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外語教學下跨文化交際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交際策略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語言學習者中介語中出現的一種特殊現象。本文對交際策略的定義、分類及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相互關系進行了探討,并在此基礎上對如何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交際策略提出幾點建議,以激發學生學習外語的主動性,提高外語課堂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交際策略;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
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國之間交往越來越密切,在此過程中,語言不通、文化差異可能導致跨文化交際中出現各種誤解和沖突。因此,如何熟練運用交際策略,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當前外語教學的首要目標。
一、國內外交際策略的相關研究
國外交際策略的研究最早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Selinker于1971年在《中介語》中首次提出“交際策略”這一概念,意為說話者克服表達意圖時遇到困難所采取的技巧。我國對交際策略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最近幾年各種相關研究和文獻層出不窮,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具體到交際策略的定義,現在仍然是應用語言學者和外語教學界爭論的一大焦點。一般來說,交際策略即為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時,由于自身語言能力不足或某種困難,在實際交際中遇到困難時,未達到一定的交流目的,所采取的一系列會話技巧或方法策略。國內外相關學者對交際策略的分類呈現出多層次多角度的特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為Tarone的社會交互策略。他將交際策略分為回避、轉述、轉換、求助和模仿。而Faerch和Kasper將交際策略分為縮減策略和成就策略。他們認為學習者在交際時遇到困難,比如一時找不到準確的語言形式來表達某種意義時可以采取縮減策略,包括形式縮減和功能縮減,具體操作即為調整信息、拒絕繼續談論這樣的話題、調整后仍然無法實現交流可放棄、說的不夠準確盡量少說等;學習者也可以采取成就策略,包括補償策略、檢索策略。
二、外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跨文化交際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包含諸如語言、文化、社會、心理等子系統,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它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張紅玲(2007)所闡述的,“交際能力只是針對目的語言系統和使用,要求學習者掌握所學外語的知識系統和應用規范,目的是與該語言群體的人們有效交流,具備外語交際能力的學習者充其量只是一個雙語和雙重文化的人。跨文化交際能力則要求學習者超越本族語和目的語及其相應的具體文化束縛,了解各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開拓視野,培養靈活的、適合于多種文化環境的交際能力”。在意識到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意義后,很多院校外語系都紛紛開設了跨文化交際課程,專家和教師也嘗試在教學實踐中運用各種跨文化交際理論,向學生教授和傳播所學語言國家的語言文化知識,傳統文化背景,以及對他們在實際交流中遇到的困難進行預測并加以練習。然而,我國大多數外語教學仍然存在著以教師為主導、語言應用技能訓練較少、教學方法單一、“啞巴英語”等問題,因此,通過上述教學手段,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沒有明顯的提高,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實際應用中,往往缺乏臨場應變能力,在交際中逃避、回避、甚至放棄交流,無法實現交際目的。
三、外語教學中交際策略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交際策略能力的培養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掌握并熟練運用交際策略,才能在實際交際時做到胸有成竹。1.提高學生主觀運用交際策略的意識我國外語教學的現狀造成學生多把學習重點放在語言本身,而忽略了對語言使用的學習,他們認為學習語言就是背單詞、記語法、多做題。教師首先應從學生的主觀意識著手,讓學生認識到語言最終是用來交際,而交際中交際策略的使用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制定一套交際策略教學計劃,設計并組織各種課堂活動,有意識的運用交際策略,并將交際策略培養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外語環境。學生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有了強烈的交際愿望,才能激發他們的交際潛能,主動選取適合自己的交際策略,從而提高自己的交際能力。2.將交際策略的培養貫穿日常外語教學中盡管真實的交際環境可以更快更有效的幫助學生熟悉并掌握各種交際策略的運用,但課堂上有意識的訓練和培養也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學家O•Malley在研究中指出“身為教師者當然信交際策略的存在,并且能夠將這些交際策略納入現有的教學大綱并傳授給學生,從而提高學生的總體水平”。因為交際策略具有潛在可意識性,因此在課堂中可以對交際能力比較弱的學生進行交際策略培養。在學生對交際策略認同程度提高后,教師再逐一向他們教授每種交際策略的實際運用方法,在教學中有意識的訓練學生使用適合自己的交際策略。下文舉例一些常見交際策略的具體實施方法:第一,拖延策略。在實際交際中,經常會出現聽話者沒有聽清對方的問題或者馬上不知該如何回答,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尷尬或對方將話題接過去,可以運用拖延策略,避免談話陷入僵局。充分利用填充詞是拖延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well,allright,anyway,Imean,youknow,asamatteroffact等。在課堂中,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給出特定單詞,讓學生運用這些填空詞將這些單詞擴展成對話。第二,縮減策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過分強調成就策略,而忽視了縮減策略。縮減策略,又稱為回避策略,指在實際交際中,要揚長避短,將不熟悉或不擅長的話題巧妙引入自己擅長或感興趣的話題,這樣學習者可以增加信心,使交際更為輕松。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幫學生分析如何在具體語境下避開一些話題的技巧,可以問學生一些較難的問題,要求學生在不知道答案的情況下,想辦法轉移教師思路,自己贏得主動權。第三,轉述策略。轉述策略包括近似表達、造詞、迂回等。在課堂中,教師在教授課文時應把較難的句子或段落進行轉述或尋找同義詞進行詮釋,盡量少用漢語翻譯。在課堂練習中,要指導學生使用英語詞典,這樣學生在交際中遇到困難時就會聯想到可以轉述的近義詞。
四、影響學生使用交際策略的因素
對學生交際策略的培養,要與他們對策略的自然選擇結合起來。主要受到以下幾個因素的影響:第一,語言水平。Ellis研究發現,學生外語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了他們對交際策略的選擇和運用,外語水平較差的學生傾向于選擇回避策略和縮減策略,而外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則會選擇成就策略。那些語言水平較差的學生,在日常交際中可能經常有挫敗感,導致不敢張口,怕出錯,時常感到焦慮,對他們加強交際策略的培養不僅可以使他們在交際中更自信,也能激發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第二,學習環境。學習環境對交際策略的選擇影響很大。在一個自然的母語環境中,學生會在不經意中使用交際策略,而我國外語教學主要還是集中在課堂中,語言學習會側重于外語的準確性,而忽略了交際能力的培養。這種情況下,當學生遇到不知該如何表達的意思時,通常會選擇放棄。第三,個性。交際策略的培養還應考慮學生的個性因素。研究認為,外向型的學生因為善于交際,在學習語言時會更有優勢,往往會較多的使用交際策略,但同時他們也可能忽視了語言的準確性,對交際策略過于依賴。內向型的學生則較少使用交際策略,因為他們在讀寫上花費時間更多,在語言認知能力方面更有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綜上所述,交際策略的培養是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習者來說,只有靈活使用交際策略,結合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實現外語教學的目標,滿足外語人才培養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紅玲.跨文化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王嘉 單位:運城學院外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