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建筑設計中綠色建筑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人們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更加深刻和普遍。在日常公共建筑基本功能得到滿足的前提下,相關從業人員更加注重以綠色建筑設計為理念進行節能減排的建筑設計。國家政府也在積極倡導公共建筑要以綠色環保作為核心設計理念,以確保城市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及社會主義社會的和諧構建能夠順利穩定發展。文章從目前綠色建筑設計在中國的現狀入手進行分析,研究探討了綠色建筑設計的應用領域及設計特點和根本原則,期待為21世紀的公共建筑設計提供更多發展上的幫助。
關鍵詞:公共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設計;設計理念;應用
1綠色建筑設計的設計依據和標準
1.1和諧統一性標準
隨著社會進步及建筑行業的發展,建筑行業在不斷發展的同時也為人們帶來能源消耗及過度污染的問題,綠色建筑設計的出現就顯得尤為重要和可貴。將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環保意識融合到建筑設計及使用中,可以實現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及建筑的綠色環保節能化,最終實現建筑設計與人文自然達到協調統一的目的,人們與自然依然以溫和融洽的關系相處。在未來一個時期的建筑領域,綠色建筑會作為主流設計理念,促進人與自然的共同發展。
1.2保護標準
在建筑設計整體規劃過程的最初就應該考慮到采用保護原則,保護原則還具體體現在要促進土地利用率的最大化,認真仔細考量對生活生產等土地使用間的比例關系。應通過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及蓄熱等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耗。這些措施的實行都可以降低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浪費并避免相關的資源污染。
1.3適地標準
“適地原則”是指根據建設地點在所實行建筑項目的單體建設或者城市建設項目中,做出實事求是的合理科學分析和判斷,建設及綠色設計工作都應以評估為基礎。適地原則要根據分布在環境中的資源,對建筑物設計進行合理規劃和安排。適地原則涉及的主要內容和方面是當地建筑物之間的特點關聯及地方文化習俗和城市氣候特征。
1.4舒適性標準
由于舒適性原則與能源消耗、建筑成本及資源利用方面的關系是相互沖突的,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較難把控。這種難以把控最突出的表現是在建筑圍護管理及建筑施工過程中,舒適原則根本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體驗。只有通過人為的采用一些技術手段并加入一些建筑材料才能達到人們居住的舒適度及滿意度。
1.5經濟性標準
建筑工程行業中的建造、使用及維護環節和過程的投入成本相對較高,過程也比較復雜,但是從國內目前的建筑行業環境來看,綠色建筑物已經承載了整個城市體系的所有問題,一個城市的綠色建筑影響和制約著社會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應根據建筑物本身的特點對建筑材料加以選擇,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使用哪種科學技術進行建筑施工。一個國家在科技領域發展如何可以通過綠色建筑的科技投入含量來進行衡量。
2綠色建筑設計的設計要求及相關步驟
綠色建筑設計中意義較為重要不可忽視的兩個要求是過程論和目標論。過程論是存在于綠色建筑整個壽命周期的每個階段的,它具體指的是把時間維度概念引入綠色建筑理論中并把它當做一個持續概念看待。目標論是總結綠色建筑發展的基本原則,對它的整體框架進行預想和構建。綠色建筑設計應該進行多方面的目標設定。另外,對建筑工程行業來說,通常進行綠色建筑設計的步驟和順序主要是設計施工圖紙、評價壽命周期、設計方案及論證需求。應當結合建筑物實際需求與現實情況對具體步驟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
3綠色建筑設計的特點
3.1建筑的全壽命周期
應該對建筑物的全壽命周期進行更加具體和全面的設計,在整個綠色建筑設計過程中,對結構進行設計并按照基本章程和原則合理科學地發揮其功能,是需要認真貫徹落實的基本工作。不僅要預測出建筑物在這些基本環節中有可能產生的危害和負面影響,而且要考慮到在使用壽命期間對整個自然生態環境造成多大影響。建筑工程不只在存在期間會對環境帶來影響,它是持續向四周擴展的態勢,影響是持續不斷的,應該綜合各個環節和方面加以考慮。
3.2合理分配資源
綠色建筑的資源合理利用是在建筑的基本功能已經得到滿足的前提條件下,才會進一步考慮的資源配置問題,應該杜絕資源能源浪費。在公共建筑投入使用并且質量過關的情況下,正常功能與結構可以得到良好的發揮和實現,這個時候對資源配置進行合理調整,一方面可以減少建筑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并且為建筑行業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4綠色建筑設計的要點
4.1公共建筑外部的設計
綠色建筑在進行外部結構設計時,對建筑物所在的地理條件要有明確要求及實地勘察,土壤的成分要安全無害,并且地磁適中、地溫適宜,地下水純凈。在選用建筑材料的過程中要盡量采用天然未加工材料。對建筑中使用的油漆、石灰、石塊、竹材、樹皮及木材要加以處理和檢驗確定對人體無害才可以投入使用。綠色建筑還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資源,根據地理條件,設置太陽能采暖、熱水、發電及風力發電裝置,避免能源消耗、資源浪費,并有效避免產生污染。
4.2公共建筑內部的設計
