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活動化下方式內化文學素養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統編教材列出了“語文要素”,教師應以活動化的方式落實語文要素?;顒拥脑O計要彰顯趣味性特征,體現思考性要求,散發生活化味道,緊緊扣住“聽說讀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使其語言經驗、情感經驗、生活經驗等發生積極的改變,從而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語文要素;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統編教材各單元、各課文都列出了相關“語文要素”,“語文要素”不是講給學生聽,而應當以活動化的方式讓學生去體會和領悟,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要素”落地,從而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活動設計應彰顯趣味性特征
研究表明,學習者身心愉悅,大腦中負責認知和記憶的海馬狀突起會明顯增大,學習和記憶能力會特別強。因此,教師可努力營造出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設計出富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
(一)在趣味表演中認識
在教學時,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成為故事中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明白一些道理。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故事”。我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在引導學生理解“看道旁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后,組織了課本劇表演的語文活動:“諸兒”見到“李樹多子折枝”,蜂擁而上;王戎卻呆在原地一動不動。鮮明的反差引得班里同學哈哈大笑。我連忙上前采訪“諸兒”:“你為什么搶先?”“你剛剛看見王戎一動不動,有什么問題?”然后轉身采訪“王戎”一動不動的原因,引導“王戎”用文中文字回答,即“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情境化的扮演活動中,學生根據已知的知識進行思考、推理、分析、判斷,留下了深刻的過程痕跡,并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明白了“戎不動”的緣由,由此突破了理解的難點,為“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故事”作了必要的準備。同時,通過有趣的表演活動,學生獲得了深刻的情緒體驗,享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二)在趣味朗讀中感受
“讀”是閱讀教學的壓艙石,是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基本功。采用多種形式的“讀”,可以幫助學生培養語感,更好地落實語文要素。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體會文中的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關于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學生在許多文學作品中接觸過,而在這里是第一次作為語文要素提出,可以說,學生對靜態描寫和動態描寫既熟悉又陌生。我在教學《鳥的天堂》第十二、十三自然段時,引導學生初讀感悟傍晚時鳥的天堂熱鬧歡樂的景象后,和學生進行了“接力朗讀”的活動,老師讀一句“到處是鳥聲”,學生接一句“到處是鳥影”,老師讀“大的”,學生接“小的”,老師讀“花的”,學生接“黑的”……這師生交替進行的變化了的朗讀方式,裹挾著形象與樂趣,極富活動的意味,學生從中感受到環境的熱鬧、鳥兒的活潑,也感受到了長句、短句的交替所傳達出的動態之美。
(三)在趣味作畫中明了
用繪畫這一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可以生動地再現畫面,嫁接文本意蘊,架起理解感受的橋梁。在教學四上課文《陀螺》時,我引導學生找出對陀螺外觀描寫的句段,然后依據文字描述,在黑板上用寥寥數筆畫了一個陀螺,并順勢在邊上范寫了一個“帥”字,學生頓時興致盎然。然后,引導學生找出對“我”的陀螺外觀描寫的句段,讓學生上前畫一畫。通過兩段文字的對比,這個學生畫了一個小小的“鴨蛋”大小的陀螺,我請他在邊上寫了個“丑”字,順勢提醒大家該字的筆順。繪畫書寫畢,一“帥”一“丑”的兩者在外觀上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學生們看了不禁會心一笑,為明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作了鋪墊。潛心會文、趣味作畫的學習活動,使書面文字可視化,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作者細膩的描寫,也為單元習作“記一次游戲”做了準備。
