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秦繡保護傳承與文化產業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人類在自身的歷史演進過程中,通過逐漸積累、沉淀的方式,形成了具有精神屬性的文化。它一方面顯示了創造這種文化的集體心理價值,另一方面展示了作為這種文化實踐者的生活方式。陜西秦繡作為一種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通過文化產業化發展途徑,獲得了較好的保護與傳承。并且,形成了“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的基本發展原則。本文以此為出發點,選取陜西秦繡保護傳承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作為題目,概述了陜西秦繡的主要特征與保護傳承中的原則及方法,剖析了陜西秦繡保護傳承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幾點有利于促進陜西秦繡產業化發展的視角下的保護傳承建議。
【關鍵詞】陜西秦繡;保護傳承;文化產業;發展
秦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的角度看,它屬于陜西地區不同種類的民間刺繡之總稱。從狹義的角度講,它是一種“基于秦繡的嚴格工藝特點而給出的界定”,主要包括了藝術風格主導下的地方繡種,是通過繡線線跡填充透孔紗羅底透孔而形成的產品。陜西秦繡主要指廣義角度的秦繡。從目前陜西秦繡的保護傳承現狀看,除了全面而深入的調查研究之外,一方面,在深度層面創建了一些保護傳承原則,用于指導秦繡的保護傳承。另一方面則在陜西文化產業發展途徑下,較好的地促進了秦繡產品的研發創新與營銷服務等,正在構建與秦繡產品生產制造相適用的產業鏈條。因此,在當前陜西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十分有必要對其展開具體探討。具體分析如下:
一、陜西秦繡的主要特征
(一)材料特征
陜西秦繡(狹義)生產制造過程中使用的材料,包括了真絲紗羅、絲線與各種繡制工具。真絲經緯紗羅一般作為秦繡的底料進行使用,它是一種采用真絲經緯線交織的網絡狀布料。除了紗羅,在施針走繡時通常會應用天然蠶絲線、金屬金絲線、銀絲線等。從秦繡織制使用的工具看,通常包括了繡花針、剪刀、繃架、綁布、卷形繡繃等。陜西秦繡織制時以純手工工藝為準,材料的運用一般以經緯紗羅中的網絡限定施針走向,使其在一定的規范與原則下進行。如此施針走繡形成的圖案往往給人以和諧之美。具體而言,底料紗羅、經緯繡跡、織物圖案,在嚴格的經緯網格之下,可以產生一種具有立體效果的瑰麗美感。目前,陜西北部黃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區部分縣區以形成了以種桑——育種——養蠶——收烘——繅絲——織綢——印染——整理——絲綢產品為基本內容的產繭絲綢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因為此陜西秦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材料基礎。
(二)針法特征
陜西秦繡手工工藝中以針法變化作為實踐的主要方式,通過種類繁多的針法可以產生不同的織制效果。根據現階段的統計僅常用秦繡針法就有200多種,其中1/4屬于基礎針法。例如,常用的直針針法中,就包括了簇針、間針、刻針、攙針、齊針、排針、回針、斷針、接針等。從針法實踐經驗看,包括了“一孔一針法”“多孔一針法”。由于施針走繡后會留下一定的繡跡,而這種繡跡又呈現了或垂直、或平行、或傾斜的方向,所以,針法的使用,往往決定了圖案的形態。現階段,在陜西秦繡保護傳承過程中的調查研究資料、影像記錄,均表明陜西秦繡針法使用中,要保障從針法到單個圖案再到多個連續圖案的理性程序,才能達到預期的秦繡設計圖案織制目標。由此可見,針法的特征集中體現在了以紗羅網眼、圖案設計結構上。另外,在單針長度、數量變化之后,針法會相應地發生變化。尤其在“花中花”“圖中圖”之類的套花、套圖刺繡中,常常會多種針法并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針法會使真絲繡線產生不同的反光,因此,在光影效果方面,針法起著實質性的決定性作用。
(三)工藝特征
陜西秦繡在工藝方面的最大特色被概括為“針法決定圖案設計,圖案設計服從針法”。因此,在工藝方面的實踐,要求設計者、刺繡者嚴格按照不同的針法,結合題材開展工藝織制。例如,陜西秦繡中的圖案包括了幾何圖形、動物植物、歷史人物、自然風景、民間生活場景等,在確定針法角度之后,需要實踐主體根據“稿樣”,選擇絲線種類、顏色,并在配色、象征意義、藝術效果方面進行斟酌與篩選,最終在“比樣”達到預期效果后,開始進行織制。工藝實踐包括了分析設計圖案——確定針法——準備材料工具——勾線描畫輪廓——施針走繡——清潔織制品。需要注意是,雖然從工藝角度講陜西秦繡具有嚴格的理性操作程序,但是,這種手工織制工藝中需要一定的經驗,才能真正達到預期織制目標。所以,在陜西秦繡中的工藝傳承過程中,十分注重“手藝人”藝術修養、技法傳承與經驗的傳導。
(四)文化特征