(1)光線及聲音是公共建筑中的兩個重要環境系統。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國情,應該把綠色建筑發展道路定位為中國式、適用技術式的建筑設計,才可以確保它的健康持久發展。避免綠色建筑智能化的試錯頻率,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化應該做到少用能源,多用信息。(2)能源結構。工業化的發展及公共建筑施工工作過程中主要產生的污染包含電能消耗帶來的污染及不良問題,這些情況都導致自然環境被嚴重污染。在能源系統設計方面,綠色建筑最重要的責任和目的在于啟用新能源及增大固有能源的利用效率。這就要求相關設計人員提高自身建筑設計整體水平,要制定相關合理科學的改進計劃,在設計環節還要考慮到能源的有效融合及和諧共存及公共建筑的藝術觀賞價值。在實際設計工作進行中,要開發及充分利用施工地固有的生態能源。目前的可再生綠色能源主要包括水能、風能、太陽能及地熱能。(3)采光、通風的合理設計。太陽能作為一種自然資源已經被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它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不僅可以凈化公共建筑環境,還可以有效抑制菌群形成。此外,在公共建筑環境內,自然風的存在并作用于整體建筑中,促進空氣流動、凈化還可以有效節約能源,避免其他能耗的損失和浪費。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的居住舒適度提升,并減少了能源消耗。通風與采光直接與公共建筑的使用與實際功能相掛鉤,是公共建筑中非常重要的環節。綠色公共建筑設計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對通風與采光的設計,合理地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可以有效避免電能資源的巨大消耗,有助于規避電能帶來的污染問題,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已經成為廣受青睞的普遍做法。太陽光源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設計者在采光方面也會優先想到太陽能資源,居民常見的高效節能的采光方法就是通過太陽光來實現室內采光。
5綠色建筑設計的應用
5.1新型綠色能源系統的應用
在所有新型綠色能源中范圍使用最多范圍最廣的兩種能源是風能和太陽能。隨著國內建筑行業及工業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以綠色無污染、可再生為優勢特征的新型綠色能源系統逐漸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風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風能作動力和風力發電兩種形式,其中又以風力發電為主,以風能作動力,就是利用風來直接帶動各種機械裝置,如帶動水泵提水等這種風力發動機的優點:投資少、工效高、經濟耐用。太陽能已成為人類使用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不斷得到發展。太陽能的利用有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新興的可再生能源。新型綠色能源的開發將會是大勢所趨,隨著未來社會各個領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綠色能源正在逐步代替原來的高污染高耗能能源轉化系統。
5.2公共建筑的家居應用,以門窗建構為例
(1)選擇新型的門窗材料。新型門窗材料通常選用特質的玻璃材料進行加工而成,相比于傳統材料,它具有更強的隔音效果、耐腐蝕性、隔熱性,并且使用壽命更長久,現在已經被廣大居民用戶投入使用。門窗材料都是以新能源材料為基礎進行研發的,在各方面功能特點及便利條件上都有了更深層次的發展,符合當代人們居家使用,這些都是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表現。(2)應用新型的結構形式。在新型門窗普遍被認可和運用的基礎上,新型施工技術及新型門窗材料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新能源材料不再局限于傳統功能的特點,還具備了新能源特有的功能,更便于人們生活使用,這些都是公共建筑穩定性提高的證明。(3)為滿足和達到人們現代化生活的需要,綠色建筑的設計需要和當地的人文環境相吻合、相適應、相融合。對每一個城市來說,現代化公共建筑已經遍布不同區域,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底蘊,它們的文化及人文特點不再僅僅體現在傳統的摩天大樓或高科技的空中建筑,從某些文化元素的角度來看,一個城市應該具備獨特的記錄和承載這個城市文化發展歷程的象征性的建筑物,同時這樣的建筑物也是當地居民文化素養及生活節奏的顯現。可以為這些新型建筑物融入鮮明的時代化元素,但是要求這些建筑物突破冷硬和規范的條條框框限制,應該要變得更加立體鮮活。這樣既可以凸顯城市建筑的特色,也可以體現出濃厚的城市文化底蘊色彩,進而帶給城市居民充足的自豪心理及榮譽感。
6結束語
綠色建筑設計對公共建筑甚至整個建筑行業的意義都是十分重大的,綠色建筑是人們開始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并開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表現,綠色建筑作為經濟發展和自然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紐帶,很好地呈現出綠色建筑的設計原則及設計特點,通過人們的不懈努力和具體實行的相關舉措,期待推進自然環境與公共建筑物的有機融合與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匙靜,石立峰,王立群.“綠色建筑”全壽命周期分析[J].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67-69.
[2]袁俊偉.試論公共建筑設計中綠色節能設計[J].建筑工程,2017,31(23):384-385.
[3]欒元暉.如何看淺析公共建筑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J].赤峰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15(10):51-52
作者:王金賢 馬德坤 單位:山東省熱電設計院 山東碧桂園德明置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