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博物館美育的文化多元性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博物館美育”與“文化資本”之間建立一個超鏈接,不僅是學術視角的切換與博物館學理論的創新,更是對博物館美育的全新探索。博物館美育是社會美育的重要支脈,運用文化資本理論重新詮釋,可以發現其具有從社會文化到文化經濟的多重意義。博物館美育的文化多元性,基于博物館物的廣博性與文化的淵博性。博物館美育是百科全書式的美育,博物館美育所生成和積累的文化資本,是內容多元的文化資本。
關鍵詞:博物館美育;社會美育;文化資本;文化多元性
博物館是不同于學校這種正式教育機構的非正式教育機構,是更加廣大的“社會學校”。博物館在開展社會教育方面,具有藏品豐富、展覽豐富、活動豐富的特點,因而具有教育素材廣博、教育內容多彩、教育形式多樣的優點。教育的涵蓋面是廣泛的,包括德、智、體、美、勞五育,服務與促進著人與社會的全面發展。當前,無論在教育學界,還是在博物館學界,對于博物館教育的研究較為泛化,較為缺乏專門針對某一教育類別的深入研究。盡管關于“博物館教育”的研究頗豐,但專門深入“博物館美育”的研究尚不充足。在中國,“博物館美育”的提法,首先由蔡元培提出,他提出了“社會美育”這個概念,關注了公共文化場館、公園、音樂會等“專門社會教育機關”和社會文化場所對社會公眾所起到的審美情操陶冶功能;在關于“社會美育”的一系列探討中,多處涉及了“博物館美育”,如: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1912)一文中提到“博物學……在觀感一方面,多為美感”,①在《何謂文化》(1921)、《美育實施的方法》(1922)等文中亦多處提及。可以認為,博物館美育是社會美育的一個重要分支。將博物館美育置于文化資本視角之下研究,能產生新的認識。
一、文化資本概念與理論概述
盡管“資本”原本是一個經濟學概念,但“文化資本”這一概念的誕生卻是在社會學語境之中,并且最常用于教育領域———文化資本的積累程度與文化教育呈正相關。布爾迪厄是這一概念的創始人,這一概念是他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資本理論進行非經濟學的解讀后,首次提出于《資本的形式》(1986)一文中。在該文中他提出,文化資本是影響人的社會化存在與發展的重要資本形式,可分為“具體的形態”“客觀的形態”“體制的形態”三種形態。②但直到20世紀末,隨著文化經濟的興起,“文化資本”這一概念才被經濟學家在經濟研究領域中提出并使用。思羅斯比在《文化資本》(1999)一文中提出了“文化資本”的經濟學定義,即“文化資本是以財富的形式具體表現出來的文化價值的積累”。③其或有形,或無形,有形的文化資本即文化的物性載體,如文物、藝術、遺跡等,無形的文化資本即文化內容部分,反映文化價值觀,如思想、習俗、信仰、品牌等。《辭海》(第七版)對于“文化資本”的解釋為:“泛指任何與文化及文化活動有關的有形及無形資產。”④這一定義概觀地判斷了文化資本的財產屬性———無論在社會場域還是在經濟場域,文化資本皆是一種財產。
二、文化資本視角下博物館美育的現實意義
博物館美育屬于社會美育的范疇。社會美育的構成具有復雜性,其產品與服務由各類非營利文化機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以及文化市場上的各類文化經營主體(文化企業單位)等供給。因而在理論研究上,關于社會美育的研究,既可以采用教育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也可以聯通產業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而“文化資本”概念,本身是一個既存在于社會學,又應用于經濟學的概念。具有跨學科屬性的文化資本理論,可以與社會美育的跨領域屬性相接相洽,因而,使文化資本理論鏈接社會美育中的博物館美育,進行理論新詮,具有邏輯合理性,可以進一步發掘博物館美育在社會文化、文化經濟等層面的多重現實意義。