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灣區下歷史文化建筑保護傳承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快速推進的背景下,地域范圍歷史文化建筑可能面臨沒落、毀滅或重生的多種命運。怎樣在發展中保護與傳承歷史建筑的文化價值,保留好城市發展的根與魂,這將是城市發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議題。對中山歷史文化建筑地標孫文西路步行街展開原真性修繕、保護性活化利用、傳承性改造,將有效提升城市的文化精神底蘊、還原城市歷史風貌,進一步展現步行街建筑的歷史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地域情感價值與經濟藝術價值。
關鍵詞:歷史文化建筑;原真性修繕;保護性活化利用;傳承性改造
1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發展與歷史文化的傳承
城市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文化與產業的進步,有效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質。同時,當代城市發展的趨同性,使具有地域文化特性的歷史文化街區顯得彌足珍貴,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建設中如何形成獨特的城市歷史文化記憶、構建城市文化價值已成為人們重點關注的問題。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還是城市文化形象的代言者。它保留著不同時代的街巷歷史風貌和建筑空間特征,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傳承既能夠使歷史建筑繼續發揮其功能不被時代淘汰,又能夠發揚其文化特質來讓城市發展更有底蘊。作為國際大都市的灣區城市,要以新的標準與要求提升歷史文化建筑的文化價值,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資源及其精神內涵,準確定位各歷史文化保護對象的歷史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地域情感價值、經濟與藝術價值。打造一批具有地標意義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地域文化與民俗體驗區、傳統文化與創意文化旅游區,成為能代表中山市歷史文化與新時代精神的亮麗名片。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全面推進與深中通道、岐江新城等項目的建設,中山市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與人文環境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地理核心,中山城市發展也面臨對歷史文化建筑在發展中保護與傳承的嚴峻挑戰。中山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積淀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經過幾百年嶺南文化傳承和中西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獨特而又富有創新精神的地域文化,尤為亮麗的是以近代歷史建筑為主要代表的文化遺跡。在新一輪的城市建設與改造中,核心問題是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古舊建筑的文化展示與傳承價值,弘揚歷代中山人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文化精神,充分發揮歷史建筑的當代使用價值,讓游客與市民能深入老建筑去了解歷史的開創者曾經那些驚心動魄的創業史,讓歷史建筑繼續發揮最大的效能服務現代新城市的市民。
2中山市孫文西路步行街歷史文化建筑時空解析
中山市現有380多處民居、碉樓、祠堂被納入歷史建筑保護名錄,其中包含部分名人故居、騎樓群。這些歷史建筑主要分布于石岐區、火炬開發區、南朗鎮、沙溪鎮和大涌鎮等鎮(區),尤其以石岐老城區的歷史文化建筑較為集中。位于石岐區的孫文西路騎樓群是最為典型的代表,無論建筑的地理區位、建筑風格、建筑規模在中山市的城市發展史上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2.1孫文西路步行街的前世今生
