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財政公共危機管理財政保障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我國社會發展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軌與社會轉型的關鍵階段,時刻面臨著公共財政危機。提高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管理能力以及建立完善的財政保障體系是當下急需做好的工作,各級政府管理層需基于實情采取有效的措施與策略。因此本文從加強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的角度著手,淺要分析了當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機制現狀與存在的問題以及針對性策略與措施。
關鍵詞:財政保障;危機;公共;管理
引言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各類公共危機事件也層出不窮,如果不及時解決這些危機那么將會對我國社會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公共危機事件一般是難以預防的,其往往具備突發性、不確定性以及破壞性,一旦發生公共危機便會對社會造成嚴重的經濟影響。國家政府管理者必須針對公共危機采取合理應對措施,要做好財政危機相關的保障工作從而才能保障社會秩序的穩定。自經濟改革以來我國社會進入了轉型期,不但各種社會矛盾凸顯而且公共危機事件也頻繁增多,這對政府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力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與考驗。雖然目前我國財政公共危機管理的保障體系在不斷優化與改善,但是財政保障管理的制度與體系仍然存在一定問題。本文簡要從政府財政保障角度來探討我國財政危機保障中的不足以及針對性策略與措施。
一、財政公共危機管理中的財政保障現狀
1.我國應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機制概況
我國目前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與制度,面對公共危機事件不僅能夠在第一時間采取補救行動與措施并且還有完整的公共財政保障體系與制度作為有力支撐。例如2008年的汶川發生了特大地震,面對此次重大突發性公共危機我國公共危機中財政保障的重要性也就體現出來了。汶川地震造成人員傷亡以及經濟損失是巨大的,我國財政部門為了保障公共利益第一時間為地震撥款開通“綠色通道”,在最快時間內便向災區調配了5億人民幣并且還根據災情的實際追加了6000多萬元人民幣。四川省各級財政部門也在第一時間里快速為災區籌備應急資金(高達25億元人民幣),除了資金的上的援助與支持,各級財政部門還配合其他力量提供了大量的帳篷、日用食品、純凈飲用水以及防寒棉被等物資。財政部門的及時援助不僅為汶川地震災區的人民帶來了經濟援助而且還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支持。在汶川地震發生的短時間內我國各級財政部門就災區人民給予了及時的物質援助以及經濟援助,這次事件充分向我們證明了應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體系建設有多么重要。2020年突發的新型冠狀病毒更是對我國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提出了巨大考驗,長周期以及強破壞力的突發性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了重大損失。在應對此次危機中,我國各級財政部門都以最快速度向武漢地區調來了資金與物質,并且在短時間內處理繁雜的財政資金對相關部門也提出了艱難考驗。雖然目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體系與制度建設趨于完善,但是在面對頻繁的突發性公共危機時我國財政保障機制也暴露出了一定的問題。當下財政部門在財政預算中已經編制專門的用于公共危機的預備費,用于保障公共危機時期國家的安全、人民的生存權以及社會的穩定。我國在2004年也出臺了《突發事件財政應急保障預案》,對財政部門在突發公共危機事件中承擔的職責做出了更明確和具體的規定并且同時督促各級財政部門加快制定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財政預案。財政管理是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的最關鍵保障,資金調配與調度、財政審核與預算、公共危機預備費用等等都是應對公共危機的重要工作。當我們國家某個地區發生突發性公共危機時財政保障管理的重要性也就顯示出來了,如果沒有完善的財政保障體系與制度就無法高效地解決突發性公共危機。為了更好地落實公共危機財政保障機制,我國在法律、制度等方面也出臺相關配合政策。國家不僅加大了對應對危機的財政投入力度,而且還尤其重視對財政保障管理建設的監督工作,始終將公共利益與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另外為了加強公共危機應對能力,我國還大力投入公共危機預警網絡并且打通了信息網絡與財政管理部門從而實現了高度透明化、精準化的公共危機管理。高度信息化的財政保障管理不僅可以更及時地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有效解決資金造成的公共問題同時還能夠起到很好的監督作用,防止部分財政工作人員徇私舞弊貪污國家資金,保證每一筆公共援助資金都能及時到位、精準到位。根據20年度我國財政公共危機管理調查報告可以發現:地區性公共危機財政保障覆蓋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這意味著地區的公共財政危機解決效率比較高。