二、活動設計應體現思考性要求
(一)用“卡片”引導思路
語文學習不能僅憑一張嘴,還可以配合著手上動作進行,用上貼“卡片”這一形式引導思路。我在教學小古文《司馬光》時,設計了兩個貼“卡片”活動:課始,我指名學生講《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根據學生的講述,我順勢板貼了卡片“在庭院里玩”“爬上水甕”“不小心跌進”“被水淹沒”“都跑開了”“拿起石頭”“砸破水甕”“得救了”,幫助學生梳理情節;接著,在引導學生理解古文時,讓學生把這些卡片貼到古文相應的文字下面,學生一下子找到了相應的句段。這一活動,為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與文言文的理解搭建起了橋梁,使陌生化的文言樣式褪去了艱澀的面紗,學生通過講故事、提取信息、驗證信息、整合信息,充分經歷“學”的過程,很好地落實了“理解課文”的語文要素。
(二)用“列表”引發思辨
面對復雜的學習任務,教師可將任務分解成具體的、可操作的、結構化的學習活動,用上“列表”的形式引發學生思辨。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學生已學習過通過理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而第七單元中《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了三件事,且人物也在發生變化,那么如何落實語文要素“關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呢?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清課文講了三件事后,出示了一張表格:然后,請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至十自然段,試著用一兩句話來概括。通過交流,師生共同梳理出了第一件事:周恩來立下志向,并總結出方法:抓主要人物來概括。接著,我由扶到放,請學生默讀余下的段落并概括出主要內容。通過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學生梳理出了余下的兩件事:周恩來聽到“中華不振”;周恩來看到外國人欺負中國人,體會到“中華不振”。至此,表格就填好了。接下來,我請學生將三件事連起來,用上“因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為……”的句式來說一說。通過兩種不同的表達,學生體會到了課文先寫結果,后寫原因的表達方法,對“倒敘”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在“列表”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經歷了對話、交往、合作、思辨、展示的富有思考性的學習過程,在掌握學習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了學習遷移,提高了學習效率,閱讀概括能力也有了提升。
(三)用“分類”深化思維
研究表明,學習者與同伴群體的交互學習、協作學習有助于他們激活知識、審慎思辨、作出判斷,進而建構意義,提升語文能力。而同伴協作“分類”的學習活動,能很好地深化學生的思維。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第五課《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梳理發現:有的問題是針對課文一部分內容提出的,有的問題是針對全文提出的。課前預習時,我讓學生在即時貼上寫好自己的問題。課堂上,我發下了一張表格,一列是“針對課文部分提問”,一列是“針對全文提問”,讓學生在四人小組中根據要求分類粘貼。幾分鐘后組織小組交流:“針對一部分內容提問”,學生問:小女孩對母親說我覺得好些了,母親不信,為什么還要支一根小木棍呢?為什么豌豆長成什么顏色,它就覺得世界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作者說小女孩吻豌豆的一天像節日?……“針對全文的提問”,有學生問:為什么伴隨著豌豆苗的成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在“分類”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經歷了閱讀質疑、思考辨析、有效合作的學習過程,最終作出了有效判斷。通過這一結構化的學習活動,學生初步掌握了提問的不同指向,對后續推進落實語文要素作了有效的鋪墊。
三、活動設計應散發生活化味道
語文與生活相關聯,好的活動設計也應有生活化的味道。研究表明,當學生知道學習內容是和生活相聯系的,是能作用于生活的時候,他們才會更投入地學習。學習一旦成為主動的內在需要,學生就會發揮出前所未有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會更自主地投入學習,更積極地克服學習過程中的困難;當學習成果最終服務于生活應用,學生將體會到學習的成就感,這種高峰體驗會讓學生獲得不竭的動力,讓學習更具有可持續性。
