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素質拓展訓練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一項強調實踐性、團隊性和個性化的體驗式訓練,素質拓展訓練旨在增強學生體適能,培養團隊競合意識,提升學生身心素養,強化意志品質和體育精神。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引入素質拓展訓練,要不斷強化安全意識,完善全流程設計,健全保障措施。
關鍵詞:素質拓展訓練;初中;體育教學;融入途徑
一、引言
當代教育理念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最終旨歸。作為一項重視實踐性、強調團隊性和尊重個性化的訓練模式,素質拓展訓練在增強學生體適能,培養團隊競爭合作意識,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質和運動精神等領域有重要價值。針對初中體育教學在目標、內容及手段存在的問題,教師引入素質拓展訓練,既要在目標上著眼素質養成和意志提升,也要在內容上改變傳統訓練項目單一向度,注重培養團隊競合品質和挖掘學生體育智能,同時在訓練手段上強調環境多元化和個體差異化,重視知識技能培養和健全人格養成。
二、初中體育教學融入素質拓展訓練的意義
(一)推動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傳統體育教育突出結果導向,多針對教材要求、體育測評需要開展教學活動。實際上,要適應當前“健康中國”國家戰略要求,體育教學要在提升學生素質、鍛煉核心能力、培養意志品質、養成運動習慣上發揮積極作用[1]。初中體育教學中將素質拓展放在重要位置,將其作為教學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能夠有效引導學生投身運動,優化身體技能,砥礪意志品質,實現教育理念與學校制度有機融合。
(二)適應體育課程新標準的必由之路
傳統體育教學模式中,教師多采用“滿堂灌”“單向度”教學方法,不利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隗w育課程新標準,素質拓展訓練一改傳統教學標準化模板化思路,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中心位置,強調學生團隊的集體力量,著力提升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往往自覺引入多媒體教學、多元化教學思路,豐富傳統教學方法和內容,改變統一單調的傳統教學手段,符合體育教學課程改革趨勢。尤其是在初中體育課程教學中,教師通過采用多媒體教學,有效化解碎片化學習弊端,高效管理教學信息,實現了師生間良性互動,對于學生體育知識習得和技能提升有極強針對性。
(三)注重以學生為核心理念的必然選擇
傳統體育教學中,初中生對教師依賴性仍然較強,師生間有效互動略顯不足,體育教學無法有效滿足學生個體成長需求。新課程改革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親身參加體育運動,調動心理感受提升身體素質,培養學生適應能力。在教學中引入素質提升課程,有利于學生體會運動價值和自身能力提升效果,有利于培養學生個性、創造性思維,打破場地、器械束縛,更好融入體育活動中去,有利于增進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提高學生良性人際溝通能力。
三、初中體育教學融入素質拓展訓練的途徑
(一)聚焦體育教學實踐,設計全流程拓展活動
1.完善體育教學方案,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在初中體育素質拓展訓練中,教師要堅持目標導向,依托校本教材創編,制定科學合理教學方案,不斷增強素質拓展針對性。例如,針對初中籃球教學中學生綜合素質提升,教師可立足體能訓練、規則意識、戰術安排等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案。通過在課堂上安排蛙跳、變速跑、花樣跳繩等形式多樣的拓展內容,培養學生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柔韌度等核心素質。在拓展素質訓練過程中,初中體育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打破枯燥乏味教學氛圍,化解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排斥心理,教師對于素質拓展認知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初中體育教師要重視個人教學素質提高,通過參加教學培訓、外出學習、交流互動,始終立足國內,聚焦前沿,扎實鉆研素質拓展類文獻資料,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學校風格的體育教學和理論指導體系。教師可以借助線上教育培訓資源,及時進行總結和分析,明確素質拓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對策并針對性地予以解決。2.創設體育教學情境,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一是結合實際創設情境。教師要充分了解初中學生身體素質、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充分把握學生心理承受能力、知識認知能力,結合教學目標,促進素質提升。同時,教師也不能單純為情境而情境,呆板、僵化、靜止、孤立去設計教學內容,導致適得其反。例如,通過學生扔飛鏢方式來決定體育課運動項目,增加參與體育課訓練積極性。通過集體操、集中慢跑放松身心,開展熱身鍛煉。二是運用多媒體推進情境教學。借助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為直觀立體地接受教學場景,融入課堂教學,提高學習興趣,主動糾正錯誤動作,完善體育知識技能。例如,教師可以采取錄像回放,觀摩教學方法,定期錄制相關比賽視頻,引導學生通過觀看錄像分析技術動作要領,模仿技術環節,學習比賽規則,增強戰術意識。三是引入游戲教學方法。