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醫融合體育產業創新發展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體醫融合是黨和政府提出的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具體實施措施之一,它不僅為體育健康產業與醫療行業的結合指明了方向,而且也將促成一個新的行業,或者說是體育健康產業中的一個新的分支。體醫融合需要實現體育運動促進健康過程的量化控制,實現醫學治療與運動鍛煉的完美結合,因此它是新事物,需要從基礎研究到管理、實施全方位的創新與構建。
關鍵詞:體醫融合;體育健康產業;公共健康;大數據平臺;創新
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項事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體育事業也真正進入了新時代全面發展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的重要特點就是把健康體育提到了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最重要的位置,把全民健身和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2016年,國務院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要通過“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等方式來提高全民身體素質[1]。“體醫融合”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國體育健康事業開始邁向精準化方向發展的道路,體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質的功能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在此概念提示下,我國全民健身的口號被進一步強調落實,提出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也就是行動與目標要高度統一,改變過去那種只強調口號和行動而忽視目標和結果的單向政策指令。對于與體育健康事業相關的企業而言,體醫融合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政策導向,它將為這些企業提供一個空前的政策保障和市場可能性。
1體育健康產業與體醫融合相關體育產業辨析
1.1我國體育健康產業的萌生與發展。體育產業的概念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在市場經濟的探索中發展起來的新概念,從根本上講,市場經濟就是只要有市場、有需求的地方就是經濟發展的方向,體育運動作為人們的一種需求也必然會引發供需間的經濟活動,由此奠定了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石。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體育作為國家公益由政府向全社會提供服務,體育生產、經營活動也由國家統一經營和管理。當國家鼓勵體育作為產業而發展的時候,體育這個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業似乎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體育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并不容易被分得很清楚。經過幾十年探索式的發展,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國家統計局于2015年對傳統的體育產業進行了統計分類,2019年又根據新時代體育產業發展的特點對之前的分類進行了修改,將體育產業范圍確定為:體育管理活動,體育競賽表演活動,體育健身休閑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中介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體育傳媒與信息服務,其他與體育相關服務(體育旅游活動、體育健康服務、體育彩票服務、體育會展服務、體育金融與資產管理服務、體育科技與知識產權服務),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制造,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銷售、貿易與出租,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等[2]。這種分類并不代表我國現階段體育產業的以上各個分支都已成熟到一個相對的產業板塊兒了,在很大程度上,這種分類是對未來體育產業發展的一種指導,而對當下的意義更多的在于統計工作的方便。從以上統計分類中可以找到體育健康的地方,一個是“體育健身休閑活動”;另一個是在“其他與體育相關服務”的二級目錄下的“體育健康服務”。這種分類方法顯示,體育健康產業作為體育產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重要性并沒有得到重視和認可。