但這并不代表我國公共危機財的政保障體系就沒有任何問題。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不僅要實現資金的精準化管理與調配,備用預算、減少浪費等工作同樣重要。當前我國用于公共危機的財政資金來源途徑越來越多,在應對公共危機的實踐過程中各級財政部門及管理人員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但是想要真正做好財政保障管理不能僅僅依靠經驗與實踐,還要不斷創新財政管理方式并打開思維才能更從容地應對各類突發性公共危機,將它們對社會公眾的影響降到最低。我國應對公共危機事件的財政資金主要有以下幾種:公共財政資金、商業保險賠付金以及社會捐助金。但是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公民也參與到了公共危機事件應對中,并成為解決公共危機的資金來源之一。想要完善應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機制,我國政府管理者還必須建立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與保障體系,要保障遇到突發性公共危機時能夠讓公共危機保障資金及時且精準的到位。信息化時代下無論是政府管理者還是財政工作人員都要積極思考問題創新工作,只有做好了最基本的體系與制度建設才能更好地應對各類公共危機,保障社會公共利益與人民利益。
2.財政公共危機管理中財政保障存在的問題
通過“汶川地震”和“新型冠狀病毒”兩次公共危機事件處理實踐可以發現公共財政保障機制的重要性,但是應對這類大型公共危機事件還是反映出我國應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機制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各級政府管理者要針對現階段財政保障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與策略。下面從三點分析現階段財政保障機制中存在的核心問題:第一、公共危機資金投入總量不足,財政投入與支出不成正比從而也就無法實現收支平衡,大大削弱了財政保障的基本能力。雖然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公共危機財政收入也大大增加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公共財政卻沒有應用到公共危機之中。我國在《預算法》中明確規定:1%~3%的財政預算需要被用作為公共危機管理的預備費,但是在實際危機資金預備費預算中各級政府都在規定范圍內按較低比例提取,例如2005年中央本級提取的預備費占總預算的1.23%,2006年則為1.05%。最近幾年我國政府越來越重視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的應急管理故而公共危機預備費的提取比例也在不斷提高,2008年為2.65%,2010年為2.49%,盡管如此,在具體的公共危機事件處理中,財政經費需求與預算差距還較大。所以當下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收入成為了一大難題,沒有充分的財政資金作為有力保障的話那么也就很難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當下公共危機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亟待解決,要形成完整的資金匯入渠道,充分調動社會各類資源為公共危機資金的籌備服務。第二、難以保障所以公共財政都能合理支出,從而造成財政公共危機管理無法得到保障。在我國經濟轉型這個關鍵時期如果高頻的發生公共危機事件,不僅會對社會秩序與穩定造成嚴重影響而且還會導致財政保障資金大幅增長,給各級政府帶來更多的財政壓力。而且目前我國財務公共危機的資金調用與調配需要經過大量的行政程序,這也就導致了應急資金在撥付過程中存在著被截留審核的情況。財政公共危機的主要目的就是:短時期、高效率、高精準度解決突發性公共事件,維持社會正常公共秩序。如果財政管理無法做到合理支出那么便失去了本質意義,相關行政部門尤其要重視這一問題并及時采取相應解決策略。在公共財政的支出管理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財政部門沒有對各項財政支出做好明確規劃與分配,例如當前很多地區財政部門僅僅做好了公共危機應急資金的管理卻疏忽了公共危機事前預防資金的投入。如何合理管理好公共財政資金的支出讓其能夠發揮作用是值得相關行政管理者深思的問題。第三、財政保障金的監督制度不完整,財政管理保障體系也亟待完善。我國處理公共危機時常常出現管理混亂,資金調用與分配散亂,行政處理被拖延以及監管力度不足等等問題。例如出現小型公共危機時地方財政往往無法及時給出幫助,資金審核速度慢、資金去向與來路不清等等都會產生影響。財政應急資金的利用率根本達不到國家統一的標準,加上目前財政保障金的監管制度還不夠完善,濫用國家資金、私自扣留資金以及貪污等等情況層出不窮。行政管理方必須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財政管理制度,要基于實際管理情況不斷改進完善制度與體系并且始終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執行管理。當前我國雖然已經逐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公共財政保障體系與制度,但是在管理過程中還沒能做到全方位、高精準度、高效率以及全透明。想要建立完善的財政保障管理制度與體系絕非短時間就能做到的,這需要各級政府管理人員的不斷實踐與努力。
二、實現公共危機中財政保障的有效策略與措施
1.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機財政保障機制與體系,協調財政部門各級工作
