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寢室文化建設意義及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寢室是學校文化建設重要陣地之一。優秀的寢室文化不僅是一種環境教育的熏陶,更是一種文化教育的接力。而這一問題的探索在建設理念、文化樣式方面存一些不足。這就要求高等院校的管理者不斷謀求在模式、內涵上的突破,推動大學寢室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
關鍵詞:寢室文化;建設;意義
寢室是學生生活的歸宿,是學生在大學的“家園”。從時間方面來說,寢室的時光在整個大學生活中占三分之一以上。大學生在校教育期間所接受的不僅僅有專業的教育,更有對于大學精英文化、國家觀念、社會核心價值觀等多元文化的接續和傳承。而這也決定了寢室文化將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來實現對學生的浸入式培養。
優秀的寢室文化不僅是一種環境教育的熏陶,更是一種文化教育的接力。當前,寢室文化已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模塊,開始了其在建設模式、建設內容等方面的探索,并獲得了較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一大學生獨特的生活空間內的文化建設在化育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生方面有著獨特的價值。大學生能夠以一種更為自然的狀態完成價值的碰撞和思想的共融,“臥談會”等獨特的形式以更為熱烈、積極、向上的情感達成內心深處的思想交流。這是課堂和校園文化建設所不能比擬的。而從另一個層次而言,大學生群體中的這一特殊文化有著其草根性的一面,極容易受到不同思潮的影響而讓流毒在大學生群體中傳播。這就要求大學工作者能夠深入地去引領這種文化建設,實現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心靈捍衛。同時,這一文化建設方式,對推動和實現大學教育的全過程育人有著特殊的價值。
2寢室文化建設中所面臨的問題
2.1文化供給失策
大學寢室文化建設的主體為院校的工作人員。在對文化的探索中,更注重文化供給方面的輸出,導致高等院校的寢室文化探索中以硬性的文化建設為主,來實現對文化的強加。如:在實踐中多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以視覺填充的方式充斥寢室的各個角落,忽視了文化的價值,使之成為了一種停留在“墻”上的文化[2]。
2.2管理方式滯后
在大學生寢室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其多是以一種文化管理的方式來要求學生去認識和學習文化,而忽略了作為大學生自身的文化建設的能動性要求。學生在整個的寢室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度不足,也就導致了其對寢室文化建設的關注度不夠。部分大學生甚至認為,大學寢室的文化建設只是環境美化的一種另類表現方式。
2.3網絡監管無力
隨著我國數字校園建設的不斷深入及移動網絡終端建設的成熟,大學生的互聯網行為日益的便捷和高效。相關資料顯示,大學生是手機、PC保有量最高的一個群體,同時也是最先跨入信息生活時代的一個群體。在寢室生活中網絡行為已日益的常態化,而在應對閑暇時間時,因文化自律不足導致其瀏覽惡意境外網站等不良事例時有發生,對其身心成長帶來了潛在的危害。
3寢室文化建設的實施路徑
3.1黨建引領
黨的文化與高校文化源遠流長,黨的文化是社會發展中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最前沿的文化。對于大學生而言,其作為社會精英的一份子有必要知曉黨的文化、熱愛黨的文化、追尋黨的文化。高校的寢室建設中要充分地發揮大學生黨員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以他們獨特的人格魅力和價值觀念,去引領和教育更多的學生向這一先進文化靠攏,從而集聚起磅礴的建設之力。這一目標的達成,也將是大學寢室文化中最高的價值追求的極致體現。
3.2文化共建
上“墻”的文化不可稱之為“真”文化,走進學生心頭的文化才是真文化。大學寢室文化建設應一改之前文化供給的單方面輸出的態勢,以文化共建為理念,有效地調動高等院校學子使其主動地參與到寢室文化的建設中來,大學生將完成一個文化消費者到一個文化建設者的重要轉變。角色的轉變也將極大程度上推動其在參與積極性、能動性等層面的深入轉變,從而尋找到寢室文化發展的原動力。
3.3網絡引導
互聯網日益成熟的今天,其已成為大學生學習及娛樂的一種生活樣式。對于已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認知能力及自我約束能力的群體而言,對其在寢室中的網絡行為應是“疏”而不是“堵”。在寢室文化的建設中應加大對網絡文化教育的力度,有效遏制不良網絡行為在寢室的滋生和蔓延。綜上所述,高等院校寢室文化建設是對高等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有效實踐。高等院校從黨建帶頭,網絡引領、文化共建等多重層面的總體實施,實現寢室文化建設中優勢文化硬件投入和科學文化軟件的對接,實現文化建設主體的變遷及文化建設互動上的提升,這將有力地促成高等院校寢室文化建設目標的實現,從而實現對高校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撐。
參考文獻:
[1]董燕.高等院校子校區寢室文化建設探索———以浙江師范大學蕭山校區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17.
[2]舒春香,鐘喜林.蘇區精神融入贛州市高等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23).
[3]許峻銘.新時期高等院校寢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J].林區教學,2018(3).
作者:王勇勝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