孫文西路在民國以前稱為迎恩街,從八百年前的隋唐時期開始形成集市,到清末民初形成當今的基本格局,長期是香山的商貿、文化中心。1925年,孫中山先生逝世后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香山縣為中山縣、迎恩街改稱孫文路。中山自古是著名的僑鄉,袓輩們漂洋過海到世界各地經商,先后回來在孫文路建起了先施、永安、匯豐等“十八間”著名商鋪,還有“福壽堂藥房”“天妃廟”“泰東戲院”“思豪大酒店”等大型樓宇。眾多的茶樓、食肆既是傳統商業在近代社會的延續,又是現代香山商業文化崛起的雛形。現存建筑大多建于清代至民國初期,一般二到三層高,少量四層高,立面墻高平均16m左右,主街路面寬度12m,形成寬敞舒適的街道視覺比例。街道兩側商鋪建筑采用歐式風格與嶺南建筑元素相混雜的“南洋風格”,各獨立建筑以一樓的過道相連相通,形成獨具特色的“騎樓”建筑。騎樓在多雨日曬的南方極具歷史文化欣賞價值與經濟實用價值,一條街的建筑由過道連成一體,游人顧客絲毫不受風雨日曬的影響。由于歷史原因,孫文西路歷史文化建筑年久失修,建筑破敗,南洋騎樓失去了原有的繁華氣象,在現代城市發展中逐漸落伍。為了保護這一歷史建筑群并重塑孫文西路的輝煌景象,中山市政府于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孫文西路進行歷時一年多的施工改造,并將孫文西路更名為孫文西路文化旅游步行街,引入商鋪140多家(見圖1)。
2.2孫文西路步行街業態與歷史文化建筑現狀
時過境遷,如今的孫文西路步行街及周邊建筑作為歷史文化建筑遺產在快速發展的城市環境下顯得尤為滄桑,保護與利用效率處于粗淺或被動的層面,過度的商業化保護與運作,使本應傳承中山地域文化與歷史精神文化的街區充斥著人性低層次的欲望,淪為各種不入流品牌與商品的展示場,曾經的碧波環抱、煙橋畫柳、龍舟競渡、名士云集的歷史記憶蕩然無存。孫文西路步行街歷史文化建筑衰敗主要有幾種類型:有閑置性風化,大量歷史風貌建筑因道路狹窄、空間擁擠、生活不便而使住戶搬離而閑置破敗;有使用性破壞,商業使用者缺乏對歷史建筑的保護意識,不合理的使用與改造將歷史建筑的原有風貌毀壞殆盡,而造成無法挽回的破壞;還有保護性破壞,在修繕保護中不考慮古舊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用現有材料、技術理念,施以嶄新的面貌,造成歷史記憶的徹底缺失與永久傷害。如,步行街的主要建筑都在原來灰色外墻的基礎上被穿上了粉紅色、米黃色的“盛裝”,完全喪失了傳統歷史建筑的沉穩與莊重(見圖2)。
3基于保護與傳承的孫文西路步行街歷史文化建筑改造策略
現代城市發展中的趨同性,主要是缺少城市獨特的歷史文化記憶,缺少城市的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孫文西路步行街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傳承,要深入挖掘城市的歷史文化與精神內涵,準確定位建筑存在的歷史文化價值、地域情感價值、經濟與藝術價值,以當代都市再生理念打造、活化成具有大灣區城市地標意義的歷史文化保護區、地域文化與民俗體驗區、傳統文化與創意文化旅游區。
3.1梳理建筑歷史,調整經營業態
核實梳理孫文西路步行街及周邊每棟建筑的建設歷史,詳細調研建筑現今的使用與保護情況,恢復歷史文化建筑的歷史面貌,以建筑本身講好與建筑相關的中山往事。以中山人馬應彪、郭樂兄弟為首創辦的先施、永安等四大百貨公司,不僅開創了國人創辦連鎖百貨的先河,還創新經營管理模式,創造性地推動了中國商業的現代化發展。孫文西路上當年的太平洋公司、先施公司、永安公司、匯豐公司、昭信公司、福壽堂、公益紙料行等十八間商鋪見證了民族資本與現代商業的興起與歷史風云,前人留下的不僅是一座座充滿歷史記憶的騎樓建筑與一條條充滿嶺南風情的街巷,更重要的是延續至今的艱苦創業、開拓創新的地域文化精神。歷史文化街區還要充分發揮中山名人文化的資源優勢,展示歷史杰出人物孫中山、容閎、鄭觀應、唐紹儀、阮玲玉、鄭君里、馬應彪等有關的文化往事與文化遺存。重新確定步行街以歷史文化精神、地域民俗風情為特色的經營業態。全面調整當前以店鋪經營為主的低端商業運作模式,引入以體現中山地域風情與人文精神為主的實體項目,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統民俗文化與工藝傳承項目、地域文化博物館與展示館、現代創意創新項目等,將打造后的商鋪入駐到步行街歷史建筑內。
3.2分類制訂保護計劃,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并行
按歷史文物建筑、歷史風貌建筑、普通民居建筑分類制訂保護計劃,原真修繕與保護性活化利用、傳承性改造并行,增強步行街歷史文化建筑的民眾參與性與互動性。對具有重大價值的歷史文物建筑采取以原真性修繕為主的保護措施。歷史文物建筑記錄著街區的歷史,見證了街區的變遷,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精神價值,是古舊建筑保護的重點。歷史文物建筑的保護與改造要以修復為主,還原建筑輝煌時期的基本樣式,修復過程盡可能采用原始材料、原本技術、原樣處理。在修繕建筑結構的同時,也要詳盡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通過建筑、人物往事,來加強民眾與文物建筑的情感交流。保護與傳承按照“修舊如舊、重在保護”的原則,當現實難以維持歷史文物建筑的原有用途時,可采取靈活而可持續保護的方式,賦予新的空間使用功能,如博物館、展覽館、社區服務中心等,讓歷史文物建筑成為游客了解中山歷史文化精神的打卡地,成為民眾交流體驗生活的新平臺,而不是被“禁止入內”。對歷史風貌建筑采用保護性活化利用的原則進行保護與改造。步行街歷史風貌建筑結合西方建筑與嶺南地域特征,形成中西合璧、獨樹一幟的建筑形制,歷史風貌建筑構建了街區建筑整體特色。