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繪畫后現代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個案:后現代繪畫藝術的特征
(一)消解藝術和非藝術的界線
傳統藝術首先體現的是一種精神向度,體現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歷史、宇宙的認知、沉思和想象,對人的存在狀態熱切的表現,特定時代、民族的藝術總是與特定時代的民族風俗、風情相關,與時展的技巧相關,當然也與藝術家個人對生活的體驗、個人的精神氣質有關。但無論藝術的品種如何豐富,表達手法如何多樣,藝術家如何創新,藝術基本的特征是美,沒有美就沒有藝術。無論是引起受眾情緒的激動還是理性的沉思,藝術總是要訴說。但后現代藝術解構的正是傳統對美的原則的追求。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在其《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一書中對比了梵高《農民的鞋》和華荷畫的《鉆石灰塵鞋》。“《農民的鞋》是一幅畫得美侖美奐、多姿多彩的作品。”“在梵高的畫作里,倘若辛酸的農民生活可算是作品的原始素材,則那一貧如洗的鄉土人間,也就自然成為作品的原始內容了。這是再顯然不過的歷史境況了。農民在這里熬過了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經驗、體現了勞動生活的種種辛酸;在這里,汗流浹背的勞動者,因被生產力日以繼夜地不斷磨煉、不斷鞭策,而得終生陷入一種極端野蠻殘酷、險惡可怖、最荒涼、最原始、最遠離文明的邊緣地域和歷史境況。”“華荷所作的《鉆石灰塵鞋》已不再用梵高處理農民鞋子的方式向我們直訴他心底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說,華荷畫的鞋子已經不再跟觀畫者訴說些什么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實在只有一堆隨意湊合起來的死物。它們排列起來,好比一串被人遺棄的蘿卜,漫不經心地掛在畫布上,仿佛跟那個未來孕育它們的人間世完全切斷了關系?!保?]弗雷德里克•杰姆遜的經典分析說明,后現代藝術消解了藝術與非藝術的區別。后現代作品取消了傳統藝術嚴肅的哲思而代之以游戲的態度。在后現代主義筆下,藝術不是創作而是制作,他們追求表現形式的庸常、生活化,藝術不是藝術家心靈的創造而是任何人都可以為之的任意碎片的拼貼。
(二)概念闡釋大于作品本身的內涵
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取消了,但藝術畢竟還有個名字叫“藝術”,作品本身無法超越,于是就在作品之外尋求深度。這就需要闡釋,需要概念,需要在話語層面尋找與“藝術”這個孤傲的命名相稱的東西。“你不懂”,“藝術家”們絕不肯承認自己的平庸,他們熱情地用話語闡釋作品的內涵,稱他們的作品表現了他們對人生、對宇宙嚴肅的思考。2008年第六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上,“日本現代水墨”單元充分發揮了話語闡釋的威力。日本畫家福島敬恭名為的畫,據說制作很費心思,難度很高。其中一個部分是黑色的長方形背景下,不規則地分布了九個方向不同的白色的點,該單元的策展者、日本京都國立現代美術館館長、畫家巖城見一先生解釋說,①到底黑色是背景呢,還是白色是背景?表面和背后混然不能分,就像我們的生活,我們看到的是表面,但不能區分到底表面與背后的內容哪一個更真實,生活的真實在哪里。畫的另外一個部分是藍色的長方形色塊里,在燈光的照射下可見淡淡的不規則的曲線。巖城見一先生說,繪畫本來就是一些線條,線條才是繪畫的本質。人們不能把線條讀成山還是水,如斯,則失去了繪畫的意義。畫只是線條,別無其他。還有一個部分是四個大小不一的銅缽,打磨得很光滑。巖城見一先生解釋說,如果拿木棒沿著缽的邊沿移動,會發出“嗡……”的聲音,那就是天籟,是大自然的聲音,是莊子欣賞的聲音。也許畫家是對人生、宇宙進行過思考,但這種作品,比如那些淡淡的線條和白色的點,是不諳世事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至于缽,交給技術工人就好了,他們的制作會比畫家更精美。作品很隨意,但闡釋卻很認真。巖城見一先生說他們的藝術要顛覆人們對美的傳統觀念。他們認為,他們的作品做到了,卻用了過多的話語解釋他們的作品。后現代主義的繪畫,需要語言作為畫外音,失去了語言的幫助,他們的藝術什么也不是。
