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素質教育模式創新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新媒體時工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然性,然后分析了新媒體時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基于深度挖掘的新媒體時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
一、新媒體時工科院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必然性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在北京大學演講時說,美國高等教育面臨新的挑戰———人文教育;英國劍橋大學和倫敦大學要求學生必修人文科學的課程;日本要求理工科院校大學生修習包括人文科學課程在內的綜合化的教育課程;德國理工科大學中的人文課程已經占到課程總量的四分之一。在其他國家逐漸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我國正處于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階段,應認清新媒體時代人文素質教育的作用。我國理工科院校僅培養具有專業知識技能的專業人才和高等教育培養要求的全面發展的人才需求相距甚遠,作為高校工作者,有義務、有責任讓大學生用人文之“道”引領科學之“器”。
二、新媒體時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2018年10至12月,課題組對甘肅的蘭州交通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蘭州工業學院、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5所學校開展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的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有效問卷473份,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4.6%。參與調查的男生共計317人,占總樣本的63.4%;女生共計156人,占總樣本的31.2%。本次調查問卷主要就理工科院校大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的基本認知、教育現狀、學生對于當前人文素質教育的評價、新媒體對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影響等幾個方面進行調查。此外,課題組還與相關人文素質教育教師及學生代表進行了座談。總體來說,本次調查所獲數據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及代表性,可以為本課題開展研究提供有效數據支持。
(一)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認知不夠,學習人文知識主動性較低
很多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知識匱乏,對人文素質教育不甚了解。問卷中就“您聽說過人文素質教育嗎”這一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知道它的含義,53.7%的學生不知道人文素質教育,接近40.0%的學生表示略有耳聞。問卷調查中的“您是否有主動涉獵所學專業以外的人文知識”這一問題,有68.4%的學生選擇了“有時會”,26.0%的學生選擇了“經常會”,僅有5.2%的學生選擇“沒有想過”。可見,理工科院校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現狀有一定的認識,大部分學生對于人文知識學習還是有意愿的。
(二)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實施有限
第一,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效果有限。針對“您是否能夠比較熟練地寫作通知、請示、總結、報告等文書”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有23.0%的學生表示會,78.0%表示不會,知道一點的僅有9.0%。在調查“對于各種校園人文活動,您持什么看法”這一問題時,接近一半的學生表示“既能鍛煉能力,又能提高見識”,僅有4.3%的學生表示“對活動不感興趣”,另外45.0%的學生表示沒有印象。第二,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單一、內容單調。針對“您所在的學校開展的人文素質選修課程情況”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7.8%的學生表示幾乎不開設選修課程,76.9%的學生表示選修課時少、內容單一,表示選修課程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學生占15.3%。關于“您對您所在的學校所設置的人文類公修課持什么態度”這一問題調查結果顯示,選擇“內容很有趣,可學到不少東西”這一答案的學生占46.5%,選擇“不重視,學習目的僅為考試”這一答案的學生占23.9%,另有28.5%的學生認為“內容枯燥,開不開都行”。可見目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施效果有限,或者說成效不大,學生對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有一定的期望。
(三)學生對于當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評價不高
第一,學生對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教師及教學手段不滿意。在調查“您認為目前學校教授人文素質課程的教師及教學方法”這一方面問題的調查結果顯示,對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自身素質及教學方法、手段,滿意的學生占26.0%,不滿意的占68.0%,表示不好說的學生占6.0%。第二,學校人文素質教育環境欠佳。問卷中關于“您對學校人文氛圍和校園文化生活的評價”這一問題結果顯示,“比較滿意”的學生占52.5%,“不滿意”的學生占35.7%,“非常失望”的學生占6.5%。從調查結果來看,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環境并未達到理想的狀態,還有部分地方亟須改進。深入調查后發現,理工科院校常常局限于“保護性”媒介素養教育,在環境布設上過于重視理工學科的發展,致使理工科院校學術人文素質教育受到影響。
(四)大學生人文經典閱讀的不足
