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機遇依附下體育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機遇”是指“機會、有利的境遇”,“依附”是指“依賴、附著,從屬”。機遇依附是指對社會發展的有利境遇和機會的依賴和附著,是指事物依賴并附伴社會發展的有利境遇的發展行為。在當前我國全方位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由于社會發展的需要,某些政策、經濟、文化因素必然會表現為優先發展或突前發展,而發現和利用這些因素就成為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前提條件。機遇依附是客觀存在的,從表面來看,宏觀的經濟、政治、文化因素與農村體育文化并不具有直接對應的聯系。就本質而言,這些機遇因素與農村體育文化卻相互促進、相互嵌合,但往往這種必然聯系表現為隱性存在,需要人們通過主觀意志去認識、發掘。因此,挖掘機遇因素,加強與農村體育文化之間的相互聯系,健全機遇依附的路徑機制是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健康發展的客觀要求。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機遇依附是中國農村體育健康發展所依賴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因素。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獲得突前發展的機會,主要表現為國家動員政策、財政、投資、人力等重要社會資源向其目標領域的支持和傾斜,從而促使各種機遇因素與農村體育文化的互動發展。機遇依附的實現表現為發現機遇因素、建立機遇聯系和促進機遇發展等三個方面。
二、當前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主要類型
(一)對“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機遇依附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黨的十三大確立的實現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任務的核心思想,并依據國內國外形勢提出了相應的發展階段和階段目標。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三步走戰略,與此相對應的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三個戰略階段也將隨之依附(表1)。目前,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契機的農村體育研究相對滯后,起初只是初步確立了經濟收入與體育鍛煉的基礎作用,后又以“經濟發達地區”與“經濟落后地區”的農村體育比較研究為重點,但如何運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一歷史契機的研究并不多見。
(二)“教育優先發展”的機遇依附
人才問題是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也成為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從人才來源來看,教育是人才成長的搖籃和土壤,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先發展教育。20世紀80年代,國家就將教育問題確定為國家發展的重點發展戰略,黨的第十三、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強調“將教育問題放在首要位置”和“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在國家教育發展規劃指引下,國家在教育領域投入了巨額財政,2000、2004、2008年中國教育經費分別達到了2531億元、3849億元、7243億元。在此經濟政策的強力支撐下,我國的教育制度和教育規模取得了突破性、爆發式的發展,21世紀以來,又將擴大教育規模和提高教育質量并重提到重要的發展日程上來?!敖逃齼炏劝l展”是非均衡發展戰略在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實踐,教育的發展并非僅僅局限于教育本身,在教育系統內外都形成了相互促進的動力機制?!敖逃齼炏劝l展”對我國農村體育文化來講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國家體育總局作為我國農村體育的行政主體部門,也抓住“教育優先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教育對體育文化的影響和輻射作用,在2002年頒布的《農村體育暫行規定》中提出了學校體育教師和場地設施等資源為農村體育服務的指導思想,并于2006年與教育部共同相關文件,實行全國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試點。由此,農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落實,農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
(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機遇依附
黨的歷屆政府都將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問題作為首要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敖ㄔO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覆蓋了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事業等多個領域。農村體育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機遇依附是一個必然而且必須的發展過程。國家十一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的具體內容,國家政府部門也對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進行了系統的引導性規劃。21世紀的前十年,國家體育總局連續了《農村體育工作暫行規定》《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等政府文件,將農民體育健身工程作為一項重要的體育任務。自2006年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啟動以來,此舉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政策輻射。
三、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路徑優化
(一)確立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路徑系統
只有將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機遇依附路徑作為一個系統進行研究,分析各個路徑對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以及彼此間的協同關系,才能科學、合理地選擇各個路徑中的影響要素,并最大限度地減少因為消極因素帶來的效能損耗。從19世紀40年代至今,我國的現代化進程已有170余年的歷史,而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起源則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它是我國現代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具有自身發展所依賴的系統環境,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個性,將各種機遇因素機械地納入我國農村體育文化領域,容易引進“水土不服”,這些外部機遇只有在農村體育文化內部遇到“合適的環境”才能夠生存下來并發揮作用。因此,必須根據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實際情況,理性運用各種機遇因素所提供的機遇條件,構建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依附路徑。以“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優先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為三線主線,建立相互間的協同聯系,并在理論上充分挖掘各個路徑獨立的系統結構,讓各個要素的二級子因子能積極地影響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
