄厚的大型養殖場,配套一定面積的綜合性農、林、漁業生產區域,通過生物工程處理方式,將畜禽糞便分別轉化成有機肥料、生物蛋白、沼氣能源等,配套用于周邊的種養殖業,實現局部區域內資源循環、生態平衡。如老鼠嘴韓氏生態農業公司養殖奶牛1000頭,建設600m3大型能源沼氣池1座,年處理牛糞廢棄物1.5萬t,年產沼氣11萬m3,年產沼渣有機肥1000t,沼液有機肥1.4萬t,年沼氣發電11萬kW•h,供80戶農戶用沼氣。同時,循環利用沼渣、沼液等有機肥開發沙荒地200hm2,全部種植青貯玉米,節省了奶牛養殖飼草料成本,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特別顯著。
2.2循環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①觀念和思想認識還不到位。部分群眾和部門對發展循環農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客觀需要,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迫切要求,推進現代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的必由之路”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循環農業可持續發展。②大中型種養經營主體數量較少,檔次低,結合度不高,種養效益下降;小規模分散式家庭經營模式影響著資源配置效率、產業要素集聚和現代技術應用,增加了發展循環農業成本。③各級政府對循環農業技術研發和財力投入相對不足。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技術、清潔生產技術、廢棄物綜合循環技術、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有待進一步突破,特別是農藝、農技與環境工程技術的配套集成相對滯后。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育滯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廢棄物的收集、加工處理、資源化利用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制約著循環農業的健康發展。沼氣產業還處在初級階段,雖初步形成一條完整的從建設—使用—管理—后續服務的產業鏈條,但受服務經費缺乏、運作方式不成熟等原因限制,農村沼氣的后續管理和服務跟不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沼氣產業的發展。⑤支持循環農業發展的法律制度、政策體系和激勵機制不健全。
3發展建議
3.1抓政策推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引導機制
轉變發展理念,把推進農業經濟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作為工作重中之重,研究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采取有利于循環農業發展的政策取向;要立足于大農業范疇,種、養、加相結合,統籌規劃,從本地實際出發,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詳盡可行的循環農業發展規劃。由于靈武市山川并存,農牧資源分布差異大,各區域可根據農業發展的整體布局與資源特點等,考慮在宏觀層次、中觀層次和微觀層次3個層面上建設循環農業,按照此原則,探索出最能夠發揮各區域優勢的循環農業發展模式。
3.2強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升農業循環經濟質量
各級相關部門應加強循環農業共性和關鍵技術的研發及推廣,加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為循環農業發展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員到農業生產一線發揮作用的激勵機制,建立起促進循環農業高新技術、增效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考核體系,讓科技人才及其先進科技成果扎根于廣大農村,使農民真正掌握農業科技,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循環農業發展中的支撐作用。
3.3加強飼草新產品的研發
引種優質禾本科牧草,對其實行多樣化加工(青貯、微貯發酵等),精細化利用;綜合應用機種、機收、揉絲、打捆、顆粒制作等機械,全面提升飼草種植、加工調制利用機械化程度,示范推廣以玉米秸稈、稻草青貯、檸條等為原料的“三貯一化”飼料加工調制技術,為畜牧業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3.4創新農村土地和飼草經營機制
①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在穩定農村土地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創新農村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探索土地入股等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健全流轉市場,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試點,賦予農民土地的物權,促進土地向家庭農場、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優勢產業集中,形成適度規模經營,提高農業生產效率。②探索建立飼草“青貯銀行”機制。學習涇源縣“青貯銀行”成功經驗,依托寧夏大田新天地生物有限公司,按照“存粗取精,存貸自由”的原則,面向周邊市縣廣大農戶,大量收購玉米秸稈等粗飼料,由公司發給農戶“牧草存折”,按不低于同期人民銀行整存整取利率計息,對收購的粗飼料進行貨幣化的精細加工、貯存。農戶憑“牧草存折”可獲得現金,也可支取同價值的優質牧草或者賒草,第二年以農作物秸稈或者其他粗飼料“還貸”。走出一條專業化飼養、專業化制作飼草、專業化產品銷售的產業化發展之路。
3.5完善農業專業化組織服務體系
在保持現有龍頭企業數量的前提下,重點在提高壯大龍頭企業經營規模上下功夫,完善“公司+合作組織+家庭農牧場”等一體化組織形式,建設規模化的飼養小區、發展大規模的商業化大農場;加強產業鏈中各主體的協作與聯合,提高農業整體競爭和帶動能力,完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人才激勵、社會保障和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作者:張仲軍 楊金貴 俞宏彪 單位:寧夏靈武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寧夏靈武市崇興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