文化在本質上以集體心理價值與生活方式為準,在等級上通常被劃分為高級文化與低級文化。由于文化種類繁多、類型相對穩定,因此,在文化特征方面,陜西秦繡主要依靠自身的歷史演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或地方文化特征的秦繡繡種。自2013年“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實踐以來,陜西秦繡在這種特定歷史語境之下,不僅與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歐洲各國刺繡技藝進行了交流,也逐漸在全球刺繡行業開啟了發展之旅。尤其在“納刺繡”方面,秦繡是它的前身,它是秦繡發展后獲得的創新產品。兩者的共性、差異性,恰恰印證了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相影響。并且為秦繡的“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經驗。由此可見,陜西秦繡作為地方特色文化,在民族刺繡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與我國“四大名繡”斗香爭艷的同時,也在世界刺繡行業獲得了發展先機。所以,應該開發與挖掘作為文化產品的陜西秦繡發展方式,使其逐漸成為一種“文化輸出”與“文化交流”的工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作用。
二、陜西秦繡保護傳承分析
(一)原則
當前,在陜西秦繡保護傳承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些有效推進陜西秦繡發展的原則。首先,納入了實踐“中國夢”過程中創新的“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傳承”原則。根據該原則,可以使陜西秦繡在傳承理念牽引之下,對傳統秦繡做出強有力的保護,包括“修舊為舊”式的保護傳承,“數字記錄”式的保護傳承,以及“創新發展”式的保護傳承。其次,在新一輪的文化工業化改革、產業化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吸收了工業設計思想中的產業鏈思維,將陜西秦繡的保護與產業化發展結合了起來,催生了打造產業鏈條的基本模式。例如,在陜西秦繡發展過程中,通過民間秦繡藝人與陜西高等學院的資源融合,形成了產學研一體化發展,較好的推動了陜西秦繡創新人才的培育、傳承人才的保護,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了與陜西秦繡歷史發展經驗相符合的師徒制度與社會化培育機制。另一方面,陜西秦繡的產業化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有機結合,在“大體系+小體系”思路下,推動了陜西秦繡對陜西文化的產業化發展,并為其提供了相應的實踐經驗。
(二)方法
在確定上述“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大產業與小產業同步實踐”的保護傳承原則后,在實踐方法上,也逐漸以時代精神為準,結合新時期陜西文化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了傳統方法與數字化兩種切實有效的實踐方法。以傳統方法為例,側重于以人為本,透過扶持“秦繡工匠”,培育“秦繡傳承人”,較好的實踐了秦繡的保護傳承。以數字化方法為例,在前期的文字、圖片、影像記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以數據為特征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借助信息工具與數據共享平臺,逐漸創建了民間秦繡制作、專業秦繡生產為內容的秦繡產業化、品牌化發展之路,較好的達到了對陜西民間秦繡數據的實時采集、上傳、存儲、抽取、分析、創新等。
三、陜西秦繡保護傳承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關系
(一)整體與局部關系
陜西秦繡保護傳承的產業化,使陜西秦繡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形成了一種整體與局部關系。具體而言,陜西秦繡保護傳承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現實意義上的保存、修復、整理方面的保護傳承之外,還需要進一步使其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理念牽引之下,通過產業化實踐,轉變成為一種能夠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產業,進而帶動就業、推動文化事業發展。根據現階段,歐美文化、日韓文化的工業化改革與產業化發展經驗看,只有通過陜西秦繡的產業化發展,才有利于使其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民族藝術之林中的產生重大影響的瑰寶。尤其是在多元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之路是促成構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路徑。所以,從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看,陜西秦繡保護傳承的產業化,是陜西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而陜西文化產業發展,可以通過秦繡保護傳承,創建一條基于秦繡藝術的文化產業。
(二)相輔相成的關系