(二)建立機遇因素與農村體育文化之間的聯系
農村體育文化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優先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各種機遇因素共同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它們的量變最終導致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質變又進一步促進了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各種機遇因素量的增長。就內部關系而言,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系,從內容、目標和任務來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應當包含我國農村體育文化,它們之間屬于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因此,依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目標與任務,制定、修正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內容、目標與任務,是建立、維持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各種內生型機遇因素之間內部關系的基礎。就外部關系而言,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演化出的GDP、小城鎮發展、“教育優先發展”之間的關系屬于外部關系,通常在形式上表現為互利關系。GDP增長、小城鎮發展和教育的優先發展也有利于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反之,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可以促進GDP的增長、小城鎮的發展和教育的發展。而且,它們之間的這種外部關系的存在和發展是有條件的互利關系,某一方的退出會導致這種關系的結束。
(三)健全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路徑機制
研究具有內部關系的各種機遇因素的歷史任務與發展目標,是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的目標任務?!秶窠洕c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推進農民體育健身工程”,足以表明農村體育文化屬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內容,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標與任務中并未進一步明確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目標。在共同的歷史任務與發展目標前提下,制定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規劃,并確立與之相對應的發展階段。以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標與任務為參照,確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目標,保持二者一致或共同的發展目標與任務。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目標與任務可簡單表述為,到2020年,農村體育體制更加健全、農村體育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與農村公共體育服務明顯改善。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規劃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以2006-2010年,即“十一五”發展規劃作為第一階段(本階段任務已經完成);以2011-2015年,即“十二五”發展規劃作為第二階段;以2016-2020年,即“十三五”發展規劃作為第三階段。建立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依附環境間彼此嵌合的互利關系。某些外部機遇因素的突前發展,直接目標可以促進、加快特定領域的發展。比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提出,且至今仍然堅持的發展戰略,其直接目標在于加快和促進我國GDP增長、提高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水平,最終目標為完成第一次現代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直接目標則是GDP增長與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發展的直接目標就是通過發展小城鎮,推進我國城市化發展水平;“教育優先發展”的直接目標應該是發展科學技術與培養人才,而最終目標是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對于農村體育文化而言,了解外部各種機遇因素的發展目標不是目的,最終目的在于與各種外部機遇因素建立互利關系,促進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換句話說,外部各種機遇因素的突破性發展能夠促進農村體育文化,而農村體育文化也有利于外部各種機遇因素發展目標的實現。比如:“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能夠推動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而農村體育文化的推進與發展也應有利于GDP增長和小城鎮發展。惟有發展農村體育的文化產業、推進農村體育的市場化改革與發展,才可以使農村體育文化具有上述作用。因此,對農村體育文化而言,若建立和維持農村體育文化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機遇因素之間的互利關系,必須使農村體育文化有利于GDP增長和小城鎮發展,而發展體育文化產業、推進農村體育市場化改革與發展是唯一出路。在“教育優先發展”階段,農村體育文化的發展目標應包含豐富學校體育的相關內容、培養高素質的專業化組織人才。我國體育管理部門與體育學者提出了以學校體育為重要內容的農村體育發展戰略,并要求學校體育場地設施向社會公眾開放,體育教師為農村體育鍛煉提供指導。
四、結語
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的機遇依附,主要是充分利用人、財、物、時間、信息等社會資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教育優先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的三條路徑;依托機遇依附主體,制定我國農村體育文化發展規劃和發展階段,密切農村體育文化與各個路徑間的互動關系,是我國農村體育文化機遇依附路徑的優化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當前在農村體育文化對學校體育互動發展方面認識不足,我國農村體育文化與學校體育之間的相互關系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趙國華 傅振磊 單位:寧波大學體育學院 紹興文理學院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