在社會文化層面,第一,博物館館藏文物和當代藝術品具有博物館固定文化資產的屬性,也就具有文化資本的屬性,其文化資本價值能夠經由博物館美育被公眾認知,實現文化價值社會化,并且基于“文化想象共同體”意識強化國家文化資本價值。第二,博物館美育基于博物館典藏,品位較高,作用于社會個體,可提升其審美素養,陶養其文化習性,進而作用于社會整體,培育整個社會“愛美賞藝”的風尚,提升社會美感。第三,博物館美育既彰顯了博物館作為“繆斯殿堂”的高雅文化屬性,更落實了博物館作為“人民學堂”的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推動著博物館的美與藝術全民共享、為人民服務,促進著“博雅教育”走下學府、走向民間、走向大眾,切實地助推著社會公眾積淀文化資本和“學習型社會”的創建。第四,擁有非正式教育機構屬性的博物館,不同于正式教育機構(學校),其社會教育具有更多的休閑性,與藝術關系最為緊密的博物館美育,能夠構筑審美化休閑新景觀,使社會公眾在審美化休閑中感知美、創造美,以美化育、以美促育,將審美的非功利性貫穿教育學習全過程,激發公眾主動學習、持續學習、創造性學習,⑤開展審美化的自我建構式學習,實現“審美人生”的建構,在審美中持續進行“自我再生產”。⑥在文化經濟層面,盡管博物館被定性為非營利性機構,但博物館為了更好地開展服務,需要將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采用經濟手段,以保證運營經費充足。因此,不以營利為目的的博物館也會舉辦商業展覽、開展各類收費活動、開發和銷售文創產品等。客觀地看,這些具有文化經濟色彩的博物館創收業務,都能發揮社會美育的實際作用。從經濟學角度看,博物館的各項經營促進了文化資源向文化經濟資本轉化,推動了博物館文物等文化資源實現經濟拓值。并且,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最終會轉化為社會效益,為博物館保護文物、服務公眾提供資金來源,為博物館文化藝術的傳播提供經濟動力。特別是博物館文創產業,創意來源于博物館藏品,推動著博物館藏品以藝術設計產品的形態進入文化消費市場,使公眾能在博物館場館之外,在日常生活之中親近博物館藏品、親近博物館的美與藝術。這就延伸了博物館美育的時空,并且將“博物館故事”帶入日常生活場景,不僅有效實現了博物館文化的經濟效益,更充分展現了文化張力。
三、博物館美育的文化多元性
博物館(Museum)詞源“繆斯”(Muse),為古希臘神話中分別執掌九藝的九位藝術女神。古代西方的“藝術”概念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泛指各類技術、技藝,既包括文藝,也包括工藝,還包括科技等。古希臘神話中的九位繆斯分管不同的藝術領域,因此,博物館也分化為不同類型,如歷史博物館、考古博物館、各門類藝術博物館、科學技術博物館、自然生物博物館、人類學博物館以及綜合性博物館等。博物館是各種學科知識和各門技藝的匯集與展示之所,是傳承和傳播多元文化的重要機構。文化多元性是以來源多、數量多、種類多、形式多、內容多的藏品為基礎的博物館教育的特性。博物館美育所教育傳播的文化內容具有多元性,往往超越藝術的學科界域,這在綜合性博物館中表現得尤為顯著。綜合類博物館的展覽、文創、跨媒介傳播都具有文化多元性,專項的美育活動亦然,如南京博物院于2020年推出的“南博美育(藝術教育)課程”,將文物鑒賞與藝術創作工作坊相結合,結合江蘇及南京本地的歷史文化,以藝術史的順序串聯課程,通過文物講解、編創教育戲劇、觀看表演、手作體驗等途徑,增進學生對江蘇古代文明、中華傳統文化的感性體會和理性認識,提升歷史理解力、審美感知力、藝術創造力、文化融貫力等,并激發學生產生發展一門藝術技藝特長的興趣。而即便在藝術類博物館中的專項美育活動中,文化內容亦是多元的,如江蘇省美術館的社會美育活動注重與政治歷史相結合,開展與黨史等相關的主題藝術教育活動;與自然科學相結合,開展植物標本拼貼畫創意體驗活動,舉辦“醫藝同源———醫學的藝術”公共講座,進行藝術療愈實踐等;與生活經驗相結合,開展趣味食材藝術創意體驗活動、舉辦實用裝飾藝術公共講座等。觀眾在博物館中體驗到承載著多元文化內容的美與藝術,學習到的不僅僅只有藝術,還有政治、歷史、科學、技術、生活技能等,更因自己的經驗、想象力和主觀情感對博物館文化藝術、文化敘事進行個性化“賦魅”,重讀與再造多彩的文化故事。博物館美育的文化多元性,基于博物館的物的廣博性與文化的淵博性,是博物館美育的獨特優勢與最吸引人之處。