陜西秦繡保護傳承與陜西文化產業發展之間存在內容與手段的關系,具體而言,秦繡的保護傳承內容是秦繡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上的所有要素,而使這些要素獲得高效配置的工具是市場,市場中最有力的手段則是產業化,并通過產業化實現秦繡產業價值鏈上可營利空間的擴增。所以,在這種關系鏈條之下,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明確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前者作為內容,可以通過作為手段的后者獲得發展。反過來,陜西文業發展,透過陜西秦繡的產業化,可以形成一種獨具地方特色、顯示地域文化特征的秦繡產業,進而在秦繡產業化發展框架之下,一方面,促進陜西總體經濟建設,另一方面,輔助陜西文化逐漸在民族文化之林中脫穎而出,并搭乘“絲綢之路”的新快車,完成自身走向世界的預期目標。
四、陜西文化產業化視角下的陜西秦繡保護傳承建議
陜西秦繡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了陜西地區創作秦繡、使用秦繡主體的集體心理價值與生活方式。由于陜西秦繡題材較廣,囊括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圖騰、生殖繁衍、生命保護、永生多福等觀念,因而,在新時代它不僅與民眾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趨于一致,而且,展示了一種陜西人獨有的對于地方文化特征。而且,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基本理念看,陜西秦繡的保護傳承以及產業化發展,將進一步使陜西秦繡走出國門,參與到全球刺繡行業的競爭,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大目標,提供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建議通過陜西產業發展手段,較好的推動陜西秦繡的產業化,以期實現在保護傳承陜西秦繡的同時,實踐陜西秦繡的產業化發展。具體如下:
(一)秦繡產業化保護傳承內容方面的建議
首先,要實現陜西秦繡保護傳承基本內容之上的產業化發展,應該引入產業鏈思維。例如,在陜西地區的繭蠶業已經獲得了較好發展,在這種條件下,應該在同行業產業鏈條之下,借助行業內部交流方式,積極吸收打造產業鏈條的經驗,進而使繭蠶業、秦繡業形成一種手段層面的同質化。這樣,才有利于秦繡產品生產制造中的“產品研發——設計——采購運輸——訂單處理——多元營銷——市場銷售——售后服務”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內容完整、流程清晰的產業鏈條。進而,通過加大前端的研發、設計,與末端的營銷服務,較好的促進秦繡產業化發展。其次,目前,通過近年來陜西師范大學與民間秦繡資源之間的整合,借助展銷會、基層下鄉實踐等,較好地實現了秦繡的“一條龍”發展。因此,應該將本土市場的實踐經驗,與國際市場的秦繡產業化發展聯合起來,使國內與國際兩大市場實現資源對接,進而探索、創新與陜西秦繡產業化發展需求相適用的行業規模產業鏈、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
(二)秦繡產業化保護傳承手段方面的建議
首先,秦繡屬于手工工藝,離開手工工藝會逐漸縮減它的主要特征,使其在藝術審美方面的文化本質弱化。所以,建議在產業化路徑下保護傳承秦繡,應該側重于形式方面的創新。例如,傳統形式下的保護注重于工藝保護傳承與創新。而在“互聯網+”改革后,已經實現了初級數字形式下的保護傳承。因此,建議結合新時期數字化發展態勢,盡可能將前期改革中的初級數字形式,轉型到當前階段高級數字形式上。透過開發與挖掘秦繡構成要素、秦繡工藝指標,較好的推動對秦繡的數據化管理。其次,應該在秦繡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形成后,較好的使手工工藝借助“旅游+秦繡”的基本產業發展經驗,推動秦繡手工工藝體驗。例如,當前階段,一方面可以在秦繡博物展示、展覽方面,利用數字技術,呈現出秦繡數字模型,使民眾更好地了解、理解、鑒賞秦繡。另一方面,則能夠通過數字形式,通過虛擬模擬、3D打印、體驗活動,以及參與數字博覽會、舉辦秦繡藝術品鑒會等方式,使傳統秦繡形式與數字秦繡形式,共同完成秦繡在產業化發展路徑下的保護傳承。
五、結束語
總之,在新時期陜西文化高質量發展階段,建議引入產業鏈思維,通過建設行業規模產業鏈條、產品生產制造產業鏈條,擴增秦繡產品可營利空間。同時,應該在傳統與數字兩種保護傳承形式下,使秦繡產業發展中,實現“線上+線下”同步發展。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應該增加秦繡產品研發與設計環節的比重,逐漸通過秦繡產業化發展,使其參與到全球刺繡行業的管理體系標準制定權競爭之中,進而為陜西秦繡的國際化發展、全球化競爭提供技術支持。尤其是秦繡文化本身的發展,有利于秦繡的品牌化發展,因此應該在秦繡文化的交流手段方面進行一些創新。
參考文獻:
[1]商玉坤.陜西秦繡色彩分析研究[J].流行色,2020,11(9):88-93.
[2]孫晨,王兆梅.淺析陜西秦繡在服裝行業中的價值[J].紡織報告,2020,39(5):81-82.
[3]白興易,趙清,馮波波.秦繡針法紋樣的轉譯與設計再生研究[J].包裝工程,2021,42(2):195-201.
[4]滿越.秦繡色彩視覺元素在旅游紀念品設計中運用研究[J].流行色,2021,19(4):73-74.
[5]高強.基于秦繡工藝的秦漢舞蹈服飾圖案在毛呢服裝中的運用[J].毛紡科技,2019,47(11):77-82.
作者:滿越 單位: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