事實上,體育健康產業的概念十分寬泛,并不容易清晰地從體育產業中的某個分級目錄中明確列出,但如果從人們從事體育運動的目的來看,目的無非三大類,一是以體育運動為職業,比如:專業運動員、專業體育工作者;二是休閑娛樂,現有的大多數體育運動項目都是游戲,而游戲是伴隨人類進化、發展的本能活動;三是體育健身,通過運動鍛煉增強體質,預防疾病。與體育健身相關的體育生產、經營活動就是體育健康產業。我國自體育產業化發展以來,最明顯的新生行業就是健身俱樂部行業,它是典型的體育健康產業的發展形式。體育健身功能得到大眾的關注,一方面是由于我國競技體育水平已達到世界頂峰,人們似乎已沒有那種期盼金牌的渴望,轉而更加關注體育運動對我們自身健康的影響;另一方面,在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工作壓力的激增,使得運動缺乏導致的疾病越來越普遍。有學者認為,當今社會運動不足引發的健康問題日益凸顯,嚴重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的“井噴式”增長,給醫療衛生事業帶來沉重負擔,甚至引發了公共健康危機[3]。既然許多慢性疾病是由運動缺乏引起,那么從事運動鍛煉便能有效地防治這些慢性疾病,典型的比如:慢性代謝性疾病、慢性疲勞綜合征等。以上兩方面的原因,造就了體育健康產業巨大的潛在市場,盡管目前體育健康產業的產業鏈或者產業網絡還并不十分清晰,但其發展前景不可估量。1.2體醫融合為體育健康產業發展找到了歸宿。體育運動對健康而言是把雙刃劍,科學、適宜的運動能促進健康,不科學、不適宜的運動可能會危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只有真正能夠促進健康的體育運動才能得到大眾的追崇,因此,體育健康產業最重要的生命力就在于為大眾提供科學運動的產品,包括:體育健康教育產品;健康用品、器材;體育運動檢測設備等等。對于健康促進來講,運動是否科學、是否適宜,關鍵的技術環節在于對運動進行量化控制,而所有能夠幫助人們進行運動量化控制的產品(量化控制的原理與方法、量化控制的儀器設備)的設計、生產、銷售是體育健康產業的核心部分。實際上,運動負荷和運動過程中乃至運動前、后人體機能反應的大部分指標都可以采用醫療檢測設備進行檢測,當然,也有許多體育領域專業的設備更加具有專門性。所以,體醫融合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對運動過程的量化控制,反過來,體育健康產業向體醫融合方向發展,必定會強化運動過程量化控制的技術與理論的發展,它是體育健康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有學者認為,體醫融合是產業融合時代體育健康服務業改革的趨勢,它可以解決供給和需求的矛盾,促進體育健身服務發展的多樣化和精確性,促進體育和醫療產業的整合,而新型體醫融合的發展是實現"健康中國"夢想的重要手段[4]。從產業理論的角度衡量我國現行體育健康產業發現,我國的體育健康產業在體育產業這個大的板塊中,與其他運動休閑娛樂產業、體育培訓產業等區分度不高,產業鏈不完整,不清晰。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體育健康產業還沒有真正成型,體醫融合可以是我國體育產業成型并標定產業屬性的重要里程碑。有研究指出,體醫融合的困難正在于,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健康服務鏈條的缺環以及健康教育的缺失,加之人們受到傳統體育思想、觀念的影響較深[5]。所以未來體醫融合主導下的體育健康產業發展要與體育健康教育緊密結合,要讓人們知道體育的健康促進功能以及如何實踐運動健康的過程。可以預見,未來我國體育健康產業在體醫融合理念的引導下會有大的發展,因為它從根本上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健康中國的總體戰略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實現健康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從更廣闊的角度看,體醫融合是實現健康身體、健康環境、健康經濟、健康社會,最終實現健康中國的關鍵,是實現國家衛生工作兩個轉變“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從醫療健康干預向非醫療健康干預轉變”的技術核心[6]。
2.1加強運動促進健康的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與創新。雖然我國傳統文化中從來不缺少健身、養生的思想內容,中國人也普遍比較注重運動鍛煉,甚至道家傳統養生思想和武術、太極強身健體的理念影響了全世界,但與西方運動科學研究相比,我國現代運動促進健康的理論研究卻顯得十分薄弱,在運動鍛煉過程中的量化控制問題還缺少針對中國人體質特征的本土化研究的理論體系,運動鍛煉與慢性病康復之間的關系也還停留在經驗的水平上,因此,體醫融合背景下體育健康產業發展的創新應首當其沖地從運動促進健康的理論研究開始。理論與方法的創新才能真正促進體育健康新產品的研發與創新,進而促進體育健康產業的蓬勃發展。過去幾十年經濟快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理念,但競技體育舉國體制下國家對體育的投入方向至今沒有明顯轉向,使得體育科研機構、體育高等院校的研究方向沒有明顯的向大眾健康方向轉向。醫療健康領域的學者更沒有涉足體育健康領域的意識和興趣。未來體醫融合的實現路徑應當從體育與醫療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和話語權融合三個方面進行[7]。