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鄉村振興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應強化黨的領導,重視引領精神文化價值,加大資金、人才支持力度,以更好地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實現多元共治與多樣化發展的格局,推進鄉村文化繁榮發展。
0前言
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應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深度融合鄉村振興與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為鄉村建設注入新的文化內涵,實現鄉村精神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同步發展。
1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文化建設的內容與意義
1.1建設內容
首先,是鄉村文化創意。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以往傳統的產業模式無法滿足鄉村建設的基本需求,應增加更多的文化內涵,促進鄉村產業的信息化、現代化發展。文化創意可以保證鄉村文化與產業的有效融合,相關部門應培育特色化的文化產業鏈,豐富文化內容,促使文化創意向旅游方向轉型。在文化資源與鄉村資源的融合過程中,應以農業產業為載體,形成農業莊園、休閑農村、田園綜合體等創意項目,為各類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其次,是文化供給。通過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激發農民的文化認同感,滿足文化需求,促使居民積極參與文化建設,保證鄉村居民在傳承挖掘民俗文化的過程中,增強鄉土情感、使命感與責任感。由此看出,鄉村文化建設的根本目標在于實現文化供給,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服務效率,構建多元化文化活動的基礎上,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達到更高效的文化供給成果。最后是鄉村生態文化,旨在保護生態、順應生態、尊重生態。相關部門應遵循綠色發展原則,通過現代法治約束,提高鄉村居民的發展觀與生態觀,保證鄉村文化建設的實效性[1]。
1.2建設重要意義
首先,可以推進鄉村經濟的發展,激發鄉村活力。先進的鄉村文化可以為當地經濟的發展提供依據與支持。比如,可以發展“文化+旅游”“文化+產業”等模式,打造現代農業園,在鄉村文化與農業經濟的融合過程中,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經濟發展步伐。同時,鄉村文化建設還可以優化農村生活氛圍,改變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綜合素質,保證鄉村活力發展。其次,可以實現鄉風文明。鄉風建設屬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為了優化鄉村文明,應重點建設鄉村文化,培育新人,對外展示新的鄉村風貌,構建質樸民風。再次,可以重建鄉村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可以保證民族精神的獨立性與文化的安全性,只有重視鄉村文化建設工作,才可以提高農村地區文化服務水平,在傳承與創新中延長中國文化的生命力,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重塑文化自信。最后,可以提高鄉村的幸福感。人的物質需求滿足后便會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
2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2.1缺失鄉村公共文化服務
作為鄉村文化供給的重要內容,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可以助力于鄉村振興工作,但當前大多農村地區卻存在缺失文化服務的現象,沒有充分發揮文化部門職能。雖然,我國較為重視文化建設工作,但在實際落實中,卻弱化了文化部門的功能,且基層組織更為關注社會經濟發展,忽視了文化建設,無法滿足居民的精神需求。在公共服務方面,部分農村地區并未建設圖書館、健身廣場、活動中心等場所,即便設立,其設施也較為陳舊,缺乏完善的管理機制,以致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無法滿足居民需求,難以使村民提高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2]。
2.2文化發展缺乏活力
鄉村文化發展活力可以保證鄉村文化創意與生態文化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為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打下基礎。但當前鄉村文化建設卻缺乏發展活力,尤其經濟落后地區人口流失嚴重,農村人口結構與勞動力結構出現失衡問題。同時,在城鄉二元制的發展背景下,鄉村資源明顯不足,直接影響著鄉村文化的建設質量。除此之外,鄉村人才的流失,也影響了兩委班子的建設工作,導致老齡化、觀念陳舊等問題,無法為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保障。
2.3文化產業發展滯后
