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舞文化傳承與發展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是多民族國家,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文化特征大不相同,而民族舞則是各個民族民間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為了實現民族舞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本文闡述了民族舞的起源及主要特征,深入分析了民族舞文化傳承的思路,并在此基礎上對民族舞文化的發展趨勢進行探究。
【關鍵詞】民族舞;文化傳承;發展
舞蹈是兩千年來我國文化傳承的重要形式,她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經驗積累,已經成為社會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發展至今,民族舞已經不只是一種傳統舞蹈形式,而是融合了民族情感及民族精神的重要藝術形式,其體現出的特點蘊含了一個民族的文化內涵及文化價值,彰顯了一個民族的審美能力和審美特征。民族舞利用多元化的肢體語言突顯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情感價值以及審美理念,是不同時期、不同發展階段民間藝術的縮影和匯總,具有極其明顯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一、民族舞的相關概述
(一)民族舞的起源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族舞在人們的視野中逐漸淡化,其發展也遇到較大的困難,甚至,一些少數民族的舞蹈已經瀕臨失傳。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深入挖掘民族舞的特征和內涵,充分意識到,民族舞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探究其發展需求及發展規律,對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民族舞起源于人們的日常勞動與生活,不同地方的民族舞都帶有各個地方的特色,大多數民族舞是少數民族當地人根據社會風俗、生活習慣以及日常勞作行為自編自演而成,加強對民族舞的深入探究分析,能夠幫助大眾深入了解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風俗文化以及傳統風貌。
(二)民族舞的主要特征
1.傳承性
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民族舞與當地的風俗習慣密切相關,經過千百年來的沉淀,民族舞的藝術體系和藝術結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2.群眾性
民族舞并不是獨立存在于社會中的,它來源于群眾生活,因此,傳播民族舞蹈文化需要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在特定的地區和場所下,人們會根據自身的心理需求及表演欲望,利用舞蹈的形式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這樣的舞蹈是扎根于群眾的舞蹈。由此可見,民族舞一旦脫離了群眾,就失去了其內在價值。
3.民族性
顧名思義,民族舞起源于民族,也在民族中得以發展,民族舞體現的是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性、文化、審美等內涵,在對民族舞文化進行傳承和發揚時,應當有針對性地體現民族精神和地域文化。
(三)民族舞的表現形式
發展至今,民族舞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傳統的民族舞主要表現形式包括歌、舞、樂三個模塊,后來,傳統的民族舞整合了民間藝術資源,豐富了民族文化內容,逐步融合發展為現代化的民族舞,其中又包含歌舞、鼓舞和以樂伴舞等多元化的形式。
(四)民族舞的發展現狀
我國是多民族國家,隨著現代社會區域間交流的日漸頻繁,各民族在生活形態、風俗習慣、經濟文化以及醫學等方面都彼此滲透融合,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的民族舞文化已經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進入了全新的發展空間和發展平臺。部分少數民族的民間舞由于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及價值,受到文化工作者的關注,這些文化工作者對當地的文化歷史進行了考證和挖掘,再基于現實情況采用一定的方式對考證取得的資料進行整理匯總,并為其注入全新的文化內容,使原有的舞蹈藝術表演形式和表演內容都發生一定的變化,這種做法進一步豐富了民族的藝術文化形式。
二、民族舞文化傳承的主要因素
民族舞是展示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形式之一,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所推崇的文化理念以及當時的審美意識、氣韻內涵都大不相同,不管是民族舞的形成,還是民族舞的傳承都會受到外界影響,而這些外界因素均不易被大眾發現,需要以高層文化為基礎進行探索研究。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分析民族舞的內涵:
(一)歷史發展因素
時代的發展日新月異,中華民族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朝代更迭、民族遷移等事件,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滲透,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民族舞的發展與創新,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相互滲透、相互吸收、相互促進。例如,邊塞地區和秦嶺——江淮地區的舞蹈藝術文化都是不同民族的舞蹈藝術相互融合的產物。《霓裳羽衣曲》是唐朝時期非常著名的舞蹈曲目,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多民族舞蹈文化相融合的藝術曲目,它的舞蹈動作不僅僅包含了漢族舞蹈中“小垂手”的舞姿,也結合了西域邊塞地區的旋轉動作,整體動作優美流暢、意境豪邁,深受大眾關注和喜愛。
(二)后期傳承演變
從一定意義上講,民族舞的本質是使勞動人民在生產之余放松身體,減輕壓力和負擔,因此,民族舞有代表性的動作包括狩獵、宗教祭祀以及膜拜等。同時,舞蹈也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傳統社會,大多數人都十分推崇宗教文化,通過宗教來追求他們理想中的生活,因此,民族舞在發展過程中也大量引入了宗教文化,宗教文化對民族舞的傳承有著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藏族舞蹈將藏族群眾日常生產勞作場景與宗教文化進行了有效結合,藏族舞蹈動作中的送胯和曲背都是日常勞作中的動作。
(三)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思路
