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設計類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當前學科融合育人大格局下,“教育為經濟、社會服務”的特點和要求更突出、更緊迫,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這樣專注于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學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長線專業更顯必要。本文意在探討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可行性,分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在藝術設計類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目標定位與特色發展。
關鍵詞:學科融合;藝術設計;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復合型人才
漢語言文學專業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從漢語言文學學科角度看,藝術是一種特殊的“域”,藝術設計是“域”中特殊的語言,我們可以把每一個藝術作品看做一個文體,這個文體可以是繪畫、舞蹈、音樂、雕塑或其他藝術形式,當中承載了符號、精神、情感、價值等。我國高素質藝術設計人才必須對我國歷史文化傳統有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具備深厚的漢語言文學功底。在當前學科融合育人大格局下,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其專業氛圍影響校園文化,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在孕育人文素養的同時也回歸教育本質,這是藝術設計類高等教育今后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人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興盛的必由之路。
一.藝術設計類高校人文素質問題
(一)欠缺人文底蘊我們要正確認識“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涵蓋了: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歷史等。而“人文教育”,則是選取人類文化中先進的、科學的、優秀的、健康的部分,對人們實踐活動和意識活動進行規范指導,促進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涵養人文精神。在當前構建學科融合、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愈來愈多的高校開始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對健全學生人格的重要性。這種教育理念打破了“分數”掌握大局、技術左右職業的束縛,在盲目追求“育才”忽視“育人”的時代,重拾教育的“人文性”成為目前教育界亟需普及的重要任務。藝術設計類高校致力于培養從事藝術創作、文化創作等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具有較強的專業性、技術性、職業性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大多數藝術設計類高校對學生人文素質培養不夠重視,主要問題集中在:一是沒有文史哲等人文課程的引導熏陶;二是專業技能教育優先,人文教育簡化、敷衍;三是負責人文教育的師資薄弱,缺少完善的教學系統。如此一來,藝術設計類高校最突出的實際問題就是人文底蘊的缺失。
(二)生源素質不高高校藝術生自身有著獨特、鮮明的個性。大多數老師對藝術生的普遍印象為:文化基礎薄弱、組織紀律不強、特立獨行。受“藝術自由”理念的影響,藝術生思想活躍、富有創造力,感性認識大于理性認識,在思考問題的同時容易忽視客觀實際。總而言之,藝術生思維雖然發散,但思考問題缺乏深度;熱愛專業,卻不關心時事政治;重視技能訓練,卻輕視文化素質、理論學習。他們是大學生群體中的敏感群體,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思辨能力較差,集體觀念薄弱,缺乏人文精神,對專業狹隘的熱情極易導致為了“藝術”而藝術。所以,這個群體較容易出現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偏離正軌的現象。面對生源素質問題,藝術類高校必須教育、管理“雙管齊下”。不管是教育還是管理,都離不開人文思想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所以藝術類高校想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必須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其中,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必然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課程。
二.漢語言文學與藝術設計的融合
(一)學科融合是必要的藝術設計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涉及到社會、文化、經濟、市場、科技等方方面面,其審美標準也隨著諸多因素的變化而改變。藝術設計,展現的是設計者自身綜合素質,對設計者思想道德和實踐能力要求更高。藝術設計類高校作為藝術設計教育的專業領域,必然成為培養藝術設計類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陣地。所以,作為藝術設計類高校不僅要盯緊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術實操能力的學習,更要注重學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質的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是我國最能體現人文教育的專業學科,是強化學生人文素質的主要途徑。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上建立系統的人文教育課程體系,從“做人、做事”教起,可以幫助學生牢記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熟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人本精神,是培養藝術界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
(二)從知識到智識目前,教育界多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指單純通過考試分數來培養“考試型”人才,而是以綜合素質提高來衡量學生的培養目標。漢語言文學專業大部分課程傳授給學生的不是專門的學科知識,而是人文常識。這些人文常識在“課程思政”育人格局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響學生的身心發育。對語言文字的理論學習,可以增強學生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對文學歷史的學習,可以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和理智判斷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與藝術設計專業,一個傾重于人文熏陶,一個傾重于實踐操作,學科間恰當的融合不僅有利于拓展學生知識視野,更有利于增強學生智識能力。依智不依識,惟以智慧為歸依,才是真正要掌握的知識。這也說明了,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必須要脫離“死記硬背”的育人模式。
