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水資源調配戰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缺水已經影響到天水市的社會經濟發展,城市用水不足,農業生產無水可用,進行水資源的合理調配是解決工業農業持續發展的途徑。文章對天水市水資源現狀和取用水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針對天水市工農業用水中存在的問題,即水資源相對總量不足、年內降水分布不均、缺水調蓄工程性的問題,結合天水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水資源的具體調配應對策略,以期解決天水市水資源短缺問題。
關鍵詞:水資源;缺水;調配
天水市城市供水短缺,山區農村人畜飲水困難,農業灌溉用水水源不足,水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為此,進行跨區域水資源合理調配,能夠更加充分地使用水資源,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穩定有著關鍵的作用。
1天水市水資源現狀
天水市位于甘肅省東部,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地貌以黃土高原溝壑區為主,水源貧瘠,蓄水能力差,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510.1mm,境內年降水量正常年景為449.2~570mm;最大年降水量達到818.6mm,最小年降水量只有242.7mm。天水市北部為黃河流域,境內渭河自西向動流入陜西省寶雞市;南部為長江流域,嘉陵江一級支流永寧河、西漢水的源頭分布麥積區和秦州區。按流域劃分,天水市渭河流域的面積為11695km2,占全市總面積的81.7%,渭河一級支流較多,年徑流量在1000萬m3以上的一級支流有榜沙河等10條河流。天水市的長江流域主要在西秦嶺以南區域,這里植被較好,林木茂密,該流域總面積為2622km2,占全市總面積的18.3%,年徑流量大于1000萬m3的河流有白家河、花廟河(兩河均系嘉陵江的一級支流永寧河上游段)、紅崖河、西漢水、蘇城河(西漢水支流),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5.4647億m3。全市85%的人口集中在黃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409m3。
2天水市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天水市自產水資源偏少,入境地表水雖然較多,但主要是汛期洪水,無法利用,轄區內缺少調蓄工程,可利用的水資源及其取供水能力不能滿足社會經濟對水的需求。“十三五”以來,國家對水利建設加大了投入,天水市的水利建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建設了武山縣西梁灌區、榜沙灌區、甘谷通廣灌區等十余處萬畝高效節水灌區,農業節水效果較明顯。在國家脫貧攻堅政策的支持下,農村飲用水達到了不少于20L的最低要求,基本實現全市農村飲水安全,低標準保障了農村群眾的生活用水需求。分析全國及西北各省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天水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還很低。天水市的耕地面積大多是山地,山區受基礎設施條件限制基本上沒有灌溉條件,僅有的灌區分布在渭河川道區,有條件灌水的土地不足4.6萬hm2。天水市大部分土地分布在黃土丘陵和隴山山地溝壑區,農業生產靠雨水,除了武山、甘谷、麥積渭河川區有小范圍灌區依托渭河水進行灌溉。在城市發展方面,由于缺水而導致的招商引資困難重重,轄區內沒有大中型企業入駐。在城鎮建設發展上,秦安縣、甘谷縣的縣城供水受水源水量不足,縣城部分居民缺水,這兩個縣基本上沒有耗水量較大的工業企業。在大面積的山區農村,居民生活飲用水的水平還較低,只能保障低水平的飲水標準,生活飲用水、農業灌溉問題沒有得到徹底的有效保障,“關天經濟區”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受到水量不足的限制,遲滯了天水經濟社會轉型和高水平發展的進程。因此,給水資源管理和開發利用提出了高難度的命題。天水市城區供水在引洮供水工程通水前,主要從西十里的太京地下水水源地和麥積慕灘地下水水源地取水,部分廠礦企業靠自備井取水。隨著城市發展,西部水源地越來越受到秦州新城的擠占和影響,導致取水量逐年在下降。東部水源地在城市下游,不利于水源保護,而且還影響了城市建設發展,現狀供水能力不足5萬m3/d,城市供水的矛盾突出。
3水供需主要問題
3.1自產水資源占比小,水資源匱乏
天水市渭河及嘉陵江流域多年平均徑流總量估算有15.46億m3,而渭河上游入境水幾乎占總量的48.86%,本地自產的水資源量按轄區內人口和耕地面積來計算的話,在省內、國內都是較低的水平,按河川自產徑流量7.54億m3計算,現有人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只有409m3,不到甘肅省平均水平的1/3,僅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1/5;按耕地面積來算,每畝耕地可分配到水資源量112m3,僅為甘肅省平均水平的1/3,國內各省(市、自治區)平均水平的10.8%,若再除去渭河高含沙洪水和散渡河苦咸水,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00m3。從以上對比數據可知,天水市水資源相對不足,屬于嚴重的資源性、水質型缺水地區。
