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使命和責任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相關概念解析
1.1文化自覺
“文化自覺”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第二屆社會文化人類學高級研討班上首次提出。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清楚它的來歷、發展變化、具有的特色以及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文化自覺是人類在文化中的一種自我醒悟,自我反思和自我創造。以文化的特質來看,文化是人的基本屬性,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界限”。大學是一個以“文化”育人的高地,因而,就應該在文化傳承、文化實踐和文化創造中擁有一種主體意識和心態,要對文化的本質、規律和大學的文化職責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進而對大學文化建設有著全面、系統和長遠的統籌。
1.2大學文化建設
大學文化,是指大學群體在對大學的思想、精神和制度文化層面的傳承和創新的一種過程中形成的具有大學文化特色的精神系統;是一個思想啟蒙、人格覺醒、追求真理的精神家園,對大學師生的知識、能力、人格的升華起著滲透和引領的作用。大學文化建設是指要在學校發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師生認同并自覺遵守的、比較穩定的、有自身特色的價值觀念、理想追求、辦學思想、歷史傳統等。并通過自己特有的方式直接對大學群體的思維和行為產生作用,在其文化氛圍的陶冶中塑造人格,凝練具有自己特色的精神風貌。
1.3文化自覺與大學文化建設之關系
文化自覺是一種意識,一種觀念,更是一種責任。它具有明確的基礎性、先導性、內隱性和創新性,正確的文化意識可以使大學得到充分而全面的發展,對大學的人才培養和學校特色發展都有重要的意義。文化自覺自身的特質成為了大學文化建設的動力和源泉。某種程度上說,大學文化建設的成效是否突出,就取決于大學文化自覺的水平是否不斷提高。
2高職院校增強文化自覺的必要性
大學作為文化傳承、人才培養的高地,承擔著教書育人、環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社會的職能。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分支,有自身的鮮明特色。其使命是培養有職業技能、有教養、有文化品位、有內涵的高素質人才。
2.1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需要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除了要掌握職業崗位或崗位群所需要的應用技術與職業技能之外,還必須是一個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高職教育應將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對學生進行人文社會科學與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基本教育,這既是培養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需要,也是培養具有一定的適應未來應用技術與職業技能變化的人才的需要。目前,相對來說,在高職教育的發展過程中,并沒有找到正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知識、能力、素質孰重孰輕一直成為爭論的焦點,高職教育一度曾提出“知識本位”的目標,繼而提出“能力本位”的目標,如今又提出“人格本位”的目標。無論培養目標如何定位,加強文化傳授都是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高職教育承擔起文化傳授的使命。
2.2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需要
英國著名的教育學者阿什比曾經說過:“任何類型的大學都是遺傳與環境的產物。”文化總是承載和表達著一定的價值觀,價值的導向性寓于豐富的文化形式多樣性之中。那么一個學校價值觀就體現在其辦學的特色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是近三十年快速發展起來的,因而,在建校辦學的過程中過多的借鑒,缺少了創新和創造,在辦學思想、學校定位、課程的開設以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出現了雷同。大多高職院校盲目照搬西方職業教育的思想,或是簡單復制本科院校的文化理念,失去了自身的辦學特色,也就彰顯不出校與校之間的差異,缺乏個性。我們知道,文化自覺就是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自我創建。它能使人主動反思和創造,因而,一個學校的特色就要從社會客觀要求出發,制定學校的發展目標,確立學校的價值追求和辦學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風和學風,使其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還要提煉出有當地特色的區域文化,結合自身在學校發展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文化元素,最終凝聚成富有本校特色的大學文化。
3高職院校踐行文化自覺的基本方略
高職院校文化是以就業為目標,融入了職業特征、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人文素質,是大學文化和職業技術文化的融合,具有高等教育文化性和職業性的雙重特點。高職院校建校時間短、發展速度快,院校文化精神也正在形成和發展中。因此,高職院校文化建設要從自身特定的文化背景為出發點,不能一味地移植、照搬普通本科院校和企業文化,否則就會失去自我。踐行文化自覺,要遵循規律進行文化創新,要從制度、領導層、教師和學生層面入手,給予整體化設計和系統化建設。努力踐行高職院校的文化自覺,進而形成具有高職教育特色的文化體系。
3.1制度文化層面
