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自我認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以人為參照點,教育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向外的探索,即專業教育,屬于職業教育;另一部分是向內的自我探索,即自我認知,屬于素質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大學生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注重素質教育過程中對自我認知的引導,讓大學教育更加協調、健康地發展。
關鍵詞:自我認識;大學生;素質教育
每到畢業季,許多學生證明自己專業能力的各類證書摞在一起看似足以讓他們無憂,可是當他們面對選擇時卻依然迷茫。雖已成年,卻沒有獨立思考和選擇的能力,這值得我們討論和反思。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社會的一部分,面對選擇時的迷茫,面對路口時的猶豫,都是缺乏自我認知的表現。一個人對自我無知,容易失去方向,失去目的也就失去動力,被熙攘的人流裹挾隨行,自己的潛能也就失去生根發芽、枝繁葉茂的根基和沃土;迷茫、焦慮、患得患失、各類心理問題隨之而來。因此,我們的素質教育中要注意大學生對自我認知的引導和培養,這是我們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決定人的潛力是否充分發揮的首要條件。
一、“自我認知”教育的必要性
以人為參照點,在方向維度上,教育可分為兩部分的內容:一個是向外的探索,也就是專業教育和技能教育;另一個是向內的探索,就是對自我的探索,自我認知:我是誰,我要到哪里去,我喜歡什么,我的天賦在哪里,我想要過什么樣的人生等等。第一個方向的教育,是教育的途徑,即做事;第二個方向的教育,是通過教育的途徑達到教育的目的,即做人。改革開放數十年間,結合我國國情,我們的教育以第一個方向為主,社會生產力極大地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極大地豐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社會問題越來越明顯,自殺率和心理問題的發病率年年攀升,全球死亡原因排序中,自殺排第四位,而在中國,自殺已成為我國人口的第五大死因[1];在日常生活中,青年時期死于自殺的人數占首位,而處于這個區間的大學生群體,自殺更是首位的死因“[2],另外,上海市楊浦區對3000名大一學生做了調查,結果顯示,29%以上曾經有過自殺的意念[3]。社會問題是我們教育的一面鏡子,引導我們去反思我們的教育。愛因斯坦這樣理解教育: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標:學生離開學校時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人民在溫飽和生計解決之后,甚至在擁有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依然迷惑、迷茫、沒有方向感,我們的教育在強調專業教育的同時也要重視素質教育中自我認知的教育?!白晕艺J知”在我們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教育中一直都是教育的根基。老子《道德經》里面: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古代先賢圣哲們普遍關心修身務本,發展天性,改變習性;強調道德修養,重視“反情治性,盡材成德”,主張:“志于學,志于道,志于仁”;最后發展成為“止于至善”的君子或圣人。這種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一是能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生命現象及其發展規律;二是能引導受教育者正確認識如何做人以及人與人、人與其他生命的關系;三是能引導受教育者關心仁義、道德修養。《易經》出現之后,作為中國哲學思想的源頭,自然規律的反映,對古代先人產生了更大的影響。他們認為,人與天、地一樣,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所以“天地人三才”是并列的,這樣才能形成大自然,從而說明,人是自然之子,人性是自然產生的。這就是中國的祖先們所講的“同其光,和其塵”的“天人合一”理論。古人認為,人生一世,無論在宇宙間,在社會上,還是在個人思想里,找到自身所處的位置是十分關鍵的。如果一個人能為自身找到一個恰當正確的定位,并使其思想、語言和行動方向都是正確的,那就接近了“自知之明”,也就是認識自我[4]。面對當今的社會問題,要在實踐中找到兩個方向的教育協調發展的黃金比例。
二、自我認知的內涵和實質
“認識你自己”是刻在阿波羅神殿上的至理名言,哲學家蘇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過審視人自身的心靈的途徑研究自然[5]。認知自我是人自我意識的認知部分,也是一個人心理自我調控的基礎,包括自我概念、自我感受、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也沒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人”。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與眾不同的存在,人只有在自然和社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力和潛力。我們用雙眼看外在的世界,但唯獨有個死角無法觸及———自己。因此、認知自我需要的不是眼睛,而是要用心去感悟、審視自己。認知自我最大的困難是認知的主體與客體的同一性,因此對自我認識的理解要預防兩個誤區:首先要避免“自我認知”和“自我中心論”的混淆。有些人容易把“自我中心論”當成真的“自我”,而“自我中心論”的表現恰恰是一個人沒有自我認識的一種表現。另一個誤區就是:自我認識與“表象自己”的混淆。向內對自我的認知、探索與向外對自然界的認知、探索是一樣的,需要時間、需要經歷、需要經歷事件后的思考和沉淀。
三、素質教育中自我認知的作用
(一)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