(三)融合多種表現形式
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遭遇到了強烈的反抗,后現代藝術充分利用了當代科技發展的便利,各種科技手段都應用到藝術創作的過程,被稱為新媒體藝術。繪畫加入了燈光、音響、動漫、網絡、攝影等當代科技因素,如上述的缽,就利用了當代的工藝制作技術等。同在第六屆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展出的日本SZ五人組創作的作品利用了現代光電技術。據說,該作品試圖再現宇宙誕生地球形成的過程。一個坐在凳子上的女性背影面對大屏幕,觀看了這個形成的過程。巖城見一先生說,這是宇宙中的山水畫,是通過人造衛星攝影制作加工形成的。利用現代科技參與作品的完成是后現代主義繪畫的一個常用技法。
二、探究:后現代藝術現象成因
莫拉夫斯基認為,后現代實踐是高級文化的墮落,但卻是一種有意的墮落,有意將自己下降到低級文化的水平。[4]取消藝術與非藝術的差別,取消作品本身的深度表現而代之以作品之外的話語闡釋,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后現代主義藝術以一種叛逆的姿態宣告藝術的另一種面貌。后現代藝術是如何成為可能,并迅速成為全球化的現實呢?后現代藝術反映的是二戰后人們的心理圖像。二戰后,歐洲對科技的信仰遭到毀滅性打擊。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帶來的物質財富的迅速增長以及隨之而來的幸福感破滅了,科技帶來了生產力的迅速增強,也帶來了政治陰謀和毀滅人類的殺傷力,懷疑、頹喪、冷漠、焦慮、絕望情緒在蔓延,反映到藝術領域,便是對傳統藝術所追求的諸如真實、美、崇高的不信任和藝術實踐中的解構。后現代藝術認為,真實不可觸摸,美是一個虛假的幻想,崇高從根本上就是一個騙人的幌子。沒有什么是確定的、可信任的,一切都捉摸不定。后現代主義藝術是藝術家游戲狀態下對人、世界、宇宙的嚴肅思考,并使用了游戲、夸張的筆法,試圖表現二戰后的歐洲情緒以及對這種情緒的理性思考。20世紀中期以后出現的哲學思潮深刻地影響了后現代藝術。解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新歷史主義、后殖民主義從不同角度批判傳統的文化思想觀念,解構是這些思潮共同的主題詞,正切合了后現代藝術的傳統美學觀念的解構。許多繪畫作品表現出對這些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的關注。女畫家薩維爾筆下的女性裸體與傳統女性的柔美不同,她們往往體格巨大,有著男性一樣的強健的肌肉,但作品卻表現出被動和無力,因為作品的構圖顯示人物的姿態是被設計的,是在強權之下的壓制和變形。這些繪畫作品具有女性主義色彩。后現代藝術也是藝術本身發展的要求。藝術要求變求新,必然不能墨守成規。藝術需要突圍,那么從哪個方向、如何突圍就成了藝術的首要課題。既然時代已經給了藝術解構的語境,賦予了藝術挑戰傳統的勇氣,給予藝術新的表現手段,灌注藝術以先鋒的姿態,也就必然會在藝術實踐中表現出來。至于這種突圍是否成功,是否具有藝術價值,似乎,后現代藝術還來不及思考這個問題。后現代藝術家自然熱愛他們的藝術,也期求得到專業批評家和一般受眾的認同。后現代藝術與美國的積極推動有關。上文所述“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繪畫”由美國開始發端,向歐洲輻射并逐步全球化,取得了官方承認的合法地位,并在世界各國舉辦“雙年藝術展”“三年藝術展”,美國文化觀念隨著后現代藝術得以在世界范圍內流行,并發出強勢的聲音。這是在強大經濟支持下的美國文化推廣。河清非常直接地把后現代藝術的盛行稱為美國“藝術的陰謀”。所謂文化藝術的全球化,實際上是美國藝術的全球化,它在經濟霸權支撐下謀求文化話語權。
三、藝術的焦慮:解構之后,藝術剩下什么?
