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諸多因素致使高職生人文素質欠缺,這不僅抑制了他們的長遠發展,也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提高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研究實現途徑就成為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實現途徑
當前,正如我國經濟處于轉型發展時期一樣,高職教育也處于由追求增量到提升質量的歷史轉型期。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我國高職教育起步晚、經驗不足,加上辦學理念和目標認識上存在偏差,高職教育中片面強調專業技能的培養,忽視人文素質問題嚴重。
一、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人文素質教育,即人文科學教育活動,不同于科學知識傳授和專業技能培養,它是將人文知識通過教師傳授、氛圍熏陶及自我踐行,使之內化為個人具有一定穩定性的品質。簡言之,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文素質教育在本質上來說,它注重完善人格,以促進個體身心和諧發展為培養目標。應該說,人文素質教育是一種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觀,強調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美國著名大學校長赫斯伯提出,完整的教育應該包括“學會做事”和“學會做人”兩大部分。倘若說技能教育是教高職生如何做事,那么人文教育則是教高職生如何做人。
二、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高等教育大踏步地進入了大眾化階段,但由于高職院校生源質量不理想,要培養出合格的畢業生,僅在專業素質方面有突破已屬不易,更何況要求在人文素質方面得到提升。盡管如此,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1.人文素質教育對高職生個人的影響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就近來說,人文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高職生的就業。在目前的實際就業過程中,良好的語言表達、雋秀的漢字書寫、恰如其分的交往態度,都可能對就業結果產生決定性影響。因此,人際交往、統籌協調、組織管理等能力要求都是需要通過平時的人文素養教育來實現,在用人實踐中,堅忍不拔、拼搏上進、百折不饒等精神風貌更是用人單位考量人才的標準,而這些又都是需要通過人文素質教育錘煉的。從長遠來看,良好的人文素質有利于高職生的可持續性發展。社會主義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高職院校如果僅從應用型角度去培養技術人才,忽略對職業人的人文素質教育,那么培養的將會“滿城盡是機器人”。正如季羨林老先生所言:“人文與技術猶如人的兩條腿,離開了哪一條,人都是不均衡的。”所以,提高高職生的人文素質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能力,培養他們的耐挫能力更有助于他們成長成熟,這才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要旨所在。
2.人文素質教育對社會的影響
其一,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將決定著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作為規模占據全國高校一半的高職院校,倘若培養出的盡是匱乏人文素質的“半吊子”產品,勢必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走勢產生巨大沖擊,他們身上所攜帶的習氣將熏染著社會文化氛圍。其二,各種“坡腳”高職生一旦進入人才市場,踏進職場,由于缺乏人文涵養,雖身懷當下技能,但缺乏人文情懷和知識積淀,沒有自學能力,沒有創新精神,沒有銳意進取、頑強拼搏的上進心,持續性發展無法實現,要在各領域有大作為更是天方夜譚。其三,制約著高職教育自身的發展。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中若只是少數缺乏人文素質,社會與市場尚可予以寬容,但大批量的“產品”不符合用人單位標準,適應不了時展的需要,那么該校的辦學工作將會被否定。可見,社會充滿著對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渴望。那么,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綜合素質究竟如何?高校、教育部門都可以去評判,但最終的話語權還是應該交給社會與人才市場這類“驗金石”。這些年,大批量高職生進入職場之后人文素質匱乏的現狀凸顯了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緊迫性。具體表現為:相當一部分高職生缺乏人文情感,人格不健全,價值觀與道德觀混亂,分不清是非對錯,對人冷漠;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失衡,不懂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基本學科的常識,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他們拋棄了傳統文化,書寫、表達能力不斷下降;推崇個人英雄主義,個性極度張揚,喜歡獨來獨往,以自我為中心,做事沒有團隊意識;心理素質差,心理承受能力欠缺,深受市場經濟影響只關注經濟利益,目光短視只在乎眼前利益;審美觀扭曲,對高雅藝術不懂不問,也不感興趣,反而對低俗文化、腐朽文化趨之若鶩。
三、加強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實現途徑
當前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跛腳”的現狀,引發了許多令人憂心的問題,這些問題強烈呼喚高職教育應盡快找到有效途徑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滲透教育。
1.統一認識,轉變傳統思想觀念
高職院校本身就是迎合市場經濟發展應運而生的,殘酷的就業競爭環境促使高職院校辦學伊始就不得不以就業為導向,與市場相對接。在大環境下,這種辦學理念無可厚非。但物極必反,長期以來,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文理分家、重理輕文,在不少的高職院校,科學與人文儼然形成了二元對立的局面,本著易于就業的功利性觀念,學生的技能培養順理成章地被推至至高無上的地位,這種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反映出高職教育缺乏前瞻性。從根本上說,我們忘卻了一個教育核心,即高職教育歸根結底還是對“人”的教育,育人始終最重要的,只有培養出具有健康人格、良好品德的人,才會符合人才市場的要求。盡管高職院校無法左右校園外圍觀念氛圍,但在學校教育中,應該從上到下統一認識,轉變一味強調技能培養的教學模式,增強全體教職員工對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意識,切實增加人文素質教育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份量,尤其是要求專業課教師轉變人文素質教育是行政人員、思政工作人員的職責的觀念,不僅在課堂上教給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也要傳遞給學生如何做人的信息,全員克服現實性功利思想,打破專業至上的教學思維與教育習慣。