曾經有記者問雕塑家米開朗基羅:你是怎樣創造出《大衛》這樣的巨作的?米開朗基羅回答:很簡單,我到采石場,看見一塊巨大的大理石,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大衛》,我只要鑿去多余的石頭,《大衛》就產生了。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塊大理石,里面蘊藏著屬于自己的“大衛”,自我認知就是要發現自己內在的“大衛”,然后去掉外界的羈絆、束縛和干擾,激發自己最大的潛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擁有成功的人生。當“成功學”流行成為社會的一股潮流,許多年輕人也把成為“成功人士”當做自己的追求。但在這股“成功學”的潮流中,許多人混淆了成功的表象與成功的人生,把“錢、房子、車子”當成了成功的本質。喜歡物質的東西、喜歡物質的豐富并沒有任何錯,但若把成功后自然而然的物質成果當成了成功的本質和自己追逐的終極目標,容易讓人迷失。成功是一種生活的狀態,是在充分深刻地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發揮自己最大的潛能和天賦。這樣的人在生活、工作中,無論對外與社會、與環境,還是對內與自己都是一個和諧的人。成功是一種持續的生活狀態,而不是成功狀態后表象的結果。只有對自己具有清醒、正確的認知,才會踏上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成功之路。
(二)讓自己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古代先賢圣哲們認為,一個人的最高道德標準,就是看他是否能正確處理好以下三種關系:一是人與自然(天)的關系,因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因此我們進行生態教育;二是人與人的關系,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都要與他人進行互動和建立聯系,因此我們進行生活教育;三是人與自己的關系,就是人的修身養性與自我認知。這三種關系緊密聯系,一個人只有與天、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處理好了,才可能是一個和諧、健康的人。要想處理好這三種關系,自我認知是首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只有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才能找到自己與人、與天、與自己之間的正確定位。2002年教育部有關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指出:一項對全國12.6萬的大學生調查顯示20.3%的學生心理有問題。張雪萍等認為:目前大學生具有心理障礙傾向的比例30-40%,其中大學生較嚴重心理障礙的占總數的10%[6]。心理問題的根源在于自己沒有一個清晰正確的自我認知,找不到正確的定位,與自己的內在存在矛盾,與周圍的環境、與他人存在不協調所致。從“別人和我”是一樣的人性之共性層面審視自我,心懷向他人學習的態度來與他人交往;也要從“別人和我”是不一樣的人性之個性層面審視自我,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心懷寬容理解的態度來進行溝通合作。只有這樣才能協調好個體與環境、與他人、與自己的關系,從而成為一個健康、和諧的人。
(三)促使個體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最大化相結合
馬克思主義原理告訴我們:人與社會是統一不可分割的,社會是由人組成的,沒有個人就無所謂社會;而人又是不能孤立的,不能脫離社會。因此,個人與社會在作為價值存在的本質特性上是密切不可分割的。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挖掘潛能實現最大的自我價值,正是一個人社會價值最大化的體現。從邏輯上講,人類總是在認知自我和洞察自我之后,才可能去認知和改造外部的世界。社會的價值,依靠于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價值創造。充分激活每一社會成員的積極性,使之勇于創造、進取,才能最大限度地創造社會價值和財富。因此,在自我認知的基礎上,發揮個體的最大潛能,實現個體自我價值的同時也就實現了人體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四、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引導
自我認知不是一蹴而就的,認知自我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思考、不斷辨析和扣問自己的過程。人生的不同階段對自我會有不同程度的認識,這是經歷和人生實踐的深度決定的。自我認知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但重要的是意識到并開啟自我認識的探索。大學生越早開始認知自我,就會越早解開心中的困惑、擺脫迷茫、找到自己在人生中、在社會中的定位。在教育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引導需要滲透在每門課程的教授之中,滲透在學生和老師的每一次接觸和交流中,對學生起到“潤物細無聲”的影響。在大學教育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應注重以下四方面的建設,從而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我認識教育:
(一)加強大學生實踐鍛煉
大學教育以理論形式居多,這是大學的本質決定的。但理論并不是我們學習的終點,理論最大的功能是用來指導實踐的。說過:實踐出真知。實踐不僅適用于我們向外部的探索,也適用于向內部的自我探索。自我認知只有在實踐過程中發生,去做,而不是一味地去想;去嘗試,而不是一味地去猜測。在實踐中一次次地去碰撞、去沉淀、去思考,才能看到自己本真的模樣。因此,在高等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實踐對一個人的影響,增加大學生實踐的機會,避免養成“眼高手低、想得多做得少”的習慣。對自我的探索,行動是發現自我最好的利器。
