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素質教育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整體目標,它對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的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闡述了素質教育思想特征及其對學校體育的影響,分析了目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論述了健康第一體育觀和素質教育是今后高校體育改革的總體目標。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素質教育;教學改革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方針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時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未來我國在國際教育領域立足及搶占制高點的必由之路。國務院于1999年頒布《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要充分發揮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并確定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為新時期高校體育工作的開展指明了方向。素質教育是我國政府為應對21世紀挑戰,解決長期以來“應試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提出的,包括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社會文化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及身體素質等諸多方面,從本質上看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發展教育。作為高校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在推動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以增強學生的體質水平和健康為基本目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顯然,高校體育是促進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要重視體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通過體育教學改革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現階段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還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1)受“英才教育”“功名教育”等傳統思想的影響,相當一部分高校不重視學生體育工作的開展和體育素質的提高,只注重抓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以在高級別賽事中奪取金牌為目標,以高水平運動隊的成績作為評價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依據。(2)“應試教育”思想仍根深蒂固,學校體育教育仍以競技項目為主導,忽視甚至忽略對學生體育興趣、愛好及特長的培養,學生的個性受到了嚴重壓抑,學習興趣不高,參與體育學習和鍛煉的積極性不足。例如:急行跳遠中單元教學結束進行考核時,完全采用競技運動規則進行,采用標準尺寸的踏板考試。學生怕犯規,大大降低了運動水準。此問題不解決,學生在體育課上永遠會“身順而心違”,對體育教材仍然是“學完丟光”。(3)體育教學從高等、中等、初等層次劃分不清。從小學到中學、從中學到大學唯有體育課教學出現了重復學習過的教材。例如:“急行跳遠”“跨越式跳高”等,這種“一跳到底”“一跨到底”現象是無效的重復勞動,因為教法、手段都極其相似,忽視了體育綜合知識和健身方法的學習以及體育意識與能力的培養。
1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
1.1更新教育觀念,轉變體育教學目標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要認真貫徹落實“健康第一”和“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樹立以素質教育為指導的教育教學觀。在高校體育教學中,要從以往的重視單一的體育知識和技能的灌輸,轉變到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培養方面,激發學生參與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鍛煉的意識,發展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充分發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學習能力。要從體育教學的特點出發,既要重視“三基”又要重視健康體育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態度,幫助他們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方法,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培養終身鍛煉意識,將學生階段的學習與未來終身體育相結合。
1.2注重體育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時代性、基礎性、全面性與民族性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教學內容是重要方面。現階段,我國學校體育中存在著高等學校與中小學教材重復、教學模式相同的問題。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要重視對教學內容的完善,要以服務和服從教學目標為導向來優化教學內容,建立更加科學的體育教材體系。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應當具有時代特點,體現出多元化、全面性和發展性等內容,要突破體育觀的單一生物觀念,向著生物、心理、社會三維體育觀轉變,充分發揮體育教學的功能,在重視對大學生體育知識與技能培養的基礎上,關注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激發和體育能力的培養。高校體育教材的創編和教學內容的選擇要重視對學生體育價值觀的培養,既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與他們的心理、生理特點相適應,又要考慮如何培養學生的興趣,促進身心健康,還要考慮到現有教材、教學內容與中學體育的合理銜接問題。要敢于打破傳統體育教學大綱的內容體系,從終身體育需要出發來遴選符合時代需要的教學內容,重新打造符合時代需要的體育文化價值觀念體系,才能使學校體育中的素質教育由理論形態轉化成為現實的實踐活動。
1.3突破傳統的體育教學模式,實現課內外不同教育方式的有機統一
教學進程的設計應摒棄以往“應試教育”的思想,不應當將學生當做“練習機器”去安排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重復性的練習來掌握技術動作,而應當從激發學生的體育參與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角度來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智慧和動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體育學習。應以學生的認知體系、體育教學內容的規律特點為主來安排教學環節與步驟,而不單單是重視教學內容的邏輯聯系;要變革傳統規范化的體育課結構模式,采用多樣化、靈活化的教學模式,重視教師與學生的多樣互動,提高體育課教學實效性;要打破同一年級數百人上統一教案的體育課形式。目前普通高校體育課每周上兩學時,這對于大多數沒有受到過系統體育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是杯水車薪。當然,學生體育興趣、態度、習慣等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要求高校體育教學不但要重視課堂教學,還要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將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有效結合起來,課內重視對學生體育意識、興趣的培養,課外重視對學生體育技術、技能、自練、互教能力的培養。
1.4加大課外體育活動的力度,向俱樂部制的方向轉變
2013—2015年連續3年的全國學生健康狀況調研結果顯示:學生體質狀況不容樂觀。青少年學生的體能素質和肺活量明顯下降,肥胖學生增多,近視眼居高不下,說明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體育鍛煉的時間少。學生體質的提高,其終身體育觀的形成,離不開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這兩條重要途徑。例如:一部分高校在課外體育活動方面做了較多工作,建立體育協會和體育俱樂部,將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集中在一起,由學校按照專業體育教師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針對性指導,幫助他們掌握科學的體育知識、技能,通過相互學習、互相幫助來促進體育水平的提升,同時培養他們一定的溝通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發展為終身愛好。這一組織形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體育鍛煉自主性,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健身意識。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可以有多種方式,如早操、運動競賽等,但必須根據學校的場地、器材等條件,在教師的指導之下,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從而開辟一條有效提高學生體質的第二課堂。
2加強學校體育管理和師資隊伍建設
搞好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提高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對體育教師自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目前情況看,存在兩多兩少現象,即數量多,技術型教師多;技術理論型少,高學歷少。特別是教師學歷結構相比于其他學科差距甚遠。加強青年體育教師的培養工作是未來體育工作不可忽視的因素,要不斷提高青年教師在生物、生化、心理、社會、計算機、外語、新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等方面的體育相關研究方法,做到一專多能。體育教師還要有較強的責任心,積極從事體育科學研究,撰寫教學、科研論文,有計劃地組織聯合攻關,進行熱點課題研究,努力提高體育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3結語
“健康第一”和素質教育是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需要,高校在全面實施教學改革的同時,必須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對課程設施、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評價進行全面改革。建立起適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真正把素質教育的思想融入到整個學校教學工作中去,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袁紅梅.我國高校素質教育實施概述[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5(3):28-29.
[2]吳瓊.高校素質教育對大學生成長成才的作用[J].學術理論,2015(6):431.
[3]蔡仁田.高校素質教育的幾點思考[J].濱州師專學報,2000(9):60-61.
[4]楊麗梅.高校體育教學與素質教育的探討[J].教育教學,2012(10):263.
[5]姚衛宇,崔淑榮.高校體育教學如何實現向素質教育轉軌[J].赤峰教育學院學報,2003(2):64.
作者:郭綠楊 單位:徐州醫科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