時代給予了后現代藝術生存的語境,后現代藝術作品正當盛行。那么,后現代藝術成就如何呢?勿庸諱言,大部分作品都很平庸、淺陋、庸俗,刻意追求震驚效應,如表現色情、用排泄物制作作品,或者僅僅羅列圖像,不知所云,愚弄受眾。這就需要對后現代藝術進行詰問:解構之后藝術還剩下什么?解構之后藝術要走向哪里?或者換一種問法:藝術全球化到底全球了誰的藝術,什么樣的藝術?經濟的強弱是否決定藝術成就的高低,是否就天然擁有了藝術話語能力?作品的意義是在作品本身,還是作品之外?概念是否可以替代藝術的表現力?藝術是否還需要傳統,傳統僅僅作為藝術的對立面、參照物存在,還是與現代藝術血肉相連?在傳統與當下之間,我們站在哪里?一時間取舍也許有些艱難,后現代藝術家們也不太可能輕易放棄他們的堅持,有時候他們甚至不屑回答(或者假裝不屑)上述問題。但問題終究存在。游戲也許會成為一種藝術的形式,夸張也會放大人世間的某個特征,解構一切也許是對傳統的離散,可是,離散之后,藝術還剩下什么呢?換句話說,給藝術剩下了什么?藝術剩余的結果將直接取消藝術本身,取消了藝術與非藝術的差別,藝術將不會有價值。解構是必須的,藝術需要突圍,需要面對新的語境,需要有新的表現方式,新的歷史時代也需要藝術來表達。但是,解構不是最重要的行為,解構后的碎片和拼貼不會是真正的藝術,嘩眾取寵的噱頭也不能糊弄真正藝術的眼睛,解構只是藝術實現的第一步,被零散化的藝術需要重新建構,新的審美標準需要確立。
四、重構:當代藝術的突圍之路
解構之后藝術要走向哪里?重新建構之后的藝術會呈現什么樣的景觀?還在熱衷于“顛覆”“去魅”傳統現代藝術的當下,回答這個問題也許為時尚早,但至少我們可以思考重構之路,至少可以認真嚴肅地考慮破舊之后如何立新。首先,藝術之所以具有神奇的魅力,是因為它來自于我們的心靈,只要它還是人類心靈震顫的產物,還需要心的體驗,那么,藝術就應該體現人的生命精神。人是什么,人的生命是什么,藝術就是什么,藝術精神就是什么。徐復觀在其《中國藝術精神》中,認為“為人生而藝術,才是中國藝術的正統?!保?]為“人生”,自然強調的是人,西方藝術所表現的,也無非是個“人”字,無論宗教的還是現實的,藝術終究要落實到“人”上,而人的主宰,便是“心”,源自“心”,表現“心’,打動“心”,藝術需要心靈的浸潤。漫不經心的游戲也許一時可以吸引人的眼球,但藝術的眼睛,卻必然懂得心靈的語言,懂得閱讀心的誠懇,感受心的顫動。藝術需要和心靈、和生命相融。中國傳統水墨畫魅力之所以能夠千年不衰,能夠打動人心,不是因為用墨的濃淡,不是因為畫面風景的魅力,而是畫家的筆觸,融入了畫家的心靈,浸潤了畫家的生命。誰,能夠不為瀟湘八景體現的生命精神而感動呢?其次,邀約傳統,在傳統中領悟藝術的真諦。傳統是民族精神的體現,藝術是人的故事,是人從心靈中流淌出來的故事。故事不能脫離傳統的文本,它需要從遙遠的時代講起,從先民講起。先民如神啟的靈光劃過心靈,在生活中發現、創造了與日常生活相關又相異的藝術,藝術就是一個未曾停頓過的故事,從遙遠的古代講述至今。先民的藝術生命精神與當代一脈相承。民族藝術堪稱藝術講述的典范,它體現了民族的風范、民族的個性、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精神面貌,民族的文化和心靈,是攜帶著歷史走來的心靈故事,今天的故事如何講、講什么是今人的智慧,不應該懷疑的是,一脈相承的故事需要接著講。再次,故步自封不是藝術的性格,各民族都有其藝術傳統、藝術經典。藝術無國界,藝術的氣質在各民族是相通的,盡管各民族表達方式、精神特質、思維方式、文化傳統等各方面都迥然有異,也正因為有異,有其獨特的優秀的傳統,所以才需要互相借鑒。需要警惕的是,不能喊著藝術全球化的口號把某個民族的藝術全球化,從而遮蓋甚至摒棄其他民族的藝術。在吸收它民族藝術精華的同時,必須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最后,“人”是藝術的主題。藝術永遠具有當代性。從馬奈、梵高的印象主義到喬治、路阿的表現主義、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莫迪里阿尼的矯飾主義、亨利、盧梭的原始主義甚至馬蒂斯的野獸主義、畢加索的立體派、波丘尼等的未來派以及杜桑的達達派、達利超現實主義、懷斯超寫實主義以及后現代主義藝術,都聲稱表現當時人的生存狀態,表現人內心的欲望和精神狀態。藝術離不開當代現實生活,現實是藝術的表現對象,也是藝術的源泉,藝術靈感的飛動需要現實生活的觸發。問題是,如何看待現實生活?從哪些角度表現現實?什么才是現實的“真”?藝術家與工匠的區別,在于對藝術的敏感和把握能力,藝術家創造藝術,工匠制造工藝品。天才和庸才的區別,則在于對生活把握的程度。天才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的真;而庸才在摹仿生活,跟從生活,飄蕩在生活的表象之上。解構是一種了不起的勇氣和行為,但解構之后還需建構。碎片和拼貼只能成為藝術的剩余而不是真正的藝術。建構是一個艱苦而漫長的過程,如何建構,建構什么?藝術不能靠概念的闡發完成,而是需要以藝術自身表現藝術。
作者:王瑛 單位: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