雖然我國鄉村文化產業得到了持續發展,但文化創意集約化程度依然較低,文化產品單一,缺乏創新力。同時,鄉村文化資源的利用率也較低,無法充分挖掘與利用傳統禮俗、農副產品與鄉村建筑。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種,一是鄉村文化發展觀念落后,缺乏創新力與發展活力;二是無法凸顯鄉村文化特色,增大了文化產業的升級難度。除此之外,農村生產力與附加值較低,無法吸引外來的社會資本,資金流動速率較慢,產業運營依然采用自給自足的模式,無法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2.4工作人員素質較低
當前,部分村民的文化水平較低,無法更好地理解文化建設工作,遇到矛盾時一味反抗與排斥。同時,部分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也有待提升,專業水平較差,以致工作滯后,效率較低,影響了鄉村文化建設速度。
3鄉村振興戰略下鄉村文化建設路徑
3.1強化鄉村意識形態新導向
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應構建新的社會意識形態,引領農民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首先,應在農村區域宣傳推廣社會主義理念。對廣大村民開展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教育工作,不可只注重激勵口號,應將每項措施嚴格落到實處,激發村民的文化積極性與主動性。其次,應在農村文化建設工作中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各類組織與群體屬于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包括基層政府機構、村委會、農村學校、農村媒體等。最后,應在公共文化建設中融入農民的公共意識。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力量為村民,因此,應強化培養村民的公共意識,使其成為考核村干部的主要群體,并主動參與鄉村文化政策的訂立與踐行工作,完善主體與公共意識,發揮監督作用。
3.2創建多元化的文化主體格局
首先,應出臺更多激勵措施,吸引農民工返鄉,為文化建設工作提供更多參與主體。通過農民工返鄉,可以助力農村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同時,村集體應遵照農民工自身想法,為其打造有利的創業環境,并建立、弘揚典型人物與優秀事跡,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其次,應充分發揮鄉賢作用,主要指的是才學、品德均受人愛戴的專業人才,使其成為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領人物,帶動全村農民參與文化建設工作。這樣可以更好地喚醒廣大村民,增強對鄉村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吸引外來務工人員積極參與文化建設工作。最后,應吸引社會組織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助力科技下鄉、關懷農村婦、關愛留守老人兒童等工作,且通過公益活動在全村范圍內傳遞正能量,包括友愛、團結、互助、奉獻等,真正為農民謀福利,通過創新農村服務,并行發展精神與物質文明[3]。
3.3傳承創新鄉村文化
應傳承鄉村文化,豐富誠實守信、孝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增加紅色文化、革命文化等思想觀念,踐行知行觀、和合觀。有效挖掘鄉村遺址、遺物、文獻資料等文化資源,通過整合優化,發展鄉村旅游,在傳遞新時代鄉村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增強文化的凝聚力。政府機構應給予充足的資金支持,鼓勵傳承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秧歌、剪紙等,使其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關鍵動力。應健全保障機制,根據留守人口的文化需求,完善文化建設供給制度,為留守老人提供娛樂設施,為留守兒童提供家庭教育文化服務。且加大留守婦女的教育力度,使其承擔起照顧老人與子女的責任,滿足尊老愛幼的文化需求。應注重創新鄉村文化,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反映鄉村農民的新生活與新精神。當地基層組織應制定科學的人才培養計劃,創作更多文化作品。且還應在保留地方特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創新鄉村文化內容,通過宣傳各種感人事跡,形成良好村風。除此之外,還應培育新時代的優秀家風,規范家庭成員言行的基礎上,增進鄰里和諧。期間應開展優秀家風、家教的評選活動,激發村民參與積極性,共同建設良好的鄉風氛圍。鄉村干部也應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聯系群眾、團結群眾,重視廉政文化建設工作,嚴格律己,為鄉村文化建設工作作出貢獻。
3.4強化鄉村文化設施建設