本文認為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機制應該從四個大方面著手:事前預警、運行管理、應急管理以及監督工作。針對公共危機預警系統建設,財政部門應該提前做好資金的預算與審核。首先要明確預警系統建設的范圍以及需要投入的資金,財政部門務必要對每一筆資金都嚴格審核并且要明確所以資金的去向。在公共危機財政運行機制建設中,行政管理者要根據公共危機事件的類型組建不同的管理系統,保障各類突發性公共危機出現時能夠第一時間援助。例如地方財政部門應該針對大型公共危機特別建立一個應急保障系統,要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對突發性公共危機做出應對措施。如今我國互聯網技術與信息化建設都非常發達,各級財政部門工作人員和管理者務必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要利用好信息技術的便利性實現財政保障。大數據、云端服務、人工智能等等核心技術的應用不僅可以讓財政管理實現數據互通、高精度掌控,而且還能大大縮短繁瑣的審核時間讓資金更快到位。公共財政的善后追蹤機制主要包括災后重建、資金補償到位以及責任追查幾個方面的內容。各個機制的相互配合和協調,才能夠讓財政保障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公共危機財政保障機制建設過程中,各級管理者要特別重視監督制度與體系的建設。監督制度與體系建設要盡量做到全面、多方位,要對資金管理有嚴格的要求并且獎懲機制必須嚴格執行。可以結合國家法律法規強化監督制度的作用從而更好地起到約束規范作用,在財政資金管理中可以采取多級分配的方式通過層層遞進實現精細化管控。公共財政保障管理想要真正做到高效就必須從基層工作抓起,要從制度與體系著手搭建好基礎管理框架,如果連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都沒有那么也就不可能實現高效與精準化的管理。
2.在公共危機財政保障管理過程中加強對資金的管控
一般來說公共危機財政資金不會被使用,龐大的資金也就讓許多不法分子產生了歹念。根據20年度的統計調查可以發現:我國地方財政部門貪污人數多達上千人,合計貪污資金超億元。從這數據我們便可以直觀的感受到財政資金的管控工作遠遠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盡管我國已經建立了相關財政監管體系也推出了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在危機財政保障管理過程中政府撥付的資金被截留、挪用、貪污的新聞仍然層出不窮。如果不及時整改這種不良風氣又怎能保障高效解決突發性公共危機?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認為國家以及地方政府都應專門建立一套財政保障金監管機制,針對各項資金的調用與審核、來源與去向等都要做到精細且嚴格的管理。同時各級行政管理部門要建立監督體制配套的績效評估體系,通過嚴格的評估體系來提高財政部門人員的整體素養并督促他們的日常工作。在財政保障資金管控中要尤其重視以下內容:預備保障金籌備、調用資金審核、資金流去向、公共危機預備金。務必要規范財政保障金的預算、撥付、使用程序以及審核等流程,針對每一項流程工作都要有特定的評估機制。例如公共危機保障金的審核評估就尤其關鍵,如果不制定相關的考核體系那么很容易造成“走形式”現象。這樣不但沒有起到高效的監管作用反而還會影響公共危機保障,所以配套化的評估體系非常重要。政府層還應該加大對財政資金審計監管工作的重視程度,要保證審計工作人員依法批示資金流向與額度,對多余的撥付資金要及時回收并上報,如果發現貪污腐敗的情況必須嚴格處理并追究其責任??梢猿闪⒌谌綄m棛C構對公共財政保障資金進行復查,始終保證管理過程的透明性與公正性。政府還可以建立專門的“危機保障”制度來強化對公共危機保障金的管理。例如可以各級政府應基于不同類型的公共危機制定相應的財政保障方案,通過更精準化、更專業化的管理措施來有效應對突發性公共危機。針對大范圍、長時間的公共危機事件應由高級政府對財政保障金進行調配和統籌規劃;而對于小范圍、短時間的公共危機事件則可由當地財政部門直接提供財政保障。無論發生任何類型的公共危機事件政府部門都應該迅速做出反應,基于實際的情況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比如(公共危機的影響范圍、經濟損失、持續時長等等)。財政資金是應對公共危機最有力的保障,各級政府部門不單單要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管理制度與體系,而且要嚴格抓好資金的管控工作。最后本文對探究內容進行總結。2020年我國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經濟建設與發展有了重大突破,但與此同時各類公共危機事件也層出不窮。如果不及時解決突發性公共危機,那么社會秩序以及公共利益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目前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各級政府應該積極創新當下工作要基于實情及時調整管理策略與措施。
參考文獻:
[1]秦銳.財政公共危機管理的財政保障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2013.
[2]王迪.我國政府應對公共危機的財政保障體系研究[D].吉林財經大學,2017.
[3]劉水.公共危機財政保障機制存在問題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5(35):65-67.
[4]常永華.公共危機管理視閾下的西部地方政府執政能力與評估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李婭.基于公共財政的突發事件應急機制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09(12):22-25.
作者:廖梓岑 單位:廣州新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