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園文化建設對思政教育啟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以文化自覺為研究視角,探究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設路徑。高職院校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在功能上具有文化契合性,均是爭取文化認同的過程,校園文化建設對思政教育具有推動作用,需把握其在文化的選擇、建構、踐行過程中的影響因素,促進學生個體全面健康發展,從而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文化自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思政教育
一、文化自覺的應有之義:文化自信的前提與基礎
“文化自覺”這個概念是費孝通先生在1997年首次提出的,他認為每個生活在一定文化圈子里的人都要明白自己文化的歷史與發展趨向,懂得進行文化反思,文化反省,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也有充分的認識??v觀中國近代歷史,閉關自守的大門被西方炮彈打開之后,許多仁人志士開始對中國文化進行反思和反省,如梁啟超在西方科學教育的導入上體現的文化自覺,魯迅先生在憂國憂民情懷上的文化自覺等等,都是中華文化自覺的體現。自“四個自信”提出以來,“文化自信”成為大眾關注的一個熱詞,它的提出凸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深厚根基和理想,它是主體對自身文化的肯定,是建立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之上,沒有深刻的文化自覺,就不可能有堅定的文化自信。當前,多元文化不斷涌入我國,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大學生對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但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思維容易擺動,思想容易受到誘惑,還不具備形成完整的價值觀體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樹立文化自信,在高校的文化傳播和德才教育上顯得非常重要。
二、高職院校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依靠高職學校作為載體,以高職學生為對象,通過文化活動的形式進行的文化傳播,其辦學理念和學生特點使其校園文化建設呈現出與普通高校不同的特征。較其文化建設的形式看,存在不少問題。首先,關注度不足。在2019年的全國兩會上,總理提出了要對高職院校進行擴招,涉及1418所高職院校,旨在為社會輸出更多高技能人才,滿足經濟發展需求,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高職擴招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機遇,但是如果高職院校在辦學規模上迅速擴張,一味追求生源,僅僅將院校建設重點放在硬件設施上,而忽視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無法給予文化建設必要的支持和指導,這顯然不利于高職院校的綜合健康發展。因而高職院校在看到擴招帶來的機遇的同時,也需平衡好基礎設施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二者的關系。其次,形式化嚴重。高職院校的教育雖然屬于大學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但是其與普通高校的教育存在實質性的差異。它既擔負著高等文化教育的責任,又要培養技術性人才。在二者的平衡上,高職院校呈現出重技能本位教育,輕文化素養培養的情形,將主要精力花在專業知識培養,專業技能訓練上,且對學生也灌輸相應的思維,重“能工巧匠”,輕“工匠精神”。即便高職存在一些針對性的文化素養培養活動,但也缺乏系統性,缺乏有效的指導,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流于形式,無法達到活動的初衷。第三,局限性較大。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即便有文化建設的內容,但是文化建設主要集中在文體活動方面,各類體育競技、文化娛樂活動并不少見,舉辦活動的旨意在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提升學生的歸屬感,脫離了職教辦學的理念,從功能效用看僅僅發揮其文體活動的效果?;顒觾热莺托问胶苌倌芘c學校的教學目標、職教辦學理念相結合,活動形式無法通過產教與文化的結合培養學生文化自覺意識,文化建設存在較大的局限性。
三、文化自覺下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存在的社會文化,其要點在于構建新的思維和視角,盤活校園的文化元素,構建校園文化“軟實力”,最終創造文化校園。實現這一結果最重要的就是校園文化要不斷地進行自覺,從而推動校園文化建設的發展。
(一)強化自覺意識,用正確的眼光看待高職文化建設高職院校屬于專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融合。從學生群體特點看,其存在獨特的特點,比如知識水平不扎實,自卑感強,自我評價較低。近年來高校擴招,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僅僅需要參加學業水平考試,無須參加高考就可以被高職學校錄取,入學門檻越來越低,促使這一群體更加降低對自我的評價。從教職工群體的特點看,外界對高職院校的教職工存在一定歧視,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教職工群體的積極性。因而無論是高職院校的學生或是老師,均需客觀定位自身的學習和教育地位,正確看待外界的評價,調整自身的心理評價,充分認識到文化建設的作用,重新審視自己的文化自覺意識,用正確的眼光積極的態度調整校園文化建設方案,著力加強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
(二)強化產教結合,建設辦學理念下的高職校園文化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的辦學宗旨是有差異的,前者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后者是培養學術性人才。高職院校的文化建設需堅持產教融合,堅持創新與實踐,在本院校的辦學理念指導下通過學生與專業、實踐和就業對接,關注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差異,通過系統化的文化渲染,實現校企文化共融共同,發揮文化自覺意識下培養人、教育人、塑造人的文化作用。
(三)強化有效指導,校園文化建設朝健康可持續發展文化建設是校園之魂,有了文化靈魂高職院校各項工作才能有效開展。傳承性是校園文化的特性之一,文化的傳承是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文化是與基因相似的遺傳因子,不同的是基因是物質性和信息性的復制,而文化是純信息性的復制。正是因為校園文化存在復制性的遺傳因子,我們在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上更要強化引導,讓遺傳因子不變異,讓遺傳因子健康傳遞文化基因信息,讓學生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使校園文化傳承有序,健康持續發展。