在體育領域做的許多科研項目,其數據采集方式和儀器設備條件都受到經費和實驗室條件的限制,然而這其中的很多檢測對于醫院來說卻是輕而易舉,體醫融合最大的收益者應該就是體育健康科研領域,體育界與醫療界專家合作,知識互補,科研設備互補,可輕易取得1+1大于2的效果。體醫融合下的體育健康產業也應當積極鼓勵和吸納民間資本投身于科技創新,這樣才能使體育健康科研更有活力和創造力,民間資本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逐利性,這使得它們的投入最能夠抓住市場需求,因此,民間資本是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最強動力源。當然,民間資本投資體育健康產業還需要強有力的政策和法制保障,也需要合理的金融政策的扶持,這些是目前我國管理層面的弱點所在。有學者指出,體醫融合是當前醫學思路與體育方法結合的產物,以協調醫療資源供給矛盾為目標、治理社會體質健康問題為核心、推進體育與醫療產業優化為根本。但當前存在相關政策法規缺失、體育與醫療部門的協作不足等制約因素[8]。反過來講就是,體醫科技人員積極合作,在良好的政策環境下獲得多方資金投入是體醫融合相關體育產業創新的充分必要條件。2.2設立體醫融合相關體育產業機構和實體。體醫融合利用現代醫學科學、運動科學和網絡技術構建經營實體或者網絡平臺,當然,最重要的是要有構建這些機構的投資人,在體醫融合機構作為新事物的現階段,投資人可能對未來盈利的前景不無擔心,因此國家應當出臺多種優惠和鼓勵政策,包括:土地使用、金融支持、政府福利與保險政策支持等等。比如:健康壽險中加入咨詢或者參加體醫融合項目的保險項目,參保人可以每年若干次去參與體醫融合的活動,而政府機關單位或者企業可以為員工購買這樣的保險福利。這種做法不僅為保險公司增加了有市場潛力的險種,而且可以以一種經營行為來有效地促進體醫融合市場和理念的推廣,可謂利國利民。體醫融合不僅僅是在社會上增加一個行業或者經營渠道,更重要的在于它是提高全社會健康水平,增加人民福祉的國家公益行為,因此在創立體醫融合機構的時候要突出它的社會價值,國家應當在此進行相應的投入,同時應當鼓勵社會慈善資金支持。這方面可以參考西方國家非盈利機構的運作方式。也就是將體醫融合機構界定為非盈利機構,投資人可以在投資、經營活動中雇傭員工,并為所有工作人員發工資,支付所有經營成本花銷之后,盈利的部分上繳國家。非盈利機構的設立突出了社會公益的有償運營,同時又避免了社會公益事業的商業化,是喚醒人們公益意識和維持社會公益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偉大的創新。體醫融合機構可以以商業機構和非盈利機構兩種方式運營,這兩者并不矛盾,它們可以滿足不同收入階層人群的需求,也可以迎合不同投資目標的投資人的需求。2.3構建體醫融合大數據平臺。現代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大大提高了統計研究的科學水準,比傳統抽樣統計研究在結果的真實性上不知增強了多少倍。體醫融合作為一個新時代的新事物,應當在初創階段就積極采用最現代的網絡與運算技術,利用大樣本統計方法快速積累數據,使體醫融合能夠在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走在前列。體醫融合概念的提出正值我國公共健康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的時期,因次我們必須在積極實施體醫融合的種種措施的同時,也要積極研究和總結經驗,發現新規律和新方法。首先,國家應當成立體醫融合專門管理機構,由該機構設立體醫融合行業管理規章,可以將各地建立的體醫融合機構聯網而建成大數據平臺,并要求體醫融合機構業務數據上傳至該平臺,對這些數據的匯總、統計、分析無疑可對體醫融合相關研究提供最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其次,大數據平臺可以根據各地區的數據特點,對不同地區的體醫融合工作反過來進行指導,使各地區的體醫融合工作能夠更加適應當地民眾的健康需求,從而提出更有針對性的體醫融合項目。歐、美國家早已在各個行業、領域普遍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行業管理和市場管理,在公共健康方面更是具有了成熟的數據管理系統。在慢性病控制方面,歐、美國家利用大數據技術很好地預防了慢性病的死亡率和青年人慢病發病率,數據平臺在公共健康管理和公共健康政策方面已是最直接的依據。我國體醫融合行業管理采用大數據技術是行業管理的一種新嘗試,同時也必將成為新時代社會事物管理的新航標。體育健康產業內部應當在體醫融合機構創建的初期就重視數據積累和構建大數據平臺的意識,將來可能會有大的商業機構或者國家管理部門對這方面的大數據進行匯總,這是,商業性的數據公司所積累的數據便可以是一筆可觀的財富。很多時候,歐、美一些大的互聯網公司的收購案,收購方主要看重的是被收購方所積累的數據,所以,在現代網絡時代,數據是財富,是資本。
3總結
體醫融合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創新,但光有創新的標題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完成多環節的創新,才能使這個新時代公共健康管理的新事物沿著最有效率的道路發展,從基礎理論、實施途徑和管理機制等多個方面體現出新時代新事物的特征,使廣大人民群眾最大限度地從中受益。
作者:鄭朝沙 符壯 單位: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