首先,政府部門應投入專項資金,保證公共基礎設施的高水平建設。除了國家撥款,當地也應出臺專門的配套措施,吸引社會投資,為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工作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其次,應發揮政府職能作用,提高保障標準。設定與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同步的發展目標,成立專門的鄉村文化建設領導機構,專門負責基礎設施的建設工作。在設施建成使用后,還應重視管理工作,成立專門的管理團隊,排除安全隱患,保證設施損壞后由專人及時維修。最后,應根據鄉民需求建設文化設施。各地村委會應真正了解鄉村的實際需求,統籌建設健身廣場、棋牌室等娛樂場所。且還應組建文化社團,開展豐富的文化活動,使每位村民均可以展現自身才能。期間還可以挖掘優秀的文化人才與文藝團體,為百姓提供生動的文化展示形式,激發鄉村的自覺與創造意識。
3.5多產業結合打造文化品牌
在鄉村文化建設期間,應注重打造優勢品牌,形成文創產業,擴大知名度與影響力。在品牌創建期間應做好頂層設計工作,全面整理優秀的鄉土文化資源,選取重點區域建設試點,并在取得成果后推廣至更多區域。民間具備豐富的文化資源,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建設期間應明確形象定位,挖掘典型文化形態,發揮產業的聯動效應,形成新的文化業態。除此之外,還應構建文化品牌營銷模式,實現聯合發展,為消費者留下良好印象。首先,應建設生態博物館,加快美麗鄉村的建設進程,探索新的生態文化發展模式。生態博物館屬于文化機構,具備保護、研究、陳列文化資源的特征,具備文化遺產的整體性。生態博物館沒有界限范圍,可以保護文化、文物的原始狀態,滿足人們對文化的本性追求。同時,生態博物館尤其適合古村落、古鎮的文化開發工作,在傳承傳統習俗、觀念等方面具備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開展鄉民、鄉音、鄉味等文化活動,通過展現節慶文化,打造富有鄉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帶動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廣大村民是鄉村振興的發展主力,也是鄉村文化的主要載體,各地區應定期開展鄉民故事會、刻畫鄉村人物等活動,吸引更多人群關注農村。在采集鄉音時,可以建立專門的錄音室,邀請說家鄉方言的人們參與錄制,建立方言資源庫,記錄保存流失的方言文化,引導村民自覺成為文化品牌的創造者。再次,應打造研學旅行文化。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多農村開始出現空心化問題,以致鄉村青少年缺失本土文化內涵,為了保持傳統村落的生命力,應重點發展鄉村旅游,有機聯系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當前社會較為流行研學旅行活動,主要利用鄉村生態環境、農業生產、動植物、鄉村民俗等文化為青少年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研究傳統文化。且在此期間,學生也可以體驗鄉村生活方式,感受鄉村風情,吸引社會人士關注鄉村,助力鄉村振興。由此,各地區應有效結合創意農業與傳統農業耕作,發展水果采摘、傳統種植、生態景觀、特色養殖等項目,并設立農業科普基地,利用現有資源,為青少年提供游覽與學習的休閑農業場所,感受農業生產的樂趣。最后,應依靠田園自然風光開發鄉村旅游產業,吸引游客感受當地文化內涵,并以此開發新的文化業態,將以往賓館酒店、景區景點等小型旅游轉向資源全域配置的大型旅游項目,實現旅游資源的集約式開發。以鄉村為旅游場地、以田園為旅游基地、以庭院為旅游渠道,結合農產品加工、餐飲住宿、商貿交通等行業,構建多元化的農村經濟。
3.6強化文化考核評價力度
為了全面調查鄉村文化的發展現狀,評價鄉村文化的建設效果,預測鄉村文化變化方向,相關文化部門應構建詳細、清晰的評估機制,以村民為導向構建現代化的評估平臺,為農民與政府機構搭建暢通的交流渠道,使民眾可以自主反映意見,表達自身的文化訴求,監督政府文化建設的實際效果。各級黨委與政府機構應將鄉村文化建設工作納入重要政績考核范疇,定期公示文化建設開展情況,通過考評工作確定建設分數,并將其作為干部人員晉升的重要參考依據,徹底根除基層組織輕視文化建設工作的問題。除此之外,還應將鄉村文化建設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綜合考核方案,包括農村居民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比、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范圍等指標,通過第三方機構的獨立考評,滿足鄉村文化的現代化治理要求。
4結束語
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組成部分,強化鄉村文化建設力度,可以提高鄉村興建質量。據此,相關部門應結合鄉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綜合確定發展目標與方向,賦予新內涵,通過全新的建設路徑,保證鄉村文化的實效性,進而促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楊琴,高君.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困境與路徑探析[J].大連干部學刊,2021(10):52-56.
[2]江凌.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促進地方創生的理論進路與實踐省思[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1(10):46-58.
[3]張琦,楊銘宇.民族地區鄉村文化治理:邏輯起點、理論機理與實踐路徑[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0):114-121.
作者:王志輝 單位:中共清水縣委黨校(清水縣行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