(一)在講述中還原生活
課堂上,教師可以創設與文本語境相吻合的活動情境,設立明確的交際對象,讓學生“講一講”,在講述中還原生活。在教學《王戎不取道旁李》時,我引導學生理解故事內容,感悟人物形象之后,設計了一個學習活動“講故事”,讓學生選取一個角度講故事:“諸小兒”中的一員,或者王戎。于是,在學生準備之后,他們開始了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為了更有情境感,我時而扮演王戎的母親:“兒啊,今天出去玩,有什么好玩的事嗎?”扮演王戎的學生開始娓娓道來:“娘,今天我和小伙伴們出去游玩,看見路邊有一棵李樹,樹上的李子多得壓彎了枝條。他們都跑過去搶著摘李子,而我卻站在原地不動。別人來問我為什么不去摘李子,我告訴他:‘樹長在道路邊卻有那么多李子,這些李子一定是苦的’。伙伴們摘下李子一嘗,果然是苦的,都把李子吐掉了?!蔽铱滟澋溃骸拔业膬?,你真會觀察,真會思考呀!”我時而又扮演“一兒”的母親,那個學生就站在小伙伴的角度講述故事?!爸v述”的學習活動,既使學生強化了角色意識,又很好地還原了生活,在生活體驗中發展學生的語言,很好地落實了“了解故事情節,簡要復述課文”的語文要素。
(二)在仿寫中接通生活
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體驗文本的豐富情感和多元價值后,通過仿寫的學習活動接通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主體參與,指導學生實現知識的運用和學習的遷移。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我在教學《慈母情深》時,引導學生用批注的方式品讀文字,抓住自己最感動的地方進行交流。通過對場景、細節的關注,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慈母情深,我順勢在黑板上形成一首小詩:慈母情深,深在——低矮潮濕的廠房里,震耳欲聾的聲音里,彎曲瘦弱的脊背里,疲憊不堪的眼睛里,簡短的話語里,拼命的忙碌里,一掏一塞的動作里。之后,我設計了一個學習活動:聯系生活,聯想自己的母親,關注生活細節,寫寫你們心中的那份“慈母情深”。學生內心的情感頓時奔涌而出,傾注到了筆尖,留下了溫暖人心的文字:慈母情深,深在每一口熱乎的飯菜里慈母情深,深在那喋喋不休的話語里慈母情深,深在那久久不褪去的老繭里慈母情深,深在天還沒亮時,忙得不亦樂乎里……在仿寫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注意力由文本情境遷移到了自己的生活情境,由作者母親聯想到了自己母親的舐犢之愛。通過語言實踐,學生筆下細節彰顯的愛的張力讓人贊嘆,筆尖流淌的真摯的情感得以升華,課堂上言意共生的和諧美好令人向往。
(三)在展示中打開生活
學習者欣喜地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感受到自身能力的進步,是引發并維持學習動力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因此,語文學習可以將復雜的學習任務轉化為“可見的學習成果”,在學習成果的展示中打開生活。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語文要素是“走進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在教學《宇宙的另一邊》時,我與學生一同品讀文字、想象畫面,感受到了文本所呈現的想象的神奇之處:這里有顛倒的世界,“我”變得輕松快樂,大自然中季節特征相反、日出方位相反、生命狀態相反;這里有好玩的課堂,尤其是數學課和習作課。整堂課,學生沉浸在想象的喜悅與興奮中。結合課后習題,我在課后開展了“《宇宙的另一邊》書畫展”,請學生想象“宇宙的另一邊”還會有哪些秘密,可以畫下來,也可以寫下來,也可以圖文結合,獨立或者合作完成一幅作品。完成后,我組織了書畫展,在教室的黑板報、學習園地展出學生的作品,并組織了一場小型的現場解說。學生們儼然成了一個個充滿了想象力的作家或者畫家,向他人津津樂道,享受著學習的樂趣。這一展示成果的學習活動,很好地落實了“想象”的語文要素,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很好地促成了學生主動學習、持續學習。趣味性、思考性、生活化,是活動化設計的基本特征。當然,活動化的學習方式還有很多,如“繪制思維單”“拓展閱讀”“模擬直播”等,無論哪種形式,都不應只追求表面的熱鬧,而應圍繞語文學科的本質展開,緊緊扣住“聽說讀寫”,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使其語言經驗、情感經驗、生活經驗等發生積極的改變,從而促進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呂映.語文學習活動設計的要素分析[J].小學語文教師,2019(4).
[2]謝婷婷,蔡靜.有意義的學習活動,讓語文學習真實發生[J].小學語文教師,2020(1).
作者:密亞萍 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