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接受美學下網絡小說發展原因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互聯網走進大眾生活,文學走進互聯網平臺,隨之產生一種新的文學樣式——網絡文學,成為當代文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歐陽有權提出:“網絡文學是指網民在網上進行創作,通過互聯網發表,供網絡用戶閱讀批評的新的文學樣式。”1隨著互聯網技術前進,網絡文學飛速發展,網絡閱讀已經成為當代人的主要閱讀方式。網絡小說發展迅速,為了滿足不同讀者的喜好和要求,網絡小說越來越豐富并且逐漸走向類型化,網絡小說閱讀方便,內容天馬行空,吸引了大量網絡讀者用戶。各大互聯網閱讀平臺在頁面上對網絡小說做出類型分類,讀者可以快捷篩選,用戶數據會及時反饋到平臺運營商,讀者直接留言回饋意見,作者在創作中盡量去滿足讀者期待,讀者接受在網絡小說的創作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網絡小說發展與傳統文學發展的不同之處,所以本文從接受美學視角出發,重視讀者接受作用,探析網絡小說發展原因。
一、現實條件和理論基礎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到59.6%。我國網民規模繼續保持平穩增長,互聯網模式不斷創新,互聯網的發展和普及為網絡文學的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網絡文學讀者中年輕人占絕大部分,尤其是15歲到29歲讀者達到了68.4%,他們是新一代的年輕人,對于生活富于想象,對未來充滿了各種憧憬,網絡小說中許多情節使得他們得到滿足。傳統文學理論重視作者和作品之間的關系,如《尚書堯典》中“詩言志”,陸機《文賦》中“詩緣情”,都認為作品因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感而發。接受美學打破傳統文學理論,將文學研究的中心由作品和作者的兩者關系轉向作者、作品、讀者的三者之間的關系,強調讀者接受對文本的能動作用。接受美學提出讀者期待視野概念,具體指在文學閱讀之前以及閱讀過程中,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基于個人與社會的原因,心理上往往會有既成思維方式和觀念,讀者這種閱讀文本的心理預期,叫作閱讀經驗期待視野。簡單來說,讀者在閱讀理解作品之前,本身有了一定的生活實踐經驗,閱讀審美經驗而對作品有著獨特的期待。除此之外,接受美學還提出文本的空白召喚的觀點,將讀者接受納入文學研究,認為讀者對作品的一個余想,召喚更多內容的功能對于作品發展是很有作用的,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網絡小說更是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實現讀者的文本空白召喚。筆者認為,讀者的期待視野和文本空白召喚可以很好的解釋接受美學視角下網絡小說得以發展的原因。
二、讀者期待催促文本發展
網絡小說不同于傳統文學,它之所以能獲得大量讀者的青睞,正是它大膽地去創作讀者心中想看到的東西,與讀者的期待視野建立聯系,很大程度上,讀者的期待是網絡小說作者們創作的努力方向。隨著社會發展,科技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逐漸開放,時代主題也在變化,讀者對于文學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文學發展開始越趨多樣化,多元化,人們對于青春小說的期待視野變的更加開闊。加之一些國外文學以及影視作品傳入對讀者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讀者審美經驗的不斷積累豐富,使得讀者對青春網絡小說的期待視野漸漸的發展了變化,面對讀者的不同訴求,青春網絡小說一直在探索發展之路。網絡小說代表作《第一次親密接觸》發表之后,作者痞子蔡仍然保持每年發表一部小說,如《愛爾蘭咖啡》,《夜玫瑰》等,但卻多與《第一次親密接觸》相似,從未超越其地位。