3.2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勻
全市可利用的水量主要由大氣降水補給,接近80%的降水集中在6—9月,這些降水主要以暴雨形式出現,多數時間河道干枯或流水較小,汛期形成的渾濁河水隨著降水過程下瀉到下游境外。而且,最大年降水量與最小年降水量之比常常在1倍以上,近十年的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降水量要低10%以上。
3.3河流泥沙含量大,水質差
渭河上游的隴西比下游天水的水土流失要大,入境渭河水渾濁。在天水市境內,渭河從武山樺林入境到麥積區的東岔流入寶雞,流域內黃土丘陵和黃土溝壑也自西向東分布,水土流失形成常態,轄區內水土流失面積占總面積的89.6%,雨水匯入河道水質渾濁,利用困難。同時,渭河支流葫蘆河、散渡河、清溪河、牛頭河等較大河流礦化度高,水質差。境內最大的河流渭河,流域面積占全市總面積62.4%,渭北大部分區域礦化度高,均為苦咸水,總體上難以利用。
3.4地域之間差異明顯
全市年降水量和地表水表現為渭河流域少,而嘉陵江流域多的不均衡特點,天水市的城市及主要城鎮聚集在黃河流域,90%的人口也集中在此,但水資源匱乏,而地處長江流域的麥積、秦州區部分區域地廣人希,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較低。
3.5水利基礎設施薄弱
天水市所建蓄水工程除了計劃建設的曲溪水庫為中型水庫,只有4座小(2)型水庫,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缺少大中型骨干供水工程,水資源開發利用沒有一個科學的長遠規劃,相當一部分水利工程的建設存在著盲目性。以小型供水工程為主的水資源配置體系保證率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非常有限,不能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調節和重新分配,難以適應重建“關天經濟區”和“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水資源需求跨越式增長的需要。工程設計能力與實際運行能力差距過大,難以充分發揮效益,城鄉供水能力特別是工農業供水能力嚴重不足,水資源供給保證率較低。3.6河谷川道區域超采嚴重受地形地貌的影響,天水市城市供水以開采河谷地下水為主,渭河及其支流藉河、葫蘆河、牛頭河等河谷川道是人口密度集中的地方,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量的需求增長,天水市區及各縣城的水源地不同程度地出現超采,水源下降有的十分嚴重。并且一些河流還經受著無序、超量的挖沙現象,導致一些河流的水生態失去平衡,地下水涵養功能退化,城市地下水水位不斷下降。
4.12021年近期水源調配規劃
利用引洮供水一期已經建成的條件,建設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向天水市調水,緩解短期缺水問題。天水市引洮供水工程已經實現向天水市城區供水5萬m3/d,新建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在短期內解決秦安縣的城鄉用水問題以及甘谷縣、武山縣和麥積區渭北山區農村人畜飲水問題,年調水量為7500萬m3。
4.22026年中期水源調配規劃
新建跨流域調水工程,即從長江流域的白家河向渭河流域調水,建設曲溪水庫,年供水3900萬m3。白家河地處長江流域的小隴山林區,水源涵養好,流量穩定,泥沙少,適宜于建設多年調節水庫。該工程的建設可有效緩解天水市的缺水問題,為城市發展拓寬東西向空間。新建東水西調工程,即在張家川境內的馬鹿河上建設花園水庫,年供水2600萬m3。馬鹿河地處渭河一級支流通關河的上游,穿越關山林區,是天水市境內少有的水質較好的河流,水量較為充沛。該工程的建設可有效解決張家川縣、清水縣東部的缺水問題。
4.32031年遠期水源調配規劃
建設白龍江跨流域調水工程,水源調出區在甘肅省嘉陵江支流白龍江上游,向甘肅省隴東的天水、平涼、慶陽調水,白龍江在甘肅省境內長475km,流域面積為2.72萬km2,在隴南武都段的年徑流量達108.3億m3,有充足的水量可供調出,符合《甘肅省水安全保障規劃》中構建供水安全保障體系的安排。規劃白龍江調水工程每年向天水市供水6900萬m3,長遠解決天水市的供水需求。
5結語
天水的水資源不能保證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轄區內徑流量較豐富的河流未開發利用,文章探討實施水資源戰略性調配來解決缺水問題,一是實施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向天水市調水,解決近期的城市和農村用水問題;二是在“十四五”期間,實施流域內東水西調工程以及跨流域調水工程將白家河水調入渭河流域;三是跨區域跨流域調入白龍江水,長遠解決天水的缺水問題,也為城市發展解決了應急水源。但實施跨區域調水的難度較大,尤其要做好調蓄工程的選址前期勘察論證。工程建設投資較大,地方財力有限,需要得到國家和省級的扶持。
作者:白石林 單位:天水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