制度是一種規范人行為的理論方法,具有強制性、工具性和時效性。是每個人都要遵守的在特定的范圍、時間里的行為規則。它是在一定的價值觀、思想觀的指導下制定的,也會隨著時間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斷運行、實踐、反饋、修定和完善。學校的制度文化建設最基本的任務是對學校所有教育資源的有效管理,最根本的目標就是要構建深層次的、優秀的文化心理結構。制度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的載體,影響著師生的價值觀念、思想習慣和生活方式。師生生活、學習、娛樂等方面運行如何;學校教風和學風是否嚴謹、是否具有活力;精神風貌是否活波、高昂;師生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升、人際關系是否和諧等等,都與制度文化的建設運行有關。因而,在學校的制度文化層面就要制定出學校師生如何在學習生活中踐行文化自覺,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引導,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立足于學校的發展,通過制度文化建設,把踐行文化自覺作為高職院校師生自覺的道德修養、思想規范和行為規范,既能激發師生的榮譽感和責任感,也能增進師生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促進師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踐行文化自覺,高職院校的師生思想意識得到提高,就會對學校文化制度重新審視、創新,這樣就能夠有效的促進學校和諧有序地發展。
3.2領導管理層面
每一所大學的辦學理念都是在特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下積淀而成的,并以學校的特色文化形式繼承、延續下去。因此,在高職院校特色辦學的建設過程中,作為學校的領導管理層就要積極踐行文化自覺,他們的視野與價值取向對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發揮著重要的引領作用。要從文化根源抓起,結合優良的傳統文化教育,挖掘出新的教育資源,也要注重積累無形的文化資源;明確本校的發展歷程,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把握時代特色和學校特色,把以人為本、工學結合、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等理念注入到高職教育文化建設中去。以文化自覺指導學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建設、課程設置、學生實訓等教育教學活動,將文化自覺內化為有高職院校特色的氣質修養和精神風貌。一所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水平體現了高校管理者的價值觀、理論水平、決策能力和實踐能力,這就需要領導者和管理者在文化自覺方面做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革新,用長遠目光融合和轉化職業文化、社會文化、企業文化、地域文化和傳統文化,培育成有特色的高職院校的精神文化。
3.3教師層面
高校教師作為學生成才的精神導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是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在這樣一個文化多元化的時代,高校教師必須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積極吸取東西方文化的精華。張岱年先生指出:東西文化都包含著相互對立的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有些要素有必然關系,必須并取;有些要素則無必然關系,卻可取此舍彼”,因此,作為對學生有教育影響的高校教育者要理性、全面的審視自身的文化結構,一方面要全面的了解與把握高職院校自身的歷史文化傳統,去除過時落后的內容,增添適應社會發展的新內容;在教學實踐活動中,要以內在的文化力量來提高完善自己,不斷的審視反思自己的文化觀,融合傳統文化、職業文化、企業文化和地域文化,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學校文化,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培育、思想引導、情感陶冶和人格塑造。另一方面,在面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質時,特別是不同專業的學生,要深刻分析學生的發展特點,從自身的教風、學風來踐行文化自覺,以內在的文化道德力量來渲染和熏陶學生,在不斷的反思和對話為基礎的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師生的認知和情感都能達到和諧統一,高職院校的文化才具有完整性、豐富性,并充滿活力。
3.4學生層面
高職院校的學生受教育體制的影響,知識基礎大多比較薄弱、單一,普遍存在文化底蘊不夠深厚、缺乏創造性思維的現象。市場經濟不僅需要知識豐富、技能強的勞動者,更需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內在精神世界的現代工作者。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的學習情感是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學生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都要以文化知識為底蘊。因而,高職院校的學生要在學習生活中踐行文化自覺,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明白歷史會給人以警示,文學會給人以啟迪,哲學會給人以睿智,藝術可以陶冶性情,依據自身的條件與愛好,利用自主學習拓寬知識面,培養潛在的創造力。另外,專業知識與技能是高職院校學生將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基礎,一定要切實打牢專業知識技能基礎,分辨學科專業的復雜問題和處于學科發展的前沿問題,突破專業狹窄的困擾。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學生要盡可能多維度、多視角、多方面地掌握寬博的文化知識,理解和領悟這些文化知識,還要善于應用這些知識。對優秀的文化知識深入的學習,不僅會內化為學生的品質和風貌,也會增強學生的文化自覺。
4結語
高職院校文化是其歷史積淀和現實環境構造的有機統一體,其文化品位影響著學校的人才培養及教育環境。高職院校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學校的文化建設,積極主動地思考高職教育的文化現狀與發展困境,正確認識高職院校的發展規律及自身特色,積極踐行文化自覺,逐步形成有自己品牌的院校文化,開創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作者:韓葒芳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