四、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的發展
立德樹人是高校教育的靈魂和使命,對學生的教育需全程貫穿思政教育。近年來,各大高校在育人教育方面破了傳統的范式,從單線程的理論灌輸轉向全方位的體系培養。在這過程中,學生是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下成長的,潛移默化受到所處環境文化的熏陶和渲染,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必要性逐漸凸顯。從高校文化建設和思政教育的功能上看,二者具有契合性,均是爭取文化認同的過程,外化為行動,內化為追求,最終形成自身正確的價值觀體系。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對思政教育的推動作用體現在其利用文化資源,利用文化感染性、持久性的特性爭取大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所倡導和傳達的目標形成認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這一過程中,文化的選擇、建構和踐行,需把握以下3點。
(一)文化的選擇:整合傳統文化教育,理性對待海外文化,認識地方特色文化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從本質上看均具有文化的同源性,在文化選擇上需謹慎對待三種文化。首先,在傳統文化教育方面,進行系統性的整合。從國家教育部門對教科書的修訂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在教材內容上的占比大幅提升,突出了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出現的以“傳統文化進校園”為主題的各種活動越來越多,禮儀教育在各大企事業單位也開始流行,這讓我們看到國人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歷史思想的沉淀,是國家精神和智慧的凝聚,是文化基因的延續。大學生必須認識和了解傳統文化,尊重和傳承民族文化,延續文化基因,正確認識自己,把握當下,面向未來,做有骨氣和底氣的中國人。其次,理性對待海外文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不同民族文化與傳統的交流和碰撞已經成為歷史的趨勢。美國著名學者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出版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促進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對話。我們應該正視海外文化優秀的方面,取其精華,但是也應予以甄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第三,需正確認識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特定區域形成的文化結合本地特色文化開發本土文化建設,開發本土教材教學課程,讓接地氣的地方文化走進校園,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對本土地方文化有正確的認識,校園文化建設和思政教育更接地氣,更富吸引力。
(二)文化的建構:關注人文素養的培養,推動思政教育發展傳統的思政教育是一種計劃性的培養活動,將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對受教育者進行灌輸,使其具有一定的認知,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體系,符合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新時代的思政教育理念更注重文化建構,在校園文化建構的過程中,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在推動思政教育發展中的作用,尤為重要,讓學生建構起一個解析系統,去拆解、分析事情背后的緣由。我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重理論輸送,重政治素養塑造,輕人文關懷,輕人文素養培養的情形,造成教化同文化脫節,不利于價值觀體系的構建。缺乏人文素養培養的思政教育,學生成為知識的接受工具,思政教育無法扎根在文化之中真正有效育人。大學校園在線上思政教育上,需占領校園文化建設的網絡陣地,如論壇、微信公眾號、微博等,引導積極向上且符合學生口味的網絡氛圍,把握校園文化在虛擬空間上的主導權和話語權。在線下氛圍營造上,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校園活動體現“思政元素”,挖掘“育人因子”,最終形成體現中國特色、地方特色、校園特色的文化氛圍。高職院校的思政教育需在堅守文化自覺的前提下,以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關注文化素養因素,激發大學生情感共鳴,形成文化認同,在認同的基礎上構建核心價值觀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文化的踐行:踐行文化自信,激發創新思維助力個體發展中國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看到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自身發展的不足,如自主創新能力上的不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沸沸揚揚的中美貿易戰尚未結束,在這過程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反思的地方。從華為“備胎轉正”到“不怕打貿易戰”讓我們國人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底氣,這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發展的今非昔比和技術創新的未雨綢繆。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第一動力?!叭藗兊膭撛炝?,往往是受思想文化觀念支持的,人們的很多行為和創造力,事實上更多是受信仰、道德、價值觀等文化層面的因素所約束和影響的?!卑l展無法獨飛,需靠文化來輔助。作為新時代下的高職院校大學生,需正視祖國所處的歷史方位,銘記時代賦予的使命擔當,通過踐行文化自信,獲取創新的靈感,利用創新思維發展自我、創造社會價值,推動國家進步與繁榮,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張楚廷.大學的文化自覺初論[J]現代大學教育,2010(3):19-23.
[2]潘懋元.潘懋元文集(卷5•序文)[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8.
[4]張勇,胡福明.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和國家競爭實力的基礎[J]紅旗文稿,2017(4):4-7.
作者:張秋彥 單位:汕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