四、博物館美育推動多元文化資本積累
美育偏重于情育,以涵育人的審美情感為主要目標,藝術審美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內容與最主要手段。博物館美育不但推動多元形態的文化資本積累,同時推動多元內容的文化資本積累。雖然與美、與藝術高度相關的審美文化內容是美育的主體內容構成,而在博物館美育場域中,由于博物館天然地象征著“文化大集合”,以包羅萬象的方式對多元文化內容進行收藏和展示,因此,博物館美育與學校美育、家庭美育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在文化內容構成方面具有多元性。學校美育、家庭美育所借助的素材、使用的手段主要是藝術,如學校開設美術、音樂等藝術課程,家庭培養孩子學習琴棋書畫等;兩者難以在美育素材的類別上、數量上與博物館比肩,美育手段也較為單一。以文化資本的視角觀之,學校美育、家庭美育主要生成和積累審美(與藝術)文化資本,這類文化資本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主要指向美學與藝術,是比較單一的。博物館美育的情形則大不相同,“繆斯”是博物館的代名詞,是博物館的象征符號,多才多藝的繆斯征示著博物館的文化多元性。博物館美育所借助的素材、使用的手段都遠不止于藝術。博物館美育的最主要素材是博物館中的物。博物館中的物,有藝術品也有非藝術品,有文物也有日常之物,有有形的物也有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物是多元文化內容的載體,除藝術之外,還承載著政治、歷史、民族、社會、自然、地理、科技等知識。藝術(指藝術的技藝、技術)不是博物館美育的最主要手段。和學校美育、家庭美育把注意力集中在訓練受教育者掌握各門類藝術技藝上不同,博物館一般不以藝術培訓的方式來開展美育活動,不會簡單地開設書法班、美術班、鋼琴班等;也不以訓練受教育者學會各門類藝術技藝為美育目標。作為公共文化場館的博物館開展美育活動,注重普及性,避免開展設有藝術技藝門檻的具有排他性的活動,多開展技藝要求低而文化趣味濃的藝術體驗活動,可以發揮審美情趣激發、藝術興趣啟蒙的作用;作為繆斯文化實體載體的博物館開展美育活動,注重與本館文化相結合,以藝術審美教育為圓心,同時輻射向地域文化、歷史文化以及自然科學教育,彰顯著博物館美育的博大特色。因此,博物館美育是百科全書式的美育,博物館美育所生成和積累的文化資本,絕非內容單一的審美與藝術文化資本,而是內容多元的文化資本。
結語
每一座博物館都是一座文化資源的“富礦”,其通過在社會公域中提供社會教育等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美與藝術在博物館中無處不在,博物館的展覽、美育活動、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文化藝術的跨媒介傳播等是博物館美育的多元途徑,這些途徑可以促進社會場域和經濟場域中多元形態的文化資本的生成與積累。并且,博物館文化具有多樣性,這決定了博物館美育所積累的文化資本所蘊含的文化內容亦是多元的。在中國建設“博物館強國”的進程中,博物館必將更好地發揮社會美育的職能,更好地服務于中國公眾,普及藝術教育、提升視覺素養、培育審美情操,對于中國社會文化資本結構升級發揮現實意義。
作者:徐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