針對同一學生不同接受能力、身體素質,采取針對性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站在教師、運動員角度,自覺投身體育學習,提升體育教學水平和質量。初中體育教師在熱身階段可以嘗試采取一些喜聞樂見的體育游戲,讓學生參與到鍛煉中來,增強信心培養興趣,更為自信和果敢。在體育技能教學中,也要應用游戲教學,合理引入游戲環節。比如,在田徑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同學進行“老鷹捉小雞”“警察捉毛賊”“接力繞桿”等游戲活動。整體教學結束階段積極引入游戲教學,以放松學生身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優化拓展項目設置,培養團隊合作能力。一方面,針對學生拓展訓練中團隊意識不足問題,教師可在素質拓展中制定針對性訓練項目,提高學生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身心發展。例如,在足球訓練中,安排“同步前進”運動項目,將兩組成員并列綁住相鄰兩腳,合作運球對方球門并完成射門動作,以此拓展雙方默契程度和合作意識。另一方面,學校體育器械設置一般較為豐富,既要充分利用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器械,也要有效借助跳繩、墊子等輔助器械創編素質拓展項目。在素質拓展過程中,教師既要運用傳統體育器材安排熱身運動,也可以創新設計訓練項目。在此基礎上利用乒乓球臺、座椅、長凳等器材設置訓練項目,豐富訓練內容,激發學生戶外活動積極性。例如,在常見跳繩過程中,可以先進行兩人甩繩,引導同學跳短繩,繼而加入長繩,融入音樂元素,增強學生體適能、協調觀察能力及節奏韻律能力。
(二)聚焦運動保障措施,提升素質拓展融入水平
1.強化運動安全意識,保障素質拓展安全。一是強化安全意識。在素質拓展教學目標中,教師要融入安全意識培養內容,引導學生重視安全問題,讓學生明確安全隱患、掌握安全措施和自我保護方法,將運動安全事故發生概率降到最低。二是重視環境安全。在室內訓練時,要防止因使用體育器材而造成運動損傷等事故發生,明確給學生指出運動中安全隱患之處,讓學生重視運動安全細節。在校外活動時,教師要合理規劃訓練場地,有效避免池塘、水灘、公路等危險系數較高場地鍛煉,要求學生樹立嚴格紀律意識和規矩意識,避免危險性和刺激性訓練項目,保障學生整體訓練安全[2]。三是提高運動損傷防范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一旦發生脫臼、挫傷、拉傷問題,教師應當要求學生立即停止運動、適度休息,及時報告。對于因學生沖撞而造成損傷,積極協調解決,確保素質拓展教學過程安全、有序開展。2.強化心理素質拓展,增強心理安全水平。初中體育教學中,心理素質拓展能夠增強自尊意識,提升責任能力,培養良好性格,化解畏難情緒,培養溝通能力,不斷挑戰自己、戰勝自己,為今后學習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為此,教師可以在熱身環節中設計“同甘共苦”心理拓展活動。引導學生扮演盲人、跛腳人、啞巴、聾人等殘障人士,通過各個小組之間進行競爭,將規定物品帶到終點。通過這樣訓練,讓學生體會同理心的重要性,實現合作互助,培養團隊意識。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進行示范教學,引導學生參與人際交往,提高意志品質,實現快樂教學。在教學結束整理階段,教師可以設置“心有千千結”心理拓展素質,組織班級同學手拉手圍成大圈針對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交流予以化解。尤其要重視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選擇拓展項目,拓展訓練強度要適中,既能夠鍛煉身體,又不至于造成過大運動負荷。要避免學生產生運動損傷,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面向全體學生,對于一些性格孤僻學生,積極采取針對性措施使其融入集體。3.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優化素質拓評價標準。初中生身心發展較為迅猛,情緒靈活多變,對個人認知和他人評判有較強敏感度。為此,教師對學生拓展素質練習評價要轉變過去單純以成績作為評判指標情況,積極采取多樣化評價標準和彈性化監督機制。對于成績優異表現積極要予以表揚,對于態度端正但能力不足要給予鼓勵,對于存在畏難情緒不應當批評指正正確引導,增強學生自信心,提高參與鍛煉勇氣。初中生體育鍛煉評價中要強化大數據、互聯網等新技術應用,拓展數據采集、收集、處理、反饋的層次。要針對初中生體育素質拓展中積累數據,進行有效儲存和記憶、整理并歸檔。既要明確量化管理的整體目標、內容體系、標準指標,樹立具體的考核評價依據;也要堅持完善彈性制考量尺度,允許明細彈性調整量化標準,通過征求相關人員的意見,進行有效的討論和優化,形成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的制度體系。同時,要做好相關數據分析和解讀工作。在量化管理過程中,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考察一定時期內相關的鍛煉情況的變化,分析存在困惑的原因,并及時總結相關的解決對策,及時通過張貼公告、微信推送等方式給予相應的反饋,確保公開、公平、公正展示教學效果。在此基礎上,學校和教師要依托數據處理制定明確獎懲制度和教育引導措施,將數據的分析和反饋落到實處,對于個別同學個性化問題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
參考文獻
[1]吳杰.體育教學中引入拓展訓練的理論依據及教學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6(9):76–77.
[2]鄧強松.高校教學中體育教育與拓展訓練的結合應用[J].當代體育科技,2016,6(15):49–50.
[3]劉俊濤,宋鴿,鐘大康,等.素質拓展訓練引入深圳市龍華新區中小學體育教學的可行性研究[J].運動,2014(1):109–110.
作者:解朝愛 單位:碧波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