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實踐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學理念,是專業知識教育的拓展與強化,尤其是對于農業高校,如何提高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度,對培養學生的家國意識與匠人精神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以農業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為例,重點對課程思政目的、課程思政改革目標、課程思政重點實施手段等3個方面進行探討,試圖找到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可行路徑,以期為高校課程思政教育的科學建設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農業高校;課程思政;改革;實踐
1“課程思政”的含義及目的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事關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深刻闡明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意義、目標定位、主要任務和基本要求。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1]。通過學習的講話,更加明確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中心環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應只停留在思政課程教育的層次上,還必須貫穿于高校專業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為農業高校應充分響應國家號召,培養新時代思想上成熟、政治上過硬、能力上卓越的農業科技人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堅實支撐[2]。
2農業院校思政教育的改革目標
農業院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和輸送新時代知農、愛農的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的重任,在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但由于傳統農業給人的固有印象,導致農業院校學生在專業選擇和就業環節受重視度不高,教育環節存在問題是主要原因之一。就農業相關專業學生本身而言,在學校更多學習的是本領域專業知識,缺少將所學專業知識與人生理想和規劃緊密結合,學習目標性不強,難以形成長久的學習動力,學習興趣沒有從根本上被激發出來。因此,在畢業后的職業選擇上往往對農業相關崗位熱衷度不高,導致行業技術人才流失,宏觀上不利于我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為解決好這個問題,在專業教育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本質上可以說是做人的工作,那么高校的思政教育必須圍繞學生開展細致的工作,學校和教師應在教學和生活中注重關照和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覺悟、文化素養。培養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艱苦奮斗的精神、不畏困難的勇氣,樹立學習農業的信心和熱情,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3]。
3課程思政重點實施手段
3.1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需同向同行
高校思政課程承擔著對全體在校大學生開展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已經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但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還有亟待改進之處,不能把思政課程單純的看作是一系列基礎理論課,應注重將思想政治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理論靈活運用于各專業領域,充分發揮其生命力。要不斷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進力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以課堂專業教學為載體,在各門課中都要深入挖掘各自的思政元素,充分發揮課程各自獨有優勢,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4]。
3.2加快構建思政課程及教材體系
我國擁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這決定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獨特性,為將課程思政這一項系統工程全面深入推進,必須要有更加科學完備的課程和教材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推出更多高水平教材,創新學術話語體系,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努力構建全方位、全領域、全要素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5]。
3.3加強引領,以文育人
從學校管理層面上,課程思政的建設并不是要新增幾門思想教育類的課程,也不是增加現有課程的學時、學分,而是科學設計實施的總體思路。創造課程思政的教學氛圍,建設品牌課程起到引領作用,并提倡以文育人,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和各類社會實踐[6]。從教師層面上,提出和貫徹課程思政的理念后,教師的課堂育人不再是個體行為,而是有組織的行為。因此,對于教師的要求更明確,行為更規范。課程思政建設對于教師的新要求是對專業課內容、方法的重新挖掘、梳理和認識,課程思政不是要教師把思政課的內容簡單照搬到專業課程中去,不是專業課“思政化”,只有做到認識和實踐的不斷深化,才能將課程思政的教學理念更好地貫徹下去。
3.4科學運用,注重實效
課程思政本身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教師的自主性。因此,在課程思政的實踐過程中,應探求“活”的思政,而不是刻板的思政。在實踐手段上,要積極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課程的時代感和吸引力。
4結語
“課程思政”是高等教育的一次重大教學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將有助于學生個人素質的提高,也符合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的需求。農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需要明確辦學目標、建立科學思政教學體系、提升教師思政意識和能力,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使“課程思政”向更高層次發展。
參考文獻:
[1]王玉辭.農業院校實施“課程思政”研究[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0,35(3):118-122.
[2]劉淑明,嚴菊芳,張丁玲,等.論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15):44-46.
[3]宋偉.高校“課程思政”實施策略研究[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8(5):104-106.
[4]邱偉光.課程思政的價值意蘊與生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17(7):10-14.
[5]李柳,王曉紅.高校理工專業“課程思政”教育的引入和研究:以電路分析課程為例[J].高教學刊,2020(20):183-185.
[6]牛東紅,汪桂玲,張宇峰,等.基于新時代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35):50-51.
作者:鄒安妮 李宇飛 胡軍 單位:八一農墾大學教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