寧財神等多位網絡也緊隨其后,創作出多部網絡小說,如《無數次親密接觸》等,但是太多了作品中單一的情節已經滿足不了讀者的期待,隨著其他國家文化的傳入,讀者的期待視野也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樣情況下,網絡小說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韓流文化對我國網絡小說影響最大,20世紀初,韓版小說不斷傳入中國。2002年韓國網絡作家金浩植創作的《我的野蠻女友》在網絡文壇引起大熱。“2004年可愛淘攜帶著《那小子真帥》、《狼的誘惑》兩本書引爆了中國的出版界,2004年初到2006年初,可愛淘有7部小說作品傳入我國,受到追捧。韓版小說大量引入國內,進入國內讀者的視野,小說風格深深地影響了讀者。國內互聯網閱讀平臺紛紛開設韓流小說專版,網絡小說作者開始改變自己風格,根據讀者的需求開始模仿創作小說。2005年是韓版小說大批進入中國市場的一個高潮,同年國內青春小說明顯出現了大批模仿韓版小說的作品,2005年的明曉溪的代表作品《會有天使替我愛你》是典型代表。國外小說的傳入使得讀者審美期待發生改變,而網絡小說是一個完全依靠讀者點擊生存的市場,可以說,作品的變化正是在讀者的各種觀念形成的期待視野的變化下催生的。
三、互聯網實現文本召喚
接受美學代表人物伊瑟爾忠實于作品文本分析,指出文本具有召喚性。他認為文本具有不確定性,是留有空白的。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進行填補和想象,因此文本成為有開放性的結構,讀者進入文本,引導讀者進行再思考再創造,填補作品的空白,充實文本內容,文本和讀者兩者之間存在一種雙向互動的關系。網絡文學具有開放性,互聯網媒介使得接受美學理論成為了實踐,在網絡媒介中,作者,作品,讀者三者形成互動關系,讀者的接受的能動作用充分地體現了出來。首先,網絡文學閱讀是一種實時性閱讀模式。通過網絡,作者發表作品只要網絡上傳,所有的用戶都可以快去搜索瀏覽,省去了以往傳統文學出版發行的大量時間,文本迅速的在網絡上與讀者接觸,創作,發表和讀者閱讀三個環節快速連接。文本快速與讀者接觸,文本的空白召喚就更直接快速的作用于接受者。其次,網絡閱讀具有接受的能動性選擇,主體的高度參與性,文學欣賞的雙向交互性的特征。大多數的網絡小說都是通過網絡連載的方式,每隔一段時間更新一部分內容,也就是說文本不是一次完全的展現在讀者眼前的,作者是將未完成作品公開,讀者參與創作與作者互動。這樣的話,讀者在閱讀完已有的內容,會在平臺上留言自己的感想和期待,書迷也會自動建立論壇或群組,對小說進行討論,這些意見和信息都會反饋到作者那里。小說讀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職業,在虛擬的互聯網上,大家暢所欲言,作者可以吸收到形形色色的意見和想法,這樣的文本創作不再是閉塞的一個人,而是實現了網名集體創作,所以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催生出讀者喜歡的作品,這也使得作者,作品,讀者更是形成一種雙向對話的互動關系,形成了生產與接受的雙流程,讀者起到了極大的文本召喚作用。深厚的讀者基礎,讀者的期待視野收到影響不斷變化,對作品有了越來越多的期待和要求,使得網絡小說不斷追趕讀者步伐。互聯網媒介使讀者的召喚作用進入文本創造,形成讀者、作者和文本的三者互動,甚至實現了網民共同創作,這正是促使青春網絡小說發展的三大因素。
總體來說,網絡小說還在不斷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互聯網傳播的方式導致版權存在很大問題,許多讀者通過不正規網站獲取盜版閱讀。網絡監管力度不足,作者為了引起讀者興趣,許多小說內容上涉及黃賭毒,對青少年造成危害。更是有許多讀者沉溺與網絡小說描寫的虛擬世界,無法融入現實社會。網絡小說雖然在數量上十分龐大,但是真正高質量的經典作品卻寥寥無幾。王安憶曾經說過:“網絡寫作主演是靠點擊率而成功,這種行為是悲哀的。”這句話貼切的形容出了網絡文學的生存狀態,網絡作家并不是從自己的思想出發,而是將讀者會放在了首位,點擊閱讀量成為了一個終極目的,許多作家失去了自己的創作追求。網絡小說創作應該抓住互聯網媒介給予的大優勢,積極與讀者良好互動,同時也不能淪為點擊率的傀儡,進入青春網絡小說創作的“精耕時代”。
作者:孫瑞雪 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