(三)以人文教育涵養工匠精神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中華民族了解中國歷史、研究中華文化的重要途徑,對提高國人素質、社會發展有著極其重大的人文價值和社會科學價值。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剛剛開始。現如今,你會發現當你面對生活中的每一樣必需品時,已不僅僅只注重它的卓越技藝,更多注重的是它們被賦予的生命、內涵,及在設計中融入的巧思、靈魂。想象力和審美品位也成為了一種創造力。這都得益于文學和藝術的滋養和對生命更高層次的認知。于是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的人才理應具有更高的工藝審美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和藝術設計專業的融合恰好打破專業壁壘,將人文和設計恰當融為一體,正符合當今中國對跨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在這種育人理念指導下培養出的設計人才,才能更好地秉承中華民族工匠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
三.學科融合指導下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與特色發展
人才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是國家重要的戰略資源。學科融合視域下,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從事藝術設計、文化創作等方面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可行之路,藝術設計類高校應當合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凸顯學校發展特色。
(一)明確人才培養方向應用型高校以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為主要目標,“專業能力”主要融合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能力和專業素質能力。在學科融合理念指導下,藝術設計類高校首先要明確人才培養方向的改變。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經典的傳統專業,向來重視傳授學生理論知識,注重提高學生學術研究能力。但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主要向社會輸送的是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人才培養方向必須由傳統的“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為滿足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要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辯的能力入手,針對學生就業方向,如:教師、編輯、記者、文秘、政府職員等,乃至近幾年出現的新興職業,如:文案設計、新媒體策劃、會展策劃等,分模塊、分方向明確培養方案。
(二)凸顯文化育人功能何謂“人才”,德才兼備有某種特長的人。“德”與“才”被擺在首位。眾所周知,無論是平面還是立體的設計,設計者首先要面對的是對所設計對象的解讀,這包括對所設計對象背景文化、人文知識、地理、歷史的了解。在學科融合視域下,藝術設計類高校首要任務是培養有較高人文理論基礎的學生,進而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藝術設計類高校培養出的人,不但要是一位藝術工作者,還要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更要是一位將人文知識融于藝術設計的行動者。立德樹人,德藝雙馨。首先要明確的就是“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
(三)多元融合課程設置傳統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單一。在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必須考慮到“多元化”課程設置的問題。在我國“術業有專攻”觀念影響下,教師可以在入校時就幫助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根據學生就業意愿,分方向、分模塊設置課程,針對學生感興趣的研究方向開展專業領域的課程培養。其次,在“學科融合”育人理念的指導下,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的設置可以充分利用藝術設計類高校的專業優勢,除了設置學科基礎課、專業核心課之外,還可以將藝術類、設計類理論性、實操性課程融入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中,開設專業能力課和能力拓展課,與專業課程相輔相成,整理成科學合理的課程系統,做到“多元融合”,凸顯藝術設計類高校發展特色。
四.小結
綜上所述,語言文學和藝術本就是息息相關的兩門專業學科,而藝術設計恰是將兩門專業學科進行多元化融合的極好途徑。藝術是生食,語言文學就是火。古有“鉆木取火”,可以將生食變得更加美味。語言文學和藝術設計恰恰如此,藝術經過語言文學、人文底蘊的錘煉熏陶,可以使設計更加突顯生命和內涵。如果缺少了文化底蘊,藝術設計者即便有著爐火純青的設計技術也只能算是重復做工、沒有靈魂的機器罷了。藝術設計類高校開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一是能夠提升學校的人文底蘊,塑造優秀的校園文化;二是能夠提高藝術生的人文素養,打造高素質藝術人才;三是能夠打破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單一、應用性不強的固有觀念。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背景下,為國家輸送高素質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端人才。
參考文獻
[1]蔣虹.能力本位的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現代化,2018,5(14)
[2]彭翠萍.芻議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J].文學教育(中),2013(02)
[3]張智豐.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文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語言藝術與體育研究,2017(10)
[4]肖季芳.淺談美術類課程在非美術專業中的教學意義[J].體育藝術,2016(4)
作者:蔡森 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