在對民族舞文化進行深入探究時,應當著重分析文化傳承的基本規律,明確民族舞的傳承在具體操作時面臨的主要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理解和掌握傳承與發展民族舞文化的方法,推動民族舞文化的進一步創新。從一定意義上來看,民族傳統文化或多或少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流行進一步加深了地區間的文化沖突,商業化思潮也對傳統民族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造成的結果是,一方面部分群眾對民族舞文化存在一定的認知偏差,認為民族舞屬于某一特定民族,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古板性,甚至與封建迷信活動相似,忽略了民族舞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發揚,不了解其蘊含的價值。調查顯示,部分民族舞的傳承者信念不堅定,在傳承民族舞的過程中逐漸迷失方向,盲目追求西方商業文化,導致大量的民族舞被遺忘,甚至有一部分民族舞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失傳。為了與時俱進推動民族舞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及社會也開始鼓勵人們在傳統基礎上進行民族舞傳承的革新和優化。值得注意的是,創新式傳承必須立足于民族舞發展的實際需求,不能出現任何破壞民族舞原生態的行為,一旦破壞了民族舞的原生態,即便民族舞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也與最初的目的大相徑庭,失去了傳承的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下,民族舞的傳承發揚必須以其民族性為核心,基于民族舞發展的本質要求進行創新,例如,部分優秀藝術家雖然藝術造詣較高,但缺乏對民族舞的深入了解,也沒有深入當地進行走訪調查,只是根據自身的主觀意識及實踐經驗進行民族舞的創作,久而久之,民族舞會逐漸失去其內涵,甚至會出現藝術異化的現象。由此可見,對民族舞的創新必須尊重民族舞的歷史事實,順應其發展規律,這樣才能保護民族舞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價值。另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旅游業的進步,旅游業的發展對民族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眾所周知,近年來旅游行業的重心逐漸由城市轉變為鄉村,民族舞是鄉村極具代表性的文化組成,能夠充分凸顯出鄉土人情及民族文化,能夠高效地對外輸出當地風俗文化,因此,民族舞是我國地方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往往被地方作為重點項目進行推廣。旅游業的發展不斷提高了民族舞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推動了民族舞的傳承和發展,但從整體上看,如果民族舞長期與旅游業的發展緊密捆綁,會使得民族舞逐漸商業化,尤其是,為了迎合消費市場和旅游市場的需求,民族舞必然會在內容和形式上發生改變,而這樣的改變可能會違背民族舞的本質內涵。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少數民族的舞蹈難以被外地游客認可,此時,舞蹈工作者不得不做出改變,這種改變直接沖擊了民族舞的本質內涵,甚至有部分人將一些具有濃厚風俗特色和深厚文化內涵的舞蹈改為膚淺的藝術動作,導致民族舞失去了其民族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必須立足于現代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結合民族舞的文化內涵,積極思考進行民族舞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有效方式。
(四)民族舞文化的發展趨勢
在現代社會中,國家及政府部門為了大力推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和藝術,出臺了一系列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政策和制度。對民族舞而言,首先必須分析其內涵價值,繼承其文化特征,在此基礎上不斷總結經驗,更好地發揮其現代化價值。第一,對民族舞文化的傳承必須把保護其原生態價值作為核心要義。從上文中我們可以看到,民族舞的特征在于民族性、群眾性及區域性,本身并不會受到外界因素較大影響,始終保持著一定的自由性,而原生態就是其自由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維護民族舞的原生態內容,才能符合國家對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要求。所謂原生態,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民族舞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儀式及多元化的民俗活動。值得注意的是,民族舞起源于民族,也是民族對外宣傳的重要途徑,只有使其具備突出的文化價值,保證其原汁原味,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第二,深入挖掘民族舞的文化價值。一方面,凸顯民族舞的文化內涵,激發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使得人們樹立民族自信。民族舞反映的不僅僅是當地人的民族風俗,也能夠從政治高度上發揮移風易俗的社會效果。與此同時,民族舞本身的內在價值也不可忽視,其體現出的民族風俗、文化特色、利益習慣等內容,都是一個民族在發展演變過程中的寶貴財富,也是記錄民族歷程的重要載體,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加強對民族舞文化的探究和挖掘,才能保持其原有形態。尤其是,對于一些已經快要消失的民族舞,必須采用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緊急保護措施,這樣才能在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留存并發揚民族舞。另一方面,對民族舞文化的教育價值也應當給予足夠重視,挖掘其教育內涵,并有針對性地融入院校教育工作,根據教學需求及文化傳承的具體需要,搭建健全完善的民族舞教學機制,在課堂教學及課外實踐中,有效規范和約束學生及教師的行為,有效擴大招生規模,讓學生能夠從多個方面及層次上了解民族舞文化的優勢和特征,并在未來生活和工作中自覺主動進行民族舞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凸顯院校舞蹈文化藝術教學的功能和價值,同時,豐富院校的藝術教學內容及形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第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應當根據民族舞文化傳承及發展的實際需求,整合多方力量,共同搭建健全的發展體系。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承并不是依靠某一單一力量就能夠實現的,政府必須發揮帶頭作用,給予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積極與高校及職業院校進行交流,也要加強與旅行社和旅游企業之間的互動,不斷完善發展體系,通過這樣的方式,切實推動民族舞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創新。
三、結語
民族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近年來國家及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中的藝術工作者必須發揮主動性,投入足夠的精力資源,分析民族舞文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新時期人們的實際需求,深入探究民族舞文化傳承的基本規律及未來的發展趨勢,賦予民族舞新的時代生命。
參考文獻:
[1]楊苑磊.少數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以普洱市為例[J].藝術大觀,2019,000(016):1-3.
[2]郭璟怡.民族舞蹈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路徑[J].戲劇之家,2019,305(05):105.
[3]葛宗男.高校舞蹈教學傳承東北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的方法與路徑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6(91):265-266.
[4]賴程程,張逸.“互聯網+”背景下民族舞蹈文化教育價值及其學校傳承探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9,135(04):118-123.
[5]孫濤.淺論中國民族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9,000(011):86-87.
[6]姜洋,楊程越.中國民族民間舞的賞析與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0,(1):154-155.
[7]鄭珈.淺析中國民族舞的傳承與發展[J].當代音樂,2019,000(004):132-133.
作者:占歷妮 單位:鉛山縣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