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關鍵詞:高職;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是科學知識、社會能力,還是品德作風,又是胸懷境界。科學知識、社會能力是學科思維和社會精神,是外在的表現;人文知識、人文觀念價值以及道德觀,則是內在的精神??茖W的素質可以創新,可以現代化,但文化的素質是精神內涵的集中體現,不能現代化,否則,會失去根源與靈魂。科學素質和人文素質的統一才是對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最高要求。很長時間,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存在重理論知識和技能培訓,輕人文素質培養和情感教育的問題。從入校以來,就埋沒在各類考證、技能比賽的培訓里。物流師證、汽車維修證、數控職業技能證、會計從業證等專業類的從業資格證;英語A、B級、四、六級、計算機等級證等公共類證書;還有在學校期間參加國際、全國、省部級、校級的各類專業技能大賽。在商品經濟推動下,學生畢業時體現出“重物質輕精神、重經濟輕文化”的現象,學生中很大一部分尋找工作只講物質條件,工作之初看重經濟利益、對職業生涯長遠發展中個人與集體、競爭與合作、權利與義務等關系的處理上缺少深入的了解和真切的感悟。因此在步入社會后,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在面對經濟物質的沖擊時,就顯得很脆弱,更談不上家庭、社會、國家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了。這種情況下,提高文化素質教育,是促進學生內在身心的發展和職業教育社會化的迫切要求。
2確立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
總書記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1]人文精神是民族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現象,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想觀念日益活躍,現代傳播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浪潮中,我們更要重視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敢于追求真理、勇于實踐創新,有獨立品格精神的時代新人,這樣才能在國際競爭中有尊嚴、有價值。全國教育大會上具體提出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人文素養是高職學生人才培養中需要強化的部分。對此,我們具體的培養目標是:(1)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較高的技術本領,勤奮學習,講求實干,還要從容自信,堅定自立,富有時代的朝氣與銳氣,成就有信念、有夢想、有奮斗、有奉獻的無悔青春。(2)注重科學人文素養的提高。具備用科學和技術等相關知識調整自己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決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提供思想基礎。(3)具有健康的身體、心理素質。身體、情緒協調,能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一定幸福感,在學習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簡而言之,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有崇高理想、自信自勵、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
3實施文化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措施
馬克思主義的人學理論中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應包括人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等,準確提出了實現個人全面發展與社會全面進步和諧一致理想目標的實現道路。[3]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人的文化素質教育建設也要自覺堅持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要始終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一方面要綜合創造人文素質教育的客觀環境,形成積極的、先進的影響因素,在處理各種事務時遵循基本的道德規范和習俗約定,通過老師的言傳身教,產生教育人、感染人的巨大精神力量,更好地滿足學生對教育發展的需求,從而促進學生思想、文化、身心等方面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把人文素質重要性轉化為內在的思想品德行為,通過外在影響,讓學生積極、主動認識自身素質的現狀,自覺樹立全面發展的思想,從而形成社會要求相對穩定的社會人。
3.1讓文化素質教育與思政課教育相互促進
文化素質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馬列主義理論教育是相輔相成的,相互作用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講求科學性、必須正確把握“灌輸”的內涵,強調樹立堅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但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實效,就必須采用有利于高職學生接受的形式和方法,就需要文化素質教育潤物細無聲的內化熏陶,以此培養學生內在精神修養與人格。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已經在有限的教學課時內,單列出一定課時用于課外教學實踐,例如,組織學生參觀雷鋒紀念館、革命烈士陵園等大學生紅色教育基地,組織學生觀看禁毒展覽、在正定等的影視資料,從情感上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共鳴與認識,最終讓民族傳統文化和愛國熱情內化為他們的文化素質及優秀心理品質。
3.2讓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發揮積極中介作用
離開教育實踐活動,教育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根據高職學生動手能力強、參與性高的特點,引導學生嘗試研究社會問題、觀察社會生活,深化對理論和政策的認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可以選擇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方式;幫助高職學生掌握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選擇兒童捐資助學、幫助孤寡老人、無償獻血等志愿服務、文明社區、家庭的創建、勤工儉學等活動形式。同時要堅持不懈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實踐鍛煉中不斷提高認識,進而將品德規范轉化為內心的信念,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
3.3充分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
“榜樣”是學生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榜樣的力量首先來源于真實。讓先進的人物現身說法,讓有理想的人講奉獻,守紀律的人講紀律,有犧牲精神的人講敬業,有誠信品質的人講誠信,榜樣就是產生更加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也更能打動學生,產生更好的文化教育效果。例如大國工匠進校園,英雄模范人物巡回報告會等都是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4強調文化素養的自我教育
在老師的引導下,高職學生必須通過自我學習、自我修養、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動接受符合社會要求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范,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修養。對正在成長的青年學子們有積極的引導作用。例如,(1)在學生中建立“學黨章、學馬列小組”,引導學生深入開展系列讀書活動,學習黨的綱領性文件,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2)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原著、《詩經》《大學》,或魯迅、矛盾、老舍、巴金等大家的優秀作品,以提高文化修養。
3.5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開展文化素質教育
隨著通信技術的突飛猛進,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以及獲取信息、接受外界因素影響的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要積極采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大眾傳播媒介,發揮其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向和宣傳教育作用。例如充分利用各高校創辦的文學刊物,增加版面的多樣性、創新性、可讀性,選取學生容易接受的,“由淺入深”“由簡入奢”地介紹中國地理地貌、歷史名著、經典名畫等優秀文化遺產。發揮校園廣播的優勢,利用早、中、晚不同時段播放民族音樂、世界名曲、經典流行等,營造高雅音樂的藝術氛圍。利用第二課堂的時間,組織播放一些優秀影片及體育盛賽,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還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公眾平臺,開辟“名人傳”“歷史大事”等欄目?;蛘咭劳袑I的文化創作機構,拍攝屬于學生自己的影視作品,創作主題以青春、校園、職場為主,從而開辟文化素質教育的新課堂。
3.6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充分發揮教師在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一是身為教師,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養,具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必備的現代教育理論,以及廣博的現代科技知識,還要有健康的身心素質,良好的審美、較高的文化素質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一方面要表現出核心師德素質,要認識到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歷史責任感,因此,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強化這種思想道德意識,以良好的道德品質和人格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另一方面要用心育人,建立平等關系,善于發現學生的心理變化,總結學生成長規律,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和良好情感交流,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二是在這個大數據時代,基于評價,或者基于大數據進行診斷改進,從而全面提升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健康發展、助力學生快樂成長。總的說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職業教育發展中不可欠缺的,是時展的要求,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要切實搞好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還有許多問題亟待研究和解決。但我們相信,只要認準目標,常抓不懈,扎扎實實,在實踐中探索和前進,文化素質教育工作一定會取得長足進步。
參考文獻
[1]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Z].2019.
[2]文化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7.
[3]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郝瑾潔 單位:寧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