2.明確職責,提高人文素質教育管理質量
在高職教育中,要貫徹好“助學生成人成才”的辦學理念,要把人文素質教育滲透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就必須落實到學校教學管理、學生日常管理中。然而,人文素質教育不是某一個領導發號施令能完成,也不是某一個部門去落實就能實施,而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群策群力、齊抓共管。因此,亟待創新全校全員育人的良好機制,從制度層面上進行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明確好各部門職責任務,制定人文素質培養條例,讓管理條例在校園工作、生活中發揮作用。教務部門要統籌規劃好人文素質課程設置,積極推動本土人文素質教材的開發建設,狠抓日常教學管理工作,創新人文素質教育教學評價體系等;學生工作部門要聯合科研、宣傳部門、團委頻繁開展各項活動,開設人文素質教育學術講座,不時組織師生探討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尤其是有必要強化學生干部組織對學生文明禮儀、日常行為規范的監督檢查,促使他們改正中學期間所養成的陋習;后勤服務部門要想方設法抓好校園硬件設施建設,圖書館、實驗室等部門要在增強學校文化軟實力上下功夫。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完善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取得實效的關鍵在于教師。“德高為師,身正為范”是對每個教師的要求和標準。高職院校的教師,不僅需要在專業技能上有深厚的造詣,也要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就目前來看,各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專職崗位稀缺,而高職院校教師自身的人文素質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鑒于此,高職院校一方面要在對新入職的教師人文素質方面嚴格把好關,要盡量全方位多角度考察他們的綜合素質,而不能像過去在師資引進中只是側重特長專業技能的教師,要合理安排編制招錄一批人文素質高的教師來充實隊伍;另一方面,要加強對在職教師人文素質的培養,通過邀請專家開設人文素質專題講座、派遣外出學習培訓等各種形式來提升他們的人文素質涵養,尤其要對思政工作人員進行人文素質拓展訓練。與此同時,要加快學生人文素質評價系統建設與完善,不少高職院校經過充分論證后實行畢業雙證制甚至多證制,其中一項就有人文素質系統,該系統記載了學生在校期間的德育操行,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集體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活動中學,在日常言行中成長。此外,還可結合各地特點,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資源,開發學生在線學習平臺,讓他們通過觀看視頻、圖文等來汲取人文知識。應該說,這些舉措量化了高職生人文素質,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4.優化校園人文環境,實現育人于無聲之中
校園人文環境是師生共同創建與經營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這種通過文化活動所營造出來的環境氛圍,如同物理學上的磁場,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優良校風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勤奮刻苦,還可抵制來自校外不良社會風氣、錯誤思潮和惡劣行為所帶來的沖擊。相反,不良校風則會導致學生思想渙散、紀律松弛、不務正業。因此,高職院校應挖掘和整合校園內的各種人文素質資源,協調各種關系,為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培植最貼切、最適宜的文化“土壤”,使之成為一個理想、健康、持續發展的“德育生態系統”,讓學生在優雅美觀、寬敞明亮、整潔文明的班級里,通過催人奮進的班風、學風,和諧的人際交往,各種健康有益的集體活動等來陶冶高尚情操、培育美麗人格。校園還是一個德育“信息場”,教師、學生、管理者以及物質形態所包含的人文教育信息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張力”作用,構成一個多方位、立體式人文教育空間。營造學校的信息場,就是要把人文素質內容具體化為學生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名言警句、溫馨提示等形式,分布到學校教學樓、餐廳、宿舍、文化角,使教育信息無處不在,通過情景感染、信息傳遞等手段,使學生耳濡目染、親身體驗,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此來實現育人于無聲之中。高職院校人才培育過程中的“工具意識”傾向明顯,顯然它是不利于高職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本源上是背離了學校育人的根本主旨。高職院校理當順應市場需求,對人才培養的標準重新定位,審視技能人才身上所缺失的寶貴要素,大力加強高職生人文素質教育建設。雖然高職教育模式似乎固化,盡管任重道遠,但只要我們轉變觀念,平衡課程設置,強化有效管理,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那么從高職院校走出一批批既專又紅的人才就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薛天祥,周青山.大學人文素質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新記[J].教育發展研究,2003(7):16-19
〔2〕陳世國.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營造大學生精神家園[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8-29,41
〔3〕李華玲.呼喚高職教育的人文性———基于“批判理論”的反思[J].中國農業教育,2007(6):53-55
〔4〕龔放.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不容忽視[J].高教文摘,1993(6):6-7
〔5〕王陽根.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德育實效性研究[D].溫州大學,2013:34
作者:王陽根 單位:閩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