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初中生同伴交往社會網絡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同伴關系的存在能夠讓青少年在進入社會化的過程中和形成正確的行為規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對武漢市華師一附中某初一班級學生的同伴交往關系進行了分析。從社群圖,各中心度的指標來分析,可以看出學生在班級群體中處于怎樣的位置。從網絡圖的位置可以說明,位于中心位置的個體是受歡迎型,而處于邊緣位置的個體是忽視型。從調查中可以體現出在教育中應該重點對哪些個體進行輔導教育,這也有利于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教育問題忽視的方面。
關鍵詞:同伴交往;社會網絡分析;中心度
引言
在青少年的同伴關系中,多數研究影響最多的就是個體關系或者直接關系,但從一些間接關系中,也有很大的程度的影響,任何形式的社交都可以影響個體的身心健康,從而產生抑郁、孤獨感、社交障礙等問題。具有穩定的、友好的友誼關系,能避免雙方產生攻擊性和矛盾性。在這個初中時期,了解并掌握孩子的交往進展和現狀,從中發現在與同學的交往中遇到的問題不懂如何解決,在得到這些信息之后,我們就可以對癥下藥,從教育的角度糾正或指導孩子怎樣才是有效的與人相處的方法,這對于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來說,教育指向也比較明了,解決問題也比較有針對性。運用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研究的是群體間的個體關系,清楚地顯示個體在群體間的位置,可以看出從這個角度來看,可以看出某位個體在班級里面是否受歡迎,有哪些是處于邊緣型的個體。在關系網絡的研究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理論體系可以對個體進行直接的影響,朋友的影響,交往的影響,都是主觀幸福感的體現。采取關系網絡的方法進行研究,多層次、多背景的研究特色,表現的是多角度的現狀調查,不局限與某幾個個體的聯系,還可以縱觀整個支點的聯系。
1研究方法
1.1研究被試
本研究是選取武漢市華師一附中光谷某初一班級學生。被試總共53人,有效問卷54份。總體年齡在11-13歲之間,男生31人,女生22人。在調查過程中,所提名的同伴局限于同班同學。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同伴交往變量使用的是社會網絡分析的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同伴提名法,題目是寫出你最喜歡的三位同伴。得出的數據再用UCINET軟件進行分析。
2社會網絡結果分析
2.1社群圖
社群圖是由各個節點還有弧線構成的網絡圖,一個節點表示一個被試,被試所提名的同伴之間就會由一條弧線聯結,整個網絡圖能簡潔描述網絡圖中的同伴關系,清晰表明被試之間的關系網絡。通過圖中可知,39號處于較中心位置,而有好幾位同伴同時指向他,同伴對他的認可度較高。在圖中也有幾個分散的小群體,他們互相提名,這表示在初中班級中會出現小群體的友誼,小群體與小群體之間也互不干擾,形成一個個小的交際圈。還有一些邊緣人群,47號不提名對方,也不被對方提名,這個類型的交往情況需要特別關注。1號和2號,28號和29號,雙方不與他人交往。
2.2點度中心度分析
入度,指的是有多少個個體選擇了某個體,可以從入度的中心節點的大小來看出被選擇的個體是哪一個,入度值越大,就比較處于中心位置,在群體中就比較有威望。表1中有三位個體的入度值較高,對應的入度值就會較高,有較多的個體會選擇該個體,在群體中也比較受歡迎。從表1可以看出,4號和18號、39號的入度值較高,說明是最多被選擇的,能夠同時被幾位同學選擇,說明該學生身上某種特質比較受人喜歡,也是群體中的領導者。
2.3接近中心度
接近中心度是指該節點除以其他節點再與其他所有節點的距離之和。通過對該節點的分析可以看出它與其他個體的親密關系,個體與其它個體之間的親密關系。在本研究中,個體與其他個體距離之和為基礎,距離越大,接近中心度就越小,而距離越小,接近中心度就越大,同伴交往就比較好。表1中27號,39號,41號接近中心值在群體中位于前三名,說明該個體位于較中心位置,這些個體的交往狀況比較好。
2.4中介中心度
中介中心度是指該節點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其他節點,它反映的是與對方進行信息溝通達成的一個中介作用。當一個人的交往可以對他人形成一個信息溝通的牽線作用,或者通過他可以讓別人同時結識多個同伴,那么此被試在群體中就會處在一個中心位置。根據表1,27號,39號,38號中介中心度值較大,就表示在交往中能起到“搭線”的作用就更大。
3結論與討論
(1)根據各數據結果顯示,大多數同學在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樂于在集體中呈現活躍的狀態,還會充當“中間人”角色,這樣利人也利己。而處于整體中心活躍的個體,也能更大程度地對其他個體的聯系進行控制,在控制的同時會讓對方體會到親密關系的交流,互相幫助的愉悅感。(2)在青少年階段,最初的交往體驗則是來源于陪伴與娛樂,在娛樂的過程中,共同點相同、陪伴程度還有玩樂的程度會影響小群體的劃分,整體就會呈現出幾個共同交往小群體,小群體之間互不干預,,整體會呈現出更友好的相處氛圍。(3)家長和教師應該著重關注處于邊緣人群的個體,引導并鼓勵存在交往障礙的個體,采用多種方法讓該類型個體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和益處,在青少年階段,同伴的陪伴所獲得的穩定度會利于個體之后的人際交往,也可以通過與同伴交往而更好地完善自我。
參考文獻
[1]王英.中班幼兒同伴交往的社會網絡分析[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2016,1(4).
[2]王英,成云.大班幼兒同伴交往的社會網絡分析[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5,28(12):125-132.
[3]候柯,鄒泓,劉艷,等.同伴團體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影響———一項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4,15(5):259-267.
[4]吳曉瑋,周寧,葛明貴.初中生同伴交往現狀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1,15(10):47-50.
[5]唐文清,鐘陽,張敏強,等.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中學生班級友誼關系研究中的應用[J].心理研究,2014,1(10):42-50.
[6]商丹,朱喆.運用社會網絡分析法促進研究生班級建設—對W學校W學院一個研究生的典型調研[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8(5):82-85.
[7]曹加平.初中生同伴交往現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6,30(6).
[8]崔曉文.幼兒積極與消極同伴關系的社會網絡分析[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1,23(5).
[9]李艷嬌.基于社會網絡分析的虛擬學習社區交往行為研究[D].曲邑:曲邑師范大學,2014,1(4).
[10]王小越.大學生友誼關系靜態結構研究—一項基于社會網絡分析法[J].學理論,2014,20(8):162-163.
[11]鐘柏昌,李藝.社會網絡分析在教育研究領域的應用———基于教育類核心期刊刊文的評述[J].教育研究,2013,15(9):25-32.
[12]張麗絲,劉慧玲,敖敦.社會網絡分析法在初中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4,15(5):101-102.
[13]申喆,周策.社會網絡分析法在人際關系中應用的研究綜述[J].中國電力教育,2013,1(1):201-202.
[14]孫立新.社會網絡分析法理論與應用[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2,20(9):66-73.
[15]魏順平.社會網絡分析及其應用案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0,1(3):29-34.
作者:凌艷 單位: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