這些建筑是孫文西路步行街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對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與改造,應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建筑的整體歷史風貌主要體現在外立面的墻體與形制,保護重點集中在窗扇修復、墻體加固,也可采用傳統材料或者傳統元素進行原真性再設計。內部空間更多的是在當前時代需求下的空間“活化”,要在保護歷史建筑的同時擴展其用途,強調以空間創新的方法加以善用。對歷史風貌建筑的“活化”利用,可借鑒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的“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社會組織與民眾都可申請參與建筑活化計劃,提出歷史建筑發揮價值的保護計劃、企業財務與營運計劃,以及如何使社區受惠。從而遴選一批有特色的慈善組織、非遺項目、文藝團體、創新團隊、傳統醫館、特色品牌入駐步行街,參與歷史文化建筑的保護與活化工作,有計劃地豐富步行街的經營業態。建筑“活化”計劃的參與者們要以現代建筑的美學手段把歷史建筑升格為與當代文明相融合的場所,以平衡歷史文化建筑與市民生活所需不相融的矛盾沖突,使越來越多的市民能夠親近文化遺存,發揮當代歷史建筑最大的價值。傳承性改造步行街周邊一般性老舊民居建筑。傳統民居與區域內一般性建筑,大多數對街區歷史風貌構成影響。因此,需要在歷史文化保護區建筑與現代城市建筑之間打造緩沖區與過渡區,可通過風貌特征修復、加固或拆除重建等方法,使其建筑在風格上、高度上與街區歷史風貌相協調,擴展其居住空間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條件。部分空置建筑可置換為社區服務場所、休閑活動場所等。傳承性改造要基于原有建筑功能。如對原居住建筑進行特色民宿的改造,只是空間形式的適用功能轉變而不需做大的內部結構調整,又能體驗昔日老舊建筑的生活情調。
3.3增加公共服務設施,更新生態環境
對步行街主干道及周邊相關街巷進行整體的景觀設計改造,從道路交通、地表肌理、路牌指示、商鋪牌匾、公共座椅等城市設施,到城市雕塑、藝術小品,以及整個街區綠化生態系統、燈光亮化系統,全面提升歷史文化街區的文化品位與視覺形象。街道空間設計要以步行環境為主導,強調以人為本,并注重景觀環境的綜合配置,創造宜人的尺度與視覺環境,使人充分感受到空間的親切和適宜停留休憩的美好環境。從步行交通節點考慮,12m寬的街道可適當設置休憩遮陽座椅、人文雕塑、花草綠植、游樂設施等景觀要素,使建筑外部空間形成豐富的空間層次,為城市居民、灣區游客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空間,從而體驗飽含地域元素與時代特征的灣區生活。
4結語
孫文西路步行街歷史建筑見證了中山城市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承擔著城市歷史文化記憶以及構建當代價值的重任。在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快速建設發展的背景下,應從整體上重新定位孫文西路步行街建筑的歷史文化紀念效能與當代社會使用效能,以體現中山地域風情與人文精神為目標,調整當前經營業態;政府主導、民眾參與,分類保護與活化改造歷史文化街區建筑;更新步行街及周邊歷史文化建筑區域的當代生態環境,提升步行街的文化藝術品位與品質。讓歷史文化建筑與街區為市民提供最舒適的文化場所,為文化交流、社會交往、休閑娛樂、美食購物等活動創造多種可能。人們在步行街歷史建筑與街區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傳統文化建筑與當代設計理念的交融,接受香山文化熏陶,享受輕松愉快的環境氛圍。步行街自然將成為中山獨特的城市文化名片和對外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成為中山的城市亮點和人文地標。
參考文獻
[1]胡波.中山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任超.香港歷史建筑的華麗變身[J].北京觀察,2019(04):70-72.
[3]何為.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風貌建筑保護的“天津案例”[J].城鄉建設,2019(16):14-17.
[4]梁啟基.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微改造研究[D].廣州大學,2017.
[5]王蔚.歷史街區的圖象敘事與再現:《繪長沙·太平街》的創作與思考[J].裝飾,2018(07):118-120.
[6]鄭岳柱.潮州古城區傳統民居改造策略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7.
[7]曹凱中,薛芃.重塑社區活力的臨時性景觀:以巴塞羅那恩典節為例[J].裝飾,2019(09):97-101.
[8]余馮月.傳承與改造:以上海1933老場坊為例淺談工業建筑保護與發展的關系[J].建筑與文化,2021(06):147-148.
作者:曾賽軍 單位:中山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