(二)課堂設計上強調主體體驗,關注學生的主體評價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教育的載體是學科。無論是人文學科,還是自然學科,只有當主體介入、當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的知識、文化與學生們的主體體驗建立起有機的聯系,才構成一門完整的課程。如果一門課程只有知識的傳遞,學生只是傳遞過程中一個接收容器,那么這個過程不能稱之為教育。只有學生對知識有了主觀體驗和主觀評價后轉變了自己思維和解讀的視角,才是教育的全過程,才有可能改變世界,才有可能探索自我。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認知———這是一個人多方面的充滿思想和情感的生活。一個人在認知過程中,是在希望,在感覺,在愛。教師應當關心學生在認知和體驗知識時確立自己的思想立場。教師要把教學自始至終變成對觀點、信念、追求、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培養,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使命?!盵7]強調學生的主體體驗,重視學生的主觀評價,讓學生的情感與知識發生“化學反應”才能產生自我的察覺,才能讓知識融入學生的血液里,指導實踐。在西方,教育一詞“educate”的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素質教育,把人固有的或潛在的內在特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使其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三)考核方式應注重大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
許多大學,課程的考核內容主要以識記為主,考前突擊一下也能考個不錯的成績,那么這門課程對學生的教育是無益的。大學課程的考核應該是過程考核,以過程考核為向導逐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填鴨式教學、識記式考核把學生弄得疲憊不堪失去學習的興趣、失去思考的興趣,更不可能進行自我認知。另外,有些大學排課較滿,通識課自主選擇的課程較少,空閑時間較少,這不利于一個人的自我認知。如果識記式的考核方式會讓學生喪失思考的興趣,那么排課較滿,會讓學生喪失思考的空間?!叭f物本自閑”,閑,是萬物的本然狀態,萬物因“閑”而具有蓬勃的生機,“閑”既是自我個體的本真的存在狀態,也是自我意識的覺醒,因此,大學的課程編排上應該給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屬于“自己”。在屬于“自己”的時間里面,一個人學會坐下來消化掉一些情緒,一個人在圖書館看看自己喜歡的書籍,或者審視一下自己、思考一些問題,這時自我察覺和自我分析才會出現,自我認知才有可能。高等教育,不應該把學生當成識記的機器,而應該把他們當成會思考的人,給他們時間讓他們能夠自我思考和自我認知,這是教育很重要的部分。楊家福教授曾指出:大學要有大愛,重要的是讓學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大學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不僅僅是找一個工作。
(四)高校教師應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
在高等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非常重要。教書育人,教師不但要言傳,而且更需要身教,作為高教老師更需要具有正確的自我認知。因此,高校教師在工作中應該有以下兩方面的自我認識。首先,要清楚地認知自己:是不是真的熱愛教師這個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如果一個教師不熱愛自己的工作,那么他的教學工作就失去了靈魂,也不可能用心地去發掘學生自身固有的天賦和潛能,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認知。沒有熱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其次,一個高校教師在確定自己熱愛教學工作的同時,還要具備對自己優缺點的自我認識,對自己個性的自我認知。19世紀,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因為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的個性這個活的源泉流出來。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當一個熱愛教育工作的人對自己的優、缺點有清晰認知的時候,才能夠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發揮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才能夠正確選擇適合自己的與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找到自己與學生最契合的結合點;才能夠走進學生的內心,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張建東.高校應努力建設預防大學生自殺的系統工程[J].高教論壇,2005(4):8-11.
[2]王曉丹.當代大學生自殺的現狀及原因調查[J].社會心理學科學,2015(6):17.
[3]孟慶恩.大學生自殺的預防與干預機制[J].青年研究,2002(10):5.
[4]喬炳臣.中國教育的核心問題———正心修身認識自我設計自我發展自我[J].教學研究,2010(3):1-2.
[5]趙敦華.西方哲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34.
[6]張雪萍,向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系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0(5):163-166.
[7]蘇霍姆林斯基.遵循列寧思想培養合格的公民[J].劉倫振,譯.外國教育資料,1990(3).
作者:魏淑麗 單位:廈門醫學院臨床醫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