廣泛閱讀經典作品,有助于涵育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養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方法,有利于達成人文素質教育目標。但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閱讀經典的效果受到影響。一方面,大學生閱讀以新媒體為主。在調查“您主要通過哪種方式來閱讀人文經典”這一問題時,有62.3%的學生表示主要通過網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而通過傳統方式閱讀經典的學生僅占到14.7%,幾乎不閱讀經典的學生占23.0%。另一方面,大學生新媒體使用時間較長占較大比例。在調查“您每天上網時間情況時”問題時,有12.6%的學生表示日均超過六個小時,有62.9%的學生表示日均超過四個小時,有24.5%的學生表示日均不到兩個小時。從調查結果不難看出,大眾正在走向以新媒體為主、傳統媒體為輔的閱讀道路,這種閱讀方式有利于學生接觸大量的經典作品,助力人文素質教育。但同時,快速的閱讀、表面化的閱讀,并不利于學生從經典作品中吸收精華,涵養自身品格,使人文素質教育成效大打折扣。
三、基于深度挖掘的新媒體時工科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實踐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發展道路
當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大多數理工科院校秉持著“技能為先,素質為后”的教育觀念,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了專業教育之后。對此,理工科院校應意識到人文素質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了解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轉變教育觀念,將專業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放在同等位置上。作為專業課教師,更應該兼顧自身“授業達人”和“人文使者”兩個身份,堅持把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知識傳授緊密結合起來,傳授學生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品德與人格教育、誠信與責任教育、愛心與感恩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
(二)注重師資培育,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專業的教師隊伍是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根本。首先,高校可以引入專家、名師,通過“傳、幫、帶”的方式對本校人文學科教師進行培訓,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教師的個人素質和教學水平。其次,高校管理層應立足實際,謀劃人文素質教育新舉措,關注人文學科教師專業發展,強化他們的歸屬感和使命感[2]。最后,理工科院校可選拔優秀教師,與其他文科類或綜合型院校共同合作,建立“人文素質教育教師資源庫”。如此,優化隊伍結構,為實施人文素質教育提供保證。
(三)優化圖書資源,加強人文閱讀軟硬件建設
理工科院校只有在硬件和軟件建設上狠下力氣,才能創造良好的人文閱讀環境,為人文素質教育助力。圖書館作為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有效載體,內藏豐富的人文資源[3],因此,理工科院校在圖書館建設方面應積極變革,以圖書館為平臺,引導理工院校大學生閱讀人文知識和典故,通過世界讀書日、圖書館宣傳周等活動,推薦人文經典書目,使學生在人文閱讀的環境中增強人文修養,提高人文學習興趣。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人文素質教育氛圍
理工科院校要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充實人文景觀等校園環境,使其透射出人文性、時代性和多樣性,達到促進學生陶冶性情、砥礪品行、完善人格、塑造精神的效果。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高校可以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校園文化的軟硬件建設方面特別注重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接與傳承,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元素充實校園文化的人文內涵,同時,借助新媒體技術用主流文化價值觀引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五)利用新媒體教育影響,拓展人文素質教育渠道
新媒體時代已經到來,并開始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閱讀行為、思維習慣。新媒體只管隨時隨地提供信息資源,至于閱讀是淺薄的還是深刻的、是碎片化的還是系統化的,則更多地取決于閱讀主體的主觀行為,而非閱讀對象的客觀存在。娛樂化也絕不是洪水猛獸,寓教于樂本是古圣先賢津津樂道的教育方式,在娛樂中尋求知識不該受到指責。對理工科院校而言,其應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和技術,豐富新媒體人文素養內容,擴大對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覆蓋面。
(六)加強新媒體監管,創造有利于人文素質教育傳播的環境
新媒體從本質上來說屬于技術范疇,而新媒體監管對于順利傳播人文素質教育內容有積極作用。所以,理工科院校要由此入手,從以下幾點創造有利于人文素質教育傳播的環境。第一,以教師、輔導員為主要力量,建立專門的教師交流平臺,培養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教師要把握相關人文素質教育新媒體平臺的輿論方向,保證課程及推送內容的積極健康性。第二,要培養一批優秀的學生干部,對他們進行定期的新媒體安全培訓,確保新媒體載體傳播人文素養知識的安全性。第三,學校的網絡安全工作人員不定期對大學生校園新媒體平臺進行監督和檢查,確保學生的新媒體平臺使用安全。
四、結語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科學技術的進步也不能脫離人文素質教育,大學生要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更是離不開人文素質教育。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注重開展關于人文素質教育的各種教育實踐活動,利用多種教育手段及方法,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從而更好地服務社會發展。
參考文獻:
[1]韓佩.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精神培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7.
[2]黃煜鑌.理工科大學人文教育的難點與探討[J].大學教育,2018,100(10):140-142.
[3]朱淑君.行業特色理工科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價值、困境及對策[J].教育評論,2019(5):3-